#討好自己不等於事事以我優先
#只是凡事也要為自己著想 #討好陷阱
.
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他們忍不住要討好別人,他們可能難以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或是不願意特立獨行;就算沒做錯事,也可能會道歉;變更計畫時會懷有罪惡感;他們覺得與其要解釋為什麼沒辦法,不如直接答應。也許他們兼有以上行為,也許你就是如此?
.
我以前也總愛討好別人。守時是我的一貫作風,我在母親預產期當天早上準時出生。我從小就擅長討別人開心。每當我父母舉辦派對,我一定會把握娛樂賓客的機會;我也心甘情願拜訪老人家,為他們唱聖誕頌歌。我就像一隻變色龍,擅長融入任何社交場合,施展取悅別人的能力,滿足他人的期望。成年之後,在職場上或和朋友相處時,我還是不自禁討好別人,把別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優先要務,似乎欠缺拒絕他人的能力。我想方設法避免別人討厭我(事實上,我更不想要討厭自己),不過討好的行為妨礙我依照自己的想法真誠過活,使我身心俱疲。我現在很少討好別人了,也因此身心都舒暢得多。
.
在我擔任心理治療師的臨床實務中,我每天都看到在這種複雜的兩難局面中苦苦搏鬥的人:他們沒辦法討好每一個人,卻又不允許討好自己。我會與案主合作,協助他們認清一個令人寬慰的事實: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所以祕訣就是別再試著討好他們。
.
#討好的原因
.
你可能以為,討別人開心是周到、體貼、親切的作法。事實上,這是因為你渴望掌控別人的反應,避免被討厭的感受讓自己心裡不舒服。討好是一種策略,目的是讓自己安全地握有掌控,並以慷慨或隨和的假象包裝。
.
討好者禁不起別人的失望,被討厭更是無法忍受。我們害怕被批判、被認為有所不足。被需要的感覺就和被愛一樣令人滿足。我們討好是因為害怕失去對方,但在此過程中,討人歡心不僅徒勞無功,我們還失去了自己。
.
討好行為的根源很容易理解。人類屬於群居動物,我們依賴群體提供火源、食物及保護,假如被討厭,後果相當嚴重。恐懼、罪惡、羞愧都是本能的感受,目的是保護我們安穩地生活在群體之中。不要觸怒別人,以免失去篝火旁的位置、被驅逐到荒野之中,或死於飢餓掠食者的爪子之下。如果懲罰可能是死亡,那就別惹事生非。
.
然而,現代生活已和遠古大不相同,但這些感受卻沒有隨之演化。我治療室中的案主只不過是忘記別人的生日、打電話請病假、取消和朋友的晚餐約會,卻都感覺彷彿犯下滔天大罪。不論任何事情,只要影響別人或令人稍微不舒服,他們都會極度不自在。
.
討好並不是某種怪癖或個性,而是制約的產物。本書後續將說明討好行為的發展歷程,從出生、童年、青春期一路談到成年,解釋今日所做的選擇如何一再強化早期建立的信仰。
.
#討好的陰暗面
.
過去討好行為常被貼上女性專屬的標籤,的確,就文化刻板印象來說,女孩的成長過程經常被教導要保持恬靜、以他人為優先。不過現今任何人都可能有討好問題,不論性別、年齡或地位。
.
不過長久以來,這個問題都只被輕描淡寫地帶過,說討好者只是「隨和」或「人太好」。相關陳述的口吻一貫輕鬆,甚至是戲謔。建議治療方式相當輕浮、不屑一顧,例如勸討好者:「不要管其他人怎麼想就好了」,或是將應對方法武裝成「啥事都不在乎」的哲學,勸討好者不要理會攻擊辱罵者,或是「別去理那些鳥事」,不過實際上,我們應該全心處理、明快解決。如果解決方法真的就像「不要在意」一樣簡單,那我們早就照做了。事實是,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
.
討好是一種犧牲自我的強迫症行為,對討好的對象和討好者本身來說,傷害力一樣強大。討好並不是一種可以學習與之共處的良性習慣,這不是充滿好意又無傷大雅的小怪癖。這是焦慮的展現,是因為討好者害怕失去掌控(他人的情緒)而出現的行為。討好者會想方設法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避免影響他人或引發不快。不論是討好或極力避免使他人不開心,如果放任這種衝動,討好者可能出現焦慮、憂鬱的狀況,身體健康惡化、自我價值低落、自暴自棄。
.
現今要討好的人比以往更多。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要討好的對象無窮無盡,我們的角色和責任往外延伸、擴張,界線模糊不清。旁人期待我們在職場上保持彈性、隨時回應朋友的需求、擔任伴侶的好搭檔,還要抽身照顧年幼子女及年邁父母,永遠沒有打卡下班的一刻。社群網路將討好者推到無遠弗屆的線上觀眾面前,他們的自尊來源被外包給行銷演算法及陌生人比讚的大拇指。
.
你可能不覺得自己有忍不住討好別人的毛病,我許多案主一開始也這麼認為,以為自己絲毫不受他人意見影響,準備好獨立揮灑自己的人生。最明顯的討好行為是想方設法讓身邊的人更輕鬆自在,不過這只占討好者的一小部分,討好行為還有其他多種形式及偽裝。人際關係中如果存在討好的壓力,可能引發多種反應,包括藉由故意不討好來表現自主,不過這些反應都只是自我價值低落、缺乏權力、害怕拒絕的防禦行為。下一章我將介紹四種不同類型的討好者,他們反映的都是同樣的問題:無法自在地做自己。
.
但這個問題是有出路的。
◼️不是要你選擇自私,
◼️只是要你能夠安然地回應自己的需求,
◼️就像你回應他人的需求一樣。
.
如果被喜歡、被需要的代價是犧牲自己,那其實並不值得。總有一天,我們必須做出決定:要繼續討好下去,還是真誠地做自己。
.
以經營關係來說,討好自己其實才是負責、慷慨大方的方式。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尊重對方的同時真誠過活,我們擁有同時幫助他人與自己的資源及能力,撥出一些心力關注自己並不會減損對他人的關心。關心不是派,分給自己一些,別人不會少一塊。
.
#關心重質不重量
.
本書提供討好的替代之道,但不是阻止你關心他人,事實上,本書呼籲更加關心、提升關心的品質。更加真誠、公平、適當、一致地關心自己和他人。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敢於承受某些人無法接受你真實樣貌的風險,這樣你才能擁抱另一些人對你無條件的接納。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不要將替你判刑、行刑的責任強加於他人之上。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承認除非我們擁有拒絕的權力,否則就無法發自內心地答應。如果我們沒有拒絕的選項,那答應根本就毫無意義。
.
本書將協助你適應被討厭,而不是只是保持沉默;引導你復元,而不是一味擔心失敗;教導你接受批判,而不是逃避。我沒辦法告訴你如何停止討好別人,卻又不會讓任何人不開心,我只能告訴你,就算稍微不討人喜歡,你還是能照常過生活,甚至過得更好。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你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這種關係根本就不牢靠,此外還占據了建立其他穩定健康關係的空間。
.
本書嘗試解釋討好行為的原初動機,並以另一種角度加以說明,為討好者提供建議,協助你從照顧別人的位置上退下來,轉而開始照顧自己。我們會發現,他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其實只是反映他們與自我的關係,而不是對我們的公正評價。我們可以學習關注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如果發覺自己感覺憎恨,那就該與憎恨的對象設下界線。
.
本書將教你如何做自己,教你如何停止苦苦追逐他人,並留在原地吸引他們;協助你認清這個事實:屬於你的終會自然開花結果,而強摘的果子不甜;鼓勵你花時間與適合自己未來的對象相處,如果不適合,就把他們留在過去。本書教你成為更好的朋友、伴侶、子女、家長,協助你透過更加關心自己,進而提升關心他人的品質,而不是承擔他們的問題。
.
本書也會協助你為失去做好準備,因為失去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有些人不希望你停止討好。如果他們告訴你:「你變了」,你要知道,他們真正的意思是:「我不喜歡你不照我的方式行事。」
-
閱讀更多:https://reurl.cc/3aV6aV
-
本文摘自《討好陷阱:心理師的情緒解方-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那就別再嘗試討好他們》,作者艾瑪.里德.特雷爾為英國私人機構The Therapy Loft臨床治療所的心理治療師與臨床主管,為個人和團隊提供治療諮詢和指導。
.
你是否因為拒絕別人的請求會有罪惡感?讓別人失望的時候會感到不自在?極力避免發生爭執的場面?對他人的意見很不耐煩,索性全部拒絕假裝不在意?
.
或許你發現自己不論怎麼做都徒勞無功……那麼,你也落入了討好的陷阱中。本書告訴你該怎麼做才能繞開討好陷阱。作者艾瑪身為心理師,分享多年臨床實務和無數次治療服務, 帶你看穿討好的真相:討好不是體貼周到,討好只是一種策略!一種掌控別人反應的策略,一種避免被討厭的策略。然而,當討好成為情緒的困擾、壓力的根源時,便落入了討好的陷阱中卻不自知。
.
閱讀這些案例故事,都能引起你的共鳴,並汲取對自己有所助益的建議。每個章節提供反思問題、見解與技巧,幫助你深入瞭解自己,認清討好的陷阱,為人生指引一條更好的路。本書教你如何向願意珍惜你的人付出關心,而這,就從你自己開始。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7的網紅吳韋達 - 時代力量彰化縣議員,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對性別之間的尊重從生活做起 】 你可以不喜歡一些事情,可是我覺得應該要對社會上的少數或弱勢要有一個基本的尊重。 今天是彰化縣議會第19屆第3次的定期會開議,在縣府修法提案中,某議員就針對「彰化縣環境清潔維護自治條例」發表意見。這個修正內容為:「殘障者入廁設備應明確標示。」,修正條文為「有...
「心理性別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心理性別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心理性別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心理性別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心理性別意思 在 吳韋達 - 時代力量彰化縣議員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心理性別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心理性別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心理性別意思 在 Re: [心得] 什麼是女人?對跨性別主義宣戰的紀錄-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心理性別意思 在 所說一個跨性別者是「生理_ 」會讓人覺得他如果沒有擁有 的評價
- 關於心理性別意思 在 勇敢跨越性別的族群!何謂跨性別者?能與同志劃上等號嗎?ft ... 的評價
心理性別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讀完 High媽。心理師星期日當天的文章以後,我有滿多想法想要補充的。
(錯過High媽文章的朋友請點此連結,或者到文末的傳送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304505868130068&set=a.191550239425632)
.
.
.
首先就是呢,我希望在這裡強調一下,「情緒勞動」這件事情其實「不等於」家務分工,雖然他確實在家務分工方面會造成實際上的影響。
我再引述一下作者潔瑪・哈特莉在《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裡面的定義:「讓一件事進行順利,同時確保所有參與的人都滿意愉快,從頭倒尾必須要付出的無形心力。」
看到沒,他說「一件事」,並沒有特定指「家事」。我也再讓大家複習一下,我在自己的文章裡描述的,用來說明「情緒勞動」的例子:
***
今天是家庭旅遊日,你帶著三歲的孩子、先生還有公婆一起開車出去玩。
到了目的地,一下車,走不到五分鐘小孩就蹲下來開始撿石頭,拖都拖不走。你看到公婆站在附近一邊煽風一邊等,頭上的太陽很大很曬,趕緊走到先生旁邊低聲說:「你帶爸媽先去有樹蔭的地方,我等等再帶小孩過去。」先生盯著手機螢幕,頭也沒抬:「有什麼關係?就等一下就好了啊。」
什麼等一下就好了,你從鼻孔哼一聲,按耐住有點想嗆先生的衝動,自己走向公婆,堆著笑臉說:「媽,前面有個涼亭,你們先過去吧這邊好曬。」
「囝仔作伙帶去啊,遮熱曬傷欲安怎?」婆婆愛孫不肯移動,堅持要一起走。你大嘆一口氣,走回小孩身邊蹲下來,好聲好氣地勸:「寶貝,這邊好熱捏,大家都在等,我們走了吧?」小孩沒有理你。你用點心利誘,你提議要比賽,你假裝自己是石頭好痛好痛不要拿我了把我放下來,小孩還是沒有要走的意思,這時又聽到遠方的公公說:「熱尬按呢是袂等多久?我袂先行。」突然一股氣整個上來,你一把抓起小孩的手大喊:「這裡很熱會曬傷你是聽不懂嗎??」結果從頭到尾沒反應的先生在這時落一句:「幹嘛對小孩這麼兇啊?」
***
以上所有的心理描述,對照從很多男性的角度來看,在他眼中發生的事情會是:「跟我講講話,跟我爸媽講講話,跟小孩講講話,然後你突然就爆炸了,怎麼這麼情緒化脾氣好差。」
有發現嗎,這個例子跟家務完全無關,但是你可以看見就算在跟家務無關的事情裡,同時在現場的男性和女性,一個人可以對於周遭的狀況滿不在乎,另一個人卻認為自己有責任顧及在現場每一個人的感受。
「許多情緒勞動的核心,是為了確保每件事情能順利完成而承擔的精神負荷,對每一間產生有形結果的任務來說,其背後都隱含著無形的心理付出,而這些大多是由女性負責關注、追蹤與執行。」
用一個台灣人比較熟悉的詞彙來說明,我認為很接近「操煩」。
為什麼我要這麼強調「情緒勞動」不等於「家務分工」,也許用「操煩」這件事情會比較好懂。當我們把「情緒勞動」跟「家務分工」合在一起看的時候,會很容易認為只要從小就讓男孩女孩都有做家事的話,或者是只要先生開始分攤家事,事情就可以解決了。連我自己在一年前寫的相關文章,我現在來看,也覺得自己或許把解決方法過度簡化了。
但是如果我們用「操煩」來跟「情緒勞動」做類比,就知道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大家都遇過很愛操煩的長輩吧?跟這種長輩相處的時候,只要我們把他煩惱的事情都分攤掉,或者是把他擔憂的事情都做好,他就不操煩了嗎?不會吧,我們都很受不了操煩的人的原因就是,不管事情有多順利,操煩的人就會一直找的新的事情來操煩,永無止盡。
好,不要急,我知道拿「操煩」來比喻會讓大家不太舒服,我沒有在說女生都很愛操煩。我的意思是,習慣主動承擔「情緒勞動」的人,其實已經運作在這個模式下很久了,這已經是他生活當中的一部分,是一種生活的模式。而且如果我們主動觀察自己,如果我們是習慣主動承擔「情緒勞動」的人,這種精神上的負荷不會只有存在在家裡,其實在職場上,在跟朋友相處的時候,我們都還是會把天線開著。(那為什麼的人多數是女性,這點我認為是性別教育差異下導致的結果,這個我在前文有完整的想法,我把文章放在文末不然這篇會太長。)
我很喜歡High媽在他的文章裡使用的一個詞彙:鞏固。
這個詞彙很清楚的點名,表面上看起來是先生擺爛裝死或者是太沒概念不肯救我們,可是事實上是我們有一部份的自己不願意放棄那個角色框架。
怎麼可能!我都快累死了最好是我不想放棄啦!
我明白,但是我會這麼說的理由,是因為我們其實沒有看見框架的整體。一個框架之所以會這麼難破除,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承擔情緒勞動」這件事並不是只有缺點,他同時還有很多的優點。
舉例來說,如果我跟傑克的相處模式,就像我上面的例子一樣,是我承擔了大部分的「情緒勞動」,那很有可能家裡的父親節、母親節這種重大節日都是我在協調,我在訂餐廳,我在負責喬大家可以的時間,考慮每個人的交通方法,飲食喜好等等。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家領域的時候,讓人很不爽的地方是,經常是大家理所當然覺得「就是你要負責」,然後也很容易擺出「這是小事情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讓負責的人不只得不到感謝,有時候超載了動怒還會被覺得情緒管理很差。
但是同樣的狀況如果發生在職場,這其實會是一個很優秀的能力。當我的協調能力很好,又可以顧及各種小細節的時候,這樣的員工其實會非常受歡迎,得到很高的稱讚。這種落差就會格外讓人覺得心理不平衡。我做的事情在工作上得到這麼多認可,可是在家裡一直被當作理所當然的事。這樣的落差有時候會讓人不自覺積極付出更多,因為潛意識裡想要讓自己在家裡也得到一樣的讚揚。
另外一個讓「情緒勞動主要承擔者」的角色框架很難被破除的裡由是,這個框架決定了行為對錯跟好壞的標準,所以萬一沒有了,我們會不知道怎麼辦。
在我的觀察,我認為期待女孩要「懂事」、「細心」、「體貼」、「善解人意」等等的想法不只是存在在家庭裡,在父母對女兒的期待裡。甚至到了學校,老師也很盡力在引導女孩,請他們當小老師當小助手。這裡面的陷阱就是,其實「懂事」、「細心」、「體貼」、「善解人意」這些事情都是優點,都是非常正面的人格特質,所以很多人不覺得有什麼不妥,難道是要教小孩不懂事不體貼不善解人意嗎?
並不是這樣,問題是出在,如果還是有非常多的人覺得「還是女兒比較貼心」、「還是女生比較善解人意」,把這些特質都跟「女性」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形成「有這樣的特質的女性才是好女性」的氛圍。那在台灣的社會裡,我們從小就習慣照著大人的標準來判斷事情的該怎麼做,這個制約的力量其實比我們想像中強大的多。因此,當我們覺得累死了,不想再承擔任何情緒勞動,我不想管其他人的心情,今年父親節我就是訂離我家最近的餐廳就好其他人就是給我想辦法準時到場好吃不好吃都拉倒!
誒,你這樣很不懂事耶。
類似這樣的聲音就會從我們的腦袋裡鑽出來,逼得我們就算滿肚子大便跟髒話,也都無法主動放棄已經超載的「情緒勞動」。
再講下去文章真的會太長,大家可能也無法消化,所以我先停在這裡。
總之我想強調的是,「情緒勞動」在性別上的失衡,其實不是只有存在在家務上,我覺得是一個社會整體,在各方面都比較依賴女性來擔當「情緒勞動的主要承擔者」。所以除了「相信我們的先生和兒子一定有能力找到自己擅長的家務」以外,我覺得真正最關鍵的地方,是我們女性自己是否有意識到我們有時也會依賴承擔「情緒勞動」時會帶來的成就感,或者是害怕放棄承擔「情緒勞動」會遭受到的批評,以至於我們其實是自己主動去擔任「情緒勞動」的主要負責人,自己累死自己。
擁有承擔「情緒勞動」的能力本身是一件好事,我們需要學習的是,讓自己理解,我們不需要永遠都是那個負責承擔的人,有時候也給別人出場的機會。至於其他人承擔得好不好,關我屁事,我要休息。(關燈睡覺)
.
.
.
以下附上我一年前思考「情緒勞動」時寫下的三篇系列文。雖然現在我的想法已經有了一些改變,但是我認為這個系列還是值得一讀,提供大家參考不同面向的想法。另外我也把High媽上週日的文章連結放在這裡。
High媽的情緒勞動專題文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304505868130068&set=a.191550239425632
歡迎繼續閱讀「上篇」男人不是豬,只是沒有人相信他們不是,包括男人自己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87009005387165&set=a.679555179465882
歡迎繼續閱讀「中篇」男性值得主動爭取承擔的機會
https://www.facebook.com/106641774314266/posts/172970017681441/?d=n
歡迎繼續閱讀「下篇」女性避免簡化任務,要相信對方學得會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73843544260755&set=a.188785712766538
心理性別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個月份,我接受了
High媽。心理師
的邀請,一起來討論跟家庭裡的「情緒勞動失衡」有關的議題。
在明天父親節當日,High媽會在板上延續他在這個月開啟的話題,裡面有包括這篇我一年前寫過的舊文。所以今天把這篇文章再重po一次,讓大家先對「情緒勞動」這個詞彙有個概念,明天可以到High媽的版上去讀讀他的思考。在這之後一兩天,也就是下週一或二的時候,我會再分享High媽明天的文章,以我被啟發的新想法做回應。
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用這樣串聯的方式,深入討論一個我們都很有興趣的主題。很期待大家對這個新嘗試的反應!
以下文章開始:
【男人不是豬,只是沒有人相信他們不是,包括男人自己(上篇)】
今天是家庭旅遊日,你帶著三歲的孩子、先生還有公婆一起開車出去玩。
到了目的地,一下車,走不到五分鐘小孩就蹲下來開始撿石頭,拖都拖不走。你看到公婆站在附近一邊煽風一邊等,頭上的太陽很大很曬,趕緊走到先生旁邊低聲說:「你帶爸媽先去有樹蔭的地方,我等等再帶小孩過去。」先生盯著手機螢幕,頭也沒抬:「有什麼關係?就等一下就好了啊。」
什麼等一下就好了,你從鼻孔哼一聲,按耐住有點想嗆先生的衝動,自己走向公婆,堆著笑臉說:「媽,前面有個涼亭,你們先過去吧這邊好曬。」
「囝仔作伙帶去啊,遮熱曬傷欲安怎?」婆婆愛孫不肯移動,堅持要一起走。你大嘆一口氣,走回小孩身邊蹲下來,好聲好氣地勸:「寶貝,這邊好熱捏,大家都在等,我們走了吧?」小孩沒有理你。你用點心利誘,你提議要比賽,你假裝自己是石頭好痛好痛不要拿我了把我放下來,小孩還是沒有要走的意思,這時又聽到遠方的公公說:「熱尬按呢是袂等多久?我袂先行。」突然一股氣整個上來,你一把抓起小孩的手大喊:「這裡很熱會曬傷你是聽不懂嗎??」結果從頭到尾沒反應的先生在這時落一句:「幹嘛對小孩這麼兇啊?」
下一秒,先生已經身首異處。(大誤)
我想,就是這樣的例子,讓網路上「長男」、「豬隊友」之類的稱號大受歡迎。女性的生活中,有太多隨手可得的例子可以證明,男人就是搞不清楚狀況,男人就是只顧自己,男人就是沒有理解這些眉角跟壓力的慧根,逼得怨氣無處發的太太們聚集到網路上大吐苦水。
但是今天,我想要幫「豬隊友們」平反一下。其實,男人會這麼無法「進入狀況」, #極有可能是我們自己幫忙鞏固的。
等等!你是說,家裡那個長男——
連洗個碗都噴得滿地都是水最後還要我跟在後面擦是我造成的?
網購拆開來的紙箱堆在門口請他拿去丟兩三個禮拜都還放在那邊礙眼是我造成的?
提醒他一定要在母親節早上一起來就打電話給他媽媽祝賀他從來不記得最後還害我被說兒子結婚了就忘了娘也是我造成的?
對。
對。
對。
全部都對。
其實更精確地來說,不是「你這個人」造成的,是我們所有的女性一起,在沒有意識的狀況下,合力形塑出這樣的狀況。因為長久以來,大部分的女性一直在家中擔任主要照顧者的角色,而我們傳統上對男孩女孩的不同期待和教養方式,在我看來,直接造成了世世代代,「媽媽忙到死,爸爸在裝死」的常見困境。
聽不懂。
好,我會很仔細的講。
簡單來說,其實我們女孩,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母親當作「 #持家育兒預備軍」在培育了。我們個人受不受教是一回事,但是這個期待一開始就落在我們身上,也「只有」落在我們身上。而男孩從來沒有進入預備軍的資格,因為根本沒有母親期待他們有能力精通。
哪有,我都有叫先生跟兒子做家事啊,可是他們那麼粗手粗腳又懶散賴皮的樣子,我看還是算了。
對,問題就在這個「算了」。
如果是女兒,我們會「算了」嗎?想想我們自己成長的經歷吧。如果我們不會做家事,或者不關心家事,我們的媽媽曾經對我們「算了」嗎?還是會一路盯一路教一路碎念一直到我們都學會還是持續被批評達不到媽媽的標準?或是我們的孩子都已經不知道幾歲了媽媽還在跟我們說「你還是要會下廚,小孩才會比較健康」?
誰跟兒子說過這樣的話?
「一個家庭的氣氛是爸爸在維持的。」
「兒子比較好,兒子比較貼心。」
「兒子比較好,最後會守在床邊的都是兒子。」
「喂?媽媽今天會比較晚到家,你先去廚房幫我切好紅蘿蔔、蕃茄跟雞肉。」
「洗個碗洗成這樣以後結婚被人嫌。」
沒有,沒有男生是這樣長大的。男生聽到的話是
「沒辦法啊,啊男生就這樣。」
「沒關係啦,以後他老婆會就好了。」
「反正以後是他老婆要忍受他。」
「男生會這樣很不錯了啦,我老公連煮個麵都會弄到鍋子燒起來耶!」
簡單來說「 #男生可以學不會, #但是女生不可以不會」,就是我們在「持家育兒」這件事上對男生女生不同的期待。於是女孩因為從小就被叮嚀,加上時常聽見母親第一手的抱怨,我們很早就相信「男生靠不住。持家跟育兒交給他們的話一定會完蛋。」而他們的表現也真是符合期待,不主動不積極,叫一下才動一下,越幫越亂越幫越忙,全部都我自己來還比較快。
對,真的是全部都你來比較快,可是這是我們想要的嗎?
我想要讓大家理解的是,男性的「靠不住」不是因為他先天的能力有什麼缺陷,而是 #他們在這方面的經驗整整落後女性至少三十年。我們必須先明白這一點,才能找得到解方。
在「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這本書裡,作者把這個現象寫得很清楚:「女性持續傳遞著一種錯誤的訊息:男人就是搞不清楚狀況;他們永遠不會做女人做的事情;他們缺乏承接情緒勞動所需要的先天技能。這種錯誤的訊息也束縛了男性。 #當你經常聽到別人說你無能時 , #聽久了就變成真的了) 。多數男人從來不會質疑伴侶的方法不是最好的,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在自找麻煩。他們知道他們正踏入女性的地盤,女性很少騰出任何空間讓他們自己探索情緒勞動,所以很多男人因此產生『 #他們先天就不擅長做這些事情 』的心態。」
什麼是「 #情緒勞動 」?作者用「情緒勞動」這四個字,來說明「讓一件事進行順利,同時確保所有參與的人都滿意愉快,從頭倒尾必須要付出的無形心力。」
我喜歡用「天線」來比喻這個狀況。女性因為從小就被期待比較貼心,比較會幫媽媽的忙,比較懂事,也會被媽媽積極的當作小幫手,所以頭上能夠感應他人情緒、顧全大局、留意人物互動細節的那條天線,早早就被磨得閃亮又敏銳,有些人甚至是沒有自覺地全天候都開著。
但是男生因為一開始就被排除,他的天線幾乎沒有發育。以開頭的那個故事而言,在先生眼中,我們做的事情就只是「跟我講講話,跟我爸媽講講話,跟小孩講講話,然後你突然就爆炸了,怎麼這麼情緒化脾氣好差。」那些情緒的起伏,溝通的口氣,對話背後的壓力他全部接收不到。
他沒有辦法理解那種要一次在懷裡抱著七八個氣球,不能讓任何一個跑掉或破掉需要耗費的心思。他不知道我們的天線隨時開著,留意周遭人講的話,臉上的表情,甚至得去猜測背後的心思。因為他的世界不是長這個樣子。在他的世界裡,只要他不懂,就可以不用懂。只要不想懂,也可以不用懂。但是我們的世界不是,我們的世界是如果我不懂,就會有家長長輩要我們懂,或是我們壓力,說你怎麼不懂,一直到我們懂為止。
所以為什麼衝突會這麼大,是因為 #男性看不見我們的世界。
當一個男性的「天線」完全處於未發育的狀態時,他就無法理解女性「到底在累什麼?」為什麼「一直要把事情想得那麼複雜」。我們跟他們也就會一直呈現「有溝沒有通」的狀態。而當我們把事情抓得越緊,越是把任務弄得「輕鬆簡單」,讓先生只需要配合指令動作時,我們以為這樣總可以配合了吧?但是這樣反而是讓先生的「天線」更無法發展,他對家裡的運作更是持續「狀況外」。
先生一直覺得他有做了,有幫忙了,已經比他自己的爸爸好太多了,可是你為什麼還是不滿意,為什麼還是覺得做得不好,要求那麼多,怎麼做都會踩到雷。明明你只要標準放低一點,要求少一點,讓自己不要那麼緊張,不要一直假設別人會想什麼,就可以跟他一樣自在了。
跟他一樣自在的話這個家就毀了啦!!!
我知道啦,我知道。先深呼吸一下,想想我剛剛說的事情。真心不想幫忙太太分擔的先生真的是少數,家裡的「豬隊友」並不是真的「教不會」,而是他們長年接受到的性別教育讓他們認為自己「做不到」,或者是「做這樣就夠了」。另一方面,我們內心覺得「男生就是會搞砸」,還有「如果我不做就不會有人做了」的想法,其實變成一種阻礙,讓我們沒有機會讓家裡的男性長出重要的「天線」。
之後的「中篇」和「下篇」我們再來談談,男性和女性各自可以怎麼著手,來改變目前這個大家都卡住的現況。
—
歡迎繼續閱讀「中篇」男性值得主動爭取承擔的機會
https://www.facebook.com/106641774314266/posts/172970017681441/?d=n
歡迎繼續閱讀「下篇」女性避免簡化任務,要相信對方學得會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73843544260755&set=a.188785712766538
心理性別意思 在 吳韋達 - 時代力量彰化縣議員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對性別之間的尊重從生活做起 】
你可以不喜歡一些事情,可是我覺得應該要對社會上的少數或弱勢要有一個基本的尊重。
今天是彰化縣議會第19屆第3次的定期會開議,在縣府修法提案中,某議員就針對「彰化縣環境清潔維護自治條例」發表意見。這個修正內容為:「殘障者入廁設備應明確標示。」,修正條文為「有設置無障礙或性別友善廁所者應明確標示。」,將 #殘障者 修改為 #無障礙,並增加「#性別友善廁所」。
該議員認為,「標示性別友善廁所會帶給民眾相當大的困擾,或許它有一定的必要性,可是沒有辦法區別男廁跟女廁,那我們落實這個法治的精神意義在哪裡?舉個例子,一個廁所若沒有分男女,同時走進去民眾會不好意思,一個小便斗後面站在妙齡女子,沒有達到友善的一定空間......」,表面談著落實法治精神,但我卻覺得偷渡了「反性別友善」的歧視!
現況確實有性別友善廁所的存在,因此「落實法治精神」是有必要修改,不論是將殘障修改為無障礙,或增加性別友善廁所的標示,都是在減少這個社會對不同族群的歧視,以及表示尊重。而且若要避免尷尬,其實是可以透過建造設計,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參考資料:留言處:女廁總是大排長龍?東海學生巧思獲德國「設計奧斯卡獎」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834 )。
我很沈痛地再提到葉永鋕的例子,或許對牛彈琴,但是希望讓大家知道性別友善廁所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解決女廁總是大排長龍的問題,不論在生理或心理性別上,這些都是對性別之間的一個尊重。
*字幕組勘誤:0:14 「經費」上的監督跟管理,應為「行為」
👍想知道更多彰化縣議會大小事,韋達日常大小事,歡迎按讚臉書粉專、訂閱YouTube頻道、追蹤Instagram!
📌FB:吳韋達 - 時代力量彰化縣議員
https://npptw.org/mD0EQq
📌YT:吳韋達 - 時代力量彰化縣議員
https://npptw.org/gerCBs
📌IG:weita.npp
https://npptw.org/VA2zyz
心理性別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愛穿裙子的阿旺」繪本介紹
訪問作者:鄭博真
內容簡介:
-臺灣第一套性別平等與多元文化教育原創繪本-
《不愛穿裙子的美莉》、《愛穿裙子的阿旺》隆重問世!
阿旺為什麼穿裙子上學呢?
同學怎麼從排斥、欺負,甚至霸凌阿旺,
轉變成了解、接納,樂意和阿旺做朋友呢?
讓這本書帶給孩子,
更多元的性別與文化認知!
男生一定要穿褲子、女生一定穿裙子嗎?
作者鄭博真與插畫家袁知芃創作《不愛穿裙子的美莉》、《愛穿裙子的阿旺》,希望透過繪本的形式,以深具創意又精巧迷人的圖畫搭配淺顯易懂文字,讓幼童了解性別平等的意涵和多元文化的重要。
這套繪本是幼兒園和小學實施性別平等教育很適合的補充教材,可以教導小朋友尊重和我們不同性別和文化的人。
〜大好文化三周年獻禮〜
「跨世代.新素養繪本館」
跨世代,不同年齡共讀;新素養,啓發面對新時代的能力!
繪本可以親子師生共讀,更可以老中青幼跨世代共讀!
《愛穿裙子的阿旺》
敘述從不丹轉學到台灣的阿旺,穿著自己國家像長袍一樣的傳統服裝上學,被同學排斥、取笑、惡作劇,甚至霸凌,透過老師課程上巧妙安排一場服裝秀,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同學從了解、尊重到接納阿旺。
作者簡介:鄭博真
教育學博士。現任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曾在小學服務20年,從事兒童寫作教學20年,編寫兒童作文和語文書籍30餘冊。爾後,轉任科技大學幼保系服務,研究專長及興趣為幼兒心理發展、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設計、教材教法、多元智能與創造力教育、正向心理教育、繪本創意教學等,出版《多元智能與圖畫書教學》等專書十餘冊。繪本是孩子最早接觸的讀物,及早引導孩子閱讀繪本,有助於往後語文與美感能力的發展,繪本也是幼兒園及小學最佳的補充教材。閱讀過大量國外翻譯的繪本,進入大學幼保系任教後,又指導學生設計繪本融入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總覺得臺灣在地的人事物,具有本土特色的社會文化經驗,值得書寫傳承給後代。因此,除了專業學術研究外,平時更熱愛兒童文學創作。曾獲中國語文獎章、高雄市柔蘭兒童文學獎。著有《不愛穿裙子的美莉》、《愛穿裙子的阿旺》、《我的阿公阿嬤同學》、《送餐阿嬤》等繪本。
繪者簡介:袁知芃
1988年生於台北,在動物與大自然的路上,一路念到了臺大生態演化所畢業。之後在木柵動物園擔任無尾熊飼育員,本來以為人生就如此了,某天突然想不開辭職,一腳踏入童書繪本的領域而無法自拔。受到陳璐茜老師的創作啟蒙,一路塗塗抹抹的到了現在。超喜愛大自然與野生動物,畫不出太像的東西、喜歡亂畫、喜歡胡說八道、喜歡跟小朋友一起亂七八糟的看繪本,還在摸索如何當一位兒童繪本創作者。曾出版繪本《散步》、《花役年陪你》,更多作品請上FB粉絲專頁「Chih繪本」。
作者粉絲頁: 鄭博真 教保人員專業發展中心
出版社粉絲頁: 大好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心理性別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不愛穿裙子的美莉」繪本介紹
訪問作者:鄭博真
內容簡介:
-臺灣第一套性別平等與多元文化教育原創繪本-
《不愛穿裙子的美莉》、《愛穿裙子的阿旺》隆重問世!.
女生就要穿裙子嗎?
美莉穿裙子遇到哪些麻煩呢?
美莉為什麼期待星期五趕快來到呢?
讓這本書協助孩子,
突破性別的偏見及刻板印象。
男生一定要穿褲子、女生一定穿裙子嗎?
作者鄭博真與插畫家袁知芃創作《不愛穿裙子的美莉》、《愛穿裙子的阿旺》,希望透過繪本的形式,以深具創意又精巧迷人的圖畫搭配淺顯易懂文字,讓幼童了解性別平等的意涵和多元文化的重要。
這套繪本是幼兒園和小學實施性別平等教育很適合的補充教材,可以教導小朋友尊重和我們不同性別和文化的人。
〜大好文化三周年獻禮〜
「跨世代.新素養繪本館」
跨世代,不同年齡共讀;新素養,啓發面對新時代的能力!
繪本可以親子師生共讀,更可以老中青幼跨世代共讀!
《不愛穿裙子的美莉》
敘述活潑好動的美莉,穿裙子玩攀架、溜滑梯的不方便及受到男生惡作劇的困擾作為故事導入點,經由藝術老師讓學生發揮創意設計自己喜歡的衣服,最後,學校訂定星期五為自主服裝日,這天男生女生可以自己決定穿什麼衣服來上學。
作者簡介:鄭博真
教育學博士。現任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曾在小學服務20年,從事兒童寫作教學20年,編寫兒童作文和語文書籍30餘冊。爾後,轉任科技大學幼保系服務,研究專長及興趣為幼兒心理發展、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設計、教材教法、多元智能與創造力教育、正向心理教育、繪本創意教學等,出版《多元智能與圖畫書教學》等專書十餘冊。繪本是孩子最早接觸的讀物,及早引導孩子閱讀繪本,有助於往後語文與美感能力的發展,繪本也是幼兒園及小學最佳的補充教材。閱讀過大量國外翻譯的繪本,進入大學幼保系任教後,又指導學生設計繪本融入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總覺得臺灣在地的人事物,具有本土特色的社會文化經驗,值得書寫傳承給後代。因此,除了專業學術研究外,平時更熱愛兒童文學創作。曾獲中國語文獎章、高雄市柔蘭兒童文學獎。著有《不愛穿裙子的美莉》、《愛穿裙子的阿旺》、《我的阿公阿嬤同學》、《送餐阿嬤》等繪本。
繪者簡介:袁知芃
1988年生於台北,在動物與大自然的路上,一路念到了臺大生態演化所畢業。之後在木柵動物園擔任無尾熊飼育員,本來以為人生就如此了,某天突然想不開辭職,一腳踏入童書繪本的領域而無法自拔。受到陳璐茜老師的創作啟蒙,一路塗塗抹抹的到了現在。超喜愛大自然與野生動物,畫不出太像的東西、喜歡亂畫、喜歡胡說八道、喜歡跟小朋友一起亂七八糟的看繪本,還在摸索如何當一位兒童繪本創作者。曾出版繪本《散步》、《花役年陪你》,更多作品請上FB粉絲專頁「Chih繪本」。
作者粉絲頁: 鄭博真 教保人員專業發展中心
出版社粉絲頁: 大好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心理性別意思 在 所說一個跨性別者是「生理_ 」會讓人覺得他如果沒有擁有 的必吃
幾年前開始比較多人在解釋跨性別認同的時候,用了生理性別/心理性別的方式來解釋,可能因為當時太多人不懂,所以覺得這是順性別能最快最容易粗略了解 ... ... <看更多>
心理性別意思 在 勇敢跨越性別的族群!何謂跨性別者?能與同志劃上等號嗎?ft ... 的必吃
你知道跨性別是什麼嗎?當生理及 心理性別 不一致的情況下,一部分的跨性別者甚至會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很厭惡,而去做了性別重置手術。美醫誌本集邀請到重 ... ... <看更多>
心理性別意思 在 Re: [心得] 什麼是女人?對跨性別主義宣戰的紀錄- 看板movie 的必吃
我覺得如果兩位繼續討論下去
會根本上地偏離電影版的主旨,
然後我也希望簡單地作個總結。
首先,
m版友是極端地社會建構論者,
Z版友則是極端地實在論者,
嚴格說來,都不算是完全呈現社會全貌。
※ 引述《Zrola (消失)》之銘言:
: ※ 引述《mana1993 (默莫)》之銘言:
: 說真的,只要你說的話有邏輯
: 你根本不需要擔這種心
: 而且照你說的,你是要跟SJW做切割
: 可是你最一開頭的文章,沒有提到SJW的事情啊
: 你的第一個論點:「你的性別不是由你自己來決定,而是別人幫你決定。」
: 這是科學VS個人觀點,不是SJW
生理層面上的性別 sex
與社會層面上的性別 gender
兩者確實是不一樣
m版友:「你的性別不是由你自己來決定,而是別人幫你決定。」
這句話指的不是真的由他人來決定你的性別或性向,
而是gender這件事情早在你個人認知前就存在了,
它雖然是奠基於基因及生理層次,
但還有非常多的部分是奠基於歷史、文化、社會等層面,
這可能包括審美觀、服裝、行為舉止等。
重點是,這也是在科學研究的範疇之內。
(只是m版友的詮釋不科學而已)
: 你的第二個論點:「什麼是女人這個問題由不同的人來回答,答案不一樣。」
: 同樣的,性別認同VS生物性別,壞就壞在中文裡gender跟sex都翻成性別
: 但是其實一個是認知概念,另一個是科學事實
: 就gender而言,先進的說法是,gender是一個光譜,沒有很強硬的認定男性或女性
: 但是很好笑的是,光譜的兩端就是男性跟女性阿
: 有點科學常識就知道,兩點組成一線
: 你沒有兩端的男女,何來中間的gender fluidity?
: 如果你要說,這些是SJW的說法而並非跨性別的說法
: 那你為何又說
: 「但偏偏保守端又不接受他/她們,反而是進步段接受了他/她們,所以才會出現這種難以
: 統合的論點。」
: 而不是跳出來反對進步端的說法呢?
第二點可以看出
無論是社會建構或實在論者,
對於包容差異這件事情來說
都是非常能接受的‧‧‧
儘管接受程度不同,
對差異的認知也不同。
m版友論點:「什麼是女人這個問題由不同的人來回答,答案不一樣。」
我認為這句話只能作為一段論述的引言跟開場,而不適合作為結論。
什麼是女人?你可以從生物學、醫學的方式來研究,
或是歷史、文化及社會科學的方式來調查,以及最為現實的法律來定義。
可以注意到「女人」的定義確實並非如染色體一般明確,
但也「絕對不是」個人想如何定義就能任意定義的。
舉個例子,如果有人認為女人就是保守且壓迫的性別,
完全不如跨性先進,請問這個定義是否有符合任意性的定義?是否符合進步的範疇?
因此,SJW的最大漏洞是:誰有資格定義什麼才是進步的理念?是科學家?女人?跨性?
在很多人看來,喊最大聲的通常都是最沒資格也最沒料的。
這也是為何印斯茅斯之‧‧‧呃小美人魚的電影會受到強烈反彈。
: 呃?為什麼你要一直幫我決定我在想什麼?
: 我反對的是事情,而不是群體
: 我很努力在對事不對人,為什麼你要一直把我往歧視那邊塞呢?
略。
: 那叫人擇....
: 是傲慢的人類因為自身的需求而去影響物種演化的過程
: 對馬來說,跑步的快慢並非他們自身的需求,而是被加諸在他們身上的外部條件
: 這種連生殖都沒有自由的生物,你確定適合拿來當例子?
m版友不太會挑例子,那個是人擇沒錯。
比較好的例子應該是階級複製、文化霸權之類。
: 你的論點錯誤阿
: 首先
: 社會身分不是客觀的科學事實
: 你如果有仔細閱讀我的文章,就會知道我所指的客觀事實是指科學事實
: 科學事實是指可觀察、可驗證、可重複、可描述的客觀存在事件
補充一下,社會身份也是科學研究的一部分。
它是可描述、可觀察、可驗證(通常較間接)、
可重複(但通常很困難),
主要困難點原因是其變因多,
且很容易涉及倫理問題,尤其是實驗法。
舉例來說,想知道經濟、文化或教育的影響,
最完美的研究方法就是拆散很多對同卵雙胞胎,
放置於不同家庭(富vs窮、中vs西、教授vs+9)
因為同卵雙胞胎不僅基因幾乎相同,
孕育的環境(子宮)也相同。
這研究能做嗎?想得美咧!
: 但是社會身分不是,你無法完全依照郭台銘成功的過程,再次創造一個郭台銘出來
: 因為每個人成功的過程是無法複製的,所以成功後所獲得的社會身分不是科學事實
: 只是一個事實,一個已發生的事件,與科學無關
已經有很多社會科學的研究啦!
只是Z版友沒接觸過這方面而已。
: 再來
: 「同樣的,你的祖先是鐵匠(客觀事實),但你想當玻璃匠(個人主觀),如果照你的論點,
: 你就不應該當上玻璃匠,因為當成功的瞬間,你的個人主觀凌駕了你的客觀事實」
: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你一點邏輯都沒有
: 我當玻璃匠,是我個人的客觀事實,完全沒有改變我祖先是鐵匠的事實啊?
: 完全沒有凌駕阿,所謂凌駕是說
: 「我祖先是鐵匠我也應該是鐵匠,但是我成了玻璃匠」
: 可是前提錯誤,我祖先是鐵匠跟我的職業是獨立事件,彼此沒有關聯
: 我祖先的行業無法影響我的行業
: 所以我無論做什麼職業,都跟我祖先無關
: 何來個人主觀改變客觀事實之說?
這個可能是m版友誤讀一些社科書籍,
也有可能是m版友的詮釋較不精確。
應該說,有研究指出子女的職業類型,
與父母或親族的職業類型相關程度較高。
這意味著職業、階級被複製下去。
當然,不同的社會或不同的時代其狀況皆不相同:
有些年代階級幾乎僵化,
有的年代階級流動快速。
: 所以最後再說一遍
: 你如果有邏輯,根本不用擔心別人胡鬧
補充一下最適合這個主題的電影:
千鈞一髮 Gattaca, 1997
完全可以回答且呈現兩位版友的爭點。
-----
Sent from JPTT on my Samsung SM-A528B.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181.10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86071059.A.C2B.html
換個角度想,如果改成所謂的「自然科學」就能算出選民明天會不會投票嗎?
不要被「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框架給綁住,科學基本上就是運用理性可驗證的方法,來描述、解釋、控制及預測現象(狹隘的定義下)。
並不是具備百分百的預測能力就叫做科學,
人類運用非常多科學方法來預測氣象,準確度往往差得離譜,
你應該不會稱氣象學為非科學吧?
至於社會科學的大一統理論‧‧‧我認為目前是達不太到,也比較不流行。
不同領域的諸多學者往往都會試圖發展一套宣稱能解釋一切(或整體)的理論,
像是:佛洛伊德的力比多作為人類的驅力、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理性人、
馬克思的經濟決定論‧‧‧‧當然這些理論都有著各自的罩門。
我自己是比較欣賞努力發展大型(或中型)理論的學者。
社科容易被詬病的大概是,有些只是趕流行追隨歐美研究潮流
--這種算是拿西方理論硬套,有時完全不符合臺灣社會;
或是比較帶有浪漫主義氣息的詮釋路線--這種則是偏人文藝術類的取向,
與我剛剛提的自然科學取向不同。
※ 編輯: january20 (223.137.181.101 臺灣), 06/07/2023 04:18:02
占星學「不是」社會科學,
硬要說的話占星學與天文學的淵源還比較深...(後來就分家了)
這也是為何許多人對此深信不疑的緣故 (宣稱占星有自然科學背景)。
但占星學「是」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
美國心理學家 Bertram Forer 在1948年對學生進行人格測驗,
並請學生對測驗結果與個人特質契合度評分 (滿分5分,最低0分),
但其實每個學生的人格測驗結果都是一模一樣 (從星座、人格測驗等整理出來),
學生卻大都認為測驗對於個人特質的描述相當準確,平均評分為4.31
─ 這個就是版友所熟知的巴納姆效應 (Barnum effect)
W大所描述的比較像是「社會現象」或「社會潮流」,
這頂多是作為研究對象,而不會是研究結果本身,希望您能了解其中差異。
其實這是比較誇張的說法,我相信他本人不會是極端的實在論者,
只是剛好兩位版友的論點貼近兩派學者的爭論點,就借來舉例。
敬請見諒。
是的,因此
我推測m版友是誤讀社科書籍,
或是m版友在議題上過度推論。
由於我不知道他實際上的推論邏輯,
所以基本上就不打算討論鐵匠論述。
但我有在上面說明,
社會現象或事實並不是個人能擅自認定,
而是需要一定程度的事實作為基礎支撐。
抱歉,其實我也沒看紀錄片,大家都是雲討論...然後越來越偏。
沒辦法,因為實際狀況就是沒辦法那麼極端或純粹。
對於版友爭論的議題,目前學界仍然沒有一個完美的結論。
當然
硬要選邊站的話,我也肯定是選擇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
※ 編輯: january20 (114.34.80.170 臺灣), 06/07/2023 12:06:55
而是需要一定程度的事實作為基礎支撐。
抱歉,其實我也沒看紀錄片,大家都是雲討論...然後越來越偏。
沒辦法,因為實際狀況就是沒辦法那麼極端或純粹。
對於版友爭論的議題,目前學界仍然沒有一個完美的結論。
當然
硬要選邊站的話,我也肯定是選擇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
※ 編輯: january20 (114.34.80.170 臺灣), 06/07/2023 12:06:55
+極端建構論+不知道哪波女性主義
就產生了
宣稱多元且保護個體的價值觀跟體制,
卻反而壓迫了原本就弱勢的群體。
沒辦法,畢竟一般人都不是什麼學者,
只是隨便拿好用時髦的術語為自己謀利,
例如某些學者、某些社運咖、某些KOL、
某些企業 ‧‧‧‧ 然後大家就開始各種論戰。
總之,現在會變成這鳥樣就是
現代社會總是獎勵那些極端、
投機、自利、包裝的群體或言論。
有點扯遠。
可證偽性是 Karl Popper 認為
科學與偽科學最關鍵的區別所在。
有興趣的話
建議可以參考科學哲學這類著作。
請問這是指我還是其他人?
如果是我,那您搞錯了。
本文完全沒有討論「立意良好」的議題,
也完全沒有興趣討論個人立意是否良好。
你可以仔細看完再思考。
抱歉,雲討論這點確實不適用於您。
實際上你們討論到後面也確實趨於極端,
已經到幾乎沒有交集的程度,
與其各說各話或打臉什麼的,
我選擇把議題拉回
試圖讓你們有機會討論產生交集。
[1;31m→ Zrola : 面對邏輯謬誤你談也不談,整篇就是在幫他開脫阿 06/07 1
邏輯謬誤是您跟他的事情啊?
你們可以繼續討論交流下去。
開脫什麼的也是扣我帽子,
我只是不想做什麼誰對誰錯或打誰臉的
論述,因為這樣對於大眾切入這個議題
毫無幫助。
每人都有各自立場,
我自己是希望在討論上盡量做到客觀,
酸言酸語當然很爽但只是抒發情感而已。
除非現在要投票決定性別政策之類,
那選邊站或爭輸贏我認為才有意義。
※ 編輯: january20 (223.137.181.101 臺灣), 06/07/2023 18:57:53
※ 編輯: january20 (223.137.181.101 臺灣), 06/07/2023 19:42:22
我不想表明立場的理由是會模糊焦點。
例如我也反對無限擴張跨性的定義,
無視自然事實及社會事實根本就是錯誤。
但我他媽就不是要討論這個啊!
全文都是
單純想釐清社會建構論跟實在論,
以及說明科學定義不是那麼狹隘。
為何看不懂啊?真的是氣死。
※ 編輯: january20 (223.137.181.101 臺灣), 06/07/2023 19:54:30
我也希望科學能如此精準而不具模糊性,
畢竟科學是我所知最為可靠的知識體系。
但即使是一個單純自洽的形式系統,
仍然會出現至少一個無法被證明的真命題。
--- 以上已經在數理邏輯上被證明過了。
先說我也主張用已被證實的科學研究
作為公共政策及議題的主要參考對象,
尚未具有定論但較客觀的研究作輔助。
但實際的法律並不是用這個邏輯在運作,
而是用法律自身的邏輯在建構與辯證。
所以臺灣很多判決才會不僅不符合科學,
甚至也脫離臺灣甚至世界的民情
(僅符合臺灣法律人的想像)。
r版友的科學指引法律的論述只能作為
您個人的主張或假設而已。
科學作為社會運作的主要規範與指引,
或許會讓未來社會變得更加理想和平。
但很可惜現行社會並不是這麼運作的,
武力、權力、法律、經濟、宗教等要素
對於公共政策及規範的影響力來的更高。
即使是一個大家都認同
且具客觀性的科學研究,
只要群眾或領導亂帶頭,
仍然是有辦法邁向倒退之路。
r版友這段論述是偏向效益論的主張,
也就是
多數人都認同且符合多數利益做法
作為判定標準。
但如果多數人的主張是錯的或有嚴重瑕疵,
是否也要採用這種政策主張或法律?
例如有些國家多數人認為
女人出軌就該處以極刑,
請問算是現行很好的處理方式嗎?
或者說有一天跨性主張竟然成為主流,
那您就會支持
這種對兒童採取不可逆手術的論述嗎?
我想公共政策不是這麼一刀兩斷吧?
另外,實務上現行社會真的是
以維護多數人權益為主在運作嗎?
如果是的話,怎麼會出現佔領華爾街運動?
所謂1%vs99%,
就是指美國社會是以1%的權益為優先,
99%的人就當韭菜割一割。
我認為大家在下結論前
都可以先仔細多想一下。
你這段話太多雙重否定了 囧。
其實不只是跨性別運動會卡到髒東西,
各種主張平權或公義的運動都會出現。
跨性運動的問題是在論述上太過任意,
幾乎只要當事人隨便亂說都可以算數。
所以特別吸引各種髒東西加入其陣營,
如今LGB現在才想切割T已經為時過晚,
甚至讓極少數真的有跨性需求者也中槍,
反而讓他們更不敢說自己是跨性別者。
唉搞得現在討論這些議題很難聚焦,
沒事連同陣營的都會吵成一團,
然後還會另開一堆新戰場。
我不是為了打臉,
其實您有不少論述跟我的主張是一致。
只是想表示您關於科學與法律的關係
不適合直接用來解釋整個社會現象。
當然,如果將議題縮限於臺灣法定性別上,
那的確我國的法定性別是用sex來判定,
而非用所謂的社會性別gender來認定。
我也同意在這個議題上,
繼續採用sex所出現的爭議跟問題,
會遠小於採用gender所產生的後果。
補充一下,一般民眾或許不會受風向影響,
但我國在各種專業領域上一向崇洋媚外,
所以無法肯定法界人士是否會跟風,
想想這幾年喊得震天響的淨零碳排、
SDGs、ESG‧‧‧哪個不是來自歐美潮流,
或許哪天突然就通過所謂的免術變性。
畢竟我國政策一向都是由上而下,
鮮少由下而上推動‧‧‧除非太逆風。
世界並不大同,可能永遠也沒辦法達到。
至於先開放男女共用廁所之政策,
再開放跨性別政策或法律的這部分,
我只能說是合乎邏輯,
但實際上哪個會先通過是無法判斷。
理由是政策及法條通過與否、
通過次序、通過速度等這些,
從來就不是根據多數人需求、
也不是根據所謂的科學事實、
或是社會正義及道德來判定。
這些是由有權力制定法律、執行法律、
以及詮釋法律的群體來決定,
而這些人在社會上通常是少數
(如立委、執政者、法官等)。
回到你剛剛的問題,我的答案是:
男女共用廁所不會過,因為
就現有臺灣民情及社會關注議題來看,
男女共用廁所顯然不具備急迫性,
也不是社會大致所關注的焦點,
同時也缺乏相關群體積極倡議。
跨性別政策是否會通過無從判斷,
一般民眾顯然是不太關注本議題,
但絕對有相關團體積極倡議推動,
且符合我國崇洋媚外及趕流行之特性,
目前因國外出現諸多爭議可能暫緩,
但也難保哪天立委諸公感覺來了就通過。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