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Talks 2021 S2《 攝影—電影:火與冰的互滲 》🎊
因疫情因素,欲現場參與請先報名 👉️ https://forms.gle/qkyFKD7BbCudkSix6
「電影充滿了光與影,不斷地運動,稍縱即逝的瞬間,搖曳不定地閃現,就像壁爐中的火焰那樣。攝影是靜止不動並且凝固的,它具有冷凍的力量,能夠保存物品經歷時間而不腐朽。火會將冰融化,而融化的冰又會將火熄滅。」—Peter Wollen
攝影跟電影是如何互相競爭與不斷將彼此的特性施加在另一方?「凝固的攝影」和「流動的電影」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靜態與動態是互相對立的嗎?本次講座將邀請影像創作者吳家昀與雪克,分享自己的創作脈絡,並進一步探討靜態影像跟動態影像之間的辯證關係。
雪克跨媒介地運用電影、攝影與文學檔案,將靜態檔案屍骸混搭、重組與回魂成新生命,並批判性地探討歷史對集體記憶的形塑,引導我們從另類角度再度回返歷史;吳家昀將透過創作脈絡的分享,探討物質與數位、可見與不可見、平面與空間、內與外、動與靜之間的辯證關係,進而在空間幽微的部署中重新喚起觀者的身體感知。
在他們的影像創作中,不只是肯定動態(火)或靜態(冰)的兩端,而是互相滲透於「火與冰之間」。透過他們的作品,觀眾或許也可以在批判與詩意之間,重新想像歷史、記憶、空間、影像對身體構築的另類可能。
9月23日(四)晚上7點半,歡迎大家來參加此次Photo Talks,一同來了解、思考吳家昀及雪克的另類的影像實踐。
---
📢 參考資料|
吳家昀👉️
https://chiayunwu.com/artwork/a-song-for-loss/
《失去之歌》為一件將電影物質化的空間裝置,由人物、情節和場景組成,透過不在場的作者敘述游移於家、國家和世界間的處境,以並置的空鏡交織虛實物件呈現等待被認同的狀態,建立一靜止且未定的場景,穿透在介於之間。《失去之歌》轉換電影其平面音畫的表現形式成為存在於立體空間的影像裝置,將有限的觀影時間延展為可穿越的空間,並藉由物質的永恆時間介入影像的片刻時間,重構以哲學為基礎的時間媒體,模糊道具與物件、場景與空間、情節與記憶的界線。同時,亦探究著電影技法與藝術形式何以在時空邊界展現事物的一體兩面,且在後設觀點及私人情感間試圖重新定義「本質」之事,處理遺憾的不可視和不可觸。
雪克👉️ http://shakeorangebud.net/index.php/2018/-taipei-park/
《回魂記》與《台北公園》這兩件肖像畫形式的系列影片,分別從臺灣電影與文學中提取角色,勾勒不同時代臺灣人的影像再現。透過這些來自電影或文學的虛構角色,我們可以觀察到臺灣社會與文化曾有的樣貌與精神。
---
講者|吳家昀、雪克
主持|沈柏逸
時間|2021/9/23(四)19:30
地點|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19號 )
入場|19:00 開始入場
✅ 因疫情因素,本場講座採報名制,現場參與人數上限為15人,額滿後將不開放入場
✅ 報名成功者,現場座位將保留15分鐘(19:30~19:45),臨時無法前來者請盡早告知。若活動開始15分鐘未到場,將開放現場觀眾報名入座,謝謝!
✅ 活動可能配合指揮中心指示調整辦理方式,若有調整,將另行通知!
備註|
1. 本場活動將進行直播
2. 免費參加,歡迎自由樂捐(捐款200元以上可得到 #飲料兌換券 一張)
3. 防疫期間,參加講座請 #配戴口罩、#量測額溫、#消毒雙手 再入場
4. 場地位處巷弄,循門牌而來可能會迷路。歡迎參考網路地圖,或官網的「位置」頁面:www.lightboxlib.org/location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ric's English Loung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國家發展委員會於去年底發佈了「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希望在下一個十年中,將台灣打造成雙語國家。政策的推出後隨之而來的是關於雙語台灣的憂心與期待。可以預見新一波的英語學習軍備競賽即將開啟,然而到底雙語國家政策為何?誰是政策的受惠者?學生、家長、老師乃至補教業者將如何迎接這波機遇與挑戰? 今...
「後設文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後設文學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後設文學 在 沃克不露Walker.Blu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後設文學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後設文學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後設文學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後設文學 在 Re: [問題] 什麼是後設小說? - 看板Fic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後設文學 在 《文訊》 - §文學批評劄記§22 【後設小說改變了什麼】 陳芳明 ... 的評價
- 關於後設文學 在 10820白先勇清華文學講座1|第5講廖咸浩教授:隱真存假的 ... 的評價
後設文學 在 沃克不露Walker.Blu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作家九把刀在《殺手-流離尋岸的花》當中寫到一個女孩小恩與殺手鐵塊的故事
好啦這篇不是我的讀書心得
而是想說說有關角色的事
-
不知道有沒有太多人有這樣的經驗
據說大文豪大仲馬在寫茶花女的故事時
把其中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寫死了的時候
哭到眼淚把整張紙都哭爛了
我自己大學的時候學的是創作
有一次寫小說創作作業時
也是寫著寫著
把自己喜歡的角色一步一步給寫死了
當時我也是邊哭著邊把故事打完
-
小恩在《殺手-流離尋岸的花》故事中
是個喜歡用扭蛋占卜的女生
她只要扭到胖虎的扭蛋就會因此整天心情不好
因為是個悲傷的故事我就不多爆梗故事情節
今天去二手書店看到了九把刀殺手系列後來出的一本《殺手-末路花開的美夢》
隨手翻了翻幾十頁
發現這本裡面有個角色
雖然沒指名道姓講她就是流離尋岸的花裡的小恩
但是個也同樣有著習慣用扭蛋占卜
同樣古靈精怪
也同樣因為胖虎扭蛋會失落一整天
熟悉九把刀的讀者會知道
九把刀喜歡在同個系列裡構築同樣的時空背景
有時也會把作者(他自己)寫進去
這在文學創作或者劇本創作裡有個專有名詞
叫做後設的寫法
就好像這樣的故事就真真切切的發生在你我身邊一樣
原本我只覺得這樣子構築在同樣時空背景下的各個不同的故事
九把刀偶爾會讓一些別集的角色出現在這集當中神來一筆
是他自己擅長且調皮的一種寫法而已
直到今天看到小恩出現在《殺手-末路花開的美夢》裡
我才突然發現而且感到心酸酸的
不是因為看過所以知道小恩令人感到悲傷的際遇
而是九把刀一定很喜歡小恩這個角色
他捨不得把她寫死在流離尋岸的花裡
在他內心深處
想必也想在這樣的悲傷故事裡
讓所有他喜愛的角色都能有個好結局吧
-
可惜所有讓人喜歡的角色都有好結局的故事
不見得會是個好的故事
有些故事 我只能看
然後祝福
也只能祝福
-
或許 我的人生就是某些人夢境裡的一個角色而已
緣盡了 他的夢就醒了
夢嘛 劇情早已經固定下來了
也就是說 我能做的
就僅僅是在他夢醒之前
把自己的角色給演好
該快樂該憂傷
該滑落的眼淚
該背對的十字路口
-
雖然當時在書店內就看掉一百多頁
我還是把這本書買回家了
儘管還沒看完
但我想 小恩在這本書裡
應該可以過的很好吧?
那些從我夢裡走出去的角色
我衷心希望你們在別人的書裡
也能永遠幸福快樂
永遠永遠
幸福快樂
後設文學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陳黎〈舌頭〉
我把一節舌頭放在她的鉛筆盒裡。是以,每次她打開筆盒,要寫信給她的新戀人時,總聽到囁嚅不清的我的話語,像一行潦草的字,在逗點與逗點間,隨她新削好的筆沙沙作響。然後她就停了下來。她不知道那是我的聲音,她以為從上次見面後不曾在她耳際說話的我,已永遠保持沉默了。她又寫了一行,發現那個筆劃繁多的「愛」寫得有點亂。她順手拿起了我的舌頭,以為那是橡皮擦,重重重重地往紙上擦去,在愛字消失的地方留下一沱血。
*原詩可見「陳黎詩倉庫」:
http://faculty.ndhu.edu.tw/~chenli/poetry8.htm#tt
--
◎ 作者簡介
陳黎,本名陳膺文,一九五四年生,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凡二十餘種。譯有《辛波絲卡詩集》、《拉丁美洲現代詩選》等二十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等。二○○五年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曾獲邀代表台灣參加倫敦奧林匹克詩歌節。
--
◎ 小編 #Y 賞析
從1975年首部詩集《廟前》出版到2000年代的此刻,陳黎的詩一直都頗具實驗性的風格,儘管時至今日,新讀者乍讀也不會覺得這是「過時」的產物,甚至仍然會認為是前衛的寫作。陳黎的創作頗豐,早期的風格也充滿野心。從語言、形式到題材,皆是寫作者意圖不斷追索與玩賞的技藝。儘管陳黎較為人所知的代表是乒乓相接的〈戰爭交響曲〉,但從《動物搖籃曲》中的〈小丑畢費的戀歌〉、〈魔術師夫人的情人〉、〈黃昏過蘇花公路送癌症病人回家〉就已經能看出許多新鮮的文字有機體。
延續著自己相當有突破性的代表作詩集《島嶼邊緣》(戰爭交響曲也是收錄在此書),這首〈舌頭〉一詩收錄在陳黎的第八本詩集《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評論者賴芳伶認為:「這本詩集在歷史性的前瞻與回顧中不斷自我辯證,既反思了舊有的美學軌範,並努力開放更新詩的形式;當然,類似的用心早在他近十餘年來的詩作中迭番出現;不過,仍以此集為最。陳黎自創的語言遊戲,喜歡大量援用約定俗成的話語和意象,常帶有後設式的自我指涉的傾向,讀者受邀進入詩中世界,聽其喃喃絮語的同時,亦回應了詭譎的閱讀反應。」詩人意圖在此編織的「詭譎」形體,或許也可以和這個月每詩本週的「奇怪」互相呼應。當然〈舌頭〉遠遠也不是陳黎最奇怪的詩,但絕對是其「散文詩」中非常精悍準確的一首。
豪不分行的「散文」詩,本質上會是一種「奇怪」的存在嗎?但是在這個場景的末尾:「她又寫了一行,發現那個筆劃繁多的「愛」寫得有點亂。她順手拿起了我的舌頭,以為那是橡皮擦,重重重重地往紙上擦去,在愛字消失的地方留下一沱血。」卻又那麼荒謬而合理。最廣為人知的那些散文詩代表作,如商禽的〈長頸鹿〉、蘇紹連的〈獸〉或許都是如此。作為一種對於「奇怪排版」的想像,散文詩似乎奇怪又不奇怪。儘管表面上沒有分行,但當「不分行」作為一種詩人有意為之的策略,或許詩作中的節奏、畫面、情節都作為一種隱藏的分行,在寫作者心中完成了。
不同於上述兩首散文詩對於動物性的想像或運用,陳黎的這首〈舌頭〉則是將身體器官(陳黎或許是全台灣最會寫『舌頭』的詩人了)與字詞、情愛的意象交錯,拼揍出如是光景。作為某種「在逗點與逗點間,隨她新削好的筆沙沙作響」在狀聲詞裡也帶有奇妙的情色意味。
見血是正常的,那畢竟是「我」的舌頭啊。
-
美術設計:佳郁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8/2021082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奇怪 #陳黎 #舌頭
後設文學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國家發展委員會於去年底發佈了「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希望在下一個十年中,將台灣打造成雙語國家。政策的推出後隨之而來的是關於雙語台灣的憂心與期待。可以預見新一波的英語學習軍備競賽即將開啟,然而到底雙語國家政策為何?誰是政策的受惠者?學生、家長、老師乃至補教業者將如何迎接這波機遇與挑戰?
今天就來跟大家探討不同的觀點!
快追蹤亡牌教師-戴逸群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UrAceET/
★★★★★★★★★★★★
📌訂閱亡牌教師YouTube頻道: http://bit.ly/2kK0ZJ7
📌訂閱Eric老師YouTube頻道: http://bit.ly/2MhEt7h
★★★★★★★★★★★★
心智圖詞彙攻略: https://bit.ly/2teELDq
★★★★★★★★★★★★
雙語國家政策: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FB2F95FF15B21D4A
CLIL教學: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是將學科內容和外語學習相結合,用外語教授科學、地理、歷史、藝術等內容,從而促進語言和學科知識的雙重學習: http://bit.ly/2K5l3PM
後設認知策略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404/
equity and equality: http://bit.ly/2rvhkVx
在美國是否會被歧視?
https://youtu.be/9mYAhQkcbJw
後設文學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學測考不好,如何調適?是否應該出國留學? 學習英文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感謝精誠高中同學的專訪,讓我有機會分享對英文教育的一些看法。
後設認知策略教學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404/
Vision & Mission 宗旨與目標: http://bit.ly/2ZfRS6a
Eric老師學經歷: https://goo.gl/Xu1cnR
下次我在把這些想法更詳細的分析給同學聽吧。
後設文學 在 《文訊》 - §文學批評劄記§22 【後設小說改變了什麼】 陳芳明 ... 的必吃
後設 小說,則不同於寫實小說與現代小說的敘述策略。它是一種具有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的創作技巧,意味著小說的書寫過程中,作者從未忘記自我身分的 ... ... <看更多>
後設文學 在 10820白先勇清華文學講座1|第5講廖咸浩教授:隱真存假的 ... 的必吃
【L5A 影片內容】 廖咸浩(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隱真存假的《紅樓夢》—中西文明第一部 後設 小說清華大學中文系羅仕龍教授主持。 ... <看更多>
後設文學 在 Re: [問題] 什麼是後設小說? - 看板Fic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剛發現以前給的連結失效了,本篇提供原文。
: 這個問題剛好有存貨:p
: 參考:
: 1. saloon.twbbs.org/~zonble/PDF/cloud.pdf
: 「後設」(meta)一詞現在被廣泛的使用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文藝創作上,以小說而言,
: 所謂的「後設小說」(metafiction)的特色是「強調作品的虛構性,打破讀者囿於寫
: 實傳統的習慣」、「創作時亦談創作」、「暴露寫作過程」、「凸顯讀者的角色,力
: 邀讀者介入作品之中,和作者一起玩文字遊戲」等等。「後設小說」強調作者有意挑戰
: 讀者的月閱讀習慣,一方面界定該手法對閱讀過程的突破。而「後設劇場」(metadrama)
: 的意義則是:「跟戲劇本身有關的戲劇」(drama about drama),也就是一齣戲劇不但
: 討論到這齣戲劇所要表現的外在主題,同時在劇中也反映了戲劇本身的問題,不僅僅是單
: 純的演出,同時在劇作中,也反映了劇作家對於該劇本身的自覺以及思考
: 2. https://www.geocities.com/hao530/writings/literary/men-wai-han.htm
: raider評: 門外漢談後設, 適合門外漢看.
: 作者雖自稱門外漢, 卻一針見血地道出後設小說的精神。
蔡志浩 [email protected]
1998 年 6 月 21 日
Gospel([email protected])的《從「恐龍」一文看後現代文
學》系列文章,談到許多寫作技術,讓我增長了不少見識。
我既非文學家亦非專業作家,想講些感想,實在有不知從何講起之感。
就談「後設」吧。
一方面因為我不確定我完全了解,另一方面光是「後設」一詞就夠令人頭大了
,所以我不用 gospel 原文中的「文本」或「後現代」等詞彙,而儘量用大家都
懂的詞彙,來表達我個人所理解的「後設小說」。
請注意,是談「個人所理解的後設小說」,而不是「後設小說」。我並沒有能
力做這樣宏觀的論述,只能談我知道的。
是的,正如 gospel 所說,讀者、作者與故事的對話是後設小說的特性。但,
個人以為這不是後設小說的決定性特質。
先說什麼是「後設」。「後設」其實是個翻譯得很不好的詞,原是從英文的詞
首 meta- 翻譯過來的。這個詞的意思,簡言之,可說是「高一個層次的」。舉
個很簡單的例子,「生命」是一個層次的觀念,但是思索生命的意義與生命之間
的關係(例如宗教),就是一種後設。又如,我們會查覺到自己的記憶力好或不
好,或是在準備考試時運用各種學習策略幫助學習與記憶,這種「認知到自己的
認知」、「控制自己的認知」,也是一種後設。
所以,「後設」其實是個很簡單的觀念:從兩個(或以上)的層次來看同一件
事,而不是特屬於文學的專有詞彙。
把這個「層次」的觀念搬到小說來。什麼是「後設小說」?一言以蔽之,故事
裡有故事。以史萊姆的《如果在冬夜,一隻恐龍》來說,很粗淺的分析,有兩個
層次:內層的故事是「作家與某位女網友的會面」的故事,而外層的故事則是「
作家寫這次會面」的故事。事實上,作者還加了一層「到底誰是作家」的故事。
(raider註一)
附帶一提,你如果看到某些談後設小說的書上說,後設小說要有兩個或以上的
「時空」,那「時空」約略相當於我所說的「層次」。因為故事是發生在時空中
之,不同的層次就是不同的時空。
因為作家刻意在不同層次間穿梭,讀者、作者與故事的對話與遊戲於焉展開。
也因為在不同層次間往返,小說本身(即 gospel 所說的「文本」)與時空,都
必然是斷裂的。
但,想強調的一點是,光是「文本的斷裂、拼湊與重整」或「時間的的斷裂、
拼湊與重整」是寫不出好的後設小說的。這兩者是作家在設定整篇小說的層次(
時空)時就必然可以預期的產物。也就是說,它們是後設小說的「結果」或「現
象」,而不是「原因」或「產生過程」。
以上是個人對「後設小說」的一點理解。
我同意 gospel 所說「電影與小說文學具有某種程度的共通性」。剛好日前看
了部電影,也可以當作後設小說的例子。把上週寫的影評(其實只是篇簡介,原
發表於 tw.bbs.rec.movie)貼過來,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部電影應該很快
就會到台灣去了。 (raider註二)
raider註一:
這個作品是中篇小說,可由google找到。我當初則是在貓咪樂園 (miou.twbbs.org)
StoryLong板精華區看的,作者是slime123.
這部致敬卡爾維諾的名作《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竊以為書名的斷句便暗示
meta-結構。
raider註二:
所指電影的是The Truman Show. 不再引用了。
: 3. https://www.wei1105.idv.tw/lit/lit/metafiction.htm
政大貓空作者 shakespear (天才柳澤很好看喔!)
看板 AA_Literary
標題 後設小說
時間 Fri Jun 6 12:00:17 1997
後設 (meta-) 一詞原義為「往後再推一層」,而後設小說 (metafiction)
就是將所有小說創作技巧放置在前,小說作者與讀者一同退居在後,共同審視
小說創作的技巧與盲點,這也就是所謂的 "laying bare the techniques"。
後設小說興起,在於批判並修正十八世紀以來直到二十世紀前所建立的小說
技巧與概念謬誤。傳統小說家認為作者可以如鏡像般完整反射 (reflect)事實;
但後設小說家卻指出,小說呈現的世界往往是現實世界的折射 (refraction),
一種扭曲的鏡像,並非真實。由於作品呈現的世界只是片面扭曲的,後設小說開
始懷疑文字的透明度,並顛覆作者在文本中的絕對權威。
後設小說與意識流小說同屬二十世紀小說概念重要突破。後設小說所顛覆與
質疑是傳統小說技巧中的盲點,這正好與後現代主義中反權威、破碎、不連續、
不定、多元等概念多所重疊。因此後設小說手法也被後現代延用、發展,並為後
現代概念中「表現」(representation) 困境作了相當好的註腳。
閱讀後設文本時,讀者需要時時參與其中。例如黑澤明改編自芥川龍之介《
竹藪中》的電影《羅生門》,電影中受審者各說各話,就是典型的後設言說,觀
眾必須時時僅慎,步步懷疑。而英國小說家 John Fowels 的後設小說A Maggot
與《竹藪中》 亦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各說各話中顯現真相的不確定。
後設就是對作品權威的批叛與挑戰。作者是否可以完全信賴?他們是否遠誠
實?是否有能力反映現實;抑或有意無意地扭曲了事實?在後設小說觀念中,讀
者不可以全然信賴作者,讀者的參與與判斷益形重要。
的確,後設小說的確是顛覆「傳統」的創作形式,然而當前所謂後設小說所
顛覆的「傳統」,正是十八世紀小說興起後繼之而興的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傳統
。也因為如此,Patricia Waugh 才在 Metafic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 一書中將後設小說視為「傳統」小說的一種戲擬
(parody)。至於「後設小說」本身,也漸漸成為小說傳統中的一環,散見於目前
各種小說中,成為常態,而非特例,並且逐漸被諸如超文本小說等文體所發揚與
承繼。日後也許會有更多顛覆、另類的文本出現,但並不一定稱為後設了。因為
後設已成為專指顛覆、戲擬與反省小說技巧中「再現」(re-presentaion)或「表
現」(representation)手法的「階段性手段」囉~
* *
raider小結:
人文的詞彙向來有各種詮釋,若僅以讀者的身份探究,不妨以「合意」替代「學
院傳統」的解釋。我個人便很認同上頭第一位作者蔡志浩的說法,很經濟(不必
栽入思想洪流中尋找標的)又很親和。
以這樣的觀點,後設無所不在,諸如科奇幻或推理(質疑文本)也都很有meta-
的意趣,許多不以meta-為名的小說也找得到meta-的結構,私意便視惡童三部曲
(分成《惡童日記》、《二人證據》、《第三謊言》)為最好的meta-fiction.
當然,一般交流為減少誤解,我多提公認的名作,如《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畢竟傳統上視為meta-的小說,對文本的meta-是相當有意識的,不僅作者自覺meta-
結構,還得讓讀者閱讀過程中便認出這是一本「關於小說」的小說,「詮釋文本」
的文本,而不僅僅是結構上有meta(後、超)的層次。
meta-fiction本身的判準和好小說的判準是獨立的。許多實驗性質的meta-fiction
就不是好看的小說,包括國內最常提的那篇測量水溝:p
為了meta而meta,與為了表達自己所感所想而採取meta結構,後者當然比較可能
成為好的小說。此處重提蔡志浩先生的話結束本文:
……光是「文本的斷裂、拼湊與重整」或「時間的的斷裂、拼湊與重整」是寫
不出好的後設小說的。這兩者是作家在設定整篇小說的層次(時空)時就必然可
以預期的產物。也就是說,它們是後設小說的「結果」或「現象」,而不是「原
因」或「產生過程」。
--
王靜安‧浣溪沙
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磐定行雲。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121.227.29
※ 編輯: raiderho 來自: 203.121.227.29 (01/06 04:4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