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結婚還是單身, 幸福都不依賴別人】
文/張德芬、圖/無疑亭
(新書留言活動辧法請見文末)
為什麽越來越多的人,不想結婚了?
現在不婚率越來越高,大部分都是女人不願意結婚。她們是聰明的。
這個社會對於女人還是有很多不公平的期望和待遇,難免讓有條件的女人駐足不前。
所謂「有條件」當然是在經濟上獨立自主,不需要靠男人生活。如果父母不催促逼迫,自己也沒有心理上、情感上的安全依托考慮,或是急於想要生孩子的打算,那自然就會一拖再拖了。
印度上師薩古魯是主張不婚的,他認為一個人可以好好地過,何必和一個愚者同行。但是他也尊重婚姻制度,他說,如果在經濟上、社會上、家庭上、生理上、心理上,你有一定的需要的話,那麽就結吧, 但有智慧的人是不會結婚的。
我覺得可以這樣解釋:
對不認真的修行人來說(只在表象上下工夫的修行人),婚姻是最好的磨煉他們的道場,也是會讓他們原形畢露的領域。
對認真、全心投入修行的人來說,婚姻中的種種責任、罣礙、牽纏,的確會影響他們修行的進度。
那對「普通人」來說,為什麽需要結婚呢?
除了養兒育女、家庭傳統觀念、社會價值觀的需求,很多人也需要把自己的心思、情感,掛在一個地方。
如果那個地方是一個人,我們就會想要安全、可靠地保有這個人,因為我們的情感、心思都在他那裡。那麽,結婚似乎是一個好主意,把對方套牢,名正言順地讓他只屬你一個人。
你童年的創傷,會在婚姻裡被「激發活化」
然而結婚之後,卻多了那麽多的義務、紛爭,往往令人措手不及。有些紛爭是因為從單身一個人,到突然需要面對兩個家族,以及日常生活的瑣碎事情導致的。但大部分的紛爭,最後都是因為「婚後童年創傷爆發應激障礙」,這是我創新的名稱,不過大家應該不難理解它是什麽。
那就是,結婚以後,兩個人關係一旦穩固,各自童年經歷的創傷,以及和原生家庭父母關係中的痛點,幾乎都會在婚姻裡被「激發活化」。
人類大腦的發展,是從爬蟲類的腦(腦幹),到哺乳類的腦(腦邊緣區域和腦幹加起來統稱舊腦),然後進化出大腦皮質層(新腦)。
舊腦負責直覺、本能、情感等直接等反應,而新腦是掌管理智的。人們親密到一個程度,新腦就不由自主地會懈怠、鬆弛,任由舊腦掌管我們在親密關係裡面的行為和反應。
這說明了為什麽有些人總是把最惡劣的一面呈現給最親近的人看,在外面人模人樣的,回家後的嘴臉和在外面的嘴臉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會被伴侶激發起童年時候最痛的傷口(通常是父母造成的),並且以童年同樣的應對模式,或是童年想要,卻沒能或沒敢做到的方式去回應對方。因為當我們的新腦罷工的時候,舊腦分不清此刻在我們面前激發我們情緒的,是那個童年為我們帶來巨大傷害和失望的父母,還是現在不小心觸碰到你地雷的無辜親密愛人(甚至是路人)。
這個時候,新腦通常是進入休眠狀態的,分不出青紅皂白真可惜。所以說,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在親密關係中,重現童年和親密大人的互動模式,如果模式健康、正常,那就沒問題。如果不健康,甚至病態,那麽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就會不自覺地在親密關係中, 重複同樣的模式。
一方面是他認為,這就是所謂的親密;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舊腦儲存了童年的各種記憶,尤其是不美好的、痛苦的、受傷的,內在,可能需要重新給自己一個機會,去療癒童年未能面對、接納、了結的傷痛。
比方說,對父母有很深的怨怒的人,都會不自覺地在親密關係中,把怨氣帶到配偶身上,結婚一段時間之後,甚至看到對方的身影都會覺得厭惡,更別說什麽親密的舉動了。
這就是婚姻中最糟糕的磨合期,其實過了這一段,也會有柳暗花明的時候。
因此,我的觀點是,除非是那些命中姻緣很好的人,否則,把心思、情感、存在感全部放在親密關係上的人,是最為得不償失的。
你可以想一想,如果花同樣的精力、時間在「非人」事物上,也就是說,用心去學習一門技術,研究發明一種産品,發展事業,建立一個實體的東西,鍛煉雕塑自己的身體,那麽你的收穫是非常可靠、實在而且有保證的。
真正的成長,是不依賴別人提供幸福
但是為什麽那麽多人前仆後繼地進入婚姻呢?
前面說了,這是因為諸多不同的需求所致。那麽,有什麽辦法讓「婚後童年創傷爆發應激障礙」的現象能夠減緩呢?
當然,我們會說,自己需要成長。如果你能脫離自己孩童時期的那種受害感,認可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了,要為自己的行為、言語、感受負起大部分的責任,那麽,這種應激障礙就會獲得減緩。同時有意識地讓自己的「新腦」在每次衝突中發揮作用,不要打烊了,這也是很有幫助的。
我當然鼓勵大家多去我們空間裡面,選擇學習各式各樣的心靈成長課。但是根據我多年來的經驗和觀察,上這些課程,只有在自己「決心要改變」的前提下是有效的。
很多人為了婚姻問題來上課,其實,是想學會改變對方的招數,這種情形,就會造成表面上的改變,借此來「誘發」對方的改變, 如果一段時間之後,對方還是不改變,就會埋怨說,我都成長了、改變了,怎麽他還不變啊?
親愛的,這不是真正的成長。
真正的成長──尤其是有助於婚姻的成長,是認清你無法依賴任何人「提供」給你幸福。
你必須去尋得自己的「一手幸福」,找到那種情感上不依賴他人、能夠自給自足的快樂。
單身幾年以後,我終於感受到了「大齡剩女」都是自願留營的感覺:
因為沒碰到讓你覺得值得為他犧牲單身快樂的男人,所以寧可單身,這種狀況是最美的,不是嗎?
【無論結婚還是單身, 幸福都不依賴別人】
請在留言區tag一位好友並分享金句圖,就有機會獲得《遇見自在優雅的自己》新書精美好禮。
活動時間:4/13-4/17
活動贈品:《遇見自在優雅的自己》專屬帆布袋,共5名,限寄送台灣本島。
💐張德芬老師2021全新力作《遇見自在優雅的自己》
4/19開始預購‧4/26正式上市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想聽更多書評? 請至「啟點文化」官網:http://www.koob.com.tw 【相關課程】《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從此再也沒有難談的事!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
張德芬 課程 在 楊錦聰-創夢大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識德芬有十多年,她是一個真誠直爽、樂於分享的好友,那時她才剛開始接觸身心靈的領域,佩服她的勇氣和勇於探索,大量接觸國內外各個不同系統大師的課程,後來她將所學習到的,還有個人生命的經歷,寫成華人世界第一本心靈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沒想到這本小說巨大的影響了整個華人世界,目前光是中國大陸,就有數千萬的粉絲,而她也發展成屬於張德芬自己的自媒體和心靈事業。
早年的新聞專業,造就了她在探索真理與答案時,有著非常獨特的眼光跟判斷,而廣結善緣跟樂於助人的個性,也讓她在開展心靈事業如魚得水。
這一集訪談裡,德芬真誠地跟我們分享,在她成名之前其實自己也是經歷過包括憂鬱症和一些身心的症狀,如何慢慢地透過自己的探索跟學習,走出一片天空,我想這是最珍貴和美麗的分享~~~~
節目的最後德芬唱了一首自己的創作歌曲《遇見》,我也是第一次聽到,算是一份驚喜,大家肯定會喜歡。
🎙EP32 孤獨是經過放大後的內心感受 feat.張德芬
【精彩片段】
📍「得到夢寐以求的工作,我以為我能夠快樂,但我卻得了憂鬱症。」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想讓大家都活在真實裡,因為『真實是最有力量的,真相也才能讓人自由。』」
📍像是情緒慣性,每個月例行的情緒低落或是生氣,只要一發作『連你自己都不認識你自己』。
📍「它以痛苦、悲傷為食,在你不供應食物的時候,它就會借題發揮。」
🎧【收聽本集】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5oLqVq
◽️Spotify:https://reurl.cc/GdqrQG
◽️SoundOn:https://reurl.cc/2bAg3r
◽️KKBOX:https://reurl.cc/3NALmM
◽️Google播客:https://reurl.cc/AgW8lE
👉張德芬課程【親密關係煉金術】:https://bit.ly/3garthk
👉張德芬課程【每天多愛自己一點】:https://bit.ly/3e4GqyA
張德芬 課程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02/19 星期五 絕對音樂】
「人生,得到是暫時的;幸福是相對的;
生活的過程就是保持一種平常的心態,淡然而簡單的生活,你會更快樂。
人生無需太完美,一輩子不長,簡單著,快樂著,幸福著,也就沒有遺憾了。」
SO~~活在當下,珍惜擁有吧~~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情緒卡住了嗎?覺察是療癒的開始!面對焦慮症狀,這樣練習學會擁抱真實的自己》
有一次在印度學習,為了讓自己能有一個清靜的學習空間,去之前,我特別交代公司的管理層,學習期間,公司的事情不要找我。不巧的是,我還是接到了同事的電話,她情緒很緊張,說出大事了,不得不打電話向我求救。原來,我們主辦的「反脆弱」第十二屆實用心理學大會邀請的重要嘉賓吳曉波臨時有事,沒辦法出席。
可是大會的宣傳已經全面展開,而且門票已經全部賣出去了,還有一些人就是衝著他來的,怎麼辦?這可真是件大事,負責這次大會的同事不知道該怎麼辦,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中,食不知味,徹夜難眠。
變,是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法則!特別是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面對的變化越來越多,難免會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中。
焦慮會影響我們的睡眠,降低我們的免疫力,還會嚴重拉低我們的生活品質。面對焦慮,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又要如何從焦慮中回歸生活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分清「恐懼」與「焦慮」這兩種不同的情緒。沒有學過心理學的人,經常會混淆。釐清這兩個概念,我們就可以從焦慮中輕鬆走出來。
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意義
恐懼是什麼?它是一種人類及生物的心理活動狀態。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恐懼是人們正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是一種強烈壓抑的情緒體驗。恐懼,也就是「害怕」,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我們要知道,恐懼並沒有什麼不好。很多時候會聽人說:「如果我沒有恐懼就好了。」甚至有一些話像「你這個膽小鬼」,好像膽小是不好的。
其實,這些都是對「恐懼」這種情緒的誤會或者誤導。恐懼是有它天生的功能的,如果不懂得恐懼,我們人類可能就少了生存的可能性。
比如我們看到蛇,會恐懼,會害怕,於是會躲開,這樣才能確保生命不受威脅。比如我們看到爆炸,會恐懼,於是會逃離,如此才能保障我們生存的機會。
所以,對當下發生的威脅如果你不恐懼──比如面對老虎你不恐懼,反而靠近牠,那恐怕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恐懼是對當下威脅的自然反應,當威脅解除時,恐懼自然會消失,恐懼並不會困擾我們的生活,相反地,它還會保障我們的生存。所以,我們要學會接納恐懼,甚至感謝恐懼。
而焦慮就不同了,它是對未來可能發生威脅的預見性情緒反應,是大腦想像出來的一種恐懼。一般情況下,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意義,它可以適度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
比如,考前焦慮就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適度焦慮有利於考試發揮。可是長期或過度焦慮,會使我們陷入一種負能量的磁場,影響我們的睡眠,消耗我們的能量,每天除了面對飯碗裡不知滋味的飯菜和枕邊散落的碎髮,不知該如何因應當下的生活,只好任由寶貴的生命在指間白白消耗,我們的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未來還沒來,因此焦慮會一直存在,不斷消耗我們生命中的能量。當我們焦慮時,所有的焦點都放在了一種可能會失去、可能會受到威脅的負面情緒裡,我們就沒有足夠的心力來想解決方案,面對未來。
人這一生,無論我們想讓自己有何種成就,都需要保持自己的能量,因為它是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可是,當焦慮耗掉我們的能量後,我們就沒有多餘的能量去解決問題,未來就真的會受到威脅了。
焦慮不可怕,「不覺察」才可怕
焦慮本是人類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充分調動身體機能以因應環境變化的一種大腦反應機制,可是,這種機制的過度反應,卻恰恰產生了相反的作用,過早地虛耗了生命的能量。當生命的威脅真正來臨時,已無力應對,這就是焦慮的弔詭。
如果能夠覺察到這一點,當你感到焦慮時,試著把焦點拉回到當下,問自己:面對未來可能的威脅,現在該怎麼辦?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減少未來可能的損失呢?於是,你的焦點就回到了解決方案上,而不是把精力虛耗在無謂的擔心上。
回到本文一開始的案例。對於吳曉波無法出席大會的消息,我同事焦慮,我本人也感到十分焦慮,唯一不同的是,我能覺察到自己的焦慮。
當我清楚地覺察到它後,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問自己:吳曉波不來,我現在能做些什麼?誰可以替代吳曉波?於是我就想到了一系列解決方案,暫時放下正在學習的課程,開始聯繫好幾個替代人選。當訊息和郵件發出去後,我的心很快就安定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陸續收到了各種回應,最後確定請張德芬老師來救場,然後通知公司同事逐個告知已購票的客戶,向客戶真誠道歉。對於不接受變化的客戶,馬上啟動退款處理,同時開始新一輪的宣傳,重新向市場公開售票,以彌補退票的損失。
整個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最後,大會雖然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依然圓滿成功舉行,並獲得了與會人員的大量好評。
當我們受困於焦慮時,就被焦慮給掌控了。而當我們能夠看到焦慮是對未發生之事的恐懼,就會回到當下的解決方案,就能找到解決方案,這樣,生命就開始活在當下,我們就淡定了,就不再焦慮了。
其實,大多數人所擔心的未來,都是不一定真的會發生的事情,其中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我們大腦所創造出來的。
如果我們能夠覺察到這一點,從對未來的恐懼和焦慮中跳出來,回到當下,著力尋找解決方案的話,我們就會淡然、淡定地面應我們的生活,哪怕是生活在喧囂都市,也能享受到悠然自得的田園般生活。關鍵是,你能否覺察你的焦慮,然後回到當下,享受當下。
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自我價值
從心理學角度看,焦慮通常是由於安全感不足所致。當我們內心對未來感到不安時,就會擔心有更壞的事情發生,於是我們就把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放到了今天來害怕。
那安全感又跟什麼有關呢?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時,他就會對未來充滿信心;相反地,則會因恐懼而焦慮。自己是否有信心面對未來,這是一種主觀的判斷。
一個人對自己的主觀評價,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價值」。從主觀上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一切問題,這就是自我價值感高的表現,這樣的你對未來有著十足的安全感,自然就不會焦慮了。
所以,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自我價值。
讀到這裡,我相信聰明的讀者已經知道如何與焦慮共舞了。當你感到恐懼時,先區分一下這是對當下危險的「恐懼」,還是對未來的「焦慮」?如果是焦慮,你馬上就知道是因為你對自己沒信心所導致的結果。這時,你可以問問自己:
如何做,我才能讓自己對未來充滿信心?
要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危險,我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當你這樣問時,你就把對未來的焦慮轉化為了當下的行動。
如果你能夠把焦慮轉化為行動力,那焦慮也會變得有價值,它不再消耗你的能量,反而會成為一種推動力,推動你採取行動,去成為更美好的自己。當你擁有了足夠的能力時,你自然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胸有成竹。
如果你懂得如何與焦慮共舞,那你就懂得了:焦慮其實是一份精心偽裝的「禮物」。
因為焦慮背後,隱藏著對未來未雨綢繆的提醒,隱藏著提升自我價值、成就更好自己的動力和機會。所以,與其坐地焦慮,不如起而行動。
作者:黃啟團
(文章來源: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1912260016/157883/%E6%83%85%E7%B7%92%E5%8D%A1%E4%BD%8F%E4%BA%86%E5%97%8E%EF%BC%9F%E8%A6%BA%E5%AF%9F%E6%98%AF%E7%99%82%E7%99%92%E7%9A%84%E9%96%8B%E5%A7%8B%EF%BC%81%E9%9D%A2%E5%B0%8D%E7%84%A6%E6%85%AE%E7%97%87%E7%8B%80%EF%BC%8C%E9%80%99%E6%A8%A3%E7%B7%B4%E7%BF%92%E5%AD%B8%E6%9C%83%E6%93%81%E6%8A%B1%E7%9C%9F%E5%AF%A6%E7%9A%84%E8%87%AA%E5%B7%B1#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article&utm_campaign=20210215)
***************************
張德芬 課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想聽更多書評?
請至「啟點文化」官網:http://www.koob.com.tw
【相關課程】《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從此再也沒有難談的事!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張德芬 課程 在 张德芬:女性,改变世界的力量,从你开始! - YouTube 的必吃
53岁年龄23面容 张德芬 15分钟醍醐灌顶的演讲,让你明白什么. ... 张德芬 :女性,改变世界的力量,从你开始! ... 風潮音樂心靈 課程. 風潮音樂心靈 課程. ... <看更多>
張德芬 課程 在 張德芬粉絲團 的必吃
認識德芬有十多年,她是一個真誠直爽、樂於分享的好友,那時她才剛開始接觸身心靈的領域,佩服她的勇氣和勇於探索,大量接觸國內外各個不同系統大師的課程,後來她將所學習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