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隨筆 ◎王家新
1
離開倫敦兩年了,霧漸漸消散
桅杆升起:大本鐘搖曳著
在一個隔世的港口呈現……
猶如歸來的奧德修斯在山上回望
你是否看清了風暴中的航程?
是否聽見了那隻在船後追逐的鷗鳥
仍在執意地與你為伴?
2
無可阻止的懷鄉病,
在那裡你經歷一頭動物的死亡。
在那裡一頭畜牲,
它或許就是《離騷》中的那匹馬
在你前往的軀體裡卻扭過頭來,
它嘶鳴著,要回頭去夠
那泥濘的鄉土……
3
唐人街一拐通向索何紅燈區,
在那裡淹死了多少異鄉人。
第一次從那裡經過時你目不斜視,
像一個把自己綁在桅杆上
抵抗著塞壬誘惑的奧德修斯,
現在你後悔了:為什麼不深入進去
如同有如神助的但丁?
4
英格蘭惡劣的冬天:霧在窗口
在你的衣領和書頁間到處呼吸,
猶如來自地獄的潮氣;
它造就了狄更斯陰鬱的筆觸,
造就了上一個世紀的肺炎,
它造就了西爾維婭•普拉斯的死
——當它再一次襲來,
你聞到了由一隻絕望的手
擰開的煤氣。
5
接受另一種語言的改造,
在夢中做客神使鬼差,
每週一次的組織生活:包餃子。
帶上一本卡夫卡的小說
在移民局裡排長隊,直到叫起你的號
這才想起一個重大的問題:
怎樣把自己從窗口翻譯過去?
6
再一次,擇一個臨窗的位置
在莎士比亞酒館坐下;
你是在看那滿街的旅遊者
和玩具似的紅色雙層巴士
還是在想人類存在的理由?
而這是否就是你:一個穿過暴風雨的李爾王
從最深的恐懼中產生了愛
——人類理應存在下去,
紅色雙層巴士理應從海嘯中開來,
莎士比亞理應在貧困中寫詩,
同樣,對面的商販理應繼續他的叫賣……
7
狄更斯陰鬱的倫敦。
在那裡雪從你的詩中開始,
祖國從你的詩中開始;
在那裡你遇上一個人,又永遠失去她
在那裡一曲咖啡館之歌
也是絕望者之歌;
在那裡你無可阻止地看著她離去,
為了從你的詩中
升起一場百年不遇的雪……
8
在那裡她一會兒是火
一會兒是冰;在那裡她從不讀你的詩
卻屢屢出現在夢中的聖詠隊裡;
在那裡你忘了她和你一樣是個中國人
當她的指甲瘋狂地陷入
一場爵士樂的肉裡。
在那裡她一順手就從你的煙盒裡摸煙,
但在側身望你的一瞬
卻是個真正的天使。
在那裡她說是出去打電話,而把你
扔在一個永遠空蕩的酒吧里。
在那裡她死於一場車禍,
而你決不相信。但現在你有點顫抖
你在北京的護城河裡放下了
一隻小小的空火柴盒,
作為一個永不到達的葬禮。
9
隱晦的後花園——
在那裡你的頭髮
和經霜的、飄拂的蘆葦一起變白,
在那裡你在冬天來後才開始呼吸;
在那裡你遙望的眼睛
朝向永不完成。
冥冥中門口響起了敲門聲。
你知道送牛奶的來了。同時他在門口
放下了一張帳單。
10
在那裡她同時愛上了你
和你的同屋人的英國狗,
她親起狗來比親你還親;
在那裡她溜著狗在公園裡奔跑,
在下午變幻的光中出沒,
在起伏的草場和橡樹間盡情地追逐……
那才是天底下最自由的精靈,
那才是真正的一對。
而你楞在那裡,顯得有點多餘;
你也可以搖動記憶中的尾巴
但就是無法變成一條英國狗。
11
在那裡母語即是祖國
你沒有別的祖國。
在那裡你在地獄裡修剪花枝
死亡也不能使你放下剪刀。
在那裡每一首詩都是最後一首
直到你從中絆倒於
那曾絆倒了老杜甫的石頭……
12
現在你看清了那個
仍在倫敦西區行走的中國人:
透過玫瑰花園和查特萊夫人的白色寓所
猜測資產階級隱蔽的魅力,
而在地下廚房的砍剁聲中,卻又想起
久已忘懷的《資本論》;
家書頻頻往來,互贈虛假的消息,
直到在一陣大汗中醒來
想起自己是誰……
你看到了這一切。
一個中國人,一個天空深處的行者
仍行走在倫敦西區。
13
需要多久才能從死者中醒來
需要多久才能走出那迷宮似的地鐵
需要多久才能學會放棄
需要多久,才能將那鬱積不散的霧
在一個最黑暗的時刻化為雨?
14
威嚴的帝國拱門。
當彤雲迸裂,是眾天使下凡
為了一次審判?
還是在一道明亮的光線中
石雕正帶著大地無聲地上升?
你要忍受這一切。
你要去獲得一個人臨死前的視力。
直到建築紛紛倒塌,而你聽到
從《大教堂謀殺案》中
傳來的歌聲……
15
臨別前你不必向誰告別,
但一定要到那濃霧中的美術館
在凡高的向日葵前再坐一會兒;
你會再次驚異人類所創造的金黃亮色,
你明白了一個人的痛苦足以
照亮一個陰暗的大廳,
甚至注定會照亮你的未來……
1996
-
◎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丹江口市)。高中畢業後在鄉下務農,1978年就讀武漢大學中文系,組辦詩社,參與大學生刊物《這一代》的編輯。1985年至1990年任職於《詩刊》(北京)。1992年旅居英國,1994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北京教育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著有詩集《紀念》(1985)、《游動懸崖》(1997)、《王家新的詩》(2001)、《未完成的詩》(2008)等。另有多種詩歌隨筆和詩論集出版。
-
◎小編柄富賞析
90年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寫作,有一個很大的主題是知識分子對於自我存在的反思,這個反思必然結合著他們所閱讀過的,跨越東西方的知識與詩歌小說,他們會拿自己的「處境經驗」與這些「文本經驗」交疊、對話。王家新的〈倫敦隨筆〉正是這樣的作品。不只一次,王家新在文章裡多次談到「互文性」的觀念與問題,他把互文性當作90年代詩歌的重要特徵,其實,這個特徵更尤其屬於90年代的知識分子寫作群(詳見責編文)。
這是一首蠻長的組詩,就不便逐節說明了。在詩中,我們可以讀到許多典故,這些典故串連起了一個「文本的倫敦」。根據學者趙璕的整理:有「狄更斯筆下『霧都孤兒』的陰鬱悲慘的地下室生活(4、7、12節);詩人普拉斯用乙炔的自戕,以及她在乙炔味的『倫敦味』中絕望的囈語──『我/是一個純潔的乙炔/處女』(普拉斯〈發燒103°C〉(4節);奧頓活畫下『倫敦霧』的死亡氣息的『死亡那不便言及的氣味』(W.H.奧登〈1939,9月1日〉,4節第3行),以及『向日葵』自『清晨薄霧中』的〈布魯塞爾美術館〉滲出的光輝(W.H.奧登〈美術館〉,15節);T.S艾略特〈大教堂謀殺案〉中的『寬恕之歌』(14節))……客居倫敦寫作的馬克思及其所揭示的『階級意識』(12節)、『查泰萊夫人』的『白色寓所』及其『資產階級隱藏的魅力』(D•H•勞倫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12節)、莎士比亞『暴風雨中的李爾王』(莎士比亞,《李爾王》,6節)。」
倫敦之外,還有《奧德賽》裡的奧德修斯,在木馬屠城的特洛伊戰爭勝利後,歷盡艱難返回家鄉的處境,以及屈原《離騷》中的馬(「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王家新使用這些典故以表達他作為一個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當時旅居倫敦,遭遇一個複雜世界的經驗,當中有對於由資本主義完成的新世界體系,所造成「民族/國家」這一壁壘的批判,也抒發漢語作為他旅居英國時的弱勢語言,在心中拉扯而來的一種懷鄉的軟弱,這種異鄉人雙腳離地的心情。
他在倫敦,抵抗著這些「倫敦文本」的光輝,也從中反思漢語所形成的集體記憶(母語即是祖國),那塊絆倒了杜甫的石頭此時也會絆倒他,石頭象徵著也許是杜甫使用漢語完成詩歌的技藝,王家新肉體上遠離了中國,精神卻從中重新感受到了漢語的光焰與能力,而感覺自己與杜甫被同一塊石頭絆倒的心情。
互文性的寫作使得這一首詩在內容層次上的解讀顯得複雜,另一方面,學者姜濤則說這首詩的許多作用是來自「想像力的發生」,他說「王家新的許多詩的想像力的發生,都是這樣的在文本和現實之間發生的。這個距離給了他一個好像是修辭的空間。」這個說法也是理解王家新,及許多90年代尤其是知識分子寫作的中國當代詩的一種方法。
參考資料:
《在北大課堂讀詩(修訂版)》,洪子誠主編,2014,北京大學
-
圖片來源:鄭閔聰
美術編輯:鄭閔聰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1990年代 #知識分子寫作 #王家新 #倫敦隨筆
山有木兮木有枝翻譯 在 PrideLab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自古以來😛😆😏
[電影冷知識097] #電影冷知識by葉郎
周迅在「夜宴」中飾演愛慕太子無鑾(吳彥祖飾演)的青女。在電影最後高潮的那場夜宴當中,青女演出了一場戲中戲「越人歌」來借歌傳達自己的心意,某種程度上也是太子的心意。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悅)君兮君不知。」
已故的台灣編劇邱剛健根據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改編成為「夜宴」。周迅演出的青女其實就是「哈姆雷特」中王子的女友奧菲莉亞。只是大幅改動之下,莎劇中原來王子為了揭發殺父之仇而演出的復仇劇中劇,變成由替補演員青女來演出。
劇中劇借古諷今的架構不變,但「夜宴」的劇中劇「越人歌」卻有更複雜的身世和寓意。
「越人歌」最早出現於西漢劉向「說苑」(電影宣傳時誤植為「詩經」)。這首詩歌本身,居然也是劇中劇的雙重敘事。加上「夜宴」本身的雙重敘事,如果再多個兩三層,根本就變成Christopher Nolan的「Inception 全面啟動」了。
「越人歌」的第一層故事是楚國襄成君正要上船,仰慕他的大夫莊辛想牽著襄成君的手扶他上船卻遭拒、被發好人卡的故事。於是尷尬的大夫莊辛便說了第二個故事來打圓場。
「越人歌」的第二層故事是鄂君子皙要渡江,幫他撐船的越人用越語唱了一首愛慕的歌曲。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悅)君兮君不知。」聽起來極有意境,用在抒發太子無鑾對已故父親的仰慕、青女對太子無鑾的仰慕、大夫莊辛對襄成君的仰慕、越人划船工對帥哥乘客的仰慕都很是貼切。
但不要被文字騙了,這很可能是中國史上第一首翻譯歌曲,而且還是「音譯」。有「戰國李宗盛」封號的越人划船工是用當時的越語唱出來,幾個轉述的人都不懂越語,只是用漢字記音的方式把這首歌口耳相傳記下來。所以這首戰國時代的翻唱金曲算是翻得相當任性。
中國的音韻學家鄭張尚芳試著用接近古越語的現代語言泰語來還原「越人歌」歌詞原意:
「夜晚哎、歡樂相會的夜晚
我好害羞,我善搖船
搖船渡越、搖船悠悠啊,高興喜歡!
鄙陋的我啊、王子殿下竟高興結識
隱藏心裏在不斷思戀哪!」
考慮到這幾層愛慕故事裡面只有青女是生理女性,越人划船工性別不詳,其他全是男士,這分明是一場男士間的情人節告白大會。這首歌傳達的是多麼令人欽羨的真愛呀!
在確認李奧納多手上的陀螺停了沒之前,回想到楚辭「離騷」中屈原對於楚懷王的夜夜思慕之情,我們應該可以想像民風開放的楚國每年的同志大遊行肯定陣仗是很熱鬧的啊~
__________
延伸閱讀:
周迅的「越人歌」
https://youtu.be/9xty4-wUULk
中國的音韻學家鄭張尚芳的研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1fa86010006k4.html
席慕蓉老師也來湊一腳
http://gushi.tw/archives/408
山有木兮木有枝翻譯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萬物生發——青(上)|古色古香|05>
古人所說的青色,涵蓋了現代光譜原理命名的綠、青、藍乃至黑等諸多顏色。這數種顏色在光譜上是連續的;古人不懂得光譜的理論,但在種種生活實踐中培養了豐富的審美直覺,將這些連續而且彼此過渡並不明顯的顏色,都納入青色的外延,恰與基於現代科技的色彩理論相合。
青色也是古時人們非常喜愛的顏色,因此,也有了千變萬化的指代和稱謂。
【青】
「青」字最早出現在鐫刻於商周青銅器上的金文中,造字法上屬於會意字,上部是「生」,下部則是「丹」,被視為「井」字的變體。《說文解字》說:「青,東方色也。」這個解釋,帶有明顯的五行學說的痕跡,所謂東方屬木,而草木都是青色,所以青就成了東方的代表。但從這解釋中,似乎看不出「青」字為何是如此構造。還是劉熙的《釋名》裏說得更詳細些:「青,生也,象物之生時色也。」也就是說,「青」的造字,主要是取生長之意;春來萬物複蘇,麥之新苗,桑之嫩條,柳之初芽,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色,這景色的主調,也就是「青」了。
若是指代草木初生的顏色,「青」大約相當於如今的淺綠色。但詩人李賀寫「華裾織翠青如蔥」,蔥綠自然比淺綠要深些;柳宗元寫「日出霧露餘,松柏如膏沐」,松柏之綠似乎又深了些;至於青年男女互表愛意時喜歡引用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學者考證說這衣衫乃是藍色;人們慣稱女子的頭髮為青絲。古人為了進一步區分不同程度的青色,常根據生活經驗,以實物與青相連來指代顏色,於是就有了鴨卵青、天青、蟹殼青、鴉嘴青等等。這些有趣的名稱,讓人一看見,就能聯想到其所指的具體顏色了。
【綠】
綠,從「絲」旁,顯見得也是織漂染製之意。《說文解字》說:「綠,帛青黃色也」,說的就是這層本意。《釋名》則解釋說,凡是與深深的泉水顏色類似的,都稱為綠。這一層便是引申義了,而後世通用的指代顏色的「綠」都是這個含義。
由此可見,「綠」字使用得極早,意義也很明確,與現代的綠色基本相同,不似「青」那樣變化多端。《詩經·衛風·淇奧》用比興的手法稱頌德才兼備的君子,起句是「瞻彼淇奧,綠竹猗猗」,而後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用茂盛的竹子引出端正的君子;屈原的《九歌·少司命》裏,有「秋蘭兮蘼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以馨香的秋蘭來比喻年輕美麗的女神少司命。再往後,無論漢人的「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還是魏晉的「秋風何冽冽,綠葉日夜黃」,以及唐人的「細柳新蒲為誰綠」,「綠」的意思也都一樣。至於宋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則是人所共知的經典。
當然,「綠」也有少數令人誤解的地方。《詩經》有一處,「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則確實是全不相關。這一處的「綠」,通「祿」;所謂祿衣,是周禮中諸侯夫人的服裝之一,通常是黑色,以素紗為裏。祿衣以黃色作裏子,是諷刺禮崩樂壞之用;若誤以為此句說的是「綠色的衣服黃色的裏子」,就差之甚遠了。
【藍】
《詩經·小雅》中「終朝采綠,不盈一掬,予髪曲侷,薄言歸沐。終朝采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翻譯成現代漢語,大約是:
「采菉草采了一個早晨,卻還不滿一捧。我的頭髮都被露水弄得潮濕彎曲,需要回家好好洗沐。」
「采蓼藍采了一個早晨,卻還裝不滿衣兜。你說好了五天就要回來,為何六天了,還不見蹤影?」
采綠采藍,描寫的都是這女子對遠行的丈夫的思念。「綠」說的是菉草,「藍」也就不是泛指藍色,而是對應於菉草,指代蓼藍這種植物。
藍的本意就是指蓼藍,是一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染草之一。西周設有「掌染草」一職,是掌管染料的職位。《周禮·地官·掌染草注》裏說,「染草,藍蒨象斗之屬。」「藍」就是蓼藍,可以提煉靛青、藍靛等;「蒨」通「茜」,就是染紅用的茜草;「象斗」是橡樹的果實,可以跟青礬礦石混合製作黑色。可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用的正是其本意。也是因此,《說文解字》才解釋說:「藍,染青草也。」
將藍草在水中浸泡,並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不斷攪拌,就會產生「藍靛」。國畫中所用的顏料「花青」,就是用這個工藝製作成的。
但很長一個時期內,人們並不用它來表示顏色。大約到了隋唐年間,藍才由植物引申為與綠色相連接而又相區別的藍顏色。杜甫在《冬到金華山觀》裏寫「上有蔚藍天,垂光抱瓊台」,是冬日裏澄靜的藍;韓駒在《夜泊寧陵》裏寫「茫然不悟身何處,水色天光共蔚藍」,是夜色中靜穆的藍;至於白居易《憶江南》裏說「春來江水綠如藍」,足可見藍與綠的聯系與區別了。
(本文為陳魯南《織色入史箋:中國顏色的理性與感性》部分書摘)
--------------------------------
更多精彩故事|
「知史」網站: www.mychistory.com
關注微信公眾號: mychistory
追蹤 Instagram: mychistory_ig
山有木兮木有枝翻譯 在 女生對男生說,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什麼意思。 - 迪克知識網 的相關結果
意思是山上有樹木,而樹上有樹枝,可是我這麼喜歡你啊,你卻不知。是一種前後反差對比,用人人都知道的常識來反襯喜歡的神祕,不是抒情慣用手法,如果是 ... ... <看更多>
山有木兮木有枝翻譯 在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 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的相關結果
鄂君子皙是楚王的弟弟,坐船出遊,有愛慕他的越人船夫抱著船槳對他唱歌。歌聲悠揚纏綿,委婉動聽,打動了鄂君,當即讓人翻譯成楚語,這便有了《越人歌》之 ... ... <看更多>
山有木兮木有枝翻譯 在 山有木兮木有枝_百度百科 的相關結果
山有木兮木有枝 ,出自《越人歌》,是中國文學史上較早的明確歌頌貴族和勞動者締結情誼的詩歌。《越人歌》和楚國的其他民間詩歌一起成為《楚辭》的藝術源頭。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