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非自己與制約的一點小觀察】
對於空白薦骨而根部中心有定義的我來說,很多時候我在處理事情,會喜歡排好了順序一口氣把事情全部處理完。比如說我就很難養成每天洗衣服的習慣,換下來的衣服總是要到一定的量,我才會一次全部洗乾淨,連曬都懶得曬,洗衣、烘衣、收納都要快速一口氣完成。
今天一整天,想著趁學生請假的空檔,把一些生活中繁瑣的事務給處理完。約了群組的朋友下周吃飯、訂餐廳、把一些舊書拿去賣、送修電池膨脹的無線網卡機器順便續約、到道場繳法會供養的費用、買新的床墊、送經本給同學……。因為睡到快中午才起來,所以簡單煮個麵吃就出門做這些事,等到買了新床墊要回家時,其實肚子有點餓了,就在便利商店買個御飯糰跟飲料。
到家的時候,我那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把床墊及床包安置好,然後再坐下來好好吃;另一個是先吃,吃完了休息一下再弄。
如果是你,依照慣例,你會選擇怎麼做?
其實就這兩者而言,對我都是無礙的,因為並沒有甚麼緊急性與優先必要。如果依照慣例,我會選擇把所有工作都做好,然後才坐下來吃。之前做任何工作的時候,我都很容易這樣選擇,比如說在補習班趕著寫教材的時候,我可以一整天不休息不吃飯,六、七個小時把一個學期要用的教材整理好。做藝文單位做行政時,也可以為了結案,把所有的資料都整理歸檔才休息,經常可以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都是這樣生活,我認為這樣很有效率。
可是啊!後來就出現一個問題:就是這樣不管不顧的工作,很容易累積我對工作及生活的負面情緒。
例如當我不吃飯不休息的把教材趕完,填補了其他同事遺漏的疏失時,更高層的主管並不採納我的成果,我就會有種心態:好啊,那我這麼努力是幹嘛,我都不做了。又或者,當我這樣辛勞之後,獲得一筆工作報酬,我也常常會覺得:我需要對自己好一點。然後在沒甚麼覺察的狀況下,把錢用情緒性的方式花掉。
最近很常出現的「報復性」出遊或甚麼的,那個我早就行之有年了。可是不管事情緒上的不平衡,還是把錢報復性的花掉,其實後來都會掉進另一種循環。最後忿忿不平的感受轉為憤怒的失控,然後自己一直被錢跟工作追著跑,還有可能身體作息失調、人際關係有很多的衝突。
我想這不只是我有的問題啦!很多人在生活中也是有類似的困擾。
「媽媽這麼愛你,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
「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為什麼不肯接受我?」
「我這麼努力,為什麼別人輕鬆地就達到?」
任何決定並不見得有絕對的對錯,但空白中心的不知節制,其實都有可能因為過度而導致身心的不平衡。情緒中心的一再退讓,可能後來在人際關係上就失去彈性;空白意志力的不斷證明,也可能用名利地位來衡量一切;薦骨中心的消耗,最後要不擺爛,要不就以又多又滿卻不精的產物量化轟炸。所有的能量中心,都有這樣的一個規律,你理解了其中一個,就能類比借鑒。
所以,後來我選擇先坐下來吃飯糰。
這個決定並不是說我有多高明、或在去制約這件事上多有成就,因為很有可能明天、或者下一件事,我又會在不覺察的狀況下回到慣性,這就是為什麼無論你學人類圖多久,制約一直會在,也不會有完全去制約的完美人物。
圖文/路希恩
路希恩的夥伴時段:
2020/07/17(五)19:30-21:00 類型-生產者
2020/07/25(六)13:30-15:00檢視空白情緒中心的狀況
全方位商務中心復北店(中山區復興北路166號5樓)
*南京復興站八號出口
報名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xW29p
費用:350元
如果 同事 在工作上有 疏失 你會 怎麼做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做工的人(2020)
全文好讀版: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7334
《做工的人》全劇播映完畢,出人意料的結局讓很多人相當感動。對此,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以下有雷,沒看過的劇的人自行斟酌,看過但很喜歡的人,或許也可就此跳過。不過,說出逆風言論前,想先和讀者分享一個曾發生在我生活周遭的真實故事。
我家位處頂樓,長年有漏水問題。前些日子父親剛好有閒,下定決心找水電師傅通盤抓漏整修,想根本解決漏水問題。師傅是父親舊識,經由朋友的介紹曾有幾面之緣。這次前來替我們家做工程,因為工程規模較大,時程較長,所以日子一久與父親也建立了一定的感情,除了基礎社交的寒暄之外,也會彼此相互關心,聊某些更深入的話題。
師傅來自香港,自幼與家裡不睦,獨自一人來台灣打拼,有了老婆,有了小孩,便開公司,承包水電工程,為了生活而奮鬥,師傅帶人和善、技術好、且做事細心,相當受人信賴。然而雖然他跟父親聊得愉快,看起來也和藹可親,但他在家中卻是那種刻板印象中的典型父親,不知如何與兒子相處,只能用威權包裝、用工作來逃避。因此縱使工作使得全家大小生活無虞,但卻從中感受到一絲的孤獨。
彼時,正值香港抗爭運動之時,師傅擔心家中狀況,於是回香港一趟,我們不清楚他們家的立場與狀況,但因局勢,還是不免稍微擔心一下。幸好,過沒幾天,他平安地回到台灣,也跟父親通了電話,要來進行工程最後的收尾,到時整個工程就算大功告成。
沒想到,又隔了一天,卻傳來師傅意外死亡的消息。不像電影中有什麼天大的理由、無跡可尋、沒有陰謀、跟政治立場無關、甚至無病無痛,就只是在某個平凡不過的屋頂工程中,因為疏失不慎跌落,然後撒手人寰,留下妻子與兒子獨自生活。
你說這是結構性問題嗎?我想不是,但你說這純粹只是一個隨機的巧合意外嗎?我也不這麼覺得。
這個事件所代表的意義,出發點並不是出自於藍領階級的慘,而是在於藍領階級工作時所應承受的風險,是那種每天活在當下,走鋼索的緊張感,上一秒還在談論著未來的計畫,下一秒可能已經毫無知覺。
這樣的生命無常,極力掙脫階級結構的徒勞,我想可能會是一個突破特定族群的切口,因為這樣的情緒,我想不僅只會在藍領階級中發生,只是在藍領階級發生的可能性更大,且一但發生,沒有人能夠接住他們。
回到《做工的人》這齣戲,改編自林立青的同名散文集,故事以自身所見所聞出發,描繪工作周遭各種藍領階級的眾生相,有吸毒的、攜家帶眷的、跑宮廟混幫派的、年老孤獨但有技術的、當然有成功賺錢的、苦幹實幹的。
可以說,在林立青樸實無華的文筆中,我們看見了一個江湖,江湖中每個人際遇不同、福分各異,相當真實。也因為他同樣身處於江湖之中,對我來說雖然書中仍有一些因為位置不同對於事情的偏見,但卻沒有所謂消費的問題,如果有,也可能難以讓人發現。
只是,影集《做工的人》卻有類似的問題,我不太清楚是否為消費,但有一種上對下的視角貫穿全劇。
舉個或許語境不同,可能也不是對的非常準的例子做說明。去年台灣紀錄片《未來無恙》,作品描述導演姻緣際會之下認識兩個生長在偏鄉高風險家庭的青少女,透過影片揭露他們不為人知的過去,希望陪伴著他們成長,確保他們未來無恙。[1]
雖然《未來無恙》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我以為這部影片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提供悲慘但不難想像的情境,藉由少女們生活處境的困難與自我揭露,搭建出一個看似安全無虞的保護網,讓觀者能夠毫無道德負擔,跟著拍攝者一起將情緒投入影像當中,獲得一些想像性的認同與理解,進而無意識的將觀看與實際幫助拉成等號。
同樣的概念移植在《做工的人》身上,我的想法也是類似,影集中提供了一個看似悲慘但不難想的情境,藉由底層工人的困境,以及看似合理推論所延伸出的人物悲喜與道德情操,搭建出一個安全的保護網,讓觀看者能毫無負擔的跟著劇中的角色同悲同喜,將情緒投入至影像當中,獲得想像中的情緒想法與反饋,進而不知不覺將觀看、同理、以及實際幫助拉成等號。
殊不知,在影像過後,或許多了關注,但閱聽者絲毫沒有改變,這樣的作品的影響卻僅只加強了所謂的「刻板印象」,只是在刻板印象之外,好像多了某些「這群人其實也有情緒耶」的體悟。
或許有人會問,同樣的故事,為什麼散文與劇情影集兩者我的想法會差這這麼多,我是不是一個議題自助餐的雙標仔?並不是(雖然感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雙標仔,也很難去實際解釋)。對我來說,林立青的散文,之所以真實可信,且具有感染力,是因為它寫作的動機,以及其自身的出發,讓我們在閱讀文本的當下,便假定了它有可能為真,因此如何解讀這些可能為真的內容,成了閱讀散文最大了樂趣。
然而,當這樣「假定為真」的散文,成了「虛構真實戲劇」改編之後,觀眾思考的出發點就成了「假定為假」,因此如何在這個假定為假的狀況當中,得出戲劇作品的意圖,它又如何呼應真實世界也成了一個有趣的過程。
以此延伸,《做工的人》最大的問題便是它在一個假定為假的前提下,將整個故事以一種「紀錄片假定為真」的方式進行推展,打著真實事件改編的大旗,將虛構的事件丟入劇情中,讓觀眾無從得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並因此將這樣虛構的事件誤認為真實世界就是如此,從而對工人的處境表示同理,最後自然而然地接受結局溫情的號召。
當然我了解,所有的真實事件改編作品一定會因戲劇的因素而有所虛構,但我在意的是這樣的虛構,會是幫助我們更加理解作品的意圖、讓作品更加接近真實,還是反而誤導我們,將觀眾帶往一個假定、只有意圖,難以經的起辯證的情境。
同時讀過散文,看過影集的人都知道,影集《做工的人》以散文集中的〈走水路〉作為原型,並補足了人物細節,同時加進了樸攏共三人組等設定,以此延伸成今日劇集的樣貌。在〈走水路〉中,故事主角同樣是阿祈、阿欽兩兄弟,阿祈住在彰化的老家照顧父親、阿欽則北上工作,時常塞錢給嫂嫂。
雖然起初相安無事,但久病床前無孝子,在經濟與家庭分工下,照顧父母的重擔逐漸落在阿祈妻子身上,兩兄弟一個顧家、一個北上掙錢,無奈也好、逃避也罷,都以工作麻痺自己,一直到阿祈中風之後,這些背地裡的病痛以及情緒才一次爆發出來。最後阿祈為了不要再拖累自己的家庭,不想再麻煩妻子,請阿欽成全自己,將毒品注射至自己體內,告別人世。
試想,若按照這樣的劇情照搬成影集,其實與實際成品的後半段有著高度重疊,一樣是在生活邊緣掙扎(先不說他有房還有地),一樣不想成為家人的負擔拜託弟弟阿欽殺了自己,但唯一不同的是,劇情在原先這樣生活的無奈,以及為了家人未來所做的體貼當中,加了意外的「兩百萬」,然後將之轉化成某種阿祈的殉道。
更要加上妻子的淚聲俱下、同事的懷念理解,最後結束在滿滿的溫情召喚之中,讓原先以現實為走向,喜劇為包裝的工人生活真實改編劇,成了某種具有道德宣傳效果,甚至可說是中產階級自嗨、自慰的產物。
「兩百萬」究竟有什麼問題?我們設想一個狀況,一個正常沒有急迫經濟壓力的人,如果中了兩百萬,會怎麼做?我相信除非有巨大的理由,否則絕不會把獎金全數捐出,而是拿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或者滿足其他的物質慾望。
並不是說中獎者不可能回饋社會,但我以為全然的奉獻與無私對於人類而言是多麼困難。然而,今天《做工的人》給予我們的是,一個一心想要發財的人(恰巧他又是一個普遍印象中缺錢、然後劇中前三集塑造成很想發財的人),朝思暮想終於中了發票獲得兩百萬,但此時編劇又給觀眾一個比他更慘的對照組(還要單親、外配加兒子唐氏症,有沒有這麼煽情?),提供一個情境給這個當事人:「好像此時不捐,那我就根本不是人」(但他看起來也沒有真正很缺錢,這又是另外一題,但或許是某種合理解釋,因為他可能比較沒有後顧之憂,最大的經濟問題在他自殺後解決了)。
進而推展出一個結論:「這些人雖然窮,但道德卻是高尚的,這些人生活雖然困苦,但仍是善良的。」
如這真是整個劇集最後想要說的,那我可不可以隨意延伸?回到前面的說法,既然這些人道德高尚、人很善良,他們的舉措、他們的生活,相當值得同情、有可能獲得同理,我的觀看代表了某種關心,縱使我對於他們制度下的結構性悲劇所知不深,但我相信他們會過得很好的。
基於這樣的理由,我會覺得影集《做工的人》結局給出的溫情號召相當噁心,看似要在這樣的情境之下讓人有所救贖,然後欺騙觀眾一切都沒事,事情總會過去的。但,真的有人相信這種屁話嗎?如果不相信,那為什麼大家愛看?
在此稍微解釋一下我所說的救贖,最後一集很多人在哭,主角死後生前的善事被揭露,老婆覺得悔不當初、阿全的女神回來、昌哥昌嫂相擁、阿欽的前後任女友在墓前若有所思。我當然明白某種程度上這代表,縱使面對過去的悲慘與現實的苦悶,還是要咬著牙繼續下去,因為希望可能就在雲後面。
但我也同時以為,這樣的溫情是一種方便的手段,因為追根究柢我們無從得知他們努力的後果,又或者說在他們失敗之後,他們又突然被拯救了,這種拯救可能是廉價的:兩百萬、觀眾的善心、影集的溫情、女神毫無理由的回歸等等,所以說,我不禁懷疑,那是否代表當一個人慘到某種地步,就會有某種東西來拯救、來告訴你事情都會過去,然後就有救贖的可能?(對自己、對別人皆是)
因此,結局噁心的地方在於—它的設計不是一種對劇中角色關心後的解放,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拍攝者、又或者是對觀看者某種心理負擔的救贖,它告訴那些因為被劇情設計(兩百萬、聖人、殉道)而感動的人,能夠暫且忽視真實世界的慘,純粹被情感所感動。
然而將觀看與同理、幫助化為等號,再繼續前往下一個地方,觀看/關心另一組可能「引起」興趣的題目,給予觀看/幫助。然而,這世界會因為此種高關注、低涉入的行為有什麼樣的改變嗎?更悲觀點想,這反而造成某種刻板印象的深植,所以看完了《做工的人》,我們對於做工的人的印象是什麼?回頭想想,搞笑、天真、善良、重義氣、高道德?我真不希望是這幾個字。
回到最初的故事,我以為在之所以有機會碰觸到工人的結構性議題,是因為我並不把那個來我們家修繕的水電師傅作為不同的人(雖然我那樣寫可能會被誤會),而若以此出發,身為一個人,在遭遇困難時如果墜落了,那麼他有多少的機會有可能被這世界接住,他的家庭不至於分崩離析?
我相信人是多變的,家庭是複雜的,環境縱使影響一個人很深,但或許無法完全改變人的本性。因此在各行各業中有各式各樣的人,我以為《做工的人》最終要回去討論人本身,一個人是如何生存、如何與世界互動、又是如何落難、落難後又該會是如何?
而不是創造出一個情境、創造出一個兩百萬,強制這些本應該有權利自私的人封聖、殉道,如果真是這樣,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一個結構性的工人問題?還是一個特殊高貴的道德情操?並不是說兩者沒機會兼顧,但以高貴道德情操,認為可以偷渡結構性問題,就顯得有些拙劣。
註一: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2834
如果 同事 在工作上有 疏失 你會 怎麼做 在 探員m的東京宵夜文事件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事件306 新冠肺炎雜感—防疫不能靠日本政府,請用力提升自肅機制!!
最近各位應該都沒心情吃美食了,我們就來聊聊新冠肺炎吧。
大家也從台灣白牌計程車司機的案例看到了,同桌吃飯坐旁邊的沒事,坐超遠的外甥女婿則不幸中標,說明免疫力的重要性。讓我們一起面對現實冷靜對應,驚慌壓力大的話免疫力會下降喔。
■面對疫情的心態:日本的社區傳播已經確立,而且絕對不只和歌山有田病院和東京屋形船的連鎖,現在已經不是祈禱沒有新增確診者,或是聽到新增確診消息就崩潰的時候。看到一隻蟑螂跑出來代表後面還有幾百隻,不是你沒看到就代表沒有,最好就是快點抓出來一一隔離治療,才能阻止社區感染擴大的風險。
■面對政府的心態:目前確診的人有不少都是在春節前就被從中國入境的人傳染的,加上又有人潛伏期長或無症狀,邊境檢疫只是拖時間的作法,遲早會進入社區傳播的階段。日本政府沒有疾病管制的機構(CDC),只能聽從WHO的指示辦事,加上厚生勞動省並無感染症專家,外行領導內行的結果,造成鑽石公主號的集團感染,這個等一下再談。
既然選擇到外國生活,除了企業文化要適應以外,是不是也要了解一下當地政府的運作,調整一下對政府的期望值,以降低自身風險呢。日本政府有其失誤的地方沒有錯,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課題與民情,批評的時候不需要拿台灣政府的處事方式來套用在其他國家身上。台灣地小人稠,政府直接管理效率高,日本有台灣的六倍人口,分布在十倍大的列島上,中央政府能直接處理的很有限。面對天災人禍,連都道府縣都難以掌握全盤,還要下放給市町村區等級的地方役所去處理。反而是交通機關和私人企業不用考量全盤狀況,對應速度更快。別忘了,面對非常狀況,要不要去上班你自己也有決定權,無須指望政府規定。又,在知道日本政府的存在感很低之後,就不要痴痴等著政府能為你做什麼了,要不要戴口罩也要聽政府的,有事難道要申請國賠嗎?為了避免苦到自己,趕快自己動起來吧。
■鑽石公主號:有很多人說第一天只有十個確診,後來因為日本政府處置不當才大幅增加,我不完全同意這個說法。第一批279名受檢者的結果分了好幾天才全部出來,「第一天只有十個」是相當片面的解讀,尤其都是一起採檢的,結果出來的時間先後就不能跟感染順序扯上關係,也就是說先驗出來的人不一定是源頭。在日本檢疫進入之前,船上還歌舞昇平,馬照跑舞照跳,自助餐照吃,個人認為儘管後來隔離期間的管理也有疏失,但船內娛樂造成的集團感染影響應該是比較主要的。不過對大家影響比較大的是,今天起船上的乘客,只要自己和同房間的人都沒有症狀且呈陰性反應,就可以下船搭電車回家,回歸普通生活,根據病毒潛伏的特性,以及今天某教授揭露的船上糟糕的隔離環境,這很可能會是一大爆彈,請大家不要指望日本政府了,從今天開始好好保護自己。
■個人對策:
◆密閉空間和電車一定要戴口罩。
◆吃飯前一定要去洗手,避免用髒手摸臉,隨身攜帶乾洗手以備不時之需。
◆上班消毒鍵盤滑鼠,回家消毒外套和圍巾,還有手機!!
◆多喝水少吃生食,注意營養均衡及睡眠品質,增加免疫力。
◆大幅減少不必要的外食。以前我一週14餐幾乎都是在外面吃的,但公司附近東西又貴又不怎麼好吃,帶便當省錢省事,又不需要跟來路不明的人接觸。如果要外食的話,盡量避開人多擁擠觀光客多的餐廳,自助餐也暫時不要吃!
◆暫別防疫意識低的朋友或同事。很多日本人還在咳嗽不戴口罩,說什麼新冠肺炎沒什麼,這種人就算是你好朋友也暫時不要跟他說話。
◆暫時不主動增加多人聚餐。雖然最近搬家很想找大家來暖家趴,但這時候不得不自肅一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開始騎腳踏車通勤。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但如果公司離家不遠,或你家附近有東京的公共電動腳踏車的話,可以加減使用一下。
◆調整通勤時間及手段:敝社已經取消每天10點到下午3點必須在辦公室的規定,請員工都避開尖峰時段來上班,雖然還不算許可在家工作,但既然沒有Core time也就不需要去辦公室了吧~之還沒有裝好VPN的偷懶社員是這樣想的,總之先騎腳踏車去。
■感冒對策:
安倍表示「#有發燒等感冒症狀就不要去上班上學也不要出門!」基於不以人廢言的原則,這一句一定要聽進去!
■日本旅遊:
如果堅決要來東京旅遊的話,先在早上藥局開門的時候去買口罩吧。病毒隨時都在身邊,做好勤洗手戴口罩,避開電車尖峰時段,不要玩太累保持身體健康。目前日常生活還算是正常的狀態,景點沒人反而風險更低(?)。
大家有什麼防疫的想法都可以分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