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最想讀卻無法馬上買到的書就是剛宣布榮獲今年象徵日本純文學新人獎項最高峰的「芥川賞」作品《彼岸花盛開之島》。撰寫這本文學小說的人是台灣人,她以日文創作完成,成為日本史上第一位獲得芥川賞的台籍作家。
雖然我以前並不曾閱讀過她其他作品,但是在看了她的得獎受訪影片後,完全能感受她獨自在異鄉努力地生活,用另一個語言去傳達自己想法絕非容易。一天內跑了兩間書店詢問,店員都回答:「現在沒有庫存」,日本亞馬遜也是要等進貨。一方面覺得能如此暢銷實在很替作者開心,一方面又忍不住跺腳握拳,決定週末再去其他書店找找看。
日本兩大文學獎中的芥川賞與直木賞常常被拿來比較,簡單來這兩項都是於距今約86年前所創設,選考會皆是位於築地,被譽為日本三大料亭之ㄧ的「新喜樂」舉辦。正賞以懷錶作為獎項,副賞給予一百萬日幣。
芥川賞的入選條件為需曾在雜誌發表過,由新人作家創作短或中篇的純文學作品。直木賞則多為稍有知名度一點的作家所出版成書籍的大眾文學長篇小說或短篇集。
值得一提的是,村上春樹先生從未得過這兩項日本文學獎,其中一個原因是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各種語言,早已晉升至「世界文學」的領域。而台灣人也不陌生的小說家吉田修一也是芥川賞的評審員之一喔!
#不知道中譯本什麼時候會出版 #芥川賞 #李琴峰
大眾文學 純文學 在 看書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日常書評]
《#文青養成指南:#臺灣文學史基本教材》,國立臺灣文學館編,國立臺灣文學館,2021.1。
.
年假期間,想推薦一本可以輕鬆購入、輕鬆閱讀、輕鬆吸收的臺灣文學史——《文青養成指南:臺灣文學史基本教材》。
讓臺灣文學的養分向下滲透紮根,甚至能夠進入中小學的國民教育,是關心臺灣文學發展的人們近年來努力的方向。若是經歷過國立編譯館時期的人,看到模擬「高級中學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副標題,應該會會心一笑。
看似輕鬆,背後的著力卻是深刻的研究實力與用心。《文青養成指南》是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常設展的延伸專書,結合邱貴芬教授主持的「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文學史研究成果所編成的「簡明臺灣文學史」。全書分成11個主題,用流暢易讀的文字分述各階段的文學發展與代表作家,並用大18開本、多層次的封面裝幀、可攤平閱讀的裸背穿線裝訂,佐以彩印的文學館藏品圖錄和作品摘文成書。
全書橫跨台灣史上各個時期,從口傳文學、臺灣古典文學、白話字與台語文學,日治時期「漢文新文學」、戰爭時期的文學,反共文學及其同時代的伏流,美新處與現代主義,鄉土文學與「回歸現實」浪潮,大眾文學的發展,解嚴前後的議題爆炸,1990年代以後的臺灣文學。讀者可以勾勒出一片臺灣文學星圖,涵納各時代、各文類、各族群、各性別、各語言、各議題、各種文學風格。
由於對日治時期之前的臺灣文學史相對陌生,讀來最有收穫的地方,一是原住民族口傳文學中的神話、口頭傳說、民間故事和歌謠諺語。二是臺灣古典文學從明鄭、清領到日治時期蓬勃發展的歷史。此外,由於去年開始接觸台語(漢字、羅馬字)課程,「從教會到社會:白話字與台語文學之路」這一章,也讓我初步了解白話字、漢字書寫的台語文字流變。特別是這一節還介紹了「歌仔冊」——記錄「唸歌」歌詞的文本。這種說唱藝術來自民間,也影響了日治時期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而台語文學的發展雖被壓制,仍有點點星火在民間傳承,在解嚴後迸發出來。
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國民政府來台灣,各種文學觀念的衝撞、重整,新文體的發展、書寫語言的激辯,潛流其下的是對文學思潮、臺灣文學、臺灣主體意識的辯證。臺灣古典詩中出現了飛機、大砲等「現代」事物,「新文學」開始萌芽,「臺灣文學」是什麼,該以什麼形式的語言書寫、該書寫什麼樣的內容,知識分子迫切地吸收新知,也反省舊有的觀念。
一頁一頁翻讀,「文明開化的夢與傷」、「空襲警報下的歌」、「窒息年代的游擊戰」、「囚室裡僅有的窗口」⋯⋯經歷日本殖民、度過最長的三十八年戒嚴體制,這些歷史無論重讀幾次,總讓人嘆服臺灣作家克服重重壓制,竄出勃勃生機的創造力。80年代本土意識愈發抬頭,以至解嚴後的百花盛放、眾聲喧嘩,亦展現作家們立基於臺灣經驗,從殊異的面向思考與臺灣相關的議題,並以不同的文學形式再現。除了純文學,書中也將大眾文學放置在文學史的脈絡當中。恐怖、科幻、推理、武俠、愛情這些在出版市場頗受歡迎的類型小說,也有細緻的梳理。
當然,11個章節無法窮盡臺灣文學史的豐富命題,必然有所取捨。囿於篇幅,有些作家只能以排排坐點名的方式出現。若以文類來看,敘述上還是偏重小說史和詩史,散文和戲劇相對較少。1990年代以後的文學史分期,由於以「後殖民」、「新本土」命名,文學表現主要在小說領域,詩與散文的討論在此缺席。
但是,它確實是一冊精要的入門說明手冊,除了可以按圖索驥上「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看推薦書單,也可以在書店、圖書館搜尋作家作品來讀。它更歡迎不滿足的讀者,對臺灣文學、臺灣文學史有更多的閱讀、討論和補完。如同臺灣文學經由無數作家、學者不斷地寫作、辯證,有了如今的階段性成果,它也並非鐵板一塊,而容許搖晃、挪移、碰撞和顛覆,永遠能有新框架詮釋,永遠能用新眼光描敘和想像。
我很喜歡「後話」中以臺灣這塊島嶼的地質生成為喻,描述臺灣文學的累積成果:
.
「如同岩層一般,堆疊累積起來的文學史中,有著星星般閃耀的礦石。那是臺灣人的生活、情感、夢想與才華。
新的浪潮還會繼續來,繼續改變文學史的地貌,沉澱下新的礦物。新的作家寫下新的作品,但他們也都將持續傳承這座島嶼的文學意志。他們時時回顧,將過去轉化為未來的養分。
文學平時是安靜的,但只要每一代人都繼續把心血貫注到文字中,我們永遠都能期待下一次的板塊運動,下一次的火山噴發。」
.
以此作為開春閱讀,我想是再適合不過的新年讀物了。
大眾文學 純文學 在 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生才有死,因為有你才得以成就現在的我。《影裏》毫無掩飾純文學的色彩,大自然萬物下的渺小生命,也全都成為電影中的風景,與盛岡一起。
能將芥川賞改編成影視的得獎作,可說是少之又少。近十年20幾部作品,僅有《苦役列車》與《火花》搬上大銀幕,遠遠不及直木賞。這就是純文學與大眾文學的距離,同時也體現將《影裏》搬上大銀幕的勇氣。
電影將原著輕描淡寫、沒有付出行動的情誼,放大成同性間的你來我往,甚至足以各種情慾流動的想像與解釋。
象徵的符號同時也淺藏於電影之中。今野每天早晨會細心照顧、澆水的茉莉花,那是前同事送的花盆。直到某天置於陽台的花盆慘遭大雨灌溉,而門外狂按門鈴的不速之客也就此闖進今野的心。而茉莉花的花語是「忠貞的愛情」。
書名則是取自無学祖元禪師,對著揮舞大刀的元軍所說的:電光「影裏」斬春風(人生苦短但醒悟的靈魂得以永存不滅)
因此「影裏」二字,一方面作為哲學性的生死觀,另一方面也成為電影中所強調的影子深處,人性的雙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