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平均壽命」並不是國民年齡的平均】#本日冷知識1543
小編科宅在高中地理課曾讀到:非洲波札那因為愛滋病沉重的打擊,國民平均壽命一度下降了 20 歲 [1]。主因是病毒擊垮了一整代青壯年,繼而小孩子忽然喪失撫養,很悲。後來又學到:1918 年西班牙流感一舉讓米國國民的平均壽命掉了 12 歲。不單米國,其他各國也多半是 10~20 歲之間的驚人幅度 [2]。
* 然而歷史教訓無路用,還是不肯戴口罩。要增進國際觀就應該研究歷史地理。看新聞是什麼斜門歪道。¯\_(ツ)_/¯
但我一向容易畫錯重點,立刻有個疑問是:太奇怪了。這兩種疫情都特別讓年輕人掛點,這樣「平均壽命」不是反而應該增加嗎?
那時我真心以為平均壽命的意思是大家拿身分證出來,取歲數的平均。一個類比是,如果班上數學段考平均成績是 50 分(貴校數學超殺),假設成績不滿 50 分的同學不計入,其餘人的分數平均顯然會增加。如果病毒讓青年喪命,剩下較老的成年人,平均值應該會有一樣的變化。
然後我就短暫忘了這事,作為人生的伏流,這個迷思一直到大學才重新冒出來——在一堂叫生物統計學的課。基本上給了我當頭棒喝長出三層包......平均壽命根本不是那個意思!
謎題得解後我一直想寫。但是齁~細細想來,這個概念實在太奇怪,很不直觀,我可不想用數學公式嚇跑大家。怎麼辦怎麼辦?
直到有天電視在播〈SASUKE! 極限體能王〉,看著選手紛紛在障礙物前英勇的落水的姿態,忽然讓我的腦袋過電。啊,懂惹,極限體能王根本和人生一模一樣!咦?容我解釋 XDD
好ㄉ。咱們話說從頭,平均壽命當然不是全體國民的歲數平均,明顯的從台灣的人口金字塔 [3] 可以看出平均數和中位數約莫是在 40 幾歲的地方。而不是常說的平均壽命的 80 歲。顯然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很不幸的,平均壽命這個約定俗成的翻譯頗為糟糕——我應該不會是唯一望文生義誤會的人吧。其原文是 Life Expectancy,稍微比較好的翻譯是「預期壽命」。今後稱之。但不細加解釋恐怕還是不會瞭改。
預期壽命其實本來是保險業者發明出來的概念,相關的專有名詞是叫「生命表」(Life Table)的東西。因為保險業說白了就是在和大眾對賭,合理的保險金應設定為新收的錢要多過給出的理賠金額,保險公司才能獲利。因此,為了作莊,保險公司必須對人口中不同年齡的人忽然發生不幸的一般情形瞭若指掌。具體而言是:各年齡的人之平均死亡率。
當今天有一批客戶買保險,就能根據生命表來預計明年會有多少蒙主寵召,後年有多少羽化升仙,十年後有多少早登極樂等等。才可以根據這調查預估一開始要收多少保費,加以精算與平衡,保險業才不會變慈善事業。
所以講白了,Expectancy 到底指是什麼的期望?就是我一直在換詞避諱的那件事,對於足夠大的客戶群體,平均會在幾年後發生。就醬。後來這個概念被推廣到一整個國家的一年一年的新生兒身上,就變成了預期壽命了。
回來講到極限體能王:讓我們想像人生是一個闖關大舞台,中途有許多障礙會讓挑戰者落入三途之川。而且就像斯芬克斯的謎題,挑戰者還會從四條腿→兩條腿→三條腿→坐電動輪椅這樣的變化(喂!)。總之那些障礙物的難度有高有低。分析方法就是去統計大量挑戰者的通過率。
藉由基本假設:在給定年齡遇到的障礙(俗稱劫數)難度不會變動,主辦單位就可以估計說新一批例如 10,000 名參賽者【平均落水的地點】會在哪裡了。那就是預期壽命的白話文概念。講完。
呃,對,仔細一講就會覺得齁,統計各國的該數值並互相比較,真是有變態到的一件事。
它能反映的東西也頗為侷限,就只是各國各自的「障礙賽道」的難度而已。像日本 (84.5) 的難度最簡易,阿富汗 (50.3) 難度是怕爆。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醫療衛生保健內憂外患的水準,賽道的難度便有差別。如在前工業時代的古早古早,傳染病、戰亂、飢荒(天啟四騎士之三)再加上新生兒夭折、產婦難產或感染症等災害,是最主要的落水因素。隨著時代與生活條件的進步,參賽者也會逐漸突破到更遠的地方。怎麼描述起來有點像超級馬力歐。
接著來討論「預期壽命」這個數值各種奇怪不直觀的地方。
首先,剛剛說計算預期壽命的最大假設是「障礙難度不變」,但那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戰亂傳染病等突發情形會使死亡率增加,而普遍的物質進步會持續降低各種可預防的死亡率。因此在這樣的波動之中,今年出生的嬰兒和去年出生的嬰兒會有不同的預期壽命。
而如開頭所說的那些情況,戰爭飢荒傳染病的肆虐會忽然讓一整代人的預期壽命降低,又在災後產生顯著巨幅的反彈,所以它天生是個浮動不穩定的值。
這時想到 2020 就......扶額。島國以外舞台的難度都遽然增加。
更怪的還有,假設我出生那年的男性預期壽命是 75 歲好了,那我和我同歲的幾萬名男嬰到最後,真的會平均在 75 歲死掉嗎?答案當然不是,因為,如果沒有意外,科技持續進步的情形下,「賽道」會隨著我們變老而越來越簡單。(應該啦......如果今年不是 2020 寫這段我會更有信心的。)
* 甚至「奇點主義者」主張說:搞不好第一個永生的人已經出生在地球上了。他們的想像是隨著這個人活到 30 歲,科技的進步已經延長人類壽命 50 歲,以此類推,遞增無止期......若不是今年是 2020 看到科學、科技界的醜態百出,本人也是很想相信這個美好 der 願景啦。
邏輯出問題出在,用於估計我們這批人在 50 歲的淘汰率的數值根本是別人的(比我整整老 50 歲的那代人),畢竟也無法跳進抽屜裡的時光機去偷看未來。所以技術上預期壽命甚至並不是任何人壽命的實際預期。因為它的基本假設並不精確成立,只是個盡人事(收保費)所進行的推估而已。
台灣的新生兒預期壽命目前大概是 80 歲,細想起來這是很不得了的事情。台灣人的人生賽道超級平坦,只可惜馬路如虎口,馬路安全要是搞好搞不好便立刻追上日本了 ← 非得嘴一下不可。
此外在某種意義上,任何在 80 歲前過世的人都算是英年早逝,因為那是平均值啊。#已經警告過了這回充滿這種超怪的發言
更怪的燒腦邏輯還有,如果說一個國家的預期壽命是 40 歲好了(約是古典希臘羅馬時期的數值),那 39 歲的人是否就該遺囑寫一寫準備投胎?答案是否,否,否,大大的否!他幾乎肯定可以再活個十年二十年沒事兒。
問題出在,古早年代的關卡,難關幾乎都在前頭。也就是古時小孩難養大,但一旦養大了日子就相對的平安。就有可能出現怪異的「活過一定歲數之後,預期壽命又增加」的現象,可以想成中位數和平均數拉開了。亦即是有大量早夭的幼童拉低了平均落水點(重心)的值,但幸運沒有在一開場就落水的人,就預期可以一直前進直到名為老化的障礙物襲來。
關於生命表,怪事和眉角肯定更多。寫到這邊留一個我觀察到但目前還想不通的事情,希望強者解答。那就是其實可以把每個年齡的人當作全新的參賽者,再計算他的預期餘命。假如 20 歲的人的預期餘命是 N 歲的話,直覺是那 21 歲人的預期餘命應該是 N-1 歲吧。實則不然,通常是一個 N-0.93 之類的數字。在高齡者更明顯,81 歲和 80 歲人的預期餘命只差 0.6 歲而已。
直觀上這似乎暗示每活過一歲,餘命會得到越來越多 bonus(系統訊息:恭喜恭喜)?! 這是為~什麼咧。一起想想看吧。
外科口罩醫療口罩差別 在 二花小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99趴口罩過濾
過濾度99%的非醫療用口罩,和過濾度94-95% 醫療口罩,99%表示是最頂級的口罩、最好的防護嗎?
疫情當前、人命關天,婉轉的廢話不說 -- 當然不是!
非醫療用/工業用口罩的過濾標準是較大粒子的粉塵,醫療用口罩則是模擬細菌病毒的微小粒子,加上模擬飛沫,也就是類似咳嗽和噴嚏這種高壓高速的噴出方式,去測試過濾效果。
擋得了99%空氣粉塵的口罩,恐怕連1% 飛沫病毒都擋不住。而且,一般工業用口罩的防水效果很低,可以想見,用在防飛沫傳染的病毒和細菌用途,防護又再打一層折扣。怎麼會一樣?
不是高級不高級的問題,是根本兩種東西。
而這樣的設備和測試條件,並不是每個廠商都擁有,或是都可以負擔。所以當廠商說:「我們這個有通過測試!」,那是哪一種測試?這家廠商有這種測試設備嗎?官方的檢驗合格證在哪裡?
人命關天,廠商不能黑心,身為消費者,我們也不能無防人之心。
另外補充一點口罩小常識:
一般醫療用外科口罩,分成3個等級:Level 1, 2, 3。中間那層過濾熔噴布是一樣的,過濾效果是一樣的,唯一不同在於防水程度。
Level越高,口罩越厚,越防水,是因為不同的醫療活動有不同的體液噴濺風險。例如:開刀房的醫療人員,在手術過程中,暴露在大量血液或其他體液噴濺的機率高,所以他們會用到Level 3的口罩。
而一般門診或低體液噴濺、低感染風險的單位,Level 1 或2 就夠了。
再說一次,過濾程度是一樣的,只是防水厚度有差,並不是所有情況都Level 越高越好。
一般民眾,Level 1 就剛好了。太厚可能因為悶熱戴不住,反而增加感染風險,對皮膚也有副作用。還是把防水層級高的留給真正需要這層防護的醫療人員吧!
#N95_P2
而市面上能過濾到更小粒子的N95和P2口罩,兩個是很相似的東西,唯一不同在於N95走得是美規檢驗,P2則是澳洲/紐西蘭檢驗標準。過濾度有1%的差別,那是因為兩個檢驗標準使用的噴射速率和粒子範圍有些微不同。但差別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很多人把N95和P2兩個名字交換或同時使用,這是可以接受的。
但嚴格來說,各廠不同規格的N95和P2,防水效果也是有不同的。澳洲的P2也有分工業用和醫療用,工業用的不防水。而有的N95甚至只對油類基底的噴霧有效。
我最近還發現,(澳洲)市面上出現一種新的KN95的口罩(不知道台灣有沒有),比N95/P2 便宜很多,很多人一看到N95就買了沒注意到K,也有很多人以為KN95 和N95是一樣的,畢竟他們外表長得很像。
KN95是不是N95? 不是。他就是KN95。(就像三重金城武不是金城武一樣)
過濾效果跟N95 一樣嗎? 老實說,不知道。因為KN95 走的檢驗標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
我沒有偏好,端看大家相信哪個規格,覺得哪個規格適合你的用途和狀況。
聰明地選擇合適且有品質保障的產品,才能真正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喔!
(到這邊是不是應該可愛眨眼,很懊惱自己不是YouTuber, 嘖)
外科口罩醫療口罩差別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04b帶你看指揮中心記者會
昨日重點:昨日5個海龜,4位是珊瑚公主號郵輪乘客。沒有土龜。我們又擋了一天!繼續加油!
4月10日做了1291人次的PCR,3例陽性。 陽性率 0.23%。
4月11日做了1029人次的PCR,3例陽性。 陽性率 0.29%。
4月12日做了2188人次的PCR,5例陽性。 陽性率 0.23%。
1.昨日新增5例境外移入,沒有本土案例。
目前393人確診,114人(+5)解除隔離,6人死亡。
案389至392為珊瑚公主號郵輪旅客,與另3名親友(共7人)於2月15日至美國、祕魯、玻利維亞、巴西、智利等地旅遊,3月5日從智利登上珊瑚公主號郵輪,該郵輪原定3月19日於阿根廷結束旅程,但由於阿根廷等多國封鎖邊境導致郵輪無法停泊,後於4月4日上午停靠邁阿密。該郵輪載有1898人,當時船上已有12名旅客及10名船員確診感染,其中3名旅客死亡。 指揮中心於4月7日接獲外交部告知,該郵輪上有7名我國籍旅客,將搭乘郵輪公司安排的包機至英國轉乘我國籍航班返台。返台時全程口罩、座位適當區隔(前後兩排不安排其他乘客)、全部採檢、集中檢疫所隔離14天。 4月11日入境時,5人有疑似症狀,其中4人檢驗確診已住院隔離,3人檢驗陰性,持續集中檢疫,將二採並於解除隔離前再次採檢確認(共三採)。
案393為案384的太太,長期旅居美國,3月29日出現咳嗽有痰,4月1日出現腹瀉,4月11日入境時因有症狀, 自機場後送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其先生案384已先於4月10日返國並在4月11日確診。兩人均曾在美國接觸過武確診個案。案384說明後,去註記時案393已經要上機回國了。全程都有戴口罩,根據艙單目前框列12組員+7乘客居家隔離,有症狀再採檢。
2.公布口罩徵收與運用數目流向:從1月31日到4月11日徵收6億6873萬片,藥局實名制用掉3億4952萬片,醫療院所1億2708萬片,中央公務使用2836萬(含援外),地方公務 3320萬,各級學校及考試2150萬,產業購買4800萬。以上共計6億766萬片。郵局庫存4007萬,外科口罩戰備庫存(CDC)2100萬。
3.酒店公關疫調,匡列者的居住地區分布?確診者的相關資料比例?是否有統計歐美地區的基本傳播數?台灣的基本傳播數?
答:目前調查123人,職場96,家屬4,其他23。居家隔離65人。採檢12人,目前10人陰性,兩位職場接觸者檢驗中。疫調部分應該已完成,台北市居多。
張P答:昨日為止388例,女205,男183,4-88歲,中位數32-33歲。114例解隔離,12例使用呼吸器中,依WHO分類,71%為無併發症的輕症,21%輕度肺炎, 嚴重肺炎到呼吸衰竭29例(7.5%),其中6例死亡。無症狀感染者22例(5.7%),後來有小一部分轉成有症狀,細節還在蒐集當中。無症狀採檢陽性主要都是家族間密切接觸。 阿中:建議以後固定周六提供病歷分析資料和背板,方便大家整理。
4.有沒有發展快篩抗原抗體試劑的計劃?
張P答:在感染當中身上帶有病毒的時候,除了核酸檢測以外,就是驗有沒有病毒的抗原,如果快篩試劑可以驗抗原,當然就知道這個病人身上正帶著病毒;在感染一段時間以後,身體就會產生抗體,到了約7到10天後,轉而可以驗有沒有抗體,來間接說明他是否有被感染。
而抗體有分IgG和IgM兩種抗體,IgM抗體是急性期出現,大約兩週消失,接下來就是10天到2週身體會產生IgG抗體,一般來說病毒自然感染的情況下,會終身帶著IgG抗體。單驗IgG抗體,對新冠病毒來說,由於它是一個全新的病毒,大概可以說病患就是最近得到感染,但如果是長久存在的病毒,就僅能說明此人過去有感染過,不一定是這次感染的。除此之外,理論上有了新冠的抗體,就比較不擔心第二次感染。
目前在台灣的社區裡面,民眾被感染的機率是很低的,除了確診的393例以外,就算有漏掉沒檢驗到的案例,相信這個數量還是很低,所以在這麼低的狀況下,假如要去驗抗體,是很不容易的。比方說2300萬民眾,如果只有1000個人感染的話,#我們就得驗2萬3千人才會找到一個抗體陽性,我們花這麼大力氣有沒有辦法真的測到?#不過我們當然可以對某些高風險族群可以先去試試看,這都持續在討論中。歐美國家的社區感染非常厲害的時候,驗抗體就很容易驗到,比方說武漢地區已經有百分之3到10的人都得到過感染的話,每抽10支血就可以測到一個陽性的抗體,不會花很大的力氣,就可以知道哪一些人是有被感染過。
因此,篩檢方式要採用哪種,還是需要看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發生的流行狀況到底到什麼程度。目前台灣當然不是立刻需要急著馬上去做這樣的抗體檢測,來檢測全民裡面就有多少百分比得到感染。
(04b:#這樣有沒有聽懂現在還不需要普篩的理由?乖。我們可以先等別國的抗體結果出來再做考慮。
張P應該是口誤為23萬,應該是2.3萬才對)
5.最早有派專家去武漢當地了解治療方式,現在有計劃派員前往歐美或視訊了解他們的臨床治療方式嗎?
張P答:當時派員去武漢是要了解疫情狀況,不是單純了解治療方式。回來有討論說明,確定只有有限資訊,跟媒體資訊差不太多,沒太多治療資訊。歐美資訊都有密切掌握,包括媒體報導,臨床試驗和正式文獻發表等等。
6.鑽石公主號有被指定為疫區,珊瑚公主號會指定嗎?差別在哪? 為什麼不事先公布再檢驗?
答:珊瑚公主號沒有指定,我們也缺乏對該船隻的訊息。目前聽說美國周圍有40多艘船13萬多的郵輪旅客等待靠岸,還需要確定上面有沒有國人。郵輪現在我們比較有經驗了,鑽石公主號因為是第一次發生,之後有了可行模式,以後應該就會照這樣撤回的流程。人數目前不易掌握,美國似乎有少於50人將人員留置在船上的想法,相信外交部會積極聯繫處理。珊瑚公主號回來的另外三位還要再檢測,確保無感染。
7.地方政府希望中央對51訂定統一標準,有討論過了嗎?
答:目前沒有規劃,要看疫情整體情況,時間近了才決定。現在就是防疫措施確實執行,做得越確實,大家越自由。
8.以疫情現況,會給各企業一個大概的取消在家上班的最晚期限? 預計何種情況下取消或鬆綁某些預防措施,例如回國隔離14天,外國觀光客入境和集會人數規定等。
答:希望疫情較穩定時能逐步放鬆,但現在還是觀察期。目前看來歐美回來還有清明連假後,看來急遽惡化可能性較小,可以安一半的心。談放鬆還嫌早。希望能有規劃,但時程沒有訂。現在都還是觀察期,不會馬上訂定放鬆時程。如果快篩,疫苗都有就會走向鬆綁。怎樣穩定疫情,讓大家生活趨向正常,我們時時在想。
(04b:總不能一路神經拉緊,要大家宅在家裡等到疫苗做出來,經濟可能會先垮掉。這真是困難….)
9.抽菸是否是新冠重症的因子?114位康復的出院者需要追蹤多久,是否有後遺症?
答:長期抽菸是否為新冠肺炎風險因子,目前個案不多,無法結論。但確實有長期抽菸患者變成重症。目前三採陰性出院者幾乎都沒有症狀,除了重症者會有肺功能未完全復元的狀況。出院者都請自主健康管理,外出戴口罩,目前都恢復到正常醫療處置回診。案一曾和大家報告出院時電腦斷層還有一點點類似肺纖維化的變化,肺功能還沒有完全復元。一個月後的回診肺功能已恢復得相當不錯。
(04b補充:關於抽菸我有找到一篇文獻整理,抽菸者相較一般人重症的風險是1.4倍,需要加護病房,插管還有死亡的風險是2.4倍。)
10.美國已40萬人確診,紐約返台班機集中檢疫的考量?
答:第一就是希望沒辦法在居家有獨立空間檢疫的入住檢疫旅館。找不到檢疫旅館也可以入住集中檢疫所。第二步就是要求歸國前要先找到住所。現在正在盤點檢疫旅館。目前武漢類包機回來,移工還有違規趴趴走的人會使用檢疫所。
11.慢性病患的醫療品質影響狀況?有針對多種慢性病或重大傷病的上呼吸道症狀做偵測嗎?
答:住院肺炎病人現在幾乎是全採。呼吸道症狀的門診量有大幅下降,應該是大家防疫確實感冒也比較少了。也有可能是病人減少看診頻率。中重或重度患者醫療未受影響,台灣醫療正常運作中。
外科口罩醫療口罩差別 在 中衛醫療口罩一級二級差別-在PTT/IG/網紅社群上服務品牌流行 ... 的必吃
防疫口罩選擇指南|醫療口罩、N95/KN95口罩、活性碳口罩,這麼多口罩種類用途效果... 低風險性)和為執行手術程序而穿戴的外科口罩(第2等級醫療器材,中風險性)。 中衛 ... ... <看更多>
外科口罩醫療口罩差別 在 勿戴兩層醫用口罩【熱線追蹤】 - YouTube 的必吃
Omicron #醫用 口罩 #N95 口罩 2022.02.14【熱線追蹤】新冠變種病毒株Omicron來勢洶洶,美國CDC建議可以配戴N95 口罩 ,但是國內專家認為N95 口罩 呼吸阻抗 ... ... <看更多>
外科口罩醫療口罩差別 在 Join - Facebook 的必吃
一般醫用或外科口罩即可阻擋大部分病毒,但是須每日更換,若有破損或弄髒 ... 大家選購醫用口罩時,要認明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 ... 跟醫療口罩差別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