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新冠病毒」的潘朵拉盒子】
2019年11月17日,中國湖北省武漢市一張胸部電腦斷層掃描(CT)影像出現毛玻璃狀結節(nodule),疑似新型肺炎病例,病因成謎。隨著年關將近,人們在12月開始頻繁奔波各地,武漢市位居中國交通樞紐,陸續發現數起新型肺炎的病例。疫情似乎悄悄蔓延。
同年12月30日武漢中心醫院醫師李文亮透過網路社群通知同事,華南海鮮市場出現類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病患,應小心防護。不幸的是,李文亮醫師因這種新型肺炎於今年2月7日病逝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英國醫學期刊《刺絡針》(Lancet)特別於2月18日發文悼念李文亮,引述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衛學院主任英格勒斯比(Tom Inglesby)的一句話:「世界上最重要的預警系統是,醫護人員意識到某種新疾病正在出現,然後發出警報。」
醫學界現在清楚知道這種新疾病是由人傳人的新冠病毒(SARS-CoV-2)所引起,命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但人們太晚意識到「吹哨人」發出的警報,低估新冠病毒的傳染力,疫情迅速從中國傳到新加坡、韓國、日本等亞洲區域,蔓延到歐洲地區(特別是義大利以及西班牙),再擴散至美洲地區(美國紐約成為重災區),死亡和感染病例以指數型曲線與日俱增,人類正面臨21世紀的瘟疫[1]。
■什麼是病毒
病毒是一種寄生在於細胞內的微小生物體,感染的對象涵蓋細菌、古菌和所有的真核生物。病毒的構造極為簡單,主要包括四層結構,由內而外依序為:位於核心的遺傳物質、蛋白質構成的衣殼、源自於宿主細胞膜的脂質外套膜、以及具有宿主專一性的特殊蛋白質。
某些病毒的構造甚至更為精簡,不具有外套膜。由於缺乏複製遺傳物質與合成蛋白質所需的材料和環境元素,病毒的生存繁殖需要完全仰賴宿主細胞;而脫離細胞體的病毒,其活性可以維持數分到數小時不等。
目前已知的病毒種類共有489種病毒,因病毒具有高突變率,衍生出的亞種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力和致病性。除此之外,病毒毒性的差異亦見於不同的宿主物種間。隨著自然環境變遷的壓力與日俱增,似乎也加速了病毒演化的時程:擴大感染的物種範圍以及產生新種病毒。
以近數十年來侵襲人類的新變異株或新種病毒為例,有些已經成功地潛伏在人類的群落裡(如:愛滋病毒);而毒性強的新變異株(如:伊波拉病毒、 SARS病毒),則以低致病性的形態潛藏於原始的宿主物種當中。這些現象投映出病毒演變的縮影,也展現了病毒病絕佳的可變性和適應力。
病毒的起源現今仍未有定論,若從部份病毒基因的相似性橫跨了原藻以至於脊椎動物的角度來看,病毒可能是演化上最原始的生命形態;然而,另一種說法是:細胞的基因組意外地分割出可以獨立複製的基因片段,形成病毒顆粒的前身。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精巧詭變的生存策略足以讓病毒成為演化長河中最淵遠流長的物種[2]。
■病毒與人
傳染病的流行,常常會影響人類的所有活動。歷史上的社會榮枯、文化起落、宗教興滅、政體變革、產業轉型、科技發展,都和傳染病的流行有密切的關係。戰爭的勝敗也可決定於傳染病的蔓延。在中世紀的圍城戰爭中,曾經將黑死病患者的屍體當作武器,以強力彈弓拋擲到城堡裡,讓守城敵軍得病死亡,進而不戰而勝。
■影響人類至巨的流行病毒
當新種病毒出現時,所有人類對它都沒有抵抗力,一旦傳染開來,流行就大為爆發,使得民眾陷入一無所知的高度恐慌當中。像二十世紀的多次流行性感冒、愛滋病和狂牛症等,在擴散蔓延的初期,帶給人們極度懸疑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
一直等到醫學界闡明了感染途徑及擴散風險、重症與致死比例、易感受宿主特徵、病原體真面目、有效防治措施之後,人們才逐漸消滅心中的不安[3]。
■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
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包括:引起輕微症狀的人類冠狀病毒OC43、HKU1、NL63、229E,以及引起嚴重症狀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新冠病毒。
從基因組分析可發現,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基因相同度約有80%,複製酶的胺基酸序列相同度達到94%,表明這兩種病毒屬於同一類;而新冠病毒與中國雲南當地的中華菊頭蝠(Rhinolophus affinis)冠狀病毒RaTG13整體基因相同度更達到96%,代表演化關係更接近。
但如果比較與感染細胞直接相關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基因組,新冠病毒與中華菊頭蝠(Rhinolophus affinis)冠狀病毒RaTG13的相同度高達93%,與SARS病毒的相同度卻只有75%左右,因此科學家已排除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的同源關係[1]。
■病毒是比人類更高級的存在!
科學家們尊稱為「冠狀病毒之父」的中研院院士、病毒學家賴明詔在 30 年前開始投入冠狀病毒研究,那時冠狀病毒被認為只是「感冒病毒」,研究的人少,非常冷門,連申請研究經費時,他都要再三強調「冠狀病毒未來會很重要」,才能順利過關。
直到 2003 年,亞洲地區爆發 SARS 疫情,才讓冠狀病毒成為病毒學研究的大熱門,更發現這或許是對人類最有威脅性的一種病毒。賴明詔院士直言「人類不可能比得過病毒,冠狀病毒比冠狀病毒學家還要聰明,病毒一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賴明詔院士:「永遠會有新興病毒出現」
病毒可以分成 DNA 病毒、RNA 病毒 2 種,DNA 病毒在複製的時候,需要複製雙股的基因,還要經過轉譯的作用;所以速度比較慢、也比較不容易突變、進化,相對來說是比較好控制的病毒。
但 RNA 病毒只有單股,複製速度快、又容易突變,相對來說比較難控制,像是愛滋病病毒就是 RNA 病毒,它也是世界上最難治療的疾病之一。
賴明詔院士說,而冠狀病毒又是 RNA 病毒中,最特別的病毒。「它有世界最長的 RNA 基因,有 3 萬個鹼基(承載基因的單位),理論上這樣的基因不應該存在,因為 RNA 複製時常常會出錯,所以超過 1 萬個鹼基之後,很多基因就會失去功能。但冠狀病毒可以遠遠超過這個數目,必然有個改變,可以去彌補出錯的問題。」賴明詔院士說。
而這次的新冠病毒又比以往的 SARS 傳播力更強,賴明詔院士說,「新型冠狀病毒跟 SARS 的病毒是很相近,但病毒受體的附著力將近高了 20 倍,可能是因為這樣所以傳播力很高,這是非常、非常奇怪的,我們以為新的病毒突變以後不會附著在受體,但附著力反而增加這麼多。」
在這樣的狀況下,賴明詔院士說,不管是動物跟動物接觸、還是動物跟人接觸,都可能產生出新的病毒,「只要接觸越來越多,我相信這個新的病毒會不斷的、繼續產生,而且會持續演化。」
■蝙蝠是冠狀病毒最重要的動物關鍵
跟冠狀病毒最緊密連結的動物,其實是「蝙蝠」。雖然很多動物身上都會帶有冠狀病毒,但目前觀察到的動物,只有蝙蝠可以跟冠狀病毒完全和平相處。
台灣病毒學權威、研究病毒數十年的徐明達教授說:「因為蝙蝠本身有很多可以抑制病毒發展的因素,一個是牠會製造很多干擾素,抑制病毒的發展,但是製造太多干擾素會影響細胞的活性,讓感染更厲害;但冠狀病毒在人身上,不會引起干擾素的製造,而蝙蝠有另外一些因素,很多干擾素也不會影響細胞。」徐明達教授說。
再加上蝙蝠的壽命很長,有的甚至可以存活四十年,種類又多、因此會帶有變種的病毒,同時數量也很多,病毒產生也多,所以影響的範圍也特別的大。
徐明達教授說「所以蝙蝠可以帶著病毒到處飛,到處去接觸(感染別人)」,但人類直接接觸到蝙蝠的機會很少,即使接觸也不容易直接引起突變,雖然(新冠病毒)跟蝙蝠定序有 96% 相似度,其中最重要的細胞受體的蛋白質不一樣,所以一定是有經過別的動物,經過變化,才變成新冠病毒。」
「這就是中間宿主。」林口長庚副院長、也是感染科醫師的邱政洵說,「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是果子狸跟蝙蝠,病毒接觸到中間宿主可能會停留一下,再傳染給人,但因為人不是自然宿主,病毒不會跟我們共存傳很久,所以之前像是 SARS、MERS 才會被控制住。」
所以邱政洵醫師很樂觀的認為,只要人類控制好跟動物的界線、不要輕易接觸野生動物、不要侵犯動物的領域,保持防疫觀念,新冠病毒還是有機會可以完全消失[4]。
2003年,SARS來襲。相隔17年後,新冠病毒帶著超強的感染力襲捲而來,現代文明社會遭受前所未見的打擊,幾乎全面停擺。面對不斷演變的新冠病毒,科學家在基因組定序、結構生物學、公衛及流行病防治等領域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短短數個月內,我們已能一窺新冠病毒的面貌及作用機制,同時擬定治療策略。
即使潘朵拉的盒子已經打開,這些無價的科學研究讓我們面對疫情時不會一籌莫展。在黎明來臨之際,世界必須團結一致,共同對付這個危險的敵人,相信不久之後,我們能戰勝這場嚴峻的瘟疫[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科學人》粉絲團「打開新冠病毒的潘朵拉盒子」:https://bit.ly/3BM5a9e、(Yahoo新聞)https://bit.ly/2YkoITx
[2](臺灣醫學會)「什麼是病毒」:http://www.fma.org.tw/2009/bio-1.html
[3](國研院國網中心 )「病毒與人-從SARS的流行談起 (▸演講人/陳建仁) (科學發展 2003年6月,366期)」:http://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Papers/c4academician/9206-08.pdf
[4](Heho健康)「病毒是比人類更高級的存在!台灣 4 大病毒學家:新病毒會不斷產生,只求和平共存」:https://heho.com.tw/archives/93282
➤➤照片
[1]科學家揭露新冠病毒基因組和棘蛋白胺基酸序列,探索其感染機制。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新冠病毒 #SARS-CoV-2 #賴明詔 #徐明達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7萬的網紅蒼藍鴿的醫學天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來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胸腔內科主任 蕭世欣醫師 ➡ 台灣肺癌發生率為亞洲第2名,也為台灣主要癌症的死亡原因之一。若年齡55歲以上、有抽菸史、肺癌家族史、常曝露於廚房油煙、高汙染環境、肺部慢性病如肺纖維化、肺結核等,可考慮健康檢查項目加入「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若真的罹病該如何面對?醫生不...
基因治療風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Devin Booker確診COVID-19,預計將缺席開季訓練營。
Kyrie Irving不打疫苗真讓我搞不懂他在想啥?
-
Devin Booker今天親口告知球迷他感染了COVID-19,所以即將要開啟的訓練營他勢必得缺席一段日子,但應該 #不會影響他開季如期歸隊上陣。
雖染疫,但Booker的狀態看起來相當不錯,還很輕鬆悠哉的在Twitch直播打電動(好像在玩決勝時刻),且先前有Donovan Mitchell、老大哥Chris Paul做為案例,是真的不用擔心Booker,職業運動員的身體條件確實驚人。
🏀反而外界現在會比較在意Kendall(#卡戴珊家族我覺得最正的)有沒有同樣確診?畢竟兩人之前才放閃去旅遊,總是黏在一起,的確有被傳染的風險存在。
-
新賽季鳳凰城太陽會是一支很多人關注的球隊,去年他們打出讓人拍手叫好的賽季,還一路過關斬將闖進總冠軍賽,在2022賽季肯定成為各家球隊會 #特別研究針對的強權,絕不敢低估他們的競爭力。
🏀這就很考驗Booker、 Ayton與Bridges這三個年輕世代能否持續進化?Booker在組織領導上還得再向上提升,要不單單只扮演進攻武器;Ayton去年進步幅度很大,這賽季就是持續保持,再慢慢開發自己單兵的主宰力;Bridges則是繼續朝著頂尖3D路去邁進,他是有這樣的潛力與態度。
CP3已經36歲了,確實得仰賴年輕人分擔更多壓力,去年他已經為這支球隊注入了贏球基因,就看新賽季能不能有更進一步的化學效應持續發酵?但不得不說,去年應該是太陽奪冠的最好機會,#今年想複製同樣旅程的難度真的相當高。
-
最後也聊一下最近聯盟的疫苗事件。
Kyrie Irving與一些球員不想打疫苗引起不小的話題,而在聯盟規範與各城市當地的政策下,球員不打疫苗幾乎很難上陣,而根據Shams Charania的消息聯盟已經有90%的球員接種疫苗,只剩10%左右的還沒。
Irving與其他不想打疫苗的球員確實 #有這個自由與權利,畢竟這本來就非強迫性。但現在你要在NBA聯盟工作上班,往來各地城市打比賽(每個城市的規定),就得 #接受別人訂立的規矩,像傳奇中鋒Jabbar就講得很棒,他說:
"NBA應該要堅持所有球員和員工都必須接種疫苗"
"不然就讓他們離開球隊"
"那些要拿隊友、工作人員和球迷"
"的健康和生命去冒險的球員是沒有生存空間的"
"我發現那些疫苗的否定者(不打疫苗的人)"
"他們特別虛偽的地方在於"
"他們傲慢的不相信免疫學與醫療專家"
"然後如果他們孩子生病了"
"或是他們需要緊急治療時"
"他們會迅速按造專家的說法去做"
-
🏀一直都很喜歡看Kyrie Irving打球,但老實講我 #還真搞不懂他腦袋在想什麼?有自己的論點很好,只是聯盟是講求群體的運作,當初擔心球員健康不支持復賽的是他(2020賽季),現在不打疫苗的也是他,去公共場合也不戴口罩,這不是變相拿身邊的人的健康開玩笑嗎?
我認為最後不打疫苗的球員 #都會妥協打疫苗,如果真的有死都不願打而導致無法上陣的球員,那會讓人感到無言,畢竟處在群體的工作環境,且還待遇這麼好,沒什麼好特立獨行的,尤其這還包含著 #其他人健康安全的問題,假使真不配合,我覺得就離開球隊吧,這樣確實就可以很自由的不接種疫苗了,或是去相信一些陰謀論,絕不會有人會說嘴的。
這事件就看看最後會如何落幕?籃網高層肯定現在會緊張,畢竟籃網新賽季是聯盟最強勢,奪冠呼聲最高的球隊。
#DevinBooker #Booker #KyrieIrving #COVID19
—————————————
🔔我的Twitter
➡https://twitter.com/HBKMAMBA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hbkmamba/
✏️ HBK
基因治療風險 在 股魚-不看盤投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0897 富邦免疫生技ETF:用銅板價當莫德納 & BNT 股東
🔥🔥🔥 https://youtu.be/R65iJB4WfiM
.
雖然募資期間已經在上週已經過了,有興趣的投資朋友還是可以在上市後再考慮也來得及。
.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世界各國均在想辦法因應老年化所帶來的各種挑戰,想是退休金、安養、醫療等面向。而想要好好的過完這一生擁有健康的身體無疑是重要的條件,想想看,賺了一輩子的錢卻只能躺在醫院病床上度過餘生這是何其悲哀的畫面。若是有足夠的醫療技術就算是邁入高齡化也能活得健康尊嚴。
.
而 00897 富邦免疫生技ETF主要訴求的特點在於:佈局生技醫療技術的未來發展,從疫苗技術、癌症治療、基因療法,來克服各種疾病難關,這正是高齡化社會所需要克服的問題。
.
當然生技類股的投資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本夢比盛行,一款新藥或是新醫療技術開發成功擁有的市佔率與獲利期望就足以吸引大量的資金進駐。本夢比投資對於我們來講是很高風險的,但藉由ETF分散在個領域的潛力龍頭股上便能有效降低本夢比疑慮進而參與生技醫療技術未來發展所帶來的獲利機會。
.
買ETF不滿足?那投資個股高潛力高回報一定要試試
📲 股魚獨家APP-極速成長股掃描器
IOS - https://apple.co/3iXBpf8
android - https://bit.ly/3xXuDtR
教學影片: https://youtu.be/APxG_geEhg8
基因治療風險 在 蒼藍鴿的醫學天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來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胸腔內科主任 蕭世欣醫師
➡ 台灣肺癌發生率為亞洲第2名,也為台灣主要癌症的死亡原因之一。若年齡55歲以上、有抽菸史、肺癌家族史、常曝露於廚房油煙、高汙染環境、肺部慢性病如肺纖維化、肺結核等,可考慮健康檢查項目加入「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若真的罹病該如何面對?醫生不是說開刀切乾淨了嗎?為什麼術後又會復發呢?
蒼藍鴿精選作品及健康好物推薦▶ https://campsite.bio/bluepigeonn
加入Youtube會員支持科普頻道▶ https://reurl.cc/j7lLdn
訂閱LBRY頻道以備不時之需▶ https://ppt.cc/fNJ2px
✨蒼藍鴿使用的保健品牌「藥師健生活」:
輸入折扣碼「bluepig」享全品項9折優惠!
點我購買▶ https://reurl.cc/N6Mb86
#肺癌 #標靶治療 #術後輔助治療 #癌症 #世界肺癌日 #戒菸 #防護 #篩檢 #警訊 #肺癌發生率 #肺癌高風險族群 #基因突變 #肺癌復發率 #術後復發 #循環腫瘤細胞 #放射性治療 #低劑量電腦斷層
「Kevin MacLeod」創作的「Breaktime - Silent Film Light」是根據「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授權使用
來源:http://incompetech.com/music/royalty-free/index.html?isrc=USUAN1100302
演出者:http://incompetech.com/
【蒼藍鴿的熱門影片】
關於『癌症』的真相!
► https://youtu.be/tYKIhSoBIrg
大胃王吃了這麼多為何不會胖?網路真相揭密!
► https://youtu.be/StGteShJaLM
為何早餐店奶茶是「地表最強瀉劑」?網路真相破解!
► https://youtu.be/B37Dek2u1lY
實測挑戰!你看得懂醫生寫的病歷嗎?
► https://youtu.be/mgxRuDbSV88
失眠淺眠怎麼辦?這幾招讓你一夜好眠!
► https://youtu.be/28fdCrV6EKo
念醫學系真的好嗎?一路上的心境歷程有什麼變化?
► https://youtu.be/a9z4YK1qH38
癌症新療法「免疫治療」有多貴?原理是什麼?
► https://youtu.be/TJduprv5uhQ
【追蹤蒼藍鴿】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bluepigeonn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bluepigeon0810/
歡迎蒞臨討論,別忘了按讚跟追蹤!影片也歡迎分享!
【關鍵字】
蒼藍鴿/醫師/醫生/醫學/醫學系/台大醫學系/健康/保健/工作細胞
基因治療風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兒科好醫師最新營養功能醫學:預防、治療、照護:兒童異位性皮膚炎、過動、自閉、尿床、身材矮小、體重過輕、糖尿病、白血病」介紹
訪問作者:胡文龍 醫師
內容簡介:
孩子長不高、瘦巴巴、尿床、自閉或過動,
難治的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糖尿病及白血病,
正規現代醫療+營養功能醫學!
孩子長不高、乾巴巴,只好花大錢買轉骨或開脾胃配方、……;孩子過動、自閉而難教養,網路爬文後卻相信錯誤資訊,耽擱最佳治療黃金期……;心疼孩子奇癢無比抓到體無完膚,父母自責遺傳到自己的過敏體質……;生氣孩子尿床多年,原來是生病了……;甚至,還有少數孩子必須終身施打胰島素、面對死亡威脅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在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多了。
治好孩子的關鍵,父母的影響力遠遠超越醫師。這是寫給父母親的兒童營養功能醫學實用書,種種案例與見證都是胡文龍醫師的小病人與病魔奮戰的真實故事,相信能夠讓有健康意識的父母,以及有相同境遇的大小朋友,從作者提供的這些兒童常見疾病的病情分析、診斷方式、整體療法建議等掌握到核心健康知識,最棒的是書中還整理分享了醫學實證過的不用藥對症營養素,幫助為人父母在生活和飲食上懂得聰明地趨吉避凶……。
▌撼動兒科醫生的父母提問,20年後終於可以回答了!
▌正規醫療之外,兒童營養功能醫學可以助一臂之力
「我應該給小孩特別吃什麼,才會對他的病情有幫助呢?」20年前那一晚病童母親揪心的提問,一時之間把兒科醫師胡文龍給難倒了,只能含糊其詞地回答:「正常吃就好……。」現在,胡文龍醫師終於可以自信滿滿地告訴那位母親答案了。
2千5百年前,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疾病不是天譴或超自然力量所導致,居住環境、生活習慣及飲食營養才是造成疾病的主因,但現代醫學卻慢慢忘了初衷……。所幸1993年的美籍傑佛瑞‧布蘭德(Jeffery Bland)博士觀察到當前現代醫學的偏剖,於是首創功能醫學的觀念,指出疾病源頭是現代人種種不當行為造成……。
這本書是醫者父母心對於病童深厚關愛之作,作者胡文龍醫師將兒科專業與營養功能醫學兩者優點結合,並將看診時苦口婆心分享日常生活等衛教注意事項化為文字,教會家長幫助孩子做自己健康的主人,他知道唯有化解父母種種情緒上的衝擊、給予心理上的支持、教導生活上的典範轉移,才可以幫助孩子大病不復發、難病順利治癒、小病輕鬆化無……。
▌長不高或養不胖、尿床、自閉或過動…,問題可大可小
▌難治的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糖尿病及兒癌…,永不再復發
氣餒孩子體重瘦小總養不胖、苦惱孩子為什麼長不高?……如果不慎吃到含性激素的轉骨成分,容易因性早熟跡象造成骨齡提早成熟,導致生長板提前關閉,將使得長高停滯。
注射生長激素並非孩子長高的唯一選擇,書中許多案例都從生活和飲食型態改善做起,長高變壯的成果斐然。例如當改善偏食毛病,多運動且留意飲食內容……;補充孩子缺乏的營養素也很重要,補足鎂離子讓晚上睡得好,有助於身體自產生長激素每晚出現四、五次,當然容易長得高;又例如醫學證實,補充鋅可使瘦小兒童增加身高和體重等等……。
孩子皮膚乾粗紅癢的異位性皮膚炎,很容易會因為特定食物、吸入過敏原、溫濕度改變、感染,甚至心理壓力,造成急性發病……,父母看得難受又心疼,真不該如何是好?
異位性皮膚炎已確定是由於患者被環境或食物的過敏原激活導致。因此,治療目標在於減緩發癢不適、防止急性發作及減少藥物治療風險,尤其皮膚止癢、保濕、穿著親膚衣物等照護更重要。長期宜並行減少過敏原與加強必要營養素,補充益生菌、魚油、維生素D、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等都有助於改善,達到逐漸減少用藥頻率,甚至不復發。
孩子的過動、恍神、迷糊,父母常被氣到飽……,千萬不能置之不理。作者在十年前診斷一位過動兒,但他錯失最佳治療期,事後得知長大後偷錢、說謊、翹家……,甚至吸毒。
其實,過動症就是一種慢性疾病,積極治療與否對往後的人生影響很大。初始症狀越嚴重的孩子,早期介入並給予有效的治療,將使症狀持續到成年期的可能性降低。建議要採取共病治療,例如同時治療鼻過敏,並且要增加運動量、嚴格控管3C使用時間,還要排除體內毒素(雙酚A等塑化劑),補充鐵、鎂、維生素D及鋅等體內偏低的營養素。
▌孩子健康與否不是天註定,逆轉疾病自己做主!
▌不生病的生活實踐術,就藏在點點滴滴細節中
疾病不是天註定,但健康也不會平白無故得來!這本寫給孩子的不生病生活實踐術,細數居住環境、生活習慣、飲食營養等不生病實踐術,一一點出看似老生常談之外的健康醫學新知,新進許多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吃對住對用對,能對病患產生不亞於現代醫學的治療效果。這樣的最新醫治走向,是許多疾病在正規治療之外,強而有力的輔助治療工具!
【不生病健康術的健康基本功】
要多到恰到好處:睡得飽、曬太陽、常運動、多喝水、多蔬果、多吃優質蛋白……。
要能減少要避免:少糖少油、拒冰品及咖啡因、遠離三毒素(過敏原、環境荷爾蒙、長時間使用3C)……,甚至減少孩子的心理壓力。
作者簡介:胡文龍
現任: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神經科主任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科博特診所主治醫師
經歷 :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台北榮總住院總醫師
臨床研究醫師
小兒專科醫師
小兒神經專科醫師
台北榮總兒童腦瘤及癌症治療小組成員
小兒科醫學會會員
小兒神經科醫學會會員
小兒過敏氣喘學會會員
神經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會員
嬰兒與母親雜誌多次票選為全國小兒科好醫師
專長 :
癌症疾病:癌症營養輔助療程、靜脈營養注射
營養醫學整合:基因檢測、疾病預防策略、精準醫療
排毒功能異常:肝臟排毒、重金屬及塑化劑檢測與排毒、
免疫異常:自體免疫、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濕疹、免疫力失調、急慢性過敏原檢測
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診斷及治療
神經精神科學:頭痛、失眠、自閉症
兒童營養功能醫學: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症、妥瑞氏症、體重過輕過重、癲癇、身高不足
作者粉絲頁: 胡文龍醫師之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專頁
出版社粉絲頁:新自然主義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基因治療風險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募集【小民心聲】
本人/親屬 &國內/外 皆可
1. 施打疫苗後的狀況?
2. 染疫後的情形?
3. 第三級警戒,小商家怎麼辦?
請簡述個人經歷
並將可供聯繫的方式傳送至
fantasy@fantasy.tw
將有專人與您聯繫
Delta病毒株的威力多強?傳染力不同,是不是整個疫調、隔離、檢疫的模式和方法都要改變?但我國的邊防檢疫還是沒有變啊!
delta病毒株要命的地方是連症狀都改變了,以前都以為必定會有的嗅覺喪失反而不是最明顯的病徵,反而比較像流行感冒的鼻水頭痛變成主要病徵,根據聯合報的報導:【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提醒,全球已有92國受到最早於印度發現的Delta病毒侵襲,傳染力強1.6倍,症狀也不同,不能靠發燒篩檢,TOCC要加強查問「兩痛一水(頭痛、喉嚨痛、流鼻水)」,還有四種人,一定要做基因定序。陳秀熙表示,Delta病毒量高、傳染力是最早發現於英國的Alpha病毒之1.6倍,較容易發生氣膠傳染。美國、以色列、澳洲、新加坡等國都在緊張,採取封鎖邊境等更嚴密的防疫策略,同時盡可能加速完整接種兩劑疫苗的速率,台灣也要採取不一樣的防疫策略了。】
delta病毒株有多厲害?ettoday的報導:【根據《新京報》報導,廣州警方公布的監視器畫面顯示,第三代病例黃姓患者曾與第四代病例魯姓患者同一天在同一家餐廳分別用餐,並曾先後進入同一間洗手間,但雙方從沒有任何肢體接觸,14秒就完成病毒傳播,但其中一人未戴口罩,是這一波疫調結果中,接觸時間最短的1例。澳洲的新南威爾斯追蹤病例也發現,推測有數名患者在沒有身體接觸的情況下,只是擦肩而過就感染。】
根據bbc2021年六月七號的報導,這系列的追加實驗是各種混打疫苗的成果,還不是所謂的booster加強疫苗,這個實驗主要針對的還是延長免疫力的效果,而不是針對變種病毒的測試:【被稱為新冠疫苗加強劑(CoV-Boost)的這一試驗,將測試七種不同的疫苗,包括阿斯利康、輝瑞、諾華和楊森的疫苗,其中一些疫苗將以半劑量進行注射。
英國布拉德福德皇家醫院(Bradford Royal Infirmary)領導這一試驗的迪內什·薩拉拉亞教授(Dinesh Saralaya)說,試驗應該顯示不同的新冠疫苗如何相互配合。
他說,「參與試驗者將獲得與他們已經接種的疫苗不同的疫苗,通過這樣的混合,我們將發現哪些組合是最有效的,可以為我們提供持續的保護。」」
但是,六月底左右,印度衛生部又公開討論了所謂的DELTA病毒的再變種,DELTA PLUS。根據明日科學的報導:【6月22日星期二,印度衛生部向大眾描述了Delta plus變體,新冠病毒(COVID-19)引人關注的病毒株最先出現在英國肯特的Alpha,接著包括南非的Beta、巴西的Gamma,和印度的Delta。而印度病毒株Delta plus是否也具有高傳染性呢?印度病毒學家Gagandeep Kang 表示:「目前尚需要大量臨床數據來做判斷,Delta plus是否真的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變體,也別太早斷定風險。」
(...)
印度衛生當局表示,他們已經對Delta plus變種進行了實驗室測試,發現它可能更容易傳播,更容易與肺細胞結合,甚至還會對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mAb)治療更有抵抗力。)
國事如麻,病毒壓力大,最後還要跟某速食店的工作人員連線問問看目前工作的狀況如何啦!
#陳秀熙 #Delta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基因治療風險 在 基因治療-從首例致命事件談起 的相關結果
基因治療 (gene therapy):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將目的基因導入患者體內,使之達成 ... 教授未將試驗可能帶來的風險完全告知試驗受試者,包括部分試驗受試者曾出現嚴重 ... ... <看更多>
基因治療風險 在 基因治療的過去與展望 的相關結果
用來作為預防呼吸道感. 染的疫苗,因此也可作. 為基因治療載體,不過. 臨床實驗中發現會產生. 強烈副作用,此乃因腺. 病毒本身基因也會在細. 胞內表現,而誘發強烈. 的免疫 ... ... <看更多>
基因治療風險 在 《FDA》聽證會風險警示:基因治療需長時間甚至終生追蹤以防 ... 的相關結果
《FDA》聽證會風險警示:基因治療需長時間甚至終生追蹤以防患者發生癌症、肝臟毒性、血栓和神經元受損(值得閱讀) · 1. 是否會嵌入人類基因組、誘發癌症?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