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 × #RCEP 重點筆記✍️】
『可以有立場,但得有證據支持。』今天就讓 #中經院 的 #WTO 研究員 #李淳博士 講解究竟什麼是RCEP!
👁🗨RCEP不是中國主導,但「#臺灣是否能加入」這件事是中國主導。然而,如果是我們已經加入、或跟中國沒關係的國際協定或組織,中方不太能主導。(Btw我們政府很偶爾會找藉口,加不進去的就說是北京的錯)
👁🗨大部分RCEP章節不是中國提的,而是日本、澳洲、東協(印尼和新加坡很積極)。
👁🗨RCEP有 15 個成員國(幾乎是 #東亞高峰會 成員);不含美俄印。
👁🗨哪裡找RCEP的資訊?
東協秘書處 RCEP官網:https://rcepsec.org/
簡體中文版:搜尋「RCEP 中國商務部」
👁🗨#印度 為什麼退出RCEP?
協定執行時,需要提出願意開放的農產名單( #市場開放承諾),而印度願意開放給中國的品項比其他成員國還少。
「歐盟想加碼、美國視印度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印太戰略)、日澳印三國組成 #供應鏈聯盟」,如今各國看好印度,印度自然覺得有沒有RCEP都沒差,所以就不委屈自己答應中國啦。
👁🗨中國內需市場這麼大了,為什麼還想簽RCEP?
#貿易戰 被視為美國發起的 #反全球化 行為,而對立陣營的中國想跟美方唱反調、主張捍衛全球化。
🗣中國沒誠信例子:
-#中澳 有簽FTA,北京仍列「澳洲令中國不滿」14條罪狀來制裁澳洲。
-2012年 #中日 簽訂 #投資保障協定,沒多久爆發釣魚台事件,日資企業在中國被砸,中方也沒有處理的意思,毫無投資安全可言。至此日本認清中國沒誠信,對中投資金額逐年下滑。
-#中韓 有簽FTA,但2017年薩德事件後,限韓令到現在還沒結束。
👁🗨RCEP對開發中國家/小國的影響?
目前 #世界供應鏈 正在搬遷,企業想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本來就想把生產線移到 #東南亞。而簽署協定以後,東南亞各國會有壓力、也比較放心去推動改革。
再加上簽署協定的國家,不論大小都會在旁哭夭,各國都有受害的對象,所以國際協定的內容就 #各取所需 吧,重要的是國內要有 #配套法案 來處理受害對象。
--
#CPTPP:日本主導、成員國和RCEP有2/3重複(中國不在裡面)
👁🗨為什麼臺灣進不去CPTPP?
主要是「福島核食問題」。
日本同意臺灣用比國際還嚴格的標準去檢測,只要驗到輻射殘留,可以退貨。但臺灣一直不願意去談。解決核食問題,臺灣豬肉就能恢復對日出口!
👁🗨CPTPP要求成員國100%免關稅,日本成功保留200多項產品(幾乎都農產品)沒有到零關稅。RCEP要求成員國92%免關稅。
👁🗨美國真正想做的是 #調整過度仰賴中國的經濟結構,而非真的反全球化、反中
👁🗨中國怎麼利用WTO崛起?
WTO透過錢哪來、股數占比,去判斷企業決策者是政府or民間。該組織只管政府行為,民間的事情管不太到,所以像中國 #政府控制企業 的潛規則就能鑽WTO漏洞。
eg:中國拿出五千億作為「積體電路大基金」,希望能自給自足半導體。這些企業收取政府扶持產業發展的補貼,但沒通知WTO,直說自己是民間企業。
--
👁🗨WTO接下來該怎麼辦?
WTO採「#共識決」,只要一國反對,得全部重新討論,所以很難推動改革。不過現在各國常去旁邊的 #各國代表處 談事情,不在WTO辦公室談,這稱作「#複邊協定」(plurilateral agreement,是 #非強制性 的協定,會員可自由加入)。
➡️ 當小圈圈變大,WTO不得不接受複邊協定的內容,就不用共識決了。此現象稱為Critical Mass。
👁🗨中國為何不能當小圈圈的老大?
他們的綜合國力沒美國強,#跨領域人才協作 的程度不夠。再加上不會 #整合別國與本國的利益,只會大聲說出有利自家的計畫,沒辦法讓大家心服口服。
👁🗨為什麼臺灣沒幾個 FTA 但活得還不錯?
臺灣現在出口到全世界的產品,已經有7成是零關稅,靠的是WTO 資訊科技協定(ITA)。數據顯示,2010年臺灣是世界排名第17大出口國。而2019年還是第17名,證明雖然很多產業外移了,仍有新產業補足外移缺口。
🗣『政治一直吵,但民間實力堅強』
優勢產業:資通訊產品、紡織業(機能布)、自行車(捷安特&美利達)
👁🗨台積電是政府的?
不是。台積電董事會裡的政府代表非常少,此外管理階層非政府指派、台積電也不會去問政府喜歡誰。
👁🗨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
目前是亞太地區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以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為基礎。現在沒有國家主導。
--
謝謝大家這麼支持和 李淳博士 的KKshow~以上是本集的重點筆記,圍繞「RCEP是什麼、RCEP的影響、臺灣可以怎麼做」去做討論。
這是乾貨滿滿的一集,覺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瞭解RCEP和其他名字聽起來很像的經濟協定是什麼,就別再亂看新聞、以訛傳訛了!
🎧百靈果kkshow feat.李淳:https://youtu.be/aBp89cLkskw?t=192
#我是蛇編
半導體出口國排名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沒仔細看數字就能高潮也不容易。
1.今年1~6月全球景氣大好主要是受惠於美國川普上任以來的成功減稅與法規鬆綁,這點我在去年8月「榮景或低成長的十字路口 (We are at the crossroads of prosperity or low progress)」(https://wp.me/p9ffS3-qB)一文就已經講明川普政策將成功改善美國經濟預期甚至實質。今年一月我更點出川普應該可以挾改善經濟政績順利連任。(https://wp.me/p9ffS3-x3)
可各位回想,一年前川普力推減稅與法規寬鬆時,多少所謂財經專家並無能力正確斷定景氣會大好。甚至更早川普當選時,台灣主流媒體與所謂財經專家還惶惶不可終日,區區在下則是少數當時就認定美國經濟將會大好之人。
將近一年,川普經濟政策效果方才明確顯現,尤其是美國破紀錄的亮眼就業成績。
但同樣的貿易戰提高的社會成本與訊息費用,有可能吃掉前述二措施所帶來的景氣改善。而這個負面效應卻也需要相當時間來展現。這是簡單的價格理論應用而已。
換言之,偽財經專家目前看到的出口增長,不過是美國減稅與法規鬆綁的正面效應,貿易戰的惡果尚未顯現。不具備經濟邏輯之人很容易犯的錯誤,此為負面教材又一例,感恩啊~~
2. 根據財政部資料,今年1~6月台灣出口國仍然以中國(含香港)佔總出口額的41%,與2017年整年度比例一樣。
同時台灣出口美國的貿易額比例仍然是11.4%左右。
換言之,無論是三角貿易亦或是半成品原料出口中國加工再轉往美國,中國始終是台灣出口貿易依存度最高的國家。
貿易戰必定傷害中國與美國雙方經濟,對於自己討飯吃的國家受人貿易制裁攻擊還能沾沾自喜,甚至還誤以為海嘯將至,中國這艘大船翻覆而與其牽掛緊連的小船台灣可獨善其身?好笑~好笑~
PS 很懶得寫偽財經專家,我對資深大嬸沒啥興趣。實在是妻子認為藉由講解此人之各種錯誤可以幫助學習,再三央求才勉強為之。
出口20連紅,年增率超過日本、香港、美國、韓國,而且六月是傳產帶動,並非電子業帶動,在國民財富擴散上應該有更多人會感受到賺錢效應。
#到底是誰在說內需崩潰啦
-----------------------------
累計上半年出口規模達1,638.3億美元,年增10.9%,更創歷年同期最高。在亞洲四小龍排名第二,僅次於新加坡的12.3%,並領先多數國家如日本、香港、美國和韓國。
在主要出口貨品中,動能出現轉變,明顯集中於傳產貨品,電子零組件則稍停頓了下來。蔡美娜指出,傳產貨品和國際原物料行情高度連結,加上目前供需結構健康,表現相當亮眼。
其中礦產品受國際油價飆漲,增幅逼近五成最多,塑化產品成長二成二,基本金屬增幅二成三。機械因智慧製造趨勢隨景氣升溫更加明顯,中國加緊投資半導體產業,自動化需求維持強勁,及美國製造業回流力道升溫,表現相當強勢,年增率18.1%。
然而,長期以來扮演台灣出口主要動能的電子零組件隨積體電路出口熱度暫歇,略減1.7%,若剔除春節因素,為2016年6月以來首度負成長,表現黯然失色。即使如此,蔡美娜認為,下半年是外銷出口旺季,對照電子零組件進口6月年增率11.3%,連續26個月正成長,顯示廠商積極備料中。
半導體出口國排名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04-14╱聯合報╱第A18版╱民意論壇╱林建甫
出口紅不讓,未來挑戰在IC產業
台灣三月出口再度創下雙位數的成長,表現不僅優於市場預期,更是連續六個月收紅,第一季出口成長率高達十五.一%,也是二○一一年第二季以來最大的成長幅度。雖然是因過去基期低造成的好結果,但台灣經濟復甦的態勢基本確定。
從產品別來看,第一季年成長率較佳的產品分別是礦產品、基本金屬、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與視聽產品,半導體供應鏈貢獻大。現在台灣積體電路(IC)產品出口,全球市占率已從二○○五年五.八%,上升至十四.七%,為全球第四大IC出口國。
不過值得注意的有二點。首先,過去十餘年間,全球IC產業版圖移轉快,中國大陸靠著高速成長及世界工廠優勢,吸引許多國際企業登陸設廠,IC產品出口排名由二○○五年的第八名跳升至首位,比重由五.八%增至十九.九%,美、日兩國則受產業外移影響,分別由○五年第二、三名下滑至第六、八。目前中國大陸政府看重物聯網,人工智慧、無人車等新概念,仍然加大對半導體產業的投資,進一步拉開差距。半導體紅色浪潮持續擴展,成為台灣最大的競爭對手。
其次,二○一六年我國IC產品,出口占整體出口比重為廿七.三%,對比同一期間前十大IC出口國資料來看,第二名新加坡廿四.一%、第十名菲律賓的十九.七%相去不遠,但與中國大陸、韓國、美國、日本及德國的四.六%、十.九%、二.七%、五.二%、一.四%高出許多,而二○一六年該比重又再提升,證明我國IC產業競爭力優勢不俗,但同時也指出我國出口產品集中的風險,未來挑戰不容小覷。
另外,我對中國大陸加工貿易出口比重逐年下滑,但仍占我總出口量的四十%,且其對美國出口以電子產品為主。因此台灣出口至大陸的電子產品,有許多仍以美國做為最終的消費市場。美中關係雖在「川習會」後獲得緩解,未來邊境調節稅(BAT)在美國國會中仍是討論焦點,我仍需關注。
綜觀上述,短期間全球經濟復甦腳步穩健,台灣出口樂觀。但中長期出口產業面臨的挑戰十分艱困,不僅要關注美中關係發展,產業結構、出口結構如何調整,如何引導第二個火車頭產業,都將是關鍵。期盼政府「5+2+3」產業政策發酵,搭上新經濟浪潮。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02380?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