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1/19(農曆10/5) 是達摩祖師聖誕,一起閱讀聖嚴法師的開示,了解參禪和菩提心、出離心的關係
--------------------------------------------------
參禪和菩提心、出離心的關係
丹:
就我對禪宗有限的瞭解來說,禪師似乎不像藏傳佛教那樣地重視菩提心和出離心的觀念。這使我感到疑惑,在此,我想知道是不是參禪的人更容易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而且是不是很快就能成就?換句話說,參禪和願菩提心、行菩提心之間是否應有密切的因果關係呢?
師:
在菩提達摩的「二入四行」中,講得很清楚。所謂「四行」是:
(一)報冤行:對所受的苦,知是果報而不排斥。
(二)隨緣行:對勝報榮譽等事,知是宿因所感,緣盡還無,因此不會太興奮。
(三)無所求行:自己不為成佛,不為解脫,不為福報,不為智慧,照著去做就是了,無所求,但是要好好的努力。
(四)稱法行:法法本來如此,每一法都應該自然而然地運作。一個開悟的人是不會離開世間的,而是隨順世間一切現象,無條件的度化眾生。所謂「稱法」的「法」是指一切現象,「稱法」是隨順一切現象的需要而有所作為。一個證得法性的人,必能安住在法性中,對他自己而言,是絕對的滿足,但面對外在的環境,則須配合環境的需要而運作。比如釋迦牟尼成佛之後,仍要度眾生。他因慈憫眾生的種種痛苦而出家修行,求解脫的目的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解脫眾生,所以成佛之後並沒有逃離人間。總之,因緣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但總不離開佛法根本,這就是稱法行,這應該和菩提心很有關係吧?
在《六祖壇經》中,也未見到「菩提心」這個名詞,但是特別重視四弘誓願:度自心眾生,斷自心煩惱,學自性佛法,成自性佛道。
為什麼要強調自心及自性呢?因為眾生不在心外,煩惱即是自心,眾生就是我,我就是眾生,所以只要有一眾生未得度,我就不能跑掉不管。又所謂「自心眾生」,雖然眾生因我而得度,實是他們自心自度,與我無關。如果說是我度眾生,即成執著。其實《六祖壇經》所言度自心眾生,即是大菩提心。
禪宗的思想與《金剛經》及《維摩經》的關係,極其密切。而在《金剛經》的第一分,便標明該經是為告示大眾,如何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在《維摩經》的第四品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金剛經》及《維摩經》均以菩提心為出發點,又以「無相」及「不二」為終極點。禪宗的《六祖壇經.般若品》中惠能大師囑弟子們念「摩訶般若波羅蜜」,便是教人首先空諸法相,不是教人先有所取而再捨所有。這就是頓教法門的特點。因此《金剛經》雖一再強調無相離相,但也一再強調以佛法布施教化他人的無量功德。這也就是大菩提心的表現。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禪宗雖沒有明顯地提出菩提心、出離心、大悲願等名詞,但卻不離這些精神。
---本文摘自《漢藏佛學同異答問》
#達摩祖師聖誕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
#二入四行
#參禪和菩提心出離心的關係
六祖壇經般若品 在 六祖壇經般若品(一)970224 ... - 護法護教中台禪寺中台山中 ... 的必吃
六祖壇經般若品 (一)970224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 ... <看更多>
六祖壇經般若品 在 Re: [讀經] 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4) - 看板Learn_Buddha 的必吃
因為最近從我家的書庫中找到一本《六祖慧能的故事》,昨晚一看欲罷不能,覺得應該要
來讀讀原汁原味的《六祖壇經》,剛好O大之前有PO一些宣化上人的淺釋,在下看得很法喜
,所以想接著下去讀,然後再對照淨空法師同樣一句的解釋以找出文裡的甚深般若。畢竟
在下認為多一種詮釋的角度,也就多了一種思維般若的方法,所以打算從今天開始從〈般
若品第二〉開始讀起。
- -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 - -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
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
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宣化上人)
迷人但知口說,而不實行。有智慧的人就真正躬行實踐,而不作口頭禪的把戲。又迷人空
心靜坐,什麼也不想,就說這就是「大」了。這一等人落於頑空,不可與之交談,因他是
邪知邪見,而非正知正見,故不要理會他。
大師又說:「各位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心量的廣大是周遍法界,而法界是無所不包。心的
用是了了分明,如鏡子照物,物來則照,物去則空;它的應用便知一切,知一切即是一,
一即是一切,它知自性能生萬法,萬法返歸自性。自性是去來自由,心的本體是沒有滯塞
不通。沒有不通就是明瞭一切,而不愚癡,這就是般若。」
~~~~~~~~~~~
(淨空法師)
善知識!迷而不悟之人,只有口頭上說說而已。覺悟之智者,則在觀照心行,真正的用功
夫。又有一輩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什麼也不思念,著於無記空,自以為這就是大
。像這樣一類的人,不足以與他談論摩訶般若法門,因為他們已經墮落在邪見的緣故。善
知識!心量廣大,周遍法界。用時,即了了分明,無有障礙。用後,便感知一切圓融相即
。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去來自由,心無所滯,這就是般若。
六祖在這一番開示中指出,心空為大,而大用是周遍法界的。這裡所講的心量,是指如來
實證的心量。離一切之所緣及能緣,於一切境緣不起心、不動念,無有一法可得,無有一
念可生,說明為心量。
這就是般若理體,廣大無邊,包含萬法,了然分明。三祖《信心銘》云:「一即一切,一
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傳心法要》云:「若能了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心
境無二,一切即一心,一心即一切,更無罣礙。又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佛圓通,
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
皆圓;若不分時,只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永嘉大師云:「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一與一切融,是說明其體性是無礙的。
《華嚴經.初發心菩薩功德品》云:「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為佛教最究極之說
。因為一切萬法在一真法界中,雖現種種差別相,而其本體中則無絲毫差別。種種萬法,
都是絕對的,而與一切法消融時,知其一,就知一切。如嘗海水一滴,就能知道一切大海
水的鹹味。
這個道理在華嚴、天台兩家發揮最多,我們應當細心體會,更應當修學契入,親證得一真
法界,才是學佛的究竟。
[待續]
--
《解冤偈》
解結解結解冤結,解了多生冤和業,洗心滌慮發虔誠,今對佛前求解結。
藥師佛,藥師佛,消災延壽藥師佛,隨心滿願藥師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4.37.2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