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養|啟發式提問使用技巧
#以自立為目標的教養方式
在前兩篇文章中,
我們明白指示的方法無法養成孩子自立的性格》https://reurl.cc/lLeNed
也明白在與孩子(或者任何人)對話前需要先安定自己的心》https://reurl.cc/EKRgrv
當心安定了,也準備好與孩子對話了,
要如何開始?
首先有幾點很重要的:
1. 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關心孩子
當一個人感受到你是真心愛他、關心他時,對方才會打開心跟你說話、聽你說話。
在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與父母效能訓練裡都有提到類似的觀點:「不解決問題,不加入自己的意見、想法與價值判斷,單單專注在對人的關注上」
在乎對方的感受與想法更甚於事件的本質,
我們有沒有對人好奇,或者說,
我們有沒有對孩子好奇。
在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中,好奇是開展對話的根源。
他是怎麼想的?
他的感受如何?
以及他的話語和行為背後所要傳遞什麼樣的訊息?
2. 會聽比會說更重要
在親情救贖一書中提到,光是傾聽就能達到療癒的效果。
作者在後記寫到「諮商不是解決煩惱,而是要確認自我存在,穩定內心,諮商純粹就是傾聽的工作。」
而在父母效能訓練則是以積極聆聽作為工具,孩子的行為和話語提供了一個訊息,或者說是密碼,積極聆聽可以幫助我們成功解碼。
「不是在乎表面的不當行為和言語,而是覺察孩子深層的需要。」
但通常我們都是說比聽還多,並且被表面的行為和言語困擾(或者激怒),而產生一些會將溝通之門關上的回應。
以下為父母效能訓練中提到,十二個溝通的絆腳石:「命令、 恐嚇、教訓、建議、曉以大義、責備評論、讚美認同、嘲笑、分析診斷、安慰、詢問、轉移。」
而適當的做法則是利用「敲門磚」及「邀請孩子多說一些」:「我瞭解、原來如此、真的、很有意思、告訴我吧、再多說一點、我對你的看法很感興趣、我們談談這件事好嗎、告訴我事情的經過、我想聽你說。」
對於較小的孩子、或是剛開始練習的家庭,可以使用「封閉式提問」。
透過觀察去推論孩子的情緒、觀點與期待,封閉式提問也有助於引導孩子統整思緒,並進入對話,也可以做為再次確認孩子的意思而沒有被錯誤解碼。
以下為封閉式提問句型:
「你感覺是這樣嗎?」
「你認為事情是這樣對嗎?」
「你期望事情要這樣發展是嗎?」
如果推論正確,孩子會感受到「父母是我的夥伴」,
進而勇氣大增。
即使推論不正確,也可以透過積極聆聽,
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加深親子間的理解。
以下為我和孩子早上的對話練習:
喬伊:「媽媽陪我上廁所!」
媽媽:「你不想一個人上廁所是嗎?」(推論觀點)
喬伊:「恩。」
媽媽:「你一個人會害怕是嗎?」(推論感受)
喬伊:「對,而且我會有點孤單。」(更多表達自己的感受)
媽媽:「你不喜歡孤單一人的感覺。」(積極聆聽)
喬伊:「對,我孤單時嘴巴會這樣(嘴形成下弦月狀)」
媽媽:「我明白了,我陪你去吧!」(積極聆聽)
以上我都用「你」作為句首,單純以「關心和了解孩子的想法與感受」,當中沒有加入任何個人意見和價值判斷,這是很好的一個練習(我也還在練習)。
#從現在開始練習用你為句首與他人對話吧
那如果我用錯誤的回應會發生什麼事?
「長這麼大了要自己去上廁所啊!」
「有什麼好害怕的!不要這麼膽小。」
「你老是這樣什麼都要我陪,能不能獨立一點。」
孩子可能會產生「媽媽不了解我」、「我不好」、「你不關心我」等感受,
久而久之,我們在孩子眼中也被定型了。
我們的每句話都在表達我們對孩子的看法,同時也描繪我們在孩子眼中的模樣。
錯誤的回應會將溝通之門關上,
正確的解碼與積極聆聽則會將之開啟,
並且增強連結,拉近距離。
3. 傳遞出接納性語言與非語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是否接納我們的孩子。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到「一個人如果發自內心接納他人,他就擁有幫助他人成長的能力。」
接納也是一種無條件的愛,當人感受到被愛被接納時,他們會感受到安心、自在,並且能欣賞自己、肯定自己。
而父母接納孩子的程度,跟本身的個性、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孩子不同的性格、家庭現階段狀態都有其關聯。
上面提到的積極聆聽就是一種接納性語言,
而我們的表情、肢體與姿態也會傳遞出我們是否接納。
孩子都是敏銳的觀察者,卻是差勁的解讀者。
當你說著接納性話語,但肢體與神情卻傳遞出不接納的訊息,孩子也會感到矛盾與困惑。
在薩提爾中有提到「一致性」的應對姿態,
意思就是內外一致,內在感受與外在言行是一致的。
當我們覺察無法接納孩子的某個行為或言語,
我們不用強迫自己假裝接納(或稱為虛假的接納),
區分出這是誰的課題?並使用有效的溝通,例如我訊息、家庭會議等工具(之後再來分享)。
同時,不干涉與不說話(消極聆聽)也代表著非語言性接納。
#因著理解而能接納
坦白說,我不是一個天生母愛爆棚的媽媽。
在有孩子前,我完全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相處,
又或者說,我不喜歡和孩子相處。
我討厭吵雜、討厭混亂、討厭髒亂又高度敏感,
對於孩子的接納與忍受程度很低,
許多人覺得我很有愛心與耐心,
真的都是學習與練習來的。
去了解孩子的人格特質,
去理解孩子在每個發展階段的敏感期與行為,
透過閱讀、上課等方式,
因著理解而打開接納的舒適圈,
我不是天生就很會當媽媽,
是因著學習與練習才慢慢勝認這個角色。
我也還在學習與練習的路上,
邀請你們與我一同走這條路。
#不只孩子成人也適用
#以瞭解為出發點 #不只為了解決問題
#親子關係 #同理與接納 #接納孩子也接納自己
#阿德勒正向教養 #PET父母效能訓練 #薩提爾
以自立為目標的教養方式 在 口羊太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正向教養|在開始啟發式提問之前
#以自立為目標的教養方式
上一篇我們有提到何謂啟發式提問
(請參考文章 https://reurl.cc/5g5d4M)
在聊如何使用相關技巧之前,想先問各位成人們:
「你們的心安定了嗎?」
使用啟發式提問有個大前提,
就是成人不能帶有任何情緒。
試著想像公司的主管,怒氣沖沖的到你面前,
告訴你,你在工作某個環節出錯了,捅下摟子,
面惡凶狠的問你:「現在該怎麼辦?怎麼處理?」
請問你會怎麼回應?你想的又是什麼?
我猜大概會是全身僵硬、肚子緊繃、臉色發白(同時也腦袋空白)你想著如何平息主管的怒氣,或是如何給出一個主管滿意的回答,在那個當下可能很難仔細去思考工作上的事。
當人遇到危機時,大腦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
原始腦啟動,理智腦關閉,所以大多會呈現三種反應,「戰鬥、呆掉、逃跑」。
而面對權威或權力比自己更大的對象,通常是後面兩種反應,我們沒有在想如何解決問題,而是想著如何保護自己,恐懼、害怕與不安會使人勇氣退縮。
反過來說,我們在面對孩子時也是同樣的狀況,
只是對孩子而言,我們是那個權力比他更大的對象。
如果今天使用啟發式提問的目的,
是為了養成自立的性格與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我們就不能把怒氣與情緒帶到孩子面前,
而是需要先自行處理與調整,
平靜過後再來與孩子對話,
因為恐懼、害怕與不安也會使孩子勇氣退縮。
所以老話一句,
成人首要做的不是先處理孩子而是先處理自己。
不是要否定與忽視負面情緒,相反的,我們需要更正視與認識每種情緒,並學習與它共處。
(可參考之前的文章 https://reurl.cc/Gkxp4v)
很難,很不容易,我知道。
因為我也是個脾氣不太好的人,我也曾經憤怒當下失去理智的大吼大叫、摔東西、摔門,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覺察與練習,慢慢找到調節與平靜的方法,所以我相信我可以,你一定也可以!
(當然我也會有失誤將情緒發洩在他人身上的時候,事後我會向當事人道歉,並力求改進。不管事情如何,或我多有理,都能有更好並更尊重的方式來表達)
大家也可以觀察我之前寫的文章,
幾乎每篇都有負面情緒在當中,
只是我會等情緒平靜後再來與孩子對話。
當你的內心安定了、平靜了,
再來與孩子對話,再來使用啟發式提問。
好了,下一篇真的會分享使用提問的相關技巧。
#有情緒當下不適合對話
#有情緒的對話不叫溝通 #不管是成人或孩子都適用
#成人練習與示範如何控制情緒就是最棒的身教
#不用當完美的父母 #當能覺察的父母就夠了
以自立為目標的教養方式 在 口羊太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正向教養|關於啟發式提問
#以自立為目標的教養方式
分享昨天發生的兩件事
(事件一)
在晚餐結束前的10分鐘,吃完飯與點心的喬伊突然說他還很餓,就走到鍋子前挖了超多白飯,邊挖邊說他要吃很多,我沒說話,就看著他把剩下半鍋的白飯挖完,他開心地坐回位置上開吃,用餐時間結束,想當然爾他沒吃完,還剩下超多白飯在碗裡。
「媽媽我吃不完」
「恩,用餐時間也結束了,那這些飯要怎麼辦?」我把問題丟回去給他。
「不然明天早上吃好了!」
「可以呀,那你去把飯冰起來吧。」
他走向冰箱把飯冰進去,準備當隔天的早餐。
(事件二)
整理背包時喬伊突然大叫
「啊!好多螞蟻」
我過去一看,原來是他禮拜一上課時沒吃完的點心,隨手放在背包的側帶,沒封起來,甜甜的餅乾當然吸引螞蟻大軍來訪。
我看著也沒生氣,先請爸爸協助他清理(那時我在陪唯可整理背包),清理完畢我問他:
「你覺得下次要如何避免呢?」
她想了想後告訴我:「要把餅乾封起來。」
「恩,這是個好辦法!」我肯定他的想法,彼此繼續整理背包。
----------------------------------------------
以上兩個事件我都使用「啟發式提問法」
意思就是傾聽孩子說話,藉由對話與引導,讓孩子自己找到答案。
當孩子失敗、犯錯或遇到困難時,
讓孩子思考接下來該怎麼辦,
或未來如何避免遇到類似狀況,如何面對與處理。
(如何使用啟發式提問,我將在下篇文章中分享)
相反的作法則是「指示的方法」
用直接下指令、下命令的方式來達成目的,
父母可能會認為「直接告訴他比較快!這樣比較簡單!」
相較於提問,對孩子下達指令的確快多了也簡單多了,
但也會不知不覺養成孩子依賴的性格,
讓孩子產生「我沒有能力,我需仰賴父母或成人才能生存」的想法。
走在正向教養的路上已經一年多了,
我自己有時也會不自覺的使用指示的方法,
真的需要有意識地不斷調整和練習。
對於剛開始嘗試提問的父母,
如果遇到孩子回應「不知道」
或孩子不回應、沒反應的狀態,也不要覺得挫折,
給彼此一些時間適應與習慣,
父母需要練習提問,孩子需要練習思考,
教養不容易,但值得我們一起努力!
#與孩子對話 #與孩子一同成長
#先育後教 #育人前先育己
#阿德勒正向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