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編看CPBL ⚾️】2020年中職選秀
中華職棒在7月20日舉行了年度選秀會。
2003年選秀狀元變傳奇的過程:http://nmn.tw/PI_Video
味全在第1輪第1指名所選擇的球員是,#王維中。
統一獅則是選了補強內野戰力的 #林子豪。
富邦悍將指名了旅外回歸的捕手,#張進德。
中信兄弟選入業餘具有一定威名的,#余謙。
樂天桃猿則迎來高中超強內野,#馬傑森。
味全第一輪第二次指名,身高如巨人的,廖任磊。
(選秀規則,味全前兩輪可以再多選一位球員。)
先說,編編不樂意看到有人在筆戰。
每位總教練、每支球隊在選擇時都考慮很多因素。
但,你覺得這次選秀哪一隊可以獲得最高分?
截圖來源:CPBL TV
#棒球殿堂
#選秀
#狀元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中 職 選秀規則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跟朋友聊起一個話題,他覺得我的文章跟表達跟以往比起來變了變了很多。
回顧了以往幾篇文章例如 《一個素人跑者的破三之路》,那時真是意氣風發、激情奔放,覺得自己能跑進波馬合格、破三實在太了不起了,只要我想做似乎就無所不能。
《我用4800公里跟你交換15分鐘》則是在其之上的延伸,獲得了一點甜頭,但遭遇了更多挑戰,幸好最後迎來了個苦盡甘來的結局。
但這兩年在成績上的停滯,訓練的要死要活進步卻是以秒計,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我其實沒那麼特別,差不多也到了個人生涯很靠近極限的地方。
—
我以前曾讀過一篇文章,提到 NBA 球員的適應問題。NBA 目前的選秀規則是大學就讀完整一年後就可以投入選秀,也就是當最優秀的選手成為職業球員時,大約只有 19 歲。
然後他們就會被放進鬥籠裡與真正的猛獸比賽,沒有人會在乎你幾歲,也沒有人在乎你高中時期是如何天之驕子,甚至如果你在學生時期的名氣越大,進入聯盟往往會被修理得更慘。
很多沒有準備好的人會因此被擊墜,但那些少數挺過來的則會驚人地成熟,成為真正的球星。
你能相信 Anthony Davis 僅僅 26 歲,而「老將」LeBron James 其實也只有 34 歲嗎?他們雖然年輕,經歷過的風雨(國際賽、媒體、政治)可能多過常人的好幾十倍。對他們而來說,出生年齡也許就只是個數字,重點是經歷了什麼。
—
跑步對我來說,也許也扮演了類似的角色。可能是整體跑步族群的關係吧,我交談的對象時常是比我年長十幾二十歲的大哥大姐。無論是在每天操場上,還是週末在某座渺蕩的山裡,聽他們幽幽談起那些年的那些事,這些經驗即使不是我親身經歷,卻一次又一次被讀進了腦海裡。
於是我慢慢學習跑步、甚至人生這件事的輕重緩急,慢慢理解結果就只是結果,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總有一天成事會在天。
如果 27 歲的我,相信意志可以戰勝一切;29 歲的我,相信努力可以克服所有困難;那麼現在、31 歲的我,則是懂得做好自己的責任,並對發生的每件事不視為理所當然,要感激、要幫助其他的人。
我不會很假惺惺地說「真希望我早點知道這些!」因為這些年過去,我仍舊過得很精彩,而那是我說什麼也不願交換的記憶。
正因為跑步,過去兩三年的時光似乎被延伸拉長了數倍,且隨著累積里程一起增加的,還有記憶跟生活。跑步可以把年輕的人變老,而把年長的人變年輕,可以把人生的光譜延展,觸碰到許多不曾想像的事。
—
我在 24 歲時跑了第一場馬拉松,而當時肯定沒想到在後頭等著我的,會是這樣精彩、充滿起伏波折的幾年。
我不知道自己還會跑多久,也許是十年,也許是明年,也許就是明天。現在跑步對我來說,自我實現的意義已經越來越小。取而代之的是我常常會想這樣的經驗,可以怎樣幫助一些喜歡跑步、並且想要成長的人。
這大概是我最後選擇出了一本書的原因吧。
儘管還是有許多不足、仍然跌跌撞撞,但是這樣跌倒又爬起,拍掉腿上的泥土、擦掉臉上的灰,傻傻說著:「我還是很喜歡跑步哦」的神情⋯⋯也許真的可以鼓勵一些人。
特別是那些,沒那麼特別的人。
#Jay的跑步筆記
#在終點遇見更好的自己
中 職 選秀規則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跟朋友聊起一個話題,他覺得我的文章跟表達跟以往比起來變了變了很多。
回顧了以往幾篇文章例如 《一個素人跑者的破三之路》,那時真是意氣風發、激情奔放,覺得自己能跑進波馬合格、破三實在太了不起了,只要我想做似乎就無所不能。
《我用4800公里跟你交換15分鐘》則是在其之上的延伸,獲得了一點甜頭,但遭遇了更多挑戰,幸好最後迎來了個苦盡甘來的結局。
但這兩年在成績上的停滯,訓練的要死要活進步卻是以秒計,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我其實沒那麼特別,差不多也到了個人生涯很靠近極限的地方。
—
我以前曾讀過一篇文章,提到 NBA 球員的適應問題。NBA 目前的選秀規則是大學就讀完整一年後就可以投入選秀,也就是當最優秀的選手成為職業球員時,大約只有 19 歲。
然後他們就會被放進鬥籠裡與真正的猛獸比賽,沒有人會在乎你幾歲,也沒有人在乎你高中時期是如何天之驕子,甚至如果你在學生時期的名氣越大,進入聯盟往往會被修理得更慘。
很多沒有準備好的人會因此被擊墜,但那些少數挺過來的則會驚人地成熟,成為真正的球星。
你能相信 Anthony Davis 僅僅 26 歲,而「老將」LeBron James 其實也只有 34 歲嗎?他們雖然年輕,經歷過的風雨(國際賽、媒體、政治)可能多過常人的好幾十倍。對他們而來說,出生年齡也許就只是個數字,重點是經歷了什麼。
—
跑步對我來說,也許也扮演了類似的角色。可能是整體跑步族群的關係吧,我交談的對象時常是比我年長十幾二十歲的大哥大姐。無論是在每天操場上,還是週末在某座渺蕩的山裡,聽他們幽幽談起那些年的那些事,這些經驗即使不是我親身經歷,卻一次又一次被讀進了腦海裡。
於是我慢慢學習跑步、甚至人生這件事的輕重緩急,慢慢理解結果就只是結果,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總有一天成事會在天。
如果 27 歲的我,相信意志可以戰勝一切;29 歲的我,相信努力可以克服所有困難;那麼現在、31 歲的我,則是懂得做好自己的責任,並對發生的每件事不視為理所當然,要感激、要幫助其他的人。
我不會很假惺惺地說「真希望我早點知道這些!」因為這些年過去,我仍舊過得很精彩,而那是我說什麼也不願交換的記憶。
正因為跑步,過去兩三年的時光似乎被延伸拉長了數倍,且隨著累積里程一起增加的,還有記憶跟生活。跑步可以把年輕的人變老,而把年長的人變年輕,可以把人生的光譜延展,觸碰到許多不曾想像的事。
—
我在 24 歲時跑了第一場馬拉松,而當時肯定沒想到在後頭等著我的,會是這樣精彩、充滿起伏波折的幾年。
我不知道自己還會跑多久,也許是十年,也許是明年,也許就是明天。現在跑步對我來說,自我實現的意義已經越來越小。取而代之的是我常常會想這樣的經驗,可以怎樣幫助一些喜歡跑步、並且想要成長的人。
這大概是我最後選擇出了一本書的原因吧。
儘管還是有許多不足、仍然跌跌撞撞,但是這樣跌倒又爬起,拍掉腿上的泥土、擦掉臉上的灰,傻傻說著:「我還是很喜歡跑步哦」的神情⋯⋯也許真的可以鼓勵一些人。
特別是那些,沒那麼特別的人。
#Jay的跑步筆記
#在終點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