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女王簡約風茶具】
1598年4月13日,法國波旁王朝首位君主亨利四世(Henri IV,1553-1610)簽署頒布「南特詔令」(Édit de Nantes),又名「南特敕令」。
從此,法國境內信奉喀爾文主張的新教「胡格諾教派」(Huguenot)享有與天主教徒同等的公民權利,無需再被欺壓或歧視,這也是歷史上少見的宗教寬容法令。回顧西方歷史,以宗教為名的大小戰爭不計其數,亨利四世在那個年代就有此遠見,無論是否考量到自身政治利益或者信仰屬性,都可說是難得之舉。
可惜好景不常,到了亨利四世的不肖孫子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年-1715)在位時,為了徹底實踐君權神授和中央集權,建立絕對唯一權威,再也無法容忍國土之內新舊教並存,於是1685年頒布「楓丹白露敕令」(Édit de Fontainebleau),否定南特詔令,開始迫害並驅逐新教徒。
-----------
路易十四以宗教唯一策略加強君主集權,博取法國人民認同,雖然有其效益,然而卻使得至少數十萬胡格諾教徒因迫害行動出逃至歐洲其他國家,甚至遠赴北美。
這些被迫離開法國的胡格諾教徒其實人才濟濟,他們之中有許多傑出的工匠,包含造紙業、絲織業、羊毛產業、長襪和手套製造等行業,不但掌握技藝同時控制法國大量出口貿易額。另外還有為數眾多的銀匠。隨著逃亡遷徙,他們將專業技術和知識帶到新的國度,不僅振興當地相關產業,也提高生產力,為他國創造大量財富。
對於接納這些宗教難民的國家來說,手藝精湛的胡格諾工匠大師簡直是法國拱手送給他們的寶藏。
與法國領土僅隔一道海峽,英國自然也成為胡格諾教徒選擇新家園的理想地點。
-----------
其實「楓丹白露敕令」頒布之前,路易十四便已經展開一連串行動驅逐新教徒,導致早有胡格諾工匠陸續移往英國。相較於英國當地工藝水準,胡格諾工匠超出水平許多的手藝自然受到矚目。儘管落腳之初難免引來英國同行嫉妒,幸虧隨著敕令頒布,迫害愈甚,皆屬新教的英國人民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才讓遠來的胡格諾眾人覓得一處安身立命之地。
這組銀製《茶壺、酒精燈和茶几》(Teakettle, lamp, and table)就是英國胡格諾銀匠大師賽門・
潘坦一世(Simon Pantin I,c.1672-1728)約1724至1725年間的作品。
-----------
潘坦是18世紀初期在倫敦相當受到敬重的銀匠大師,他的客戶非富即貴,也都是當代時尚人士,其中最具影響力者就是英國君主。依據古代流行準則,在上位者個人喜好往往都會引來一群馬屁精群起效尤,進而形成潮流,潘坦的時代也是如此。
《茶壺、酒精燈和茶几》就是約克郡一對顯貴夫妻跟潘坦大師下單訂製而成,形制簡潔優雅,茶壺和酒精燈可分別拿開,只留一座精巧茶几。這般超前時代的純粹凝鍊,即使置放於現代居家空間,看來仍舊雅致時髦舒心悅目,正有「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般的清麗明媚之態。
300年前設計竟然如此前衛新穎,正是典型的〝安妮女王風格〞(The Queen Anne style)。
-----------
安妮女王(Anne,1665-1714)是司圖亞特王朝(The House of Stuart)最後一任君主,在胞姊瑪麗二世(Mary II,1662-1694)和姐夫威廉三世(Willem III van Oranje,1650-1702)因1688年光榮革命夫妻共同繼位,卻未留下子嗣後登基上任。
不同於姐姐瑪麗二世喜歡繁複華麗巴洛克裝飾,安妮女王反而偏愛樸實無華、簡單乾淨的格調,而精煉美感和絕佳品質,也成為安妮女王時代銀器的特色。
要在節制的設計中創造視覺效果,卻不仰賴複雜雕刻工藝,更是考驗銀匠的能耐。正好已在英國落地生根的胡格諾工匠具備出色手藝,得以運用線條和鑲版,利用因光線照射在不同角度所形成的反光和偏轉效應,構成各種紋理,增添精緻美感。
才能卓越的胡格諾工匠如潘坦,就像許多優秀的藝術家一樣,都善於吸收外來文化再轉為己用。例如茶几的桌腳和八角形桌面,以及八角形水壺造型都於源自倫敦家具市場可見的中國瓷器和漆器,另外茶几的三角架中心柱軸靈感則由當代木製家具而來。
因此這組銀製茶具不僅象徵安妮女王個人品味特質,更是結合英法兩國錯綜複雜的宗教發展背景,以及航海時代之後形成全球化貿易網絡,東西文化交流之後的成果。
-----------
其實胡格諾教徒出走法國,宗教迫害只是原因之一,實際影響因素尚且包含路易十四為了籌措長期對外戰爭的軍費,持續大舉徵稅,同時還下令徵收金銀餐具和家具,用來鑄鍊成錢幣收歸國庫。波旁王朝至此盛極而衰,敗象已露。
你可以說國王自己所擁有的鑽石數量絕對更值錢啊~捐幾顆鴿子蛋出來肯定勝過老百姓家裡那一疊又一疊的鍋碗瓢盆。但這都只是我們不懂事老百姓的天真想像。愛鑽石愛到恨不得吞進肚子裡的路易十四怎麼可能割愛?結果不但老百姓家裡的金銀器具和錢包被扒光,就連凡爾賽宮內的黃金器物也遭殃,通通進了鑄幣廠。
這麼一來,連帶使得胡格諾工匠的訂單大量減少,即使好不容易來張訂單,也因為缺乏製造原料,根本很難做出成品交差。如果再加上宗教迫害帶來的公民權益受損、財產沒收、行動限制和殘酷刑罰等因素,五窮六絕的情況下,不走人另謀生路才奇怪吧?
-----------
路易十四當年這項措施無疑造成法國極大損失,也被他國給撿了現成又好大的便宜。然而歷史無法重來,錯誤難以彌補。
站在王權的十字路口,如果你是路易十四,你會怎麼辦?
#國王很難
#老百姓更難
#自由多可貴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中國瓷器 歷史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凡爾賽宮設計師操刀的「中國花園」,裡面還有著圓明園的戰利品?】#精選書摘
我們感興趣的是尚蒂伊宮收藏的中國文物。在王宮正門內有兩個藏寶櫃,上層格子內有一件清代仿古玉觚,一件清代玉佛手,下層格子內陳設許多明清時代官窯青花和粉彩瓷,甚至包括圓明園燒造的琺瑯彩瓷。
我們懷疑,這些中國文物可能是法國遠征軍當年從圓明園劫掠的戰利品。在17世紀西歐上流社會,往往以擁有中國瓷器為榮,將之視為最高級的饋贈品,作為藝術欣賞的古玩...…
#觀滄海 #巴黎 #中國花園 #尚蒂伊宮 #孔蒂博物館
中國瓷器 歷史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私讀推薦】~《青花瓷的故事》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寵妃,也是洛可可藝術推動者-龐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1721-1764)穩坐官方「首席情婦」寶座多年,曾經享盡恩寵權勢滔天,在法國人民眼裡看來,她甚至得為「七年戰爭」敗戰負起責任。
你想,若是無足輕重,龐巴杜夫人又何須擔此〝重任〞?
無奈儘管縱橫宮廷,儼然波旁王朝地下首相兼文化部長,深深影響凡爾賽宮與民間美感品味,龐巴杜夫人的中產階級出身依舊成為貴族笑柄,使她的本名珍妮・安托瓦內特・普瓦松(Jeanne-Antoinette Poisson)都被拿來作文章。因為姓氏為Poisson,向來尖酸勢利的貴族們私下便譏笑她為poissonnades,誰叫poisson就有魚的含義🐟。
洛可可文化不僅反映在繪畫、建築或家具…等類,同時也展現於器物,尤其是瓷器。龐巴杜夫人所處的18世紀中期,中國早已不再壟斷世界瓷器市場;歐洲在長期購入大量中國瓷器之後,經過不屈不撓的多年追尋,終於迎來翻身機會。
--------------
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Friedrich August I der Starke,1670-1733)本人就是個無可救藥的瓷器狂粉,在他全力支持之下,為歐洲率先找出瓷器製作祕方,於18世紀初開啟麥森(Meissen)瓷廠之偉業。
在此之前,這位敗家子國王傾注國力家財就為了蒐集精美中國瓷器,龐大錢坑搞得財務大臣時時常火燒屁股糾結萬分😩,幸虧還是被奧古斯特都二世找到製瓷秘方,打造出生財金雞母。
而大不列顛群島上,還有陶匠之子約書亞・威治伍德(Josiah Wedgwood,1730-1795)以驚人之姿崛起。
當時正逢龐貝古城遺跡出土,追尋古羅馬風潮的新古典主義蔓延歐洲,於是威治伍德推崇新古典主義,捨棄莫名所以中國風和繁複奢華洛可可,運用工業革命成果和嶄新行銷手法,包含邀請名人代言,量產出質精價美廣大商品,開創英式瓷器王朝大業。
瓷器勢力地圖之分布,已不可同日而語。
--------------
有別於西方製瓷技術不斷在實驗中革新發展,甚至還能機械作業生產,原為天下瓷都美名的景德鎮仍處於傳統手工業小型作坊,加上早前明末清初時局不定戰亂破壞,都讓它的光環不再。而荷蘭台夫特藍陶由於一直仿效中國趣味,又缺少英式瓷器的革新精神,導致中落的速度更加快速。
如此說來,景德鎮和台夫特,或許可以算是一對難兄難弟。
就連法國在路易十四曾經深深著迷於中國風和瓷器熱之後,來到龐巴杜夫人時,以國家財政支持塞伏爾瓷器(Sèvres porcelain)廠,甚至於1756年推出浪漫濃郁「龐巴杜玫瑰粉」(rose Pompadour)。極富女性品味的塞伏爾瓷器又再度為歐洲瓷器發展延續新生命。
--------------
若從瓷器重鎮轉移狀況看來,因航海貿易而起的中國瓷器熱,也因航海貿易逐漸平息,最終歐洲瓷器自行開拓了一番天地,同時印證世界文明和經濟發展史中,東西方強權之移轉。
然而,綜觀瓷器演化史,更如同一部世界文化史,在這些異文化碰撞、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中,總會產生某些因誤解而生的妙事。
例如法國某貴族向景德鎮訂製一套餐具,〝懂事〞的中國瓷工在器皿邊緣畫上傳統吉祥寓意的鯉魚游水姿態,意謂鯉躍龍門之祥瑞;結果好了,這下在凡爾賽宮內,大家卻把鯉魚看成龐巴杜夫人,花名poissonnades之本尊,而紛紛竊笑不已。😆😆😆
若是龐巴杜夫人公開讚賞這套餐具,那又更尷尬了。😅
另外對於荷蘭人來說,瓷盤上畫著魚,表示這正是用來食用荷蘭國寶-鯡魚的餐具,跟跳不跳龍門壓根無關。何況早在18世紀初期,荷屬東印度公司向景德鎮下單的內容就包含〝鯡魚盤得畫上鯡魚〞🐟此類指令。
--------------
事實上,歐洲人的瓷器品味正好也反映了藝術風格演變。
青花瓷於17世紀盛行一時,此般由中亞和中國文化交融所誕生的紋飾,正好迎合17世紀初期,菁英階層從文藝復興轉向矯飾主義的喜好。因此荷蘭黃金時代靜物畫常見各種器物顯示當時荷蘭均富繁榮的生活,其中也包含各式青花瓷,無論是奶油碟、啤酒杯🍺、橄欖盤…等等。
17世紀末期,由路易十四推波助瀾的中國風,又反映巴洛克風潮對於動態曲線之偏好。接下來轉向輕盈甜美洛可可,瓷器照樣能夠包容那些最華美奢華的裝飾。即使來個大轉彎,再到嚴謹莊重新古典,瓷器的圓形瓶身正好得以讓新古典敘事風格好好發揮。
--------------
你看,光是瓷器風格演變過程,就可以成為解讀眾多文化脈絡的重要憑藉。
《青花瓷的故事》由美國學者Robert Finlay所著,以瓷器出發,主要論述16至19世紀瓷器所構築的世界史,涉及範疇廣泛,橫跨地域眾多,無論就政治情勢、工藝演進、經濟型態、飲食文化或藝術美學…等皆細細道來。
全書知識量爆滿,大大小小故事豐碩又有趣。2011年閱讀初版時已讓人一見鍾情,如今再讀來更是拍案不絕。青花瓷從來不只是青花瓷,更蘊含滿滿世界史。
這時候最適合待在家好好閱讀,《青花瓷的故事》正好帶你跟著瓷器遨遊天下。
#本書已改名再版,感謝版友資訊。
新書名《從景德鎮到Wedgwood瓷器:第一個全球化商品,影響人類歷史一千年》
#青花瓷的故事
#讀完增加一甲子功力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中國瓷器 歷史 在 瓷器怎樣成為中國歷史的百科全書? - YouTube 的必吃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瓷器藝術#陶瓷#瓷器 中國瓷器 成熟於距今一千八百餘年前的東漢時期,千百年來在中國古代手工業製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 <看更多>
中國瓷器 歷史 在 #中國瓷器歷史 - Explore | Facebook 的必吃
說道中國陶瓷的發展歷程,從漢朝1500年前到18世紀,對西方來說可是一大重要珍品. 自東西文化交流,香料、絲綢、瓷器等,那可都是相當稀有,且只有貴族才能擁有的…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