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天氣☀爬山去】
出發總要有個方向,
即日起到11月中,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主辦一系列的登山健行活動⛰
例如:休閒走的平溪步道、進階一點的瓦拉米古道...等,
總共204項活動等你來參加🙌
將登山過程拍照上傳「全國登山日網站」,
讓你好禮拿不完🎁
更多活動路線請看🔗https://bit.ly/3jM3PsS
#110全國登山日 #全國登山日 #台灣山岳 #TaiwanMountain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90的網紅Adult mountaineering tea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是第三次去瓦拉米。 瓦拉米古道為舊八通關越嶺古道東段, 沿台30線經南安遊客中心至進入, 佳心前無需申請,佳心後路段若要進入, 需在南安小隊繳交入山及入園證。 沿線平坦易走,除鯊魚岩後崩蹋路段土石較鬆軟需注意, 其餘時間可放鬆身心欣賞沿線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較讓人意外的是,我們為了...
瓦拉米古道 在 MIT 台灣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請將手機音量關小,以免影響家人及鄰居安寧,半夜PO蟬文的MIT台灣誌💖關心您!
7⃣月4⃣號了,想念山裡的聲音嗎?
🌿 戶外節目的剪接師,最怕剪到7、8月有蟬鳴背景的山林訪談,除了很難抓忽而高亢、又突然洩氣到底的高頻,三不五時,還會跑來其他偶像劇、或綜藝節目剪接師的探頭關心,知道MIT台灣誌又帶回滿滿一山的蟬叫聲啦!
▪很久很久以前,麥哥在《臺灣探險隊》的年代,外景隊紮營在瓦拉米古道,清晨5:00整,像鬧鐘一樣準時的響起臺灣騷蟬的驚世叫聲,嚇醒大家的古道大夢不說,還不准關掉……
▪淡基古道上鹿堀坪的柔美草坪,一樣有陽明山暮蟬亮亮亮亮亮亮(*觀眾建議)………就是不讓你好好說話
關了一個半月,是不是開始想念驚不死人不罷休的蟬叫聲了💚 或許你曾經在某座森林、某條山徑古道,聽到某一群亂彈的蟬、奪命連環的魔音傳腦,但,現在,耳朵想念了…
今年度過第一次沒有上山的[夏至],甚至渾渾噩噩、有意無意的忘了發節氣文,祈禱能盡快解禁上山,千萬不要等到夏蟬交棒給秋蟬🍃
🎼春走了 夏也去 秋意濃🍁
🌲你聽過的好恐龍、好美妙的蟬叫聲,在哪?
瓦拉米古道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白浪的瞥見】
身為一名白浪(漢人),有一段時間我總是極度羨慕著原住民可以信手捻來就講出自己的故事,部落的故事、家族的故事、遷徙的故事、獵人的故事,那些舊事在口齒唇舌之間被反覆練習,聽起來一切如新。
最近因為布農獵人王光祿釋憲案和特赦案,讓我想念起多年前和一群布農人一起入山的尋根之旅。男人們帶上了女人、小孩以及少數漢人,進入八通關古道一處溪谷。儘管那條路我已經走過幾次,但總是一五一十地走在路徑清晰的步道上,從沒想過要上攀或下切、沒想過要踏入獸徑、更沒想過要走上一條布農的回返之路。
隊伍在早晨入山,部落族人沿途拍照,其中最具備遊客資格的我,反倒成為那個拿著相機為他們留念的人(其實很喜歡他們喊我一聲「欸那個拍照的」)有的男人揹著鐵架,有的男人頂著頭帶(tinaqis)[1];女人和小孩一身輕裝,有時隨地撿起一根樹枝,親與子就牽在一起了。
同行之中,有一位安靜又敏銳的布農族長輩,布農名為Nas Qaisul Istasipal,漢文名字是「林淵源」[2]。路途中,林大哥曾多次回答我對植物名的提問、以及布農人都怎麼叫它,他多次下切到地勢較低的地方撿拾乾柴,不經易地流露出獵人的機敏和警覺眼神,除了這些少數又短暫的時刻,大多時間他都是質樸寡言的模樣——靜靜地卸下鋁製背架、靜靜地劈柴、靜靜地走著。到達營地後,我和朋友Y發現林大哥一直默默坐在一顆大石旁為大家煮水,我們忍不住笑著說:「大哥也太可愛了,到底要煮幾鍋熱水才會停手啊?」
這一支尋根隊伍主要是為了帶部落的孩子回到祖居的山林,傳承布農的生活經驗和傳統歌謠(多出我們這幾個漢人大概僅只是個意外吧?)大夥入山,穿的是平常穿的衣服、平常穿的布鞋和拖鞋,蓋的是平常蓋的棉被,用的平常用的鍋子、平常拿的菜刀。部落族人領路,我們偏離步道,上攀,進入一段植物高度及膝、沒有既成的路徑、最好手腳並用的典型中級山環境。越過了一條窄狹的稜線,便聽見溪水的聲音,很快地,一大片藍白相間的帆布棚就等在前方。
到了溪畔的營地之後,男人開始處理乾柴、起了爐灶、洗菜切菜的,準備餵飽這嗷嗷待哺、小孩與青少年占一半以上的大家。無事的孩子們很快就跳進溪水中納涼嬉戲,幾個大人坐在溪邊的大石上釣魚,孩子在溪裡也抓到了魚,全被煮進隔天早餐的鮮魚蔬菜湯裡。(個性總是小心謹慎的Y卻在此刻連人帶相機地意外落水,成為歷久不衰的笑柄。)
夜裡,在布棚底下,老人家說起瓦拉米的故事,林大哥一反日間的寡言,解釋「瓦拉米」在布農族語是「跟我去」的意思,日本話的意思「蕨類」,然後要哥哥林水源教孩子唱母語歌,先是一首充滿Uninang 的布農之歌,再來是一首和日本兵作戰後回家唱的歌,然後是「黑熊的歌」。一位大姐也說起家族抗日的故事,而這些舊事的紀念碑和駁坎,至今仍駐足在瓦拉米古道上。
更深更深的夜裡,漢人、女人、小人都入睡了。山裡傳來零星槍響,是男人外出打獵的聲音。清晨六點醒來,一隻紅棕毛色的飛鼠和一隻山羌已經被安放在營地一側的石頭上。「喔!原來飛鼠長這樣!」部落的朋友扯了扯牠的背膀。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看見飛鼠。因為太心驚打獵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當場還極其愚蠢地用上「啊,我吃素啦!」推託,以免被招待野味(完全是多慮了,動物都是帶下山才處理)。
吃過早餐,收拾好營地之後,我們下山。本來以為是一路直下,但其實不然——半夜打到的獵物還暫存在四處,男人們得要沿途找到牠們,然後揹下山。山林經驗貧乏的我,在山裡早就搞不清楚東南西北,對於他們竟然不做任何標記就能找到獵物深深感到不可思議。
動物的血液還是溫的,獵人將牠們收進袋裡,我則交出了登山包的雨套,將動物覆蓋起來。身為一名連肉鋪都不太敢去、連豬頭羊頭都不敢正眼對視、連塊生肉都不敢碰的白浪,布農人能夠親手獵下動物、親手放血、親手將「動物」轉換成「肉品」的過程,都一一鮮明了我對狩獵的想像,一一抹除了我對狩獵的無知。
最近幾年我開始接受登山訓練,總覺得在山裡沒有一件事情是容易或理所當然的。要能夠認得山頭、能夠在山裡存活、辨識植物、解讀動物留下的線索、判斷危險的地形能否安全通過,都需要反覆入山,並且經歷一些磨難才會慢慢懂得。而布農人過去活動在中央山脈的深處,如今,曾經豐厚的山野經驗也在當代靜默地流失、斷裂,必須一再地透過「復興」、「重返」才能勉力傳承。
2016年,林淵源大哥因鼻咽癌過世。我只見過林大哥這麼一次,他的樣子在我心中卻是莫名的雋永。他不但是布農族裡有名的獵人,所乘載的深厚傳統文化和山林經驗,使他成為一位出色的巡山員、布農文化的傳承者、生態與文化研究者的領路人,其中最為人知的,是他在1998年開始便協助屏科大黃美秀老師進行台灣黑熊的野外調查。在爭執不休的狩獵議題上,林大哥早已切切實實地揭示了傳統獵人與生態保育者兩種身分並存的可能。
後來再回到部落,和布農朋友W一起來到部落的高處,途中經過了月桃、颱風草、野生百香果。我們面著玉里鎮坐下,俯瞰著遠遠的市區,聽著剛剛忙完農事的Dama(布農語,對男性長輩的尊稱)說起布農傳統和部落故事。臨行前,Dama送了我一塊石板當禮物,還說收下會心想事成之類的話⋯⋯(當下非常震驚,因為石板真的有夠重,很苦惱要怎麼帶它回台北。)
如今,這座布農部落背倚著海岸山脈和秀姑巒溪,遙望著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身為一名白浪,我仍深深羨慕著。
註解:
[1] 頭帶是布農族人重要的背負工具。與頭帶搭配的負重方式稱為「頭額頂載法」:將一條頭帶頂載於前額,以頭部力量撐住,將背簍等背負工具靠額頭搬運。用額頭頂重物這個動作為patinbunguan。東西較重、背負的行程也比較遠的狀況下,頭帶可以讓族人在背負重物時走得比較久。(資料來源:《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
[2] 林淵源在玉山國家公園擔任巡山員長達25年,在占地10萬3千公頃的國家公園內,每月定期用雙腳巡邏著將近百分之40的山林範圍。林淵源具有豐厚的山林經驗,對園區所轄地與日治時代古道極為熟悉,孩童時期就被傳授狩獵技巧,年輕時的山野能力過人,縱橫東部山林,擁有「小泰山」稱號。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民國74年成立,81年設置南安管理站,林淵源於80年6月由臨時人員改聘為正式工友,負責第一線的生態研究、登山救難及古道修復等工作,玉管處於85年成立「黑熊專案保育小組」以來,致力於臺灣黑熊保育及生態研究,林淵源成為主力成員之一,受到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教授倚重。此外,玉山國家公園許多人文、生態的研究案中,林淵源都是研究人員重要的搭檔,包括執行新康區動物相調查研究的周蓮香教授、研究布農族舊社建築及分佈的林一宏教授、古道研究學者楊南郡教授研究八通關古道,林淵源都參與其中。(資料來源:台灣國家公園)
(文:吳宜靜;繪圖:thejane)
★ 線上閱讀全文:https://e-info.org.tw/node/231523
★ 每週環境副刊:https://e-info.org.tw/taxonomy/term/89/all
瓦拉米古道 在 Adult mountaineering team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這是第三次去瓦拉米。
瓦拉米古道為舊八通關越嶺古道東段,
沿台30線經南安遊客中心至進入,
佳心前無需申請,佳心後路段若要進入,
需在南安小隊繳交入山及入園證。
沿線平坦易走,除鯊魚岩後崩蹋路段土石較鬆軟需注意,
其餘時間可放鬆身心欣賞沿線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較讓人意外的是,我們為了避開人潮申請了日一的行程,
結果沒想到也是大爆滿,第一日完全沒看到任何動物。
所幸第二日人潮散去,
在回程中遇到黑眉錦、疑似標蛇的小蛇(?)、猴群、攀木蜥等,
才算沒有空手而回~
另值得一提的是,山屋老鼠橫行,
燈一關掉就全軍出動,
若要前往瓦拉米的朋友請在就寢前,
務必盡量將食物收好(但也有人是直接背包被咬破= = )~
有氣味的東西盡量封好封滿~~~~
#瓦拉米古道
#八通關越嶺古道
#蕨駐在所
瓦拉米古道 在 ChunYen Fu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月份時,走了在花蓮的瓦拉米古道,原本預計是加太太一共五人同行,豈料在出發前突然的重感冒只能讓她獨自留守,這也是回台灣爬山第一次沒有太太隨行。
剛開始出門前有些慌張,少了一個人在耳邊提醒你是不是有東西沒準備好,心裡老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忘了什麼,我想我真的太依賴了。
氣象預報是陰雨的天氣,頂著微雨我們出發了。
走進古道時,眾人驚呼的聲音不斷,全來自於沿路植物和各種動物自然的姿態,「台灣的山真的太美了」眾人一致的說。這也是我們回頭認識自己身處的土地時最大的收獲,它像是一股強而有力的手,不斷召喚著我們走進它、認識它,然後與它同在。我喜歡被包覆在森林裡的謐靜,喜歡不經意出現在眼前的無名植物,看他們隨微風伸展,心裡有種被療癒的暢快,這是山啊!我們何其有幸能走到山的面前,得到祝福後,平安的道別,然後是再一次期待新的相遇。
如果可以,我想要把我看見的讓妳(你)看見,即便這只是那些眾多已映入腦海的千分之一風景。
瓦拉米古道 在 Adult mountaineering team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短影片:https://youtu.be/5TzB_PtqiPw
時間軸
==================================
00:16 道路終點-停車處
00:41 步道入口
00:58 山風駐在所遺址
01:06 山風一號吊橋
01:49 山風瀑布下切步道
01:54 山風瀑布
01:58 山風二號吊橋
03:12 第一崩壁
05:13 佳心駐在所遺址-(水源+廁所)
去程顧拍照未拍到鯊魚頭。在約6k處。
08:00 黃麻駐在所遺址
09:29 喀西帕南事件紀念碑
10:59 黃麻一號吊橋
12:02 黃麻二號吊橋
13:12 瓦拉米吊橋
15:04 瓦拉米山屋
16:43 瓦拉米山屋背面
====================================
重剪爬過的山的影片其實一直都有在計畫但一直未執行。
可能有些人會問:重剪幹嘛?而且剪的這樣流水帳式的。
對喔,就是要剪流水帳。
原因是通常我自已在做爬山行前功課時,
除了下載gpx、看等高線、查blog,
也會在youtube上看大量的紀錄影片。
而youtube裡的登山影片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種是把照片剪成影片,類似slideshow,
間中或有穿插小段影片。
第二種是簡短的片段,像是畢祿登頂前10m的那個山壁。
第三種是就是我一般在發佈的那種了,
以人為主,遊記類型。
若用參考價值來排名的話,3大於2大於1。
照片太不直觀,短影片要找好多,
遊記類型的以人為主,片子剪太長沒人要看。
所以想了很久,現在終於剪了。
執行上沒什麼困難,
在拍平常的短片時其實本來就會拍非常大量的素材,
最大的困難是要濾掉大量的幹話以及轉檔好久。
以後會盡量把爬過有紀錄的山一隻一隻剪出來,
也許能大家在登山前做功課時提供一些小小的幫助。
#已成年登山隊
#瓦拉米古道
瓦拉米古道 在 瓦拉米步道- Explore 的必吃
位於瓦拉米步道入口不遠的南安遊客中心,外頭設有一座「八通關道路開鑿紀念碑」,在時代變遷遺失後,由已故古道專家楊南郡老師等人尋回。紀念碑下另有一塊石牌,說明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