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數上線 #張維中 #東京模樣Podcast
東京模樣是一種生活態度,東京模樣說的不只是東京。
EP60【讀書】張愛玲公寓生活的趣味:其實樂在偷窺的愉悅?
★選擇收聽數位平台 https://podlink.to/zwzpodcast
本集節目參與台積心築藝術季〖潮味奇女子的文學人生〗的「文壇奇女子──我為你朗讀」朗讀串連活動
文訊雜誌社承辦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的台積心築藝術季文學活動【潮味奇女子的文學人生】,以實體與線上書展、講座、朗讀、表演等不同形式,呈現八位重量級女作家的故事,活動現正舉辦中。這八位女作家包括了蕭紅、羅蘭、琦君、林海音、張愛玲、聶華苓、曹又方和三毛。本集節目受邀參與「文壇奇女子──我為你朗讀」串連朗讀活動,讓作品透過聲音傳播,跨越時空分享給聽眾讀者。我挑選了張愛玲的作品,朗讀她在散文集《流言》當中的〈公寓生活記趣〉文章節錄,並分享我所感受感受到的,張愛玲散文的特色。
「我喜歡聽市聲......我們的公寓近電車廠鄰,可是我始終沒弄清楚電車是幾點鐘回家......你沒看見過電車進場的特殊情形罷?一輛啣接一輛,像排了隊的小孩,嘈雜,叫囂,愉快地打著啞嗓子的鈴:『克林,克賴,克賴,克賴!』吵鬧之中又帶著一點由疲乏而生的馴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著母親來刷洗他們......」——張愛玲〈公寓生活記趣〉節錄
#潮味奇女子的文學人生
https://www.tsmc-foundation.org/art-festival/2021/#kv
https://www.facebook.com/wenhsunMAG/posts/4187298794647271
/
若要說到我身邊認識的文學奇女子,那麼當然是 張曼娟 老師啦。就不說一個作家能暢銷三十多年的奇蹟了,在日常中她為人處事的哲學,生活裡明明有那麼多瑣碎繁忙又煩惱的事,卻依然可以飽滿正能量照亮身邊的人,真的堪稱神奇。
/
詳細內容請聽張維中Podcast【東京模樣】
★選擇收聽數位平台 https://podlink.to/zwzpodcast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tnYrOQ
Spotify https://spoti.fi/2OYwP42
KKBOX https://bit.ly/3e8D2mr
SoundOn https://bit.ly/3x30f1W
★關注張維中
IG & FB:@weizhong925
《文訊》
張愛玲散文集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生而為人 #我只能往前
醫師也是人,會生病痛苦;醫師不是超人,面對生老病死,依然難受淚流。身兼醫療實施處置者以及接受者,#吳妮民 將醫者的理性和對文學的敏感織成生命圖像。
《#小毛病》(有鹿文化.閱讀有路)依照月亮的盈虧做為編輯骨架:食甚、生光、復圓、初虧、食既。面對毫不讓步的時間、只能往前的生命,吳妮民從人生真相與終點說起,孤獨死、老之種種折磨、小病小痛的反覆無常,逐步回溯曾經美好的身體、青春的詠嘆。
本文邀請作家 #李筱涵 撰寫書評,領讀者在文字中一路緊隨作者拋出的思緒,以醫者身分觀察、脫下白袍後的深思,吳妮民如何在時間的推進與生命經驗的累積中,將生命之重轉化,變得逐漸輕盈如毛⋯⋯
(引文)吳妮民並不常按生老病死時序描述生命歷程,她從婦產科產檯上流產胎兒的死來談生。〈脫胎〉最讓人怵目不已的,並非那心跳逐漸停止的微小身體,而是孕婦深沉的哀痛。在吳妮民眼裡,骨肉消蝕的愛,把生命時間餵養子代的愛,不僅交付自我,也令人感傷。這種母子之間愛的糾纏,既深刻,也深及愛的本質。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張愛玲散文集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時報出版 新書分享:《#小物會》※
夏夏〈家族合照〉
「對我來說最難拍攝的是人物像。你必須要能看穿他們,『真實』的他們。」──布列松(楷完)
照片是穿梭在瞬間與永恆的任意門,同時捕捉這兩個在定義上截然不同的時間動態。因此,每一張照片所拍下的瞬間即使能透過事後的解讀與詮釋,仍舊有很大一部分會成為人們永遠無可否認的事實見證,最強而有力且無聲的證詞。
在那張家族合照裡我年僅十歲,和其他孩子席地坐在前排,大一點的孩子則站在我們身後。我綁著那幾年常梳的一對長辮子,穿著姊姊的舊衣服,神情篤定看著鏡頭。
在照片的中央是家族裡年紀最長的長輩,身旁是由他們所出的兒女及其伴侶依序排列,形成高低四個排面,因此照相館後面的布景牆被遮蔽,未能發揮裝飾功能。
拍完照後,放大沖洗成好幾份,分別給影中的幾個家庭珍藏。
加洗給我家的那張,裱銀色金屬素框,端正掛在書房牆上。
那是最後一次回去巡視父母的老家。過幾天,清運公司會來把積聚四十年的什物搬上卡車,屋內清空後,將租給一對新婚的小夫妻。
鎖門離去前,我在合照前來回走過幾次,從牆上取下旋即掛回,猶豫再三,最後決定任其交由清運人員無心且快速地丟棄。就當作是忘了帶走吧。
沒想到事隔一年後,這張合照又交到我手中。
不,應該說是升級版的合照。比之前更難銷毀。
熱心的親人代替我回老家巡視,發現這張「珍貴」的照片,特地取下攜回。又恐怕年代久了相紙變質,便赴相館作最新技術處理,翻拍輸出成塑膠合板,並選更加華麗的紋飾邊框裱之。並不辭辛勞北上時,將此無法放入行李箱中的巨幅合照用花布裹覆,綁繩,一路提至我家。
我難以啟齒的是,這幅不合時宜的記憶應當在一年前和陳舊的家具、叫不出名字的紀念品、穿不下的過時衣物一齊碾碎,灰飛煙滅。
這原是記錄著一代人艱辛生存、開枝散葉的美好畫面,卻在過了二十多年後,有恩斷的親情,有義絕的婚姻,共同的記憶被硬生生截斷,從此各走各的陽關道,開各人的枝散各人的葉。
這張家族合照,再不適合公開展示了,以免觸及不可言說的傷口。
新的婚姻帶來新的家族成員,我們也漸漸明白不需要再重蹈留下影像證據的覆轍,只要偶爾零星、隨興的拍照,也能為喜慶增添熱鬧。有了智慧手機後又更方便了,照片毋須沖洗,能輕易傳送,想留的人就存檔,不想留的連刪除都不用,時間到了自會檔案更新,一切又能重新開始。
如今我已初步入影中人物的壯年階段,失去當年甩著長辮的十歲的篤定眼神,不再相信有永恆的情愛、問候、溫暖、真摯。但也明白在必要的時刻必須刻意假裝,好周全畫面的圓滿。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夏夏 創作
#林思彤 手寫,粉專 林思彤的臨詩瞳
#林蘅 選篇、賞讀
※小編 林蘅 賞讀
夏夏的散文集《小物會》,就如她所引用的吳爾芙之語所說的:「什麼事情都不曾發生,一直到事情被描述下來。」(扉頁)她為免自身周遭所圍繞的諸般物事「不曾發生」,而將之逐一「描述下來」。而開篇〈家族合照〉一文也有著相似的意味──什麼人物都不曾存在,一直到人物被拍攝下來。然而,相異的是,她希望保存下周身物事,卻不希望保存下往憶舊人──她透過一幀彗星般飛返回手的家族老照片,(被迫)憶起了那些不想再憶起的家族舊成員。
我承認,剛看到篇名時,以為大約就是像張愛玲的《對照記》或黃錦樹的〈關於舊家的照片〉那般,寫因老照片而興起的家族緬懷。未料全然不是如此。而是寫因老照片而被逼引起的舊親反感。
她於開頭說道:「每一張照片所拍下的瞬間即使能透過事後的解讀與詮釋,仍舊有很大一部分會成為人們永遠無可否認的事實見證,最強而有力且無聲的證詞。」這段隨家族合照而來的話,不禁讓人想起了羅蘭‧巴特於《明室》(La Chambre Claire,1980)中所說的:「攝影要表達的不是(不一定是)『已經不存在的』,而僅僅是而且肯定是『曾經存在過的』。這種細微差別是決定性的。」一張映照著恩義血緣的相片,並未致使她去緬懷它的「已經不存在」,而是逼迫她去一再認可它的「曾經存在過」。猶如不散的陰魂一般。而相片則如堅韌無比的玻璃棺槨將之監禁,使之無以從她的生命中被「超渡」。甚且,還如詛咒一般,暗示著她:已經在斷絕中,還有更大的斷絕要來。
而智慧型手機(即當代的先進攝影機)反帶給了她在這方面的救贖──因易得、捨,而更易將「原來的歸原來/往後的歸往後」(李格弟語)。
※夏夏散文集《小物會》(時報出版,2020年12月29日)
※出版社粉專 時報出版思潮線
※夏夏(引自書介)
著有詩集《德布希小姐》、《小女兒》、《鬧彆扭》及編選《沉舟記—消逝的字典》、《一五一時》詩選集、《氣味詩》詩選集。小說《末日前的啤酒》、《狗說》、《煮海》、《一千年動物園》。散文集《傍晚五點十五分》。
張愛玲散文集 在 有声书-《流言》散文集-《到底是上海人》(作者:张爱玲,演播 的必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