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STEP高效能父母學】
此書榮登今年最推薦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羅寶鴻老師的安定教養學)
整合PET父母效能訓練與阿德勒正向教養,
結構清楚,好讀易懂,
從自身教養態度開始,一步一步帶你看見,
「為什麼我會這樣?」「為什麼孩子會這樣?」
每一章都能說中核心,每一篇都是重點,
真的不推不行啊!
💁🏻♀️高效能父母SOP:
1️⃣提醒自己別太焦慮,深度呼吸
2️⃣想想自己當下有哪些感受,判斷孩子的行為目的
3️⃣提醒自己別急著生氣,先讓孩子遠離危險,排除孩子干擾他人
4️⃣課題分離,判斷問題所有權屬於誰
5️⃣使用積極傾聽了解孩子想法
6️⃣用我訊息(或者非暴力溝通)說出自己感受
7️⃣與孩子一同想辦法解決問題
8️⃣監督孩子執行解決方案或承擔結果
9️⃣隨時鼓勵與肯定孩子正面行為
當中很有感的部分,就是放下「焦慮感」,
很多時候,我們的焦慮是被誇大、放大的,
尤其是長時間在家帶小孩的全職媽媽,
因為唯一的工作就是養孩子,
很容易產生「孩子的好壞就是外人評價我的成績單」這樣的思維,
變得比在職媽媽更有著一定要把孩子教到最好的壓力,
導致得失心太重,壓力太大,
很多事情容易固執己見而缺乏彈性(在說我自己)。
#不要把孩子的表現當成自己的教養成績單
我們沒必要去承擔另一個人(孩子)生命的好壞,
這樣只會增加焦慮及挫折,
一個焦慮的母親是養不出快樂自信的孩子。
#帶著負面情緒教養比不教養還可怕
時常提醒自己放輕鬆,
時常告訴自己「沒這麼嚴重」,
時常練習「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
保持開放的態度,適時讓他人平衡教養的壓力,
而非全都自己一肩扛起。
除此之外,不要老是把孩子擺在最前面,
而忽略生命中還有許多重要且必須珍視的關係,
好好的愛自己、經營與配偶的關係,
孩子終究會長大,因著獨立而離開我們,
人生的路很長,別把時間全都留給了孩子。
真心推薦這本書,
一起練習當個高效能父母,
無須打罵一樣能教養好孩子,
同時享受育兒這段美好的旅程。
#今年第5本書
pet父母效能訓練我訊息 在 口羊太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孩子哭鬧不願離開公園時|透過9個正向方法解決教養困境!
延續昨天公園的話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以下的經驗,
每次都開開心心的來到公園,
但離開時不是帶不走,就是哭著說還想玩(疑?不是一樣嗎?)
最後的收場不外乎打罵、懲罰、威脅、獎賞、利誘。
今天來分享對於這樣的情況,
如何以正向的方法解決教養上的困境。
1️⃣事先告知離開時間,並說明原因,例如:「現在是3點,我們最晚4點要離開,因為我需要回家煮晚餐。」時間安排上盡量寬鬆,並多預留時間,一方面滿足孩子玩與動的需求,另一方面避免時間太過緊湊而產生緊繃的感受,以至於無法溫和堅定的面對孩子。
2️⃣時間快到時預告孩子還剩多少時間,同時善用手機計時功能,從孩子們一歲左右,我們就會利用手機的計時功能幫助孩子建立時間感,越小的孩子設定的時間越短,可以先從一分鐘開始練習,告知孩子「再一分鐘鬧鐘響就要離開囉!」接著設定時間,大部分的孩子喜歡在時間到時幫忙把鬧鐘按掉,也可以變成一種離開的儀式。當有這樣的習慣,等孩子大一點也可以詢問孩子還需要多久的時間,或是孩子也會主動告知還想玩多久,更大的孩子可以給予專屬孩子自己的計時器(我們是買大創的,便宜又好用)讓孩子練習設定時間,當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與責任時會更願意協力合作。
3️⃣當鬧鐘響起孩子還是不願意離開,先觀察孩子的需求是什麼,通常兩歲開始孩子會有作主的需求,可以給予「同樣結果的兩個選擇」,例如:「你要自己走還是我牽你走呢?」同時我喜歡加入一點遊戲增加趣味,例如:「你要學小兔子走還是學大象走呢?」「你要快快跑還是慢慢走呢?」如果是有作主需求的孩子,這時就會開心的做出選擇,因為作主的權力被滿足。
4️⃣也可以使用啟發式提問,例如:「你知道我們要怎麼回家嗎?你可以帶我走嗎?(孩子喜歡主導,可以善用這一點)」
5️⃣如果孩子的需求是關注,可以告訴孩子「我很期待回家吃完晚餐之後,我們的遊戲約會時光。」當然如果在公園時能專心陪伴孩子,正向關注的部分滿足了,或許就不會出現負向行為的關注。
6️⃣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離開,有可能孩子還有玩的需求,同理孩子並使用我訊息或者非暴力溝通告知自己的需求,同時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觀察而非評論:「現在4點要離開了,我看見你還在玩溜滑梯。」
#感受而非想法:「我感覺有點緊張,因為太晚回家我會來不及煮晚餐。」
#需要而非想要:「我需要趕在6點前煮好晚餐。」
#請求而非要求:「我知道你還想玩,有沒有什麼辦法你覺得可行,我也能順利在6點前煮好晚餐?」也可以用啟發式問句:「希望你能幫助我一起想想看如何能在6點前煮好晚餐?」
#請求使用正向語言_要做什麼而非不要做什麼
7️⃣當孩子願意去理解我們的需要,並願意合作達成共好,別忘了鼓勵和感謝孩子,「謝謝你能理解,謝謝你的合作。」「你提議再玩一分鐘再離開,時間到你也能說到做到,遵守約定,媽媽覺得你很有責任感,也看見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8️⃣對於較小的孩子,尤其是2-3歲自主意識正值高峰的階段,很有可能方法用盡孩子還是不領情,這時可以提出另一種兩個選擇,「已經4點了,媽媽要回家煮晚餐我們才有晚餐吃,請問要我抱你離開,或者跟我牽手離開呢?」(小撇步:你希望孩子選的選項放在後面,一般孩子會重複最後的選項)當孩子不願意選擇,我會告訴孩子他不選就我選囉!通常孩子會寧願自己作主而做出選擇,如果還是不願意,就溫和堅定的將孩子抱離,重點在於 #溫和堅定。溫和是對孩子的尊重,堅定是對自己的尊重,如果只有堅定沒有溫和,孩子感受不到愛也會有受傷的感覺。反之如果只有溫和沒有堅定,孩子會覺得大人的話不用信,間接影響到親子間的信任。(這個方法是參考羅寶鴻老師在書中所分享的)
9️⃣當行動並非孩子的意願,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這時只要深深的同理,淡淡的處理即可。「你還想玩不想離開是嗎?我知道了。」人有情緒的當下是聽不見任何道理的,溝通什麼的等孩子冷靜後再說,同時孩子的情緒屬於孩子的課題,成人可以陪伴但不過度介入(我們很容易有父母應該解決孩子的問題,或者父母應該讓孩子好過一些的迷思)讓孩子有機會面對、練習及處理自身的感受與情緒。 #每個人都對自己的感受負責 #相信孩子有調整自身情緒的能力
以上9個方法是我個人時常練習與使用的,
也希望能幫助到許多父母,
在面對孩子離不開公園(或是其他地點)時,
能以正向的方式面對孩子。
#阿德勒正向教養 #非暴力溝通 #PET父母效能訓練
pet父母效能訓練我訊息 在 口羊太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我蓋的房子你不可以過來!」
唯可好像沒聽到似的,
開懷笑著再次推倒了喬伊做的枕頭屋,
喬伊一邊大叫一邊繼續疊他的房子,
沒想到唯可推出了樂趣,準備再次出手,
喬伊眼看房子又要被推倒,
朝著唯可大吼,唯可也不敢示弱地吼回去,
接著喬伊伸出雙手一推,唯可跌坐在床上,
然後哭著跑來找我。
過程我都在一旁看著也觀察,
想到這幾週開始上的非暴力溝通線上讀書會,
決定帶入非暴力溝通在這次的事件當中。
#觀察而非評論
「我看到喬伊在蓋房子,結果唯可過去推倒,看到喬伊皺眉,但是唯可在笑。後面喬伊又蓋好了房子,唯可靠近時,我聽到你們很大聲的說話,接著看到喬伊推了唯可,唯可跌倒後哭了,是這樣嗎?」我詢問。
唯可點點頭。
「因為我不要他推我蓋的房子,我蓋得很辛苦!」喬伊不甘示弱地說。
#感受而非想法
「我知道了,你不希望他推你蓋的房子是嗎?當你看到他推你蓋的房子,你有什麼感覺?」
「很生氣!」喬伊嘟著嘴說。
「剛剛聽到你很大聲的說話,也推了唯可,你那時是什麼感覺呢?」
「很生氣!」
「還有其他感受嗎?像是緊張、或是難過之類的?」
「很緊張,怕他又推,房子倒了很難過。」
「我知道了,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感受。」
接著我轉頭問唯可,
「當喬伊對你說話很大聲,又推了你,你有什麼感覺呢?」
「難過」唯可用他有限的詞彙告訴了我他的感覺。
「你感到難過是嗎?不喜歡也不舒服是嗎?」
唯可點點頭。
#需要而非想要
「所以喬伊你的需求是唯可不要推倒房子是嗎?」
喬伊點點頭。
「你們覺得有需要告訴對方你們的感覺,以及你們的需求是什麼嗎?」
孩子們點點頭。
#請求而非要求
「喬伊,你剛剛說話好大聲還有推我,我覺得很難過,不舒服也不喜歡,我希望你能小小聲說話,不要推。」
「唯可,你推倒我辛苦蓋的房子,我覺得很生氣也很難過,我希望你不要再推倒我蓋的房子。」
我帶著孩子們向對方說一次。
結果當喬伊說完,唯可哭著搖手,指著喬伊的房子說「推!」
「你想推是嗎?不過那是喬伊辛苦蓋的,他不希望房子被推倒。」
唯可繼續哭鬧喊著「推!推!」
「你喜歡推是嗎?所以你有「推」的需求嗎?」我詢問。
唯可停了下來,看著我點頭。
「那我們一起想想看,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推好嗎?」
「積木可以推,娃娃也可以推!」喬伊向唯可提出建議。
唯可不說話,安靜地看著我們想著。
「不然,你推倒我好了,在床上媽媽可以給你推,唯可你覺得呢?」我靈機一動提出想法。
唯可笑了,點點頭朝我撲過來。
之後,喬伊繼續蓋著他的枕頭屋,唯可則是和我玩推倒的遊戲(他輕輕推我,我誇張的向後倒,他再撲在我身上一起抱抱)
後面喬伊主動邀請唯可進去他的房子裡,
也在旁邊排了一排的娃娃邀請唯可推倒,
唯可開心地推倒了娃娃,小心翼翼地進入房子,沒有推倒房子。
-
因著非暴力溝通,我們開始進入一個沒有對錯的世界。
許多時候,問題的產生是因為 #需求沒有被滿足
過去學習薩提爾的冰山理論,
以及PET父母效能訓練中的我訊息,
直到最近好好認識並學習非暴力溝通,
才驚覺,過去許多時候,
我所認為的「好好溝通」都是在「暴力溝通」,
不知不覺對事件做了道德判斷,
不知不覺在話中評論了對方,
當對方感覺到被批評,就會產生防衛以及抗拒的心理,
以至於心門關上,
很難僘開心來對話(產生戰呆逃的反應)
#釋放善意 #戴上好奇的眼鏡
#不做道德判斷 #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
從一開始先對自己練習非暴力溝通,
到這兩週使用非暴力溝通與身旁的人互動,
發覺不管與自己或與他人的關係都有所成長,
因為更清楚了自己和對方的感受及需要,
也因著不斷做內在與外在確認的動作,
適時提出請求以滿足需求,
所以內心都能處於一個平靜及滿足的狀態。
當然偶爾還是會太直覺的反應落入暴力溝通中😅
但我願意繼續努力練習,
直到內化為新的習慣並且能自然反應為止。
#不容易但值得努力 #非暴力溝通 #引導而非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