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貝類、沙灘 檢出微型塑膠
【台北訊】全台周邊分布高密度的海洋垃圾,但是海洋塑膠有多嚴重?環保署首度公布官方調查,不論是在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中,均檢出微型塑膠,連民眾飲用水有關的自來水廠樣本,原水檢出率為六成一,淨化後的清水也有四成四。醫師認為,塑膠微粒進入海洋恐攜帶海洋汙染進入食物鏈,危害人體,至於塑膠微粒本身對健康的影響,則有待研究。
環保署指出,微型塑膠是像PP瓶蓋、免洗餐具、PE塑膠袋、塑膠瓶及吸管、PET寶特瓶等,經大自然風化而成。
環署:應源頭減用塑膠
環保署去年底開始啟動調查,包括王功、台西、東石、安平、澎湖、金門及馬祖七處貝類養殖場,以及福隆及墾丁海水浴場,發現海水微型塑膠數量為每一公噸有一千至一萬八千五百個;沙灘砂礫每公斤二十六至二千四百個;養殖及野生貝類每公克零點二至五點二個,但養殖貝類因時間到就採收,驗出來的數值比野生的少。
這次也調查各地淨水廠,採取清水一百件、原水二十三件,檢出的塑膠皆為纖維狀,清水平均值為每公斤零點七五根,原水二點一七根。不過,各國自來水檢測值為四點三四根,我國低於國際檢測值。
「這次是基礎調查,了解塑膠物質如何影響我們的環境與生活。」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表示,環保署已評估未來是否在灌溉溝渠、河川、排水溝渠等架上網子,攔截較大型的垃圾,避免一路沖刷後破碎分解,也會加強非重點淨灘區域的淨灘工作。他強調,最好的方式是源頭減量、減少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從個人行為改變、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才是治本之道。
詹順貴指出,這次環境檢驗是用更嚴謹的方法來採樣及檢測,國際Orb Media是採用二點五微米濾膜分析清水,而環署是採用零點四五的濾膜分析,相對嚴格非常多,跟國際上相,應該算是中等國家,民眾也不用太擔憂。
至於為何用較為嚴格的檢測濾膜,詹順貴說,許多國家檢測出來數值很低,甚至是零,但他覺得用比較嚴格的標準來檢視才有實質意義,不然只是安慰國人而已。
醫師:調查會加速研究
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表示,塑膠微粒的材質多為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尼龍(Nylon)、聚乙烯(PE),其中,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被認為是環境荷爾蒙,若進入人體,可能影響內分泌。
楊振昌表示,以塑膠微粒材質屬「親油性」,進入海洋後容易沾上雙酚A、戴奧辛、多環芳香烴、重金屬等海洋汙染物,雙酚A會影響內分泌、戴奧辛、多環芳香烴會導致癌症等,「不過塑膠微粒的粒徑大約在二到五公釐,一般來說,進入人體可以透過代謝排出」。
「塑膠微粒是很新的議題,醫學界尚未有明確的研究,現在也沒有任何的檢驗方式,可確定人體內含有塑膠微粒。」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認為,此次調查會加速國內外的重視與研究。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8854
Search
orb醫學 在 ORB - 首頁 的必吃
ORB 。 4201 個讚。 At ORB, we believe that the right amount of science and simplicity can unlock a vitamin's true potential. We combine top quality...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