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會增加感染COVID-19的死亡風險(JAMA Psychiatry. 2021;78(4):380-386.)】:我們都知道感染COVID-19死亡的患者,通常年齡較大、也都常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精神疾病大多也是慢性病,是不是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會增加COVID-19的死亡率呢?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JAMA Psychiatry)的論文分析:感染COVID-19後45天的死亡危險因子中,僅次於年齡的,就是「思覺失調類群疾病」的病史(odds ratio [OR], 2.67; 95% CI, 1.48-4.80)這是比高血壓、糖尿病還要高的風險比。
這集的podcast綜合三篇頂尖期刊的大型研究,討論精神疾病患者在COVID-19疫情期間的三個臨床重點:
1.憂鬱、焦慮、強迫症患者,在疫情期間,精神症狀在疫情較嚴重、封城的短期內,心理健康狀態比一般人還要不好,但沒有比疫情之前還要嚴重
2.所有的精神科病史,都會增加感染COVID-19的風險
3.思覺失調症的患者會增加感染COVID-19的死亡風險
📖 參考論文
1.The mental health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people with and without depressive, anxiety, or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ree Dutch case-control cohorts. Lancet Psychiatry. 2021 Feb;8(2):121-129.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sy/article/PIIS2215-0366(20)30491-0/fulltext
2.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COVID-19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of 62 354 COVID-19 cases in the USA. Lancet Psychiatry. 2021 Feb;8(2):130-140.
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2215-0366(20)30462-4
3.Association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With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COVID-19. JAMA Psychiatry. 2021;78(4):380-386.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fullarticle/2775179
📖 對「思覺失調症」的診斷性會談技巧,也可以參考以下資訊圖表
http://yuhsuanlinmd.blogspot.com/2021/04/blog-post.html
#思覺失調症, #死亡率, #憂鬱症, #焦慮症, #強迫症, #COVID-19, #schizophrenia
📻收聽平台
➡️ Apple Podcasts: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思覺失調症會增加感染covid-19的死亡風險-jama-psychiatry-2021-78-4-380-386/id1556170884?i=1000524881032
➡️ Google Podcast
https://reurl.cc/kVOgmG
➡️ Spotify
https://reurl.cc/L0Wq9a
➡️ Pocket Casts
https://reurl.cc/YWEpZO
➡️ KKBOX
https://reurl.cc/Q7Rx80
➡️ Firstory
https://reurl.cc/nnNAQn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CdKKclTJQo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林煜軒醫師摘要整理)
📖 更多 Covid-19 照護指引 相關文章,詳: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https://forum.nhri.edu.tw/covid19/category/guideline/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odds ratio醫學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司法精神醫學體系改革1:從疾病到犯罪,如何超前攔截?】
今天,高雄市楠梓分局加昌所4名員警,協助精神病患強制就醫時,遭受病患持刀攻擊,所幸無生命危險,嫌犯亦被警方開槍還擊制伏,送醫戒護治療。此一案件,以及前陣子勇警李承翰殉職事件的一審判決,以及近日父親在失望中不幸往生的悲劇,都讓社會大眾再次的要求司法與衛生體系作出改革與回應。
在這個會期中,我和團隊非常關心這個議題,也特別提出了三次質詢,主題分別是:「監護處分制度增設置專責醫院並有妥善之預防與加強防護制度以保護醫事人員」,「精神障礙犯罪者應針對刑後處分與社區治療之整體計畫修正以及資源充分投入」,以及「衛福部與法務部將合作設立之司法精神病院,應釐清場地、人力、經費來源,其定位與服務項目」。
儘管立法院進入休會期,本辦公室,都還在與相關部會溝通質詢回應,以及後續修法或行政執行的細節,我們團隊也特別整理了一系列司法精神醫學體系的現況以及國內外實證,希望來向各位報告,以及討論後續改革的方向。
首先,我們先來看這幾年震驚社會的幾個精神障礙犯罪者案例,儘管媒體往往把焦點放在兇手如何兇殘,但我們看一下第一張表格,扣掉鑑定結論為「正常」的鄭捷先不提,其餘案件的病患,在犯案前,都有明顯的症狀,大多曾接受治療,但在犯案時,都是「沒有病識感、沒有規則回診、沒有服藥」的狀態。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是,「沒有病識感」本身,就是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一個特性,根據不同流病學統計,沒病識感的病患比率可能達到一半,而病患接受治療康復但又停藥的狀況下,據統計,超過90%患者會在1年內再次發病。
那麼,大家接著會問,精神疾病就等於暴力、等於犯罪、等於危險嗎?
這個問題要分為兩個面向,我們分別用兩個知名的研究來回答,根據1980年代,美國全國性的ECP研究,和正常組相比,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患」這組(如思覺失調症、雙向情感疾患等),確實暴力的終身盛行率較高,但「物質濫用」這組盛行率又更高。而根據110篇研究的統合分析,共病物質濫用,可以再讓精神障礙患者的暴力發生勝算比(Odds ratio)上升1.8~2.8倍。而根據另一項收案量也很大的MacArthur研究,在從精神科病房出院的個案中,有物質濫用的個案,確實暴力風險較高;但若沒有物質濫用者,暴力風險和一般人無顯著差異。
如果你覺得統計很煩,簡而言之,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不治療暴力可能性高,治療後跟一般人一樣。但真正可怕的是物質濫用(酒、毒)。
有了這一大堆研究資料,我們的公衛體系應該做的,其實是「提前攔截」這些可能會導致疾病的個案,所以我們就要來看看兩種模型,分別是預防醫學模型,以及結合犯罪學概念,用來處理精神障礙犯罪的「#系統化攔截模型(Sequential Intercept Model)」,這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國內的立法與政策討論中較少被廣泛提及,因此這邊就野人獻曝一番。
在最早期,系統化攔截模型的「攔截點0」與預防醫學的「初級預防」,都是要在社區就降低精神疾病盛行率,我們知道,精神疾病全是多重因素疾病,其致病原因包含遺傳因子與環境影響,在發展早期,父母的教養方式、照顧者時常更換與否、家庭的社經地位、是否曾遭受兒童虐待,都會影響未來罹患精神疾病乃至出現暴力的風險,因此,這方面的社區心理健康促進投資就相當重要。
再接下來,系統化攔截模型的「攔截點1」,指得是精神障礙犯罪者初次遭遇執法人員,此時可能已出現一些亞臨床症狀,或是已經因精神症狀行為脫序而就醫,要做的就是將患者留在醫療體系內。根據統計,所有犯罪者中,15%的人在過去一年內,27%在犯罪之前的人生中曾經使用過精神醫療服務,這雖不一定和他的犯罪有關,但若能在此時確實施予治療,則未來的暴力危險便能大大降低,這也是針對高風險族群「特殊防護」的目的。
系統化攔截模型的「攔截點2」則是精神障礙犯罪者已經被拘留,例如鬧事被強制送醫,緊急安置強制住院等狀況,那麼,能否做好出院準備服務,改善病情控制就很重要,這也是病患因精神狀況惡化而犯罪前的最後一道防線,已經算是次級預防中的「早期介入」。
到了「攔截點3」,患者已經因某些罪行需要上法庭,判斷其責任能力,是否需要監護處分等治療模式,這樣的「評估」、「分流」就是重點。而到了「攔截點4與5」,就是病犯要從司法精神體系再過渡到強度較弱的司法社區治療或一般醫療的過程,如何維持穩定避免再犯,同時協助復歸社會就是重點,我們也就需要例如積極性社區治療(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強制社區治療等等模式,這算是三級預防中的復健。
講了這邊,要跟大家報告的:
第一點:精神障礙者,沒治療時終身暴力風險升高,但治療後與常人無異,問題是沒病識感就是病徵一環,需要從社區裡去攔截。
第二點:若我們不從系統的層面看,不從研究的證據去看,只想重罰伸張正義,大概無法嚇阻、更無法減少犯罪,特別是精神障礙者的犯罪。
第三點:要做系統性的改革,特別是前期投資,成本很大,但你不做,社會的代價更大。
第四點:台灣的社安網,光是在司法精神醫學這塊,就缺了「很多很多東西」,不只是司法精神病院,不只是延長監護處分可以解決。那麼什麼是證據告訴我們應該要有,但台灣沒有的? 什麼又是我們團隊要推動的修法? 明天會繼續和大家討論!
odds ratio醫學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住院醫師那麼忙,哪還有時間寫論文?」
在看到蔡校長於新思惟推出的 #統合分析工作坊,以及這麼多歷屆上過課的校友強力分享後,這個想法漸漸改觀。
從分享中得知,dry lab 之一的 meta-analysis,免除了初學者受限於較少資源的煩惱,在這日產千篇以上醫學論文、資料庫搜尋方便性更加重的世界,meta-analysis 更是好選擇之一!
☛【#張凱閔醫師】以自身擅長的領域,神經阻斷治療介入的差別,從文獻蒐集、資料萃取、變項的方向性及群體差異,給與初學者一個明確規畫的範例。
張醫師以自身豐富的投搞經驗,介紹 odds ratio、SMD、difference in mean 如何使用,明確區分標準差 SD、標準誤 SE 以及隨機與固定模式。
☛【#曾秉濤醫師】不愧是能 #一年發表10篇 以上 meta-analysis 的高手,充滿自信的台風,講解起 #論文架構,毫不拖泥帶水,確實地在我聽課過程,建構起扎實的思考流程,讓我不禁回憶起過去臨床遇到的不少問題,或許當下都是 #可以拿來做 meta-analysis 的點子。
後續曾醫師介紹如何對 meta-analysis 進行最有效率的 #主題搜尋 及 #關鍵字設定,內容更是不容錯過。
☛【#互動實作】是本次最令我感到收穫滿滿的段落。很多昂貴的課程,一大本講義,講者花了一整天講完了,但聽者也迷茫了,更不用說後續拿出來應用。
但在工作坊裡,短短兩個多小時,利用指定論文提供的資料,在詳細的實作手冊及助教們的引導,#做出一張張精美的圖表 的同時,你也用身體記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遇到問題當下立即發問,也迅速抓住製圖的重點!
🚩 2020 / 5 / 23(六)統合分析工作坊
✓ 研究規劃技巧
✓ 拆解論文架構
✓ 重要的專有名詞
✓ 如何搜尋文獻
✓ 圖表優化重點
✓ 初學者起步建議
把握先機,無資源者的機會在這裡!
立即報名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學員匿名回饋
「果然如課程介紹所言,這是一堂非常適合初學者的課程,上課內容豐富,還有實作課程供學員們練習,更有助教熱情的協助,真是感謝講師和助教們。」
「從統計白痴,到能夠用軟體跑出 meta-analysis 圖片,真的不是只有感動而已,而是非常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