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新世代通訊技術推進辦公室 許冬陽
#Inside未來日 #5G #6G #衛星網路 #企業專網 #國家隊 #開源 #許冬陽 #經濟部
2015年台灣就已經開始投入5G的研究,當年大家想的跟做的方向跟現在國際上的成品趨勢大家可以看下,大家講的5G應用非常多元化,有高端也已很低端,要如何滿足這麼多需求?例如網路跳脫以前的黑盒子的狀況,變成軟體化的環境,可以用台幣五萬元買到5G網路也可以用五億元買到5G網路。但如何要做到軟體化?傳統電信業跟軟體產業有五到十年的落差,因此電信業目前首先要做的是網路虛擬化,做到虛擬化之後就可以很容易地達到客製化,未來要好幾個月才能達到客製化,未來只要幾天就可以達到。這對整個中小企業或新創業者是非常有利的。
2016年看的時候,台灣有哪些機會,第一個室友725億美金的Small Cell的市場,接下來是把公眾網路切一塊出來給企業使用也就是Mobile Edge Computing,雖然比較小也有8.7億美金的市場。接下來就是專網的市場,例如Nokia有做預估,若全世界的幾千萬家工廠都要建置5G網路未來市場就非常的大。
當年我們在畫產業地圖的時候,傳統電信市場的業者之外,有基礎建設市場支持他們,而所有消費機會都是一般消費市場。而垂直應用的主導已經不是由電信業者來推動,而是要有完整解決方案的像是工廠,醫院,或者場館,例如世貿整個區域如何做個展場內部專用網路的設計。這樣的網路規模是比較小的,未來每個人可以透過手機AR眼鏡,參觀的時候除了實體外還有其他資訊,這樣就可以把展場虛擬擴大。在這樣的市場機會下,研發政策從傳統小基站加上邊緣計算以及輕核網等方向。
去年在中華電信與遠傳的協助下,建立了5G的國家隊。在今年年初展示了一些成果。在台北流行音樂場域做了完整end-to-end的網路搭配VR360的現場互動,展現過去三年的研發成果,已經可以端到端的展示完整的5G網路。5G的大頻寬與低延遲的特性要如何展現呢?在演唱會除非坐在搖滾區,否則是要帶望遠鏡去看,傳統透過手機或者VR的眼靚透過網路看現場的影片是有1~2分鐘的延遲,因此目前所有開放演唱會的應用都不是在現場的。若是在現場必須把延遲縮短到幾百個msc以下,才能跟現場聲音同步。
政府也有支援業者在做5G的小基站,當然這是有國際上的標準規格,今年底到明年初有小基站可以上市。
除此之外,整個供應鏈非常的特別,台灣的通訊產業有非常良好的基礎,在4G時代我們產業跟國際一線大廠有三到四年的差距,但這次5G從供應鏈零組件到終端產品跟國際大廠只有一年內的差距,而局端以小基站來看誰會先出來還不曉得,甚至有機會跟國際同步。這些底層架構的優勢是什麼?當5G有CP值更高的設備時候,就有機會用更便宜的方式取得5G設備更快佈建5G網路。
國際機構包含E///預測的發展機會,全世界的數位化產值在2026年有1.32兆美金是來自5G。基礎建設在裡面只有兩成,大部分是服務解決方案與服務供應商帶來的商機。這些是消費者還有醫院工廠帶來的各式機會。我們要如何利用這個機會呢?我們建議是由四大方向,包含環境、技術、資安與人才。
以技術來說軟體非常重要,open source會大量採用,人才要如何導引到通訊系統是很大的挑戰。而產品的資安部分,因為沒有會很難賣到主要國家。
第一個挑戰是企業專網,過去是走MVPN的模式全部的網路都由電信商提供、或者某些國家由MVNO業者提供。那有沒有辦法用MEC或者用網路切片的方式讓企業使用,或者有些企業自己蓋網路?這些都對政府是很大的挑戰。
第二個挑戰是垂直應用的系統整合,第一個是應用的場域主,中監視系統整合商,最下面一層則是電信設備供應商。以往從OT的業者需求就只有做到IT的系統整合,從通訊到IT就是兩種方式,要不是自己買Wifi來蓋或者是跟電信業者租門號。但是會有涵蓋率、系統穩定性與安全性的問題。未來業者要如何跟IT業者合作打入企業應用的市場。
第三個挑戰是資安的問題,過去的是個資的影響,未來則是生命與財產的損失。資安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引起大家的關注,因此5G產品在研發的開始就必須納入資安的元素,如果有用到open source,要如何確保有用到資安的更新,通過檢測,通過國際上通訊的資安要求以及各行各業的資安要求,才有機會進入專網應用市場。
第四個挑戰是未來5G網路會大力應用open source,這在資訊業已經非常普遍,未來已經有電信業者成立Open RAN (O-RAN)組織,理想是基地台硬體是開放架構,軟體也希望可以開源化,甚至網管軟體也可以開源。這樣就可以把IT與資通的資源到這個平台,對電信業者來說可以取得成本效益比較高的做法。
台灣若在未來的5G系統要扮演關鍵角色,不只是只有元件或者系統產品,整個軟體與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要。以上是未來三到四年政府的5G研發專案的方向。
此外我們現在與法人及研發單位已經啟動6G的研究,或許大家會想目前5G都還沒有出現為什麼要開始關注6G?從2013年開始國際上就出現很多5G組織,2015年就開始有大量的白皮書,而目前看到的大量專利都是在白皮書開始之前。因此目前開始啟動6G的研究是適當的,另外從以往到現在Facebook 與 Google 等大網路業者都在思考如何讓全球七十億人都可以上網路,過去他們會放熱氣球或者其他東西讓這些地區人可以上網路,3GPP會在思考的是比較實際的例如把網路打到衛星上面,這樣搭配比較強力的電池,在海上或者天空就可以用6G網路。各位現在可能看到低軌道衛星,就可以解決很多偏遠地區的上網需求問題。
6G目前常提到的題目首先是無線頻段要到Tera Hz等級,以往大家提到的是mmWave ,這個到可見光中間就是THz 。第二個是AI如何連結到網路。國際上探討未來十年的網路需求大約有兩個方向,一個是ITU-T,從網際網路的觀點出發,另外一個是6G峰會,從無線通訊技術出發。過去視訊通訊的方式比較常見的,未來在6G時代,是Holoportation的應用,需要到Tera-bps量級的頻寬,另外五感的傳輸要如何發生是想像中未來十年會發生的應用。未來十年會是後5G/6G、衛星網路與新的網際網路。
到目前為止已有五次的峰會,每次都是以197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的老問題出發,希望可以在未來十年獲得解決。
QA
5G和光纖是競爭關係嗎?從過去到目前,無線技術要跟光纖技術競爭都是失敗的,因為兩邊都在進步與提升。所以我認為5G與光纖並非是互相競爭而是合作的關係,5G要提供企業這麼大的頻寬,若沒有光纖的配合還是跑不動的,目前電信業者的光纖環可能是用1到10G未來要到5G需要提升到100Gbps以上。光通訊還是非常基礎的。
5G與無人載具的關係?5G與無人載具的關係目前是比較小的,要等到未來兩年ultra low latency 比較成熟才是比較有利的,目前的進行是以無人機為主。能否透過5G網路在台北操作高雄的無人機,透過網路把資訊回傳,透過ultra low latency把指令下到遠端的無人機。這樣就不用每台機器都搭配一個飛手。
毫米波在傳輸上的損耗如何穿透牆壁?毫米波要穿透牆壁是十分困難的,我們認為sub 6GHz是比較可能發展的,mmWave是要用FWA取代光纖。mmWave可能是在室內應用比較大的,例如在窗簾上面把mmWave 埋進去,涵蓋率會非常好。
國家隊有要輸出到其他國家嘛?還是著重在硬體設備出口?我們著重在系統整合、從終端到系統網路,做國家隊當然不是只為放煙火,希望可以把整體解決方案帶到國外。我們最近加入5G-CIA(?)的國際組織,希望可以把我們業者帶到未來的潛在買主,買主也不再是電信商而是像Mercedez-Benz等廠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Wilson說給你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wifi6 #5G #mmWave #iPhone12 iPhone 12 的 5G sub6 mmWave 毫米波 ultra wide band 以及WiFi6 的5G差異? 科普給大家聽 - Wilson說給你聽 iPhone 12發表了 而且同時支援5G sub6 mmWave 毫米波 ...
mmwave是什麼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遠傳 饒仲華 5G成功關鍵,在產業攜手合作
一:全球商轉與產業應用
2019 年是5G發展元年,全球293個電信公司正在或即將推出5G。2018年美國先推出家庭上網,中國的5G謠傳將在10/1 國慶日的時候正式推出,可以預期未來幾個月會蓬勃發展下去。台灣在5G走得比4G跟3G更前頭,預期12/9會有頻譜拍賣,我們希望在過年前能有個定論,盡快執照拍賣結束,明年年底前能看到台灣5G的網路正式商轉,屆時可以配合Release 16 約在明年上半年或者三月確定。
韓國在四月推出後,重點在消費者端,目前已經有兩百萬客戶,主要是以手機為主的5G服務。策略上,不管KT, LG U+, SK Telecom都是以擴大5G覆蓋率為主,除此外也著重在一些智慧工廠等B2B議題。
從使用者的角度,我們到底怎麼看呢?5G的三大特性:超大行動寬頻、海量聯結、超低遲延。超大行動寬頻可以提供4K/8K影音、AR/VR與eSports的應用,主要是來自於速度的本身的提升,理論值的高速會提高20倍,平均速度也會達到10倍。超低遲延的應用包含車聯網、智慧製造、遠距醫療與遠距操控。海量連結則是在一平方公里內可連結的硬體可以達到100被(從100K到10M)
垂直場域的應用,包含各種型態的Smart,工廠、電網、零售、遠距醫療等的應用,KKT做的是智慧工廠,NTT Docomo 做的是一些遠距醫療應用。
二:遠傳5G發展
遠傳的目標是從傳統電信到【大人物】,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提供數位服務與企業應用,目前著重重點是
積極進行外場測試:透過實驗網路的運作,在很多地方都已經開始3.4GHz的測試
消費者及企業應用並重、建立最佳頻譜組合、強化5G專業技能。
在網路組合上,3G網路是希望變苗條、減少頻寬,以語音為主;4G在未來十年內,仍是電信商主要網路,Capacity是主要的強化重點,在不同頻段之間做好最好的整合是相當大的挑戰;5G的時代,初期會著重在都會區域,不只是Radio 部分,也包含核心網路。我們將會把SDN(軟體定義網路)與NFV(網路功能虛擬化)做得更好。
整體上還是行動網路,我們會把頻譜的組合做到最好應用視為重要挑戰。在大站(Macro Site)、mMIMO Technology與Small Cell 的組合。
三:5G 關鍵技術
NSA vs. SA - NSA 仍是以4G做涵蓋,5G送到各個hot spot 上面。透過4G的網路傳輸控制層的資料,Data透過5G傳輸,但這是個過渡階段,未來仍會以5G為核心網路的SA。目前大部分的電信商都是以NSA 為出發。
整個網路的演進是由4G EPC出發,然後組合4G/5G,未來在演進到只有5G。
NFV, SFV: 網路功能虛擬化後,可以把網路不同功能切片後,分段使用。
Edge Computing 最後會大幅減低延遲。
網路的演進我們希望可以運用機器學習,提高效率。
網路的演進跟以前最不一樣的,是Radio 與核心網路的部分從虛擬化到雲化。
企業專網是目前很多的一個討論,主要分四個部分:一開始是整個網路在電信商之下,透過網路切片與企業的硬體連結,第二部是將基站搬到企業內部,第三部分是除了基站還有Edge都移到企業,最後一個部分則是連核心網路都移到企業內部。若是考慮完整性、安全性與維護運營,電信商能夠幫助企業很多。
四:遠傳5G實驗室
從2016年第三季開始,與易利信合作,從4G作為核心網路開始,後頭還成立了國家先鋒隊,主要是在跟車聯網的應用。今年則有一些4K/8K與AI的應用持續在進展。目前在消費者端則是聚焦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等的發展。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企業客戶的應用,也包含對消費者群的服務。
基站巡檢:用無人機巡視基站,確保360角度都安裝與運作順利。
AI智能驗布機:攝影機拍攝工作中的織布機後,傳輸到遠端機房用AI進行布的狀況驗證,可以很快地知道是否合格或者有瑕疵,若有瑕疵類型是什麼,可以傳回到廠房中。透過低延遲的5G網路與人工智慧的驗布回到雲端做應用。
國家先鋒隊是利用實驗室累積的技術與全國最大的物聯網應用,以車聯網為主軸促進產業發展。相關產業包含汽車製造業,電子業,Small Cell 的相關產業。目前正在做一些實地測試的應用。我們認為5G成功的關鍵,就在產業的攜手跨業合作。
五:QA
未來發展是以3.5GHz 為主,還是會包含一些mmWave? 目前生態圈上以3.5GHz比較完整,mmWave 除了北美外還不ready,所以各家電信商應該都以3.5GHz為主。而這兩端的整合在技術與實際的推行上也都必須面對。
未來5G發展以small cell 為主,如何處理抗爭問題?這是個挑戰,small cell 如何處理室內的涵蓋以及抗爭。
智慧醫療與智慧車載,未來有什麼預計推進方向?面對的是法規與實務面上的問題,技術是較成熟的,法規上的規定是比較需要突破的重點。
工業發展會不會走SA比較適合呢?未來會先走NSA,再往SA,之後會有Hybrid的發展。
5G能取代有線固網嗎?完全取代不容易,但將來很多固網的服務會被無線取代是必然的。
速度與4G差異不大之下,有什麼應用讓消費者想升級5G嗎?未來手機會是AI portal。
5G基站的覆蓋是以城市為主還是全台覆蓋?網路覆蓋仍是以4G為主搭配5G。
遠傳車聯網的垂直場域會在什麼地方作公開測試?板橋的Tpark
3.5GHz的頻寬不夠的狀況下,如何達到您剛提到的20GHz的速度,還是仍要搭配28GHz 使用?我們會在技術上提升網路頻寬的利用效率,並且合併提升原有的4G使用效能
#Inside未來日 #5G #FET #車聯網
mmwave是什麼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5G講什麼?頻譜篇】3-2
跳一下,回到現實世界。
一、標頻譜就是租地,每次升級都要租新地段
從3G到4G,再到現在講的5G,每次升級,電信業者都要重新跟政府標售頻譜。你會不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不原址改建就好了,還要買新的地呢?
就像前面提到的高速公路升級版,若是要用舊地拆掉重蓋,那蓋的期間現金哪裡來?蓋好了後,沒有升級車車的客人怎麼辦?更何況原有客人的可用空間變小了,會氣哺哺的,恩湯啊恩湯。
所以各國升級5G前,政府都會進行頻譜分配或標售。
二、5G 分兩組頻譜:中頻跟高頻
小辭典:
我們常在新聞上看到5G頻譜是3.5GHz、28GHz、,然後依稀記得4G時代是2600MHz、1800MHz。從4G到5G,為什麼數字卻變小了呢?GHz跟MHz又各是什麼呢?搞得我好亂啊。
答案就在問題中,GHz是1024倍的MHz,也就是高一個數量級,2600MHz也可以寫成2.6GHz,只不過4G時代常用的頻譜是700/900/1800/2600,若把2600MHz寫成2.6GHz,跟其他不好討論。而5G時代頻譜都是3500MHz、 4500MHz、28000MHz、39000MHz... 零太多很難讀,不如全部改單位吧,就寫成3.5GHz跟28GHz吧。
有這麼多種頻譜,對一般用戶有什麼影響呢?
其實全世界目前主流商轉頻譜只分兩大類:Sub 6GHz 跟 mmWave,也就是中頻與毫米波(也就是高頻)。
中頻指的是6GHz以下,常聽到的有3.5GHz跟4.5GHz,也有人會說是厘米波,離現在4G的常用頻譜近。速度快一些,但是涵蓋範圍也小一些。
高頻,或者叫毫米波則是6GHz以上,例如28GHz、39GHz。。最大的優點是速度快,達到現在百倍下載速度都有可能,但是最大的缺點是很容易訊號衰減,遇到個樹葉或紙片訊號就少一大半。
如果說中頻(3.5GHz)比現在4G快十倍二十倍;高頻(28GHz)可以輕易達到百倍速度。
三、地越大跑越快
你一定很疑惑,為什麼越高頻跑越快?
就像A國的高空沒人住,可以開給高速公路廠商標售的地段無限大。
越高頻的路段,土地越空曠,可以拿出來給電信商標售的頻寬越大。
交通部目前規劃的5G標售頻段,中頻就有270MHz,4G時代可是集結了五個頻段才整出270MHz。地大贏一半,5G起步就比4G條件好。
小辭典:
頻段跟頻寬的單位同樣是Hz,MHz 可以指某某頻段,也可以指頻寬大小。要怎麼分辨呢?訣竅是看上下文:如果講的是大小,就是指頻寬;如果講的是高低,就是頻段。不過除了電信業者跟政府吵著要頻寬(土地),一般新聞討論的都是頻段。
四、不能用高頻就好了嗎?為什麼要搞中頻?
高頻那麼好,為什麼還要搞中頻呢?
中頻的好處就是跟4G的差異沒那麼大,現有設備發展接上較容易些,烙句比較厲害的話叫做『生態圈具足』,白話說就是你要買到基地台、手機、分享器。。。都有比較多廠商做。
高頻的周邊生態圈還在早期階段 ,不要說基地台數量少,就連周邊可以使用的手機、分享器。。等等設備也都不太好找。
最有名的是美國以發展高頻為主,目前問市的主要是基於28GHz的服務。從Open Signal的測速資料看來,測速超過1Gbps的真的很容易。但是相對的,訊號穩定性還有手機發燙等問題也還沒有克服,因此現階段全球的實用還是以中頻為主。
這就像某個高速公路商的土地在遠得要命的天邊,雖然路費低、路況好,但是要爬上去得耗掉半條車的命。視車車如大愛人的你,捨得跟嗎?還是去去隔壁那個路況普通一點、路費普通,但是很容易去的中間高速公路呢?
五、台灣要標售的頻譜是哪些,是世界通用的嗎?
目前交通部規劃的5G標售頻譜有兩組,中頻的3.5GHz跟高頻的28GHz。中頻有270MHz,高頻更是有2500MHz,快十倍那麼大。
由於前面提到的生態圈等因素,目前市場上比較熱門的是中頻,高頻的則被認為很可能叫好不叫座。
除了美國之外,目前全球主流的商轉頻譜是中頻。所以沒有意外的話,台灣明年商轉的5G頻是世界通用的,包含韓國、中國、英國、加拿大等等都有使用到中頻頻段。
結論:
媒體渲染的5G理想,一大半是高頻的應用場景,另一半我認為要靠低頻完成覆蓋。
像韓國這種採用中頻為主的國家,客戶體驗有種『快是快了,但好像沒快到飛天下地啊』的失望感。
但我認為短期內韓國的做法是比較實際的,中頻是一般消費者最先能夠體驗到的5G商用:『十倍快速、尖峰時段比較不塞車。』
從快一點點出發,希望能夠很快看到自動駕駛、萬物聯網、遠距開刀、異地演唱會。。。等奇幻科技發生囉。
mmwave是什麼 在 Wilson說給你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wifi6 #5G #mmWave #iPhone12
iPhone 12 的 5G sub6 mmWave 毫米波 ultra wide band 以及WiFi6 的5G差異? 科普給大家聽 - Wilson說給你聽
iPhone 12發表了 而且同時支援5G sub6 mmWave 毫米波 ultra wide band 從上一代開始WiFi6都已經是新的iPhone標配 那究竟這些通訊協議差異在哪裡呢? 讓Wilson來說一下
mmwave是什麼 在 5G sub 6 mmWave 毫米波WiFi 分享器5G.跟iphone 12 的5G有 ... 的必吃
wifi6 #5G # mmWave #iPhone12iPhone 12 的5G sub6 mmWave 毫米波ultra wide band 以及WiFi6 的5G差異? 科普給大家聽- Wilson說給你聽iPhone 12發表了 ... ... <看更多>
mmwave是什麼 在 mmwave缺點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必吃
沒錯,很多人認為24GHz 以上的高頻段才算跟4G 有所差距。今天在高雄媒體工作坊上,高通的魏永彬博士親自介紹什麼是mmWave 毫米波。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