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政治看女權】
一「痛訴自己遭町長性侵 日本草津町唯一女議員被公投罷免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國際蘋道/日本】許仁碩:一顆喉糖,揭露日本女性從政困境】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68433603296710&id=584986081641475
「因為交不到女朋友就覺得全世界對不起他的人,會怎麼對待他的另一半呢?」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91647660917497&id=100002168395737
【賴天恆/第一次「仇女」就上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2894184?from=udn-referralnews_ch1008artbottom
仇女懶人包: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6522111729508&id=633434507
社會頭條一寶 2.0:許多男人在網路上肆意發表不負責任的厭女留言,其實就是一種在網路世界對女性施加暴力的表現。
這些人總是可以很輕易地說出一些惡毒的話來攻擊女人,現實生活中是如此,網路世界也是如此。
多一點同理心,不要讓自己成為殺人兇手。
#厭女
一
竺宥璋:看了令人心碎的一則新聞⋯
哥只想說,多一點同理心,永遠不要輕易論斷人!
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躲在螢幕後打出來的酸言惡語,會對別人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謹言慎行啊⋯
#新聞連結在一樓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65377834316289&id=178614532992620
制裁「壞女人」的方式很多。這當中當然包括比較「溫和的提醒」,像是說教、揶揄、嘲笑;到比較「直接的手段」,像是羞辱、醜化、譴責、公審,甚至訴諸暴力、脅迫、性騷擾、性侵害。
https://www.plurk.com/m/p/mtv07t
「仇恨言論說出的當下便確認了誰該來接收。它本身並不描述任何傷害,更不是在說完後產生傷害的後果。說出仇恨言論本身就執行了傷害,它確認了社會中哪些人是比較低等的。」
Judith Butler,
〈Excitable speech: a politics of the performative〉,1997。
「網路上的仇恨言論從來不是「開玩笑」而已,無論是非自願性處男對俊男美女的叫囂,或是針對女權、針對男同志的嘲諷,文字會傷人,而敘述久了、多了,傷人的就可能不只是文字了。」
來源: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7728657161164&id=663261163
那些塑造或好玩跟風仇女風氣的人其實全部都是共犯
因為他們散播女生就是母豬下賤活該被殺的觀念
根本邪惡源頭
這世界是很多智障的
他們會打從心裡相信這種觀念
然後付諸行動
https://twitter.com/SaloNyx/status/1008626234287255552?s=19
有些暴力是孤絕至極的產物。
情/殺:「情感」不是暴力的動機,控制才是
https://sosreader.com/n/user/@haveyouheard/article/5a8ea384eceaedde8df7ddec
白黴菌:滑ㄌ五分鐘臉書:
社會新聞三寶年輕男人中年男人老男人的新聞:
【年輕男人因女方不是處女,將她分屍後畏罪自殺。】
【中年男人因覺得妹妹過太好,他過不好,持刀到妹妹工作的牙醫診所,卻找不到妹妹,便砍王姓醫師和二位護理師洩恨。王醫師死亡。】
【老男人因拿不到妻子千萬房產,分屍離婚妻子死不認罪】
留言替兇手辯稱男人因有精神疾病或邊緣型人格才會殺人,一定有苦衷。女方一定有錯才引發殺機。怪女人怪法官怪廢死。
關於女人的新聞:
【美國愛荷華州即將通過全國最嚴格墮胎法,一有心跳則不可墮胎】
【愛爾蘭墮胎合法通過新聞底下:『墮胎的女人是屠夫冷血殺人!』】
以後會持續提醒這些事。
每天發生不缺題材。
仇女社會會繼續包容這些死巨嬰,放任男性巨嬰們到處傷害他人,最後怪女人同性戀性少數司法身上。
#巨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76273802409043&id=100000793172163
白黴菌:沒有什麼比仇女者心態好分析了,他們講話愈是詆毀,其實反映愈是內心的自卑。
例如,
仇女者常說:
『女權主義者通常又肥又醜,不然為什麼正妹都不屑女權?』
教徒眼中的正妹之所以是正妹,跟外表沒太大關係,跟她們是否溫順聽話有關。
一旦正妹開始展現自主性,想法不再輕易被男人左右,不再無條件迎合男人喜好,那她就轉職成一個人人可欺的超級婊子了。
同理,仇女者會這麼痛恨女性主義者,是因為女性主義者不把他們當作宇宙中心奉承。
得不到的,就要把他批評得一文不值讓自己心理好過點:『哼,不是對方不選我,是我不屑要,女權主義者鐵定又肥又醜!』
這就是,傳說中的酸葡萄心理囉。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62254200477670&id=100000793172163
陳紫吟:在解釋為什麼不應該以「洗碗機」代稱女生的那篇文章裡,其實完全沒有說玩遊戲被雷不能抱怨,只是要說「洗碗機」這個詞是帶有「要女性閉嘴」意涵的蔑稱
有些人認為,那個留言之所以稱女生「洗碗機」是因為這是在講遊戲,而玩遊戲特別容易碰到讓人不高興的狀況,所以講話比較難聽也是正常的。今天那篇文突然湧入很多要我閉嘴或甚至還有拿我臉書的個人資訊來性羞辱「球經不就是肉便器」的留言(#你要的性別不平等證據在這裡),其實從這些留言就能發現,以下這件事並不符合事實:以「洗碗機」代稱女生(或其他歧視)的情況只會發生於玩遊戲的時候,因此不會造成「這種用詞會傷害女生的平等地位」的結果
我不認為「人可以事先任意主張自己將於特定情況傷害他人,而後若傷人行為發生就不算數」,這應該可以分成兩點來看,首先是我不覺得人會只在特定時刻傷人,其他時候都能控制好,其次是,假設退一步來說,有人真的只會在特定時候有糟糕行為,比如玩遊戲時特別容易發表歧視言論、酒後就容易家暴、開車時就容易生氣並找人吵架、當市長時就容易失言,假如有人真的有類用於以上的情況,那他也沒道理要求其他人在這些「特殊情況」發生時原諒自己,而是應該自己想辦法克制,或乾脆不要玩遊戲、不要喝酒、不要開車、不要當市長
-
一直想看曼恩的《不只是厭女》但卻一直還沒看的人(畢竟書有點厚,前三章又比較難讀)可以考慮去看那篇貼文裡的某串留言,在那串留言裡充分顯示了厭女機制是如何運作的:將女性區分好壞,懲罰壞女人(罵他們)獎勵好女人(不罵他們),藉此達到規範女性行為的效果,並將「好女人」拉入鞏固父權體制的陣營。不過那個留言在比較前面的部分,在看到之前,你需要先略過一堆大喊洗碗機的留言 #溫馨提醒:請不要因此遷怒你家的任何家電產品
-
附帶一提,多虧那整串留言裡的其中一個人,讓我發現 #好好保護自己 這個相簿的其他功能,原本這個相簿是專門放一些噁男留言,以方便在意的人預先封鎖(相簿名稱來自檢討受害人的金句,但當然不代表我認同這句話)不過今天發現還有個附加功能是:假使你就是噁男(雖然你可能不一定有這個認同,但總之相簿裡的留言你每個都很喜歡)可以嘗試向他們寄送交友邀請。開場白可以用:我在女權份子的臉書看到你,感謝加友,你好帥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97360907070646&id=58498608164147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超級歪 Super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1872224322931227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就有機會抽《非暴力的力量》一本呦。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21.1.14 - 2021.1.21 👏感謝 商周出版的熱情贈書 - 鬼滅之刃五大呼吸法還是學不...
judith butler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真讀〗稍讀《#情感資本主義》| 熱血與厭世 // 李長潔 🙍
.
《情感資本主義》好好看哦,不大的篇幅,橫跨與整理了近年「情感轉向」的研究取向,濃縮著好幾位重要理論家的概念:韓炳哲、Bernard Stiegler、Judith Butler等,快速地回顧與實作了情感取徑的方法。也十分簡明地區分了情動(affect)、情感(emotion)、情緒(mood)、感覺(feeling)的概念及其操作。
.
現今的資本主義運作,依賴的已然不僅是計算式、穩定的工具理性。更多時候,情感的「高速」取代了理性的「緩慢」,以保證獲利更快、更多。
.
年紀稍長以後,逐漸對那些在工作中的熱血、fighting感到厭煩,仔細推敲這些「表示努力」的勞動情感,有很多時候是某種 #功績主體 的對號入座,生產的情感化。要當社畜已經很辛苦了,還要你對勞動甘之如飴。
.
也正如我所想的,作者駱穎佳提到大眾心理學、企管叢書、正向小語、心靈雞湯,都是功績社會的共犯(想到Michael Sandel的才德的暴力)。然後,在勞動上的情感過量,連鎖效應地引起各種修補:麻醉、療癒、厭世,#卷怠主體 降臨。
.
欸!不就是我嗎!
.
這本書真的不錯看,推推~ (繼續)
|
#我就爛
#我就廢
judith butler 在 蕭家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恐怖當前,保持真誠】
這幾天,香港人的情緒多少會被正式西九龍裁判法院進行的「馬拉松審訊」而牽動;亦因為這四十七個人橫跨不同界別、年紀、意識形態,與其相知相識而產生切膚之痛的人亦是前所未有的多,所引起的關注熱度亦隨之而倍增。
看著報道、直播,確實很難平靜,亦由於平靜不了,我就去做些分散注意力的事,例如看書。於是,隨手就往書櫃中抽了一本,是從前唸性別研究時的讀物;讀著讀著,腦海中浮現了Judith Butler的「性別操演」。
「性別操演」是甚麼?簡單歸納,就是我們想像中那既定的男女二元框架,實則不是如此的自然而然;性別是透過不斷重複實踐概念中理想的性別形象來鞏固的一種文化理念。 我想,這理論的閃現並非沒因由,而是一種感覺:目前的香港,不正是也處於在一場大型的「恐怖操演」當中嗎?
是的,一場有組織、有計劃的系列行動,而這場操演的最終目的,就是將「恐怖」實踐到極致。
恐怖作為手段
這當中的組織包括立法機關(說的是「港版國安法」的制訂,但香港立法機關已被繞過,直接由人大常委會擔上這部分的內容)、司法機關(這部分仍是香港的法院,但法官是指定的國安法官),以及執法部門。至於計劃,則可以分為前戲、發展、高潮、結局幾部分。
這場名為「恐怖」的操演的開端,不是3月1日,而是1月6日——第一次大搜捕之際,而及後的成功保釋、提早報到日期,以及媒體上氾濫的「最後自由」等等,都是為將要出現的內容作鋪墊之前戲。我將「最後自由」納入這裏,不是指作出相關報道的媒體有意隨操演一方的指揮棒作和應,而是想指出媒體當時所呈現的內容,當中所渲染的情緒,亦是令這場操演得以繼續推展的助力。
至於發展,則是大家預期中的即時檢控、提堂——其實我有想過,如果2月28日當日,這五十多個人全部得以保釋,會否能演化出一種更麻庳人心的「狼來了」玩法?但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只有再一次被推送到巨浪面前,以半醒半迷的姿態面對。
高潮。當審判過程已如閉門審訊,即將出現的結果又已經如此可以預料,如何在這部分鋪排恐怖的元素?我認為,靠的就是一幕幕畫面:將條文中的無形暴力直接變成可視可見的畫面, 而且畫面越可怕、越令當事人難堪,就越正中策劃者下懷。所以,通宵審訊、不支暈倒、三日三夜無洗澡無更衣、親友苦候⋯⋯諸如此類的畫面,可以說是其掌握之內——四十七個人的陳辭,就算各人只用半小時,其實都已經接近二十四小時,再加上一連串的延誤、程序,有人體力不支、身體不適是正常事,不正常的,是這些正常的畫面會被放置在一個建構恐怖的脈絡中去被挪用、操控。
結局。如無意外,就是不准保釋,又或是當中幾個人能以近乎「絕跡」的狀態作為條件而成功保釋。但其實,這場戲的終結,不過是下一個劇目的序幕。更別忘記在這場戲碼上演的同時,已經再有十一名曾「踢保」的人士再被捕、提堂,還有中大學生會總辭、余慧明被停職等,這一切,統統沒有停下來。
以上種種,就是我對這場恐怖操演的觀察和拙見,而這場操演之所以必要,就如上述所言,是要將恐怖實踐到極致,再透過反覆的操作,一種無以名狀的恐怖就會成為標準、現實;所以,當下在法院應訊的這四十七人只是這次操演中的代表,它真正對準的、想要審判的,是全香港人。
真誠作為一種力量
無可否認,這場操演有組織、有計劃,但假如只將之視作一部運作無比精準的機器,則未免太妄自菲薄,事實上,今次這場操演中亦出現了一些缺口。
其一是何桂藍、岑敖暉、林卓廷透過庭內收音咪所說的話。何、岑二人的「何止欣然呀」「直情跳起yeah啦」對答,直接將「被告」與愁雲慘霧、苦瓜乾等想像劃開,重奪作為個體的能動性,而何桂藍細哼姜濤的《蒙著嘴說愛你》,一句「So I say I love you 只有愛恆久不枯」,既是歌詞,更是心跡和對所有受眾的提醒;我亦相信,作為「神徒」的何桂藍在這時候選擇唱姜濤而非她特意為之撰文的Anson Lo,是因為當刻的她真心真意地想到了「愛」;這份「愛」,在林卓廷的「老婆我愛你」中更是展露無遺。這些透過收音咪而流出的話,有人覺得是「鳩」、有人認為是「肉麻」,這些內容在一個已然成為場景的法庭內出現,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種突兀和不協調,那種極力被維繫的「莊嚴」也因而被鬆動。
其二是排隊人龍所讀的書。有幸認識當日最初「讀書貼」的發佈者,這朋友是個觀察入微、心思細膩的愛書人,我相信這朋友當初作此記錄時,或者沒有想像過有如此大的迴響,只是憑著其愛書的直覺和好奇,所以走了一圈,將自己所見的記下、分享;而相信當日在看書的人,把書放進背囊然後步出家門時,亦不會認為自己手中的書會成為被記錄、被報道的內容。 那種對知識追求的純粹,一種「世界崩壞,我們讀書」的如常,在那看似算無遺策的計劃前,又是另一種難以想像的「失控」。
將哼歌、示愛與看書串連起來的,是一種對現況的真誠回應——想唱就唱、想說就說、想看就看,一切發自內心。
關於恐怖的操演必然會持續,直至其成為習慣,而應對恐怖,最大的力量來自內心,來自真誠。
圖:近來也想入手這本呀
********************************
我的 Patreon,會集中寫一些與澳門相關的長篇文章,如果你感興趣,希望能解囊支持:https://www.patreon.com/AlvisSio
******************************
judith butler 在 超級歪 Super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1872224322931227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就有機會抽《非暴力的力量》一本呦。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21.1.14 - 2021.1.21
👏感謝 商周出版的熱情贈書
-
鬼滅之刃五大呼吸法還是學不會? 試試LG PuriCare之呼吸!
產品購買處: https://www.lg.com/tw/small-appliances/lg-ap300awfa
#LGPuriCare口罩型空氣清淨機 #好空氣戴著走
本集節目由LG冠名贊助播出
-
本集關鍵字:
#炭治郎 #鬼滅之刃 #柳田國男 #黑格爾 #潘乃德 #土居健郎 #佛洛伊德 #克萊茵 #巴特勒 #列寧 #神道教 #姊妹神 #碇真嗣 #武藤遊戲 #工藤新一 #柯南 #菊花與劍 #恥感文化 #罪感文化 #依愛關係 #須佐之男 #天照大神 #神隱少女 #鋼之鍊金術士 #寄生獸 #陰屍路 #五月廣場母親 #布爾什維克黨 #鬼殺隊 #黑暗騎士 #憂鬱心理位置
-
參考資料:
土居健郎
2006,《日本人的心理結構》,商務印書館
2005, Understanding Amae: The Japanese Concept of Need-love :
Collected Papers of Takeo Doi. Kent, UK: Global Oriental.
舍人親王
2019,《日本書紀》,四川人民出版社
柳田國男
2020,《女性的力量》,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Benedict, Ruth
2018,《菊與刀》,遠足文化
Butler, Judith
2020,《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商周出版
Conklin, Beth
2001. Consuming Grief: Compassionate Cannibalism in an Amazonian Society.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Davies, Roger & Ikeno, Osamu
2013,《頑張り:28個關鍵字解讀當代日本文化》,遠足文化
Freud, Sigmund
2018,《重讀佛洛伊德》,心靈工坊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2019,《精神現象學》,五南
Klein, Melanie
2009,《愛、罪疚與修復》,心靈工坊
Morse, Ronald
2015, Yanagita Kunio and the Folklore Movement: The Search
for Japan's National Character and Distinctiveness. Routledge.
Roland, Alan
1996, Cultural Pluralism and Psychoanalysis: The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Experience. New York: Routledge.
judith butler 在 Judith Butler | Facebook 的必吃
Judith Butler is a preeminent gender theorist and has played an extraordinarily influential role in shaping modern feminism. She's written extensively on gender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