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你的未來】誰是接班人?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指出:經理人的基本任務,除了平衡長短期的需要外,最重要的就是培養下一代的經理人。
歸納成功企業的四個慣性(inertia),極可能成為建構人才培育與傳承體系的障礙。
慣性1:忽視通才的重要
多數台灣企業的成功,源自以技術專業化掌握國際分工的機會,低成本與效率化營運是生存與勝出的要件,加上專業代工為主的營運模式,企業內的人才庫大半以技術面專才為主,經營管理的通才相對較少。人資單位對這類人才的培育,因為不熟悉與缺乏資源,幾乎棄守。
然而,培養具有開創新事業能力的高階經營人才,正是多數企業期望建立領導傳承的重點;因此,如何能夠將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育機制導入企業中,是極為關鍵的挑戰。
慣性2:事業群的藩籬
許多成功的企業內部,都是採用相當分權的事業群架構,這樣的架構固然因明確的負責(accountability),有助於績效的管理,但是,高績效導向下的事業群架構卻容易造成人才移動的「玻璃牆」,對企業在人才培育的多元性與人才運用的靈活性上,卻會造成相當大的無形損失。
慣性3:N減1的結構
成本效率導向的經營思維,使得企業在管理人才的運用上,經常呈現「N減1」的結構(亦即十個鍋子、卻只有九個蓋子)。這樣的管理結構,固然可以拉撐(stretch)經理人的能耐,卻使得組織缺乏管理板凳深度(management bench depth),也因此壓縮了人才培育與領導傳承的場域與誘因。
慣性4:量化指標弱化管理行為
最後一項可能的慣性限制在於管理行為。許多成功企業多採取高績效導向的管理制度,為求管理上的便利性(management convenience),績效指標通常集中於可量化的項目,對於行為面的評估相對不重視;這樣的管理模式,不僅容易降低管理者輔導部屬行為的誘因,也將部屬過去的績效與未來的發展潛力幾乎劃上等號,相當不利於潛力人才的辨識與發展。
全文請見: http://www.hbrtaiwan.com/…/e…/article_content_AR0000924.html#
Search
inertia單位 在 當自轉軸移到末端,轉動慣量是1 3 m ℓ 2 {\displaystyle {\begin ... 的必吃
2018-7-15 - 在經典力學中,轉動慣量又稱慣性矩(英語:Moment of inertia),通常以I {\displaystyle I} [1]表示,國際單位制為k g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