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sera 24 - 台東長濱
根據米其林三星餐廳的定義,「 餐點卓越,為了它來場旅行也心甘情願」,這趟我們開了5個多小時的路程翻山越嶺最大的重點就為了一家餐廳,滿心期待主廚楊柏偉的料理,Sinasera 24已經是我們的米其林三星了,因為一家餐廳認識台灣的一個地方-#長濱鄉,位於台東最北處在過去就是花蓮了,一個面向太平洋背靠著金剛山的小鄉鎮,白天已經看不到什麼人了,入夜後的長濱更是安靜的只剩大海的聲音,很難相信這裡有一家法式料理可以讓熱愛美食的饕客不遠千里來到這個沒有台鐵停靠的鎮上,副作用則是會愛上這個地方。
自己覺得 Sinasera 24跟其它法式餐廳或是星級餐廳很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地理環境,劣勢也是優勢,地處偏遠不便可以克服,可是得天獨厚的大自然條件則是無法複製,白天在餐廳用餐可以直接面向著舒展開來的太平洋,晚上剛好遇上滿月時又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月光海的美景,襯著美景也呼應的盤中的料理。
這次我們預定的是山與海套餐,搭配著5杯的wine pairing ,從進餐廳到入座的服務都很到位,卻不會拘謹,當天的菜單會在桌上用素描的圖卡呈現,一共有十張圖卡,經由服務人員跟客人問答聊天之間的互動,一邊介紹著餐廳以及當天的食材,我覺得這個巧思很棒,等當天餐點跟食材都介紹完了,對長濱周遭地理位置跟環境都更有了解,心裡對料理也有個期待感跟想像。
用餐的當天是8/29晚餐時段,服務人員說現在的節氣進入到 #處暑 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而餐廳Sinasera 24的24就是一年24節氣的意思,Sinasera則為阿美族語「大地」之意,這也是為什麼無菜單的原因,因為主廚會根據不同的季節、節氣更換食材。而當天的搭餐酒因為食材以海鮮為主,所以侍酒師以不同特色的香檳、白酒做搭配,最後到當晚的主餐血鴿的時候才會搭配紅酒。
餐點不一一介紹,挑幾款我印象深刻的菜色跟酒,整體來說Sinasera 24的料理是讓我印象深刻的,因為有不曾在其它餐廳吃到的口感跟味道,出餐的視覺也不過於華麗,知其所以而為之。
第一支酒是 Frederic Savart 的香檳,帶點花香、烘焙香氣又有點奶油點心的味道,酒體適中,酸度爽快利落,氣跑感舒服,香檳永遠是讓人心情愉悅感到快樂的第一支酒,配上第一道胭脂蝦為主體的開胃菜一起入口,爽脆的口感跟香檳一起讓味蕾甦醒。
第二道菜是我跟已婚夫都最感驚喜的一道餐酒搭配,芋泥生蠔搭配一支紐西蘭的2019 Kunoh Wines Narcissus白酒,吃一口生蠔再喝一口白酒,整個生蠔的輪廓又被清楚地勾勒出來,像是碰的一聲,出現在你眼前,味覺是非常非常清晰的,非常有趣的感受。
再來是拇指酪梨搭配搭配煙燻鰹魚再點綴上香菜苗,酪梨綿密口感滑順,配著帶著鮮味煙燻過後的鰹魚,這道味道很搭,是想像得到的風味。
接著一道湯品,以東部獨有的麵包果做成的羅宋湯也有很特色,麵包果的果肉柔軟帶點甜味,大量蔬菜的自然甜味也很清爽舒服,很適合扮演整套餐點的中間過場。再來是比較少見的屏東白鰻,表皮口感薄而酥脆,肉質鮮甜,完全跟印象中大多以重口味料理的鰻魚不一樣,不用過多的調味就可以吃到鰻魚的美味。配上 Saint Aubin premier cru 2016 ,帶有白花、橙花的優雅香氣,還帶有一點肉桂的香氣,也是屬於酸度俐落的酒款。
接著還有我們都好喜歡的小捲燉飯,以及玉米為主要風味的餐點,再來進到主餐血鴿,「 血鴿是法國傳統菜餚,處理的方式讓血留在體內維持肉質鮮嫩度,使用血鴿腿跟胸的部位,以直火方式碳烤至五分熟。跟乳鴿搭配的是比較罕見的組合——西瓜。使用花蓮大西瓜,取其果肉,打成果汁後濃縮、加入調味香料,包裹在血鴿腿上。另外,將西瓜翠衣(西瓜介於綠色果皮和紅色果肉間的白肉)進行發酵,並淋上薰衣草橄欖油,增添尾韻回味的花香。」
這道主餐已婚夫說比牛肉還嫩而且鮮甜,搭配上西瓜製成的醬汁,濃縮的甜味還有薰衣草橄欖油,可以平衡比較狂野濃郁的肉味。這道主餐侍酒師特別前來詢問我們平常喝紅酒的習慣,幫我們各別搭了兩款不同的紅酒,一款是德國的 Marto Wines Al Dente 2018 馬丁‧堅石酒莊噔特淡紅酒 ,另一款是西班牙La Rioja Alta Vina Ardanza Reserva 2012 ,一款搭起餐來是會讓口腔的味道清爽舒服,一款則是讓餐點在口中透過酒液更加融合濃郁,各有不一樣的表現。這道主菜我反而喜歡濃郁的酒體讓料理跟酒是融合的感覺。
再來甜點的表現一樣很精彩,可以選擇配上手沖的咖啡或茶,讓整套山與海的套餐在每一口都精緻小巧卻濃郁的點心裡畫下句點。
在Sinasera 24用餐下來很舒服,不管是上餐的節奏、服務人員的表現,可以感受到熱忱與專業卻不會有距離感。重點還是回到主廚的料理,是會讓人想在不同時節再回訪的美味與用心。另外非常推薦大家,如果有喝酒一定要搭配wine pairing來享用餐點,會讓整套餐的體驗更有意思也更多想像的空間。
謝謝台灣這片土地的物產豐饒 。
謝謝有才華的主廚跟餐飲從業人員還有在地的小農與職人,每次繞了一大圈最後都回到這句話,可以享受如交響樂般的美食饗宴真的是人生很幸福的事。
frederic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假酒疑雲之吐舌頭的小狗
昨天一篇假酒疑雲, 釣出許多專家和愛酒富豪, 真是本小站的榮幸.
當然要特別謝謝專業侍酒師Alex Tsai提供的解說. 雖然很多人(包括我)喝不起DRC, 但是長見識長知識也是很好的, 買的起喝得起的人未必知道這些呢.
所以略略整理了一下Alex Tsai(再次感謝)對酒標細節的釋疑, 讓沒留意到他精采留言的讀者也可以複習一下:
1,1986年之前,DRC各酒款的編號都是6位數。之後才改成5位數. (這點很容易辨識, 很多假酒馬上露餡!)
2,編號的印刷是正的,不是印成斜的。(這也是極易察覺的)
3,也不會有那行斜的紅字。(這行紅色斜字的法文是: 禁止出口至美國)
4,關於簽名,有朋友說明:Lalou 共同主事 1974-1992。之後換外甥 Charles 主事,幾個月後車禍後換Henry-Frederic 到2018. 現在換Perrine Fenal。1974 Albert Villaine 才接手,所以在這之前是其父Henri. 所以74年之前有可能是H. de Villane的簽名.
不過以上解釋並未提出我昨天的兩個疑點:
1. PRODUCE OF FRANCE和PRODUCT OF FRANCE. 我略略查了一下法國國會對食品標籤的規定, 本來法國規定所有標籤都必須使用法文, 唯有在某些約定成俗或是淺顯易懂的字可以被通融. 比如英文的on/off, made in, copyright… 等字. 因此produce of France/product of France是被允許的.
2. 不過兩字的嚴格定義並不一樣. Produce of France是指在法國製作. 換句話說, 如果產品/原料來自其他國家, 只要在法國過水(裝罐, 裝瓶, 貼標…)都可以用produce of France. 但是product of France必須是法國生產製造的才行, 是高一階的”血統純正的法國產品”, 沒有經過處理轉化過的食品(如葡萄酒)更是如此. 因此多數葡萄酒標上都會使用product of France, 而不是produce of France.
3. 另外就是關於”PROPRIĖTAIRE”這個法文字, 假酒酒標這個字的E上面少一撇.
關於最後一點, 想起一件有趣的事.
幾年前, 曾幫Sotheby’s拍賣公司鑑定葡萄酒真偽, 有酒界福爾摩斯之稱的Michael Egan偵破了一批仿造布根地Bonnes Mares的假酒.
假酒事件年年有, 處處有, 為何這件事特別值得一提? M. E. 說: 這批酒是我生平見過仿冒的最完美的, 如果不是一個法文字露餡, 我應該就被蒙騙過去了.
這個破綻是: 酒背後的標籤一行: La consommation de boissons alcoolisées pendant la grossesse, même en faible quantité, peut avoir des conséquences graves sur la santé de l’enfant. 假酒標籤上” consequences”的第一個e頭上少了一撇. (這句話的意思是: 孕婦請勿飲酒, 即使少量, 也可能對胎兒的健康造成嚴重後果)
昨天和懷疑喝到假酒的朋友聊到這些冒出來的新資訊, 他說現在做假酒騙錢也就算了, 有的乾脆藏在酒塞中嘲笑你一番.
他傳來一張波爾多五大之一的Château Latour照片: 正牌的瓶塞(和酒標)上的圓塔上都是一隻雄偉的獅子, 有人開瓶一看, 瓶塞上烙印的圓塔不但變矮了, 獅子變成一隻吐舌頭的小狗.
氣人啊~ 我連吐舌頭小狗酒都沒喝到!
#假酒疑雲
#ChateauLatour
frederic意思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輕聲馬語的訓練原則 vs 訓練方法】
訓練是一種透過外部刺激,進而「適應」然後變強的過程。過去我一直以來都是在朝著「適應辛苦」的方向在訓練,但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教學之後,我的訓練方向已從「適應辛苦」改向強調「適應輕鬆」與「慢速進步」。只要把「適應輕鬆」與「慢速進步」當作訓練的大原則,才有可能一直進步,以及使學員對訓練保持長久的興趣,也才能夠衍生出許多有趣(不痛苦)的訓練法。
之前若有跟過我訓練營的學員大都聽過我引用馴馬師「驚威並施」與「輕聲馬語」的兩種訓練路徑,後者是把馬當夥伴,並更能有效發揮出馬兒的潛能。我個人也認為後者所衍生的訓練法將能使選手生涯與進步時長拉得更長久。但「輕聲馬語」式的指導方式該怎麼做?這真的不容易給出答案。然而,行為學家凱倫.布萊爾(Karen Pryor)的這本書幾乎正好回答了這個問題,她指引了明確的方向,有理論、有方法,還有實際的案例。案例包括訓練動物、教養孩子、訓練運動員以及能把理論連結到生活中的許多場景中,非常有意思。閱讀的過程中會一直驚嘆:原來「增強原則」與「塑形法」就跟重力一樣,存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只是看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技巧來善用它。
布萊爾女士的這套訓練理論--塑形法(Shaping)源於行為心理學家史金納博士(Burrhus Frederic Skinner),它使教練(父母也像是某種形式的教練)不只是用直覺、經驗來判斷、隨機去做以及只用語言與示範動作指導學員,而有了更具體的案例和原則可以參考。
下面列出書中77~94頁所提出的十項朔形原則:
1. 逐漸提高增強標準的幅度不可過大,這樣訓練對象才有不斷被增強的機會。
2. 每次只針對行為的某項特性進行訓練,不要企圖塑形兩項特性。
3. 進行塑形時,先「變化性增強」目前符合增強標準的行為,然後再提高增強標準。
4. 針對某項行為特性採用新的增強標準時,暫時放寬其他特性的舊有增強標準。
5. 永遠搶得先機。(預先安排好進階的塑形動作 A→B→C→D→……... )
6. 塑形中途不可更換訓練者。
7. 當某個塑形方法沒有進展時,改採用別的方法。
8. 不可無故中止訓練,這麼做將形成一種處罰。
9. 如果行為越表現越差,請回顧所有塑形的步驟。
10. 在訓練進展很好時停下訓練。
上述原則中,對我影響最深的是第10項原則,作者在書中第92~94頁中補充說明道,很值得教練們一讀再讀,摘錄如下:
「你永遠都應該在訓練進展很好時結束訓練,不但每回訓練都應該這麼做,而且每回訓練到不同階段(將改換訓練下個行為時)也應該這麼做。你應該在訓練進展不錯時就告一段落——也就是說,只要達成了一些進步就停手。」
「最後達成的行為會記得最清楚,所以你必須確定最後一個行為是值得增強的好表現。但通常我們見到三、四個好反應時,例如狗兒完美拾回指定物件、跳水員第一次完成轉體一圈半動作、歌者唱好了一段難唱的歌曲,我們常會興奮過頭而想一看再看或一做再做,所以一次又一次地重來,設法重現佳績。但這只會很快讓訓練對象疲累、行為變差、不斷出現錯誤,接著就是糾正和破口大罵,最後搞砸了訓練。」
「身為訓練者(教練),你得強迫自己見好就收,這需要有些膽識才做得到。」
— —
關於「原則」與「方法」,布萊爾女士特別強調其中的差異:多數訓練者、訓練書籍和訓練人的老師都只重視塑形「方法」—『照圖示把雙手放在高爾夫球桿上」、「瞄準目標之前先把眼睛對準來福槍上的瞄準孔」、「以順時鐘方向用打蛋器打蛋」,這麼做確實很不錯,通常這類方法都經由許多人多年的嘗試錯誤而發展出來,所以它們一定管用。……不過,千萬不要忽略塑形法的「原則」層面,有效訓練不只要用好方法,更要用好的塑形技巧才是。依照原則控制何時提高要求、何時放鬆要求、如何以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增強標準、遇到困難時如何解決,最重要的一點或許是何時應該停止訓練……(《別斃了那隻狗》,2017年3月21日二版5.5刷,頁76~77)
《別斃了這隻狗》這本書最初是 山姆伯伯工作坊 推薦的,他因為養狗,所以去上了訓練狗狗的課程,因此才認識這本書。一年多前買來讀,當時讀過就覺得很棒,但不久後就去忙其他事而沒有用心鑽研,直到最近重讀後欲罷不能,忍不住反覆翻閱。如果現在的身份是父母、教練、老師或寵物飼主,都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啟發。
這本書看來好像是寫給訓練師或寵物飼主的書,但其實不只於此,它的副書名“The New Art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更能表達出本書的內涵:一種關於「教」與「練」的新技藝。其實這本書並不新了,原文書是在1999年出版的,2007年繁體版就出了,目前手邊的版本是2017年出的二版書。二十年前就發表的概念,對我來說還相當新穎,最近幾個月隨時帶在身邊,有空就會拿出來讀,不少段落都重讀多次,反覆咀嚼回味,深受啟發,受用無窮。
作者凱倫.布萊爾(Karen Pryor)提出「增強原則」與「塑形法」是一套極具通用性的訓練技巧,很適合教練閱讀。推薦給大家。對這本書有興趣的人,可以到博客來上看到更多介紹:
https://reurl.cc/rlLdZZ
—
附註:書中有紀錄了一段她寫這本書的因緣,跟運動有關,是來自某位網球教練的需求:
「我在紐約威徹斯特郡的一個晚宴上被安排坐在女主人的網球教練身旁,這位年輕的職業球員來自澳洲,他對我說:『聽說妳以院訓練海豚,妳知道那些史金納的理論嗎?』『是啊!』我回答。『那請你告訴我哪裡能買到史金納的著作,我希望成為更棒的網球教練。』(國峰按:史金納博士是作者理論的源頭)我知道當時並沒有這樣的書,至於為何沒有的原因我至今依然不解,不過我決定自己寫一本,於是才誕生了本書。同時還有一件同樣讓我不解與驚訝的事:眼前這位教練(想必還有一些像他一樣的人)竟然完全明白自己需要什麼,這意味著有些人已經有了增強訓練的概念,而且還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別斃了那隻狗》,2017年3月21日二版5.5刷,頁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