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吹泡泡】
法國畫家夏丹(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1699-1779)向來以靜物畫和風俗畫廣為人知,受到17世紀荷蘭風俗畫影響,他總是選取相當平凡的素材,例如廚房器具、蔬菜水果、獵物、傭人和兒童等,採用厚塗及暈塗技法、精細筆觸、渾重色彩呈現出真實嚴謹的現世生活,有異於同年代矯揉煽情輕挑華麗的洛可可風格。
即使創作主題與當時主流不符,夏丹仍受到沙龍展肯定和大眾讚賞,甚至協助管理巴黎沙龍展,71歲那年還成為「皇室首席畫家」,領的也是皇家學會最高薪資。
夏丹的兒童畫純粹自然,內蘊含蓄的感情色彩,既不若洛可可大師布雪(Francois Boucher)、福拉哥納爾(Jean-Honoré Fragonard)般刻意美化,也未曾像諷刺畫家霍加斯(William Hogarth)加入庸俗橋段增添世俗樂趣,卻常能讓人在靜謐溫暖的氣息中引人入勝,這幅《肥皂泡泡》(Soap Bubbles,1733-34)便是一例。
畫面中男孩倚靠在窗台聚精會神地吹著肥皂泡泡,右側還有一個身高僅能冒出頭的小男孩屏神靜氣地跟著湊熱鬧,看來就是兩隻屁孩難得安靜下來,專注投入泡泡世界的一刻,這麼無邪又富童趣的畫面,其實是夏丹精心構圖下的成果。
男孩們置身在方形石造窗框裡,窗框銳利稜角因男孩拱起的背和撐開的雙手所構成的三角形而中和。整個畫面的焦點便是碩大渾圓的肥皂泡泡,泡泡上晶瑩亮光剛好與整體暖棕色調相互對照。窗台下的石牆則是畫家以慣用的厚塗法和暈塗法,堆疊油彩,隱約露出層層質地,表現出粗糙質感和厚重質地,好力求寫實。右側小男孩若是拿來與夏丹自畫像比較,眉眼相似度也讓人懷疑畫家畫的就是他自己。
肥皂泡泡這主題常出現在十八世紀畫作中,說來最早可追溯至17世紀荷蘭風俗畫,後來流傳至法國並廣受歡迎,光是夏丹自己,這個男孩吹泡泡的題材就畫了至少三幅。
然而如肥皂泡泡這般晶透美麗卻是彈指破滅的玩意,正好也是藝術家們拿來隱喻警世的絕佳題材:短暫無常的人生、難以長久的美麗以及無法避免的死亡。有時候,泡泡們在繪畫中警醒世人的效果還比骷顱頭或熄滅的蠟燭來得更多愁善感也更細膩。
印象派畫家馬奈(Édouard Manet,1832年-1883)在1867年的拍賣會上曾見過這幅《肥皂泡泡》(Soap Bubbles),跟著也創作了一幅《男孩吹小泡泡》(Boy Blowing Smoke Bubbles,1867-69),畫中男孩據信是馬奈之子Leon,有學者認為馬奈在此以不同於夏丹的方式投射自己在畫面中。男孩手拿的吸管應該是畫筆,吸管那端是筆刷,手中的碗則是調色盤,男孩其實就是馬奈自己;當然也有另一部份學者覺得這單純只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夏丹不只影響了馬奈,其靜物畫中簡單純粹的幾何形體也可能啟發了塞尚的一系列靜物畫,另外野獸派大師馬諦斯也是他的愛戴者之一。從吹泡泡風俗畫和簡單自然靜物畫,百餘年後再發展至激進顛覆的現代藝術,這應該也是畢生追求質樸寫實風格的夏丹所始料未及的吧!
圖片來源: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