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聽聽會讓心情變好的音樂吧❤️
c aeolian scale 在 SPACE CYCLE / Jane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Space cycle 請到音樂大師Liron Man 現場演奏
早在三年前去希臘時,聽到有人現場演奏
覺得這聲音實在讓人很著迷念念不忘!
之前在課堂上有放過這首音樂, 不知道你們是否有印象?
c aeolian scale 在 生祥樂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生祥樂隊的 Bass 手 Toru Hayakawa 為圍庄寫的專文,十分有意思的分享,大家來細讀音樂家的厲害的音樂製作分析,下次見到Toru Hayakawa,可以跟他討論更多更深入。
I wrote an essay about the making of 林生祥's new album. I wrote it in English and 鍾永豐 translated for me. Thank you 永豐.
Here it goes.
https://www.flyingv.cc/freebird/11090
Toru’s Note
關於我協助生祥作曲,初衷是想以由下而上的方式創作音樂。
以往,生祥先用月琴自彈自唱,錄下demo,寄給樂隊成員,大家聽後提出各自的想法。
這次,我轉了個做法,在生祥做曲時待在他身旁,提供基本架構、和絃及節奏底盤,並彼此反饋,力求精進。我住進他家,住了幾週,一起工作。
另外一方面是邀請Nori --我最信賴的鼓手,讓他的groove與感覺加入生祥的音樂。我和他密切工作了16年,知道他的天分,以及他創造好groove的打法。所以作曲的工作一開始,我就想像Nori的鼓技,讓曲式更適宜他,讓他的揉進更自然。例如,Nori擅長打reggae groove及6/8拍的感覺,所以我們給"戒塑膠毒"及 "拜請保生大帝"設定6/8拍的感覺,並讓"汙染無護照"走reggae式節奏。
至於和絃的編排,我總認為典型的”民謠音樂” 存於既定的箱框中,對我來說有時幾乎是限制。有時我同意其他人的口頭禪--” simple is better",但這若表示”無需再探索,因為簡單即最佳,我們知道這就是答案”,那麼我會說:我們何妨偶爾走出箱子,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畢竟,現在已是2016年。在世界各地,數以千計的樂手、樂團、作曲家在創造音樂,用他們手上的傢伙。有人作曲只用1或2個和絃,及簡單的旋律;他們有人偉大,有人彆腳、無聊。有人使用繁複的和聲,內含充滿張力的音符、複雜的旋律與節奏;同樣地,有些人偉大,有些則不然。在整個音樂史上,這些都有人做過了。大家都有自由。我不想太犬儒,這些事都有人做過。這事說到底就是我們選擇用什麼樣塗料,塗什麼東西。因此--這麼說吧,我們所在的這個年代,每一種音樂的風格、種類及複雜度,價值均等,沒什麼好比的。
猜我的意思是,我想展現我們可用來做音樂的工具,而這次我們可嘗試以前沒用過的工具。
開始時,我選4個音:E、G、F♯及C。
我想它們會成為某些情緒的骨架。它們來自調式音階〈Aeolian scale 〉,對我而言它們是抑鬱、疲憊、窒悶、陰暗的音階。第一首我想與生祥一起弄的歌,我想是"南風"。我彈了這4音序列,生祥喜歡,所以我們就用了。我們使用相同的序列寫 "圍庄",搭配更強的搖滾鼓點。還有在"藤纏樹"裡,貝斯有時跑就那4個音。
同樣的串連性概念我們也用在"宇宙大爆炸"的即興上;接近尾聲時,吉他引用"我庄"的短旋律,以造成延續/連結,類似Pink Floyd的"The Wall"專輯。
永豐給我一些參考音樂,其中一首是Art Ensemble of Chicago與Bridgette Fontaine合作的曲子"Comme à la radio",我試圖把那種感覺帶進"戒塑膠毒"中。在此曲中,我也避免"A part-B part-C part"的結構,意即使用8拍序列,做成一首”只有A part” 的曲子。用這方法,我想每位樂手會更有探索的自由度,他們的個性可以更鮮明。這像是給演員開放式的劇本;每位樂手演各自的角色,不全是為了故事的緣故。故事進行中,他們若有所感,均得以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