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火神的眼淚》Tears on Fire
★★★★ 沒有誰的付出該被當作理所當然
.
當惡火即將吞噬生命,消防員灑下的水,彷彿火神留下憐憫的眼淚:《火神的眼淚》這齣影集,在充滿陽剛氣息卻又帶點陰柔之情和詩意的劇名之下,其高品質的製播方式,別出心裁且震撼力十足的特效場面,相信能夠為將來的臺灣職人劇注入一股新鮮的活水。
.
我期待這齣職人劇能夠帶給一般觀眾更多不同面向且不同高度的觀點,讓我們能夠對社會上那些無名英雄有更多的尊重與關懷;也期待人們在欣賞戲劇的同時,認識現實生活中那些我們不曾想像或超乎想像的角落故事,進而讓觀點變得多元,而非單一、缺乏彈性溝通。因為沒有誰的付出該被當作理所當然,也沒有人願意陷入無止盡的痛苦;當我們能夠去互相了解彼此,去真正理解不同想法,接受現實存在的問題並想辦法解決,這個社會才能夠真正地進步。
.
《火神的眼淚》故事聚焦在四位主要角色的生活,包括如何兼顧工作與家庭,以及面對在出勤任務中面對的各種狀況;有熱血、充滿幹勁的林義陽(劉冠庭飾演)、有冷靜卻礙於女性身份又需面對職場現實的徐子伶(陳庭妮飾演)、有家庭事業兩頭燒的父親 邱漢成(溫昇豪飾演),以及外表開朗內心卻有揮之不去陰影的張志遠(林柏宏飾演)。四位角色成功串聯起消防員從初入職場到成為老鳥的各個階段,最後又能帶到資歷更資深(飾演小隊長的馬力歐、飾演資深學長的鄭志偉)甚至是管理階層所面臨的困境。
.
若要說消防員是火神憐憫的眼淚,但為何連這種憐憫也要面臨到經費短缺、不被尊重、被人輕視的窘境?我痛心的是,五月初首播到完結的中間,不斷有質疑全劇充滿負能量的聲音,就對白和劇情上,也出現許多讓人無法接受的刁民日常,還有逼觀眾去接受消防員抱怨的編排。果然,《火神的眼淚》本該在第九集最高潮的劇情中收尾,卻又花了整整第十集的篇幅,去描寫消防員在低迷之際,想辦法改變現況,為已逝之人爭取權益的劇情;甚至還編排了冷眼旁觀的民眾,說出「不爽不要做」的冷嘲熱諷,狠狠打臉了那些關起耳朵和眼睛的人:因為你們就跟那些說出「不爽不要做」的人,一樣冷血、一樣殘酷。
.
我欣賞《火神的眼淚》追求「真實」的核心價值,以及對劇中角色刻畫的用心;每個角色彼此之間的連結,還有對自己私領域所面臨的挑戰,都代表著消防員這種職業工作者都必須面對的現實。當我們在一旁指指點點,輕視或是忽視這些人的犧牲奉獻,「忠實」呈現出消防員面臨到的種種困境,相信是社會大眾在深入了解職業現實的第一步,也是溝通、互信、尊重的開始。
.
當然,美中不足的是,《火神的眼淚》所追求的「真實」,全劇的氣氛往往讓人感到缺乏「寫實」的共鳴;在缺乏妥善取捨的情況之下,一股腦地將眾多「真實」改編的事件丟給觀眾,讓人有種消化不良、缺乏前後順序的不確定感。雖說劇本以「真實」事件為藍本,但畢竟戲劇彷彿需要再三反覆烹煮的料理,才能成為能夠讓觀眾消化吸收的餐點,否則雖說高檔的和牛肉,沒有妥善的烹飪處理,最終也會變成難以下嚥。
.
慶幸的是,《火神的眼淚》的劇情編排雖說開頭精彩,中段遇到亂流,在收尾處有種畫龍點睛地巧妙;以林柏宏所飾演的張志遠,開始正視自己內心陰暗面而變得懂得成熟處理恐懼,在那個獻給已故之人的香菸畫面作結,頗具詩意;整個故事存在著一種充滿幹勁和傻勁的淒美感,一種「誰不入地獄,我入地獄」的浪漫。對照到現實生活,我們為何把他人的犧牲奉獻當作理所當然?也為何把那些發出不公之聲當作不合理的要求?《火神的眼淚》最讓我感動的,莫過於它挖掘了我們都不願面對的真實,那些殘酷、不忍直視,卻又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
.
遙想當年在環球影城的《浴火赤子情》(Backdraft)火場體驗裡,看到了該片還原火場特效的震撼感;20年後,很高興能夠在這麼需要關懷和愛的時間點,看到台灣出品了《火神的眼淚》,期待透過這齣描述消防員生活多重面向的職人劇,帶給台灣觀眾更多不一樣的啟發。
.
我始終相信,沒有誰的犧牲奉獻和付出,應該被當作是理所當然;特別是出入危險火場的消防員、軍警人員,犧牲自己的自由,換得一般民眾生活的安全。而當這些高危險工作的任務內容與人民生活相衝突,負責打火的人們在面臨到旁人的不諒解,相信那些有苦難言且難以體會的情節,能夠透過戲劇的方式讓更多人有所共鳴。
.
.
.
《火神的眼淚》Tears on Fire
台灣上映日期:2021-05-01(公視、myVideo、Netflix)
#netflix #myvideo #公視
.
.
.
#火神的眼淚 #tearsonfire
#劉冠廷 #溫昇豪 #林柏宏 #陳庭妮 #蔡銀娟
#電影 #影評 #劇評 #movie #review #filmcritics #drama #tv #series
#XXY
「backdraft電影」的推薦目錄:
backdraft電影 在 TrevorX 林振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Steve Gadd Band 就在今晚~ 錯過“可能沒有”下一次啦....
STEVE GADD - 1945年4月9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的伊朗達柯鎮(Irondequoit, New York)。七歲時受到美軍樂隊鼓手的叔叔鼓勵開始學習打鼓,11歲時就與傳奇爵士小號手Dizzy Gillespie一同演出過。
steve年輕時受到Buddy Rich、Elvin Jones、Tony Williams、以及Rick Marotta等知名鼓手的影響。進而讓他在爵士鼓上的思維與技巧與人不同,而且在錄音室/音樂會/演唱會合作過的藝人更是不勝枚舉,包括:Frank Sinatra、Paul McCartney、Paul Simon、Steely Dan、Al Jarreau、Joe Cocker、Bob James、Chick Corea、Eric Clapton、James Taylor、Jim Croce、The Manhattan Transfer、Al Di Meola, Manhattan Jazz Quintet、Carly Simon、Jon Bon Jovi、Chet Baker、The Bee Gees、Michael McDonald、Kate Bush、David Sanborn等。其精湛鼓技與高知名度也讓他成為各音樂器材大廠YAMAHA(鼓組)、Zildjian(銅鈸)、Vic Firth(鼓棒)等的代言人。
Chick Corea在評論中曾公開說steve 的鼓- 律動性/音樂性以及技巧精湛。猶如交響樂中的旋律.他把交響樂的編曲概念帶入鼓中,擁有絕佳豐富的想像力及搖擺力。如同上述、他對音樂性與靈魂律動的重視,這也使得他在演出時總是注重於提升整體音樂性的表現。而不是花俏的技巧展現,也就因為如此他成為資深音樂家或全球性大咖藝人最愛的合作對象,所以不論是哪種音樂類型爵士、流行、藍調(RnB)或融合爵士樂,都可以看到他,有慢慢造就出他的傳奇。他曾獲選進入名人堂..柏克萊大學名譽博士..等等..具有代表性的獎項。1971年開始錄製唱片至近已超過百張專輯。
這次來台與他合作的其他樂手有都是與他合作甚久的音樂家 /
每個在全球音樂圈都佔有一席之地。
吉他手 - Michael Landau (出生於1945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吉他演奏家 / 音樂製作人。他在11歲時接觸了電吉他,16歲開始在洛杉磯的俱樂部裡演出,隨後不久他就與Robben Ford / Jimmy Haslip / RusellFerrante合作演出。19歲時就加入了BozScaggs的世界巡迴演出。20歲時與Steve Lukather一起工作。個人專輯部分。Tales from the Bulge (1990)。The Star Spangled Banner (2001)。Michael Landau Live 2000 (2001)。The Michael Landau Group-Live (2006)。Organic Instrumentals (2012)。當然還有許多他為其他藝人錄製的唱片。
貝斯手 –Jimmy Johnson (出生於1956年) 從小受父母親影響,爸爸也是明尼蘇達樂團47年的低音成員,母親是一個鋼琴家,哥哥也是貝斯手,合作藝人主要是 James Taylor, Allan Holdsworth and Flim & the BB's。1976年他與Alembic / GHS 共同創建了第一個5弦的bass。目前主要除了Steve Gadd他幾乎都和James Taylor一同創作演出等,另他也自1978年開始參與錄製唱片至今已超過百張唱片錄製了。
小號手 –Walt Fowler。從小便在傳奇的音樂世家長大,父親是著名的爵士音樂教育家Dr.WillIamL.Fowler。19歲時便把小號演奏當作是職業,1974-75錄製發行了兩張爵士專輯,1974跟Frank Zappa 還有他母親,1975跟他的哥哥Bruce,Steve,Tom and Ed Formed組了 “The Fowler Brothers Band”
兩張專輯都一致獲得好評。之後開始越來越多藝術家找他合作包含了Billy Cobham,Johnny Guitar Watson,RayCharles,BuddyRich,George Benson and Diana Ross。90年代開始他開始主要往電影配樂方向跨界,他主導策劃了許多電影配樂,如The Lion King, Backdraft, Gladiator, Shrek, Ocean’s 12 and 13, The Bourne Supremacy, The Da Vinci Code,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1,2, 3 and 4, The Good Shepherd, Transformers 1, 2 and 3, The Simpsons Movie, and most recently, The Dark Knight , Angels and Demons and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等…2011年他已加入了James Taylor參與巡迴, 當然後續也跟不同的藝術家藝人合作包含了James Brown, Roberta Flack, Stanley Clarke, George Duke, Yazawa, The Doors, Edgar Winter, Manhattan Transfer, Fishbone, Paula Abdul, Billy Childs, Banned From Utopia, Toto, Andy Summers, Allan Holdsworth and most recently Steve Gadd。曾錄製過超過上百張專輯的錄製。
鍵盤手 –Kevin Hays (出生於1968)紐約。美國的爵士鋼琴家。Kevin Hays Trio和 Bill Stewart Trio。六歲開始學鋼琴的他一直演奏至後來進了Manhattan音樂學院,造就了他完整的音樂概念及技巧,之後開始在美國各地巡迴,也在日本及歐洲參加了不同的樂隊演出,包含The Harper Brothers, Benny Golson, Joe Henderson and Eddie Gomez.1994年他與Blue Note簽訂合約發行三張專輯。他的Seventh Sense這張專輯 (1994), 獲得了“紐約時報評選認定為 "Top 40 Jazz Releases of the Year" 。另外在1997年時和Andalucia, featuring Ron Carter and Jack DeJohnette合作時,更被DownBeat雜誌獲評為4顆星的殊榮。1995年受邀加入Sonny Rollins的團隊,之後也受邀加入 John Scofield的演出組合裡。錄製了無數張的唱片..及全球演出!!
http://ejmue.kktix.cc/events/gaddband9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