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可能並非真的忘記,而是在磨難中,選擇暫忘,以應對急速的巨變。「當事物突然失卻了它們預定的意義,脫離了既定秩序中應有的位置的時候,就會引起我們發笑。」—— 《笑忘書》米蘭昆德拉
擅長遺忘是幸福的,以笑減痛,保持幽默,抵抗更多的荒謬。
家在何處?
We are homeless & unworldly.
(圖文完全無關)
是夜路過,巧遇 @mansonvibes 和A1隊友在練習 #笑忘書 。啊,這首歌,原來可以這樣演繹。
也許這種笑忘,是為了 move on。
Snapshots for A1 Team ~
@mansonvibes #張進翹
@huesiusun #許紹燊
@travis_au_ #歐國成
@andy3think #旨呈
據說,過程中有執拗了,估計我剛好路過的時候,大概是和解了之後。短暫逗留期間,我看到伙伴之間的相處與交流。
容許我公開表白,好喜歡小新( @huesiusun ) ,看待事物的方式,直接說重點的話語,對所有處境的豁然態度。
謝謝 Travis 和 旨呈 ,這樣相遇,真好。
一起加油哦 ~
#Litost
#全民造星3 #全民造星iii
#全民造星a組
#全民造星
#張進翹Manson
#Manson造星3的日常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litost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海歸線》是我第一部長篇作品,『連載』對當時的我來說完全是未知的體驗。『無知』與『經驗不足』實在相當恐怖。連載前滿懷信心準備好的三回份積稿在眨眼之隙便煙消雲散,接下來就是在狂風暴雨的暗雲惡浪間翻覆,能做的也就是靠著手上那把名曰『年輕』的破槳死命往前划。...... 當年我的腦袋裡還沒有那個辭彙,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每個醒過來的瞬間 ...... 應該就是所謂的『Perfect Blue』吧。」
─ ─ 今敏
《海歸線》是今敏 1990 年於講談社連載的作品,也是他的首部長篇漫畫,無論導演也好,作家也好,早期作品往往蘊含未經修飾的、強烈而純粹的創作初衷,多年後回過頭來,重新端詳自嘲當年的自己為小屁孩的一代動畫大師稍嫌生嫩的直白故事,仍有一種深層情感觸動,當他還不知天高地厚,還焦慮於時間的催促時,如何透過一個不新不舊的故事與手足無措的自我展開對話,如何在命運的模糊脈絡中找到後來的自我定位。
日本故事的男主角常常處於一種 Litost 的狀態,這個誕生於臨海而居的 S 縣網手町小鎮平津神社矢代家的主角也是,洋介從小聽著海人的傳說長大。據傳祖先與海神訂立約定,他們家代代守護著海人留下來的「海人之卵」,每隔六十年將卵放回大海,並換取一顆新的卵再靜候下個六十年,以保護這個海域年年豐收、風平浪靜。洋介的爺爺對海人一說深信不疑,洋介的爸爸則希望能以觀光業帶動整個小鎮的經濟發展,而至於洋介,則還半信半疑抱持觀望態度,擺盪世在世代交替、保守與創新、傳統與改革的兩派人馬之間。
身為一個偏鄉長大、家中經營神社的孩子,自然嚮往繁華都市和許多人口中的「好日子」,漸漸被一成不變的濱海生活麻痺,只願意相信眼睛看得見的事物,下意識否定爺爺口中虛無縹緲的承諾,私以為,洋介對於傳說是否真實的懷疑心態,不偏不倚反映了他對故鄉、對家族與對自我身分的認同,他在找尋自身信念的同時,也回溯童年成長的記憶,並探索此則傳說的真實面貌,從夾縫中親手建立屬於這個世代的價值觀。
「可是你不覺得大海或是森林可能有這種力量嗎?像是能治癒各種創傷的力量......」
雖然稱不上無可挑剔或有所新意,但《海歸線》一氣呵成的畫風、情節、呈現方式皆極其流暢且餘韻十足,他所關注湛藍幽深的沉默大海,無處不流露著神秘、敬畏、愛護之情,夏美躍入海中的身影就像是賈克馬攸眷戀海洋的溫柔,洋介小心翼翼捧著海的寶物,不顧一切朝著海嘯大步奔去,面對未知的一切,面對無限的 Perfect Blue,今敏體悟到自己終究只能死命往前划,找到自己的根,緊握不容動搖的信念,命運會將答案帶到我們面前。
litost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天分享上半年度的電影,今天則是書籍,這段時間裡有一長串的待讀清單還來不及讀,所以選出這八本其實稱不上公正,就是回顧六個月來自己讀完後私心特別喜歡的作品。其實書籍和電影不太一樣,要選出其中之最好難,這些文字帶來的感動是存在於不同層面與世界的,會以不同方式滲透讀者的心靈,常常讓人深感手背手心都是肉,相信所有愛書人都會明白如此說法。
姜峯楠《 #呼吸》有九篇或長或短的故事,遺世獨立的小說篇篇都具有《異星入境》的生命力道,別的科幻作家耗盡心神在創造未來世界的樣貌、在刻劃未知時空的輪廓,唯獨他,科幻只是背景、只是元素,更有條不紊從人的角度拓展深層想像邊際,書中一句話言:「科學不光是為了要尋求真理,科學也必須尋求人類生存的意義」,而他親筆銘刻下的,亦徹底體現人性面對科技的細膩心態,與那重來千萬次也無法改變的未來命運。
聶華苓《 #桑青與桃紅》是動盪年代下孕育的文明產物,也是政治衝擊後的社會脈動,聚焦於「人」,聚焦於人的「困境」,聚焦於人如何受「政治」所困。隨著主人翁的顛沛流離反覆適應環境變動,1945年的瞿塘峽,1948年的北平,1957年的台北,移轉到最後 1969年的美國,桑青與桃紅先後長於同一副軀殼,一個自然生成,一個環境使然,漸漸分裂為天壤之別的兩種對立性格。聶華苓由內而外塑造了當局者的主觀視角,從中國四面楚歌的困境,舊秩序的全面崩解,過街老鼠的躲藏生活,到白先勇老師所形容「其心也危,其情也哀」的空虛失根,四個極具時代意義的年代裡斷裂式循序推進,桑青清亮的身影逐漸淡去,桃紅主導的時間愈來愈多,透過日記形式成就這一部情節更為戲劇化的東方版《金色筆記》。
完整文章寫於:https://www.unitas.me/?p=13167
《 #吹過星星的風》共收錄八位影響深遠的近代韓國作家的八篇短篇小說,有被稱作韓國「托爾斯泰」的李光洙,韓國「契訶夫」的玄鎮健,韓國普羅文學奠基者李箕永,諷刺文學大師蔡萬植,自我意識文學先驅李箱,女性主義運動者與左翼作家的姜敬愛,卡普文學與新傾向派代表作家崔曙海,寫實主義代表羅稻香,每一篇皆具閱讀價值與時代意義,某種層面與台灣共同分享了一種相似且貼近的東亞經驗,極其壓抑的日本殖民時期,惡性循環的窮困農民生活,筆觸所及教人痛心,也深刻入骨。
郭強生《 #尋琴者》滿是歲月洗鍊與時間錯落的痕跡,一場雪,一架鋼琴,一個人,構成了定格畫面,作者沒說的是景框外的種種失望以及種種沉默。《尋琴者》尋琴,也尋情,琴與情裡皆有愛有恨,有過的去的,也有過不去的。像石黑一雄的《夜曲》輕輕觸碰不停與現實妥協的哀傷靈魂,如此一個不起眼的中年調音師,曾是老師寄予厚望的音樂神童,曾經深深仰慕戴著金絲框眼鏡的年輕鋼琴家,卻眼睜睜與屬於自己的時機擦身而過,無法以理想的演奏家身份面對鋼琴,成為一個調音師也很好,靜靜於陰影處守護靈魂的依歸。始料未及的是,在命運的牽引下,他最終依然踏上了當年鋼琴家長久居住的紐約,忐忑帶著未能完成的純粹情感踏上這趟旅程,不只在於琴,更在於情,緣起緣滅和所有的一切都能於此處找到結局。
Graham Greene《 #沉靜的美國人》談越戰時的故事,令人再度刺穿充斥潮濕、不安、錯愕、困惑、瘋狂、死亡又孤獨的黑暗之心,其凝視的對象是美國、自由以及理想主義,而非西方殖民心態下被視為落後之地的越南。書中弗勒是被派遣至越南的英國戰地記者,帶著擁抱死亡的念頭來到此處,已屆中年的他解決不了家鄉的困境,也安於夜夜有越南女子鳳溫柔相伴的日子,雖然經濟情況稱不上寬裕,但一張外國人的臉蛋就足以讓他在當地享有優越待遇。然而一切隨著美國年輕人派爾到來而產生變化,那沉靜的性格、老實的為人、天真的理想,在多數外國人裡顯得鶴立雞群,與弗勒有所交集後漸漸介入他與鳳的感情,一天,卻在突如其來的噩耗讓這些戰場之外的矛盾與衝突戛然而止。
卡繆《 #異鄉人》就如沙特所說,是一部以荒謬對抗荒謬的作品,書中主角莫梭在旁人眼裡輕如鴻毛的生命,行徑孤僻有違常理,態度麻木不仁,事事無動於衷,甚至消極被動面對生命中的許多大事,舉凡將母親送入養老院、葬禮上未流一滴眼淚、守靈時抽菸喝咖啡、隔天假日就去游泳約會看電影,那些聰明或誠實等形容詞原來可以是褒也可以是貶,原來審判一個人是否有罪,重要的是審判這個人的靈魂是否從眾、是否媚俗,是否容於社會主流價值。他選擇忠於自我的荒謬,非忠於世界的荒謬,因誠實面對自身情感而幸福,因承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而幸福,因擁抱荒謬而將生命意義真正掌握在手裡,迎向文學史上極為了不起的勇敢結局。
米蘭昆德拉《 #笑忘書》是關於笑與忘的小說,關於遺忘、布拉格和天使的小說,七篇故事形成一張複雜的網,籠罩在布拉格的憂鬱蒼芎,有兩種笑,有 Litost,有死亡,有記憶,有過去,有未來,還有塔米娜,其中兩篇以塔米娜為主角,而塔米娜就是布拉格的化身,即使其他篇章屬於他人的故事,卻也都是由她的生命主旋律變奏展開。布拉格身為一個沒有記憶的城市,是因為人們一次又一次打倒曾經立起的雕像,眼見蘇聯紅軍驅逐了德國人,歡天喜地迎接共產政府,卻沒想到 1968 年在坦克無情碾壓下走到布拉格之春的終點,人民只渴望改變,無意推翻,捷共的威權統治不但抹去人性的臉孔,更抹去了了幾十萬人生命的記憶,必須媚俗,必須從眾,必須強迫遺忘,否則便會成為被拋出跳舞圓圈之外的石頭,成為永無歸隊機會的叛徒,剩下廢墟上蔓生的野草,照片徒留一頂帽子虛懸空中。
完整文章寫於:https://reurl.cc/d0k0Ry
Sally Rooney《 #正常人》影集乍看主要著眼於康諾與梅黎安的戀情,若有似無觸碰著顯而易見卻難以形容的階級、虛無與親密關係中的權力關係,這些在小說中佔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刻劃年輕人在人群中探索自我的成長過程,在看似尋常的正常與不正常之間來回擺盪,以簡練而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我們這一代彼此攙扶著面對情感、面對關係、面對自我、面對孤獨的恐懼與成長,書評近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