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漢密特簡短卻扎實的寫作風格,我們或許也能從那久遠的美國廣告文化理解霍普早期的創作。因為如此,霍普才會在八十多歲的職涯晚期被新一代的前衛藝術家視為是流行藝術的先驅,並大受歡迎。他終究還是擺脫了數十年來針對他的保守與守舊批判。
⠀⠀⠀⠀⠀
儘管周遭不斷地有新的風格來來去去,霍普仍毅然決然地堅持著自己引人入勝的畫風,連攝影的出現都不是問題。他可以說正是衝著攝影而來的。霍普給人的感覺像是自信地認為,唯有畫家才能決定畫布上所呈現的事物樣貌。並扎扎實實地為畫中的世界鋪了石頭、砌了牆壁、上了柏油,再用玻璃罐封裝起來。他的海景畫近似於 René Magritte;他也是一名善於封裝現實的畫家,但手法不同於霍普,他將現實轉換成幻象,對霍普來說沒有什麼是幻象。除此之外,儘管霍普年輕時曾向印象派畫家學習,但之後的創作也不是走這個風格。他不想要溶解視覺印象,相反的他要強化視覺印象:不是流動的盛宴,不,是永恆的確認。對於畫中的靜物,霍普更像是敘述者,而非畫家。他不只捕捉了美國的表面形象,更深掘了美國夢、探索了裡頭表面與實際之間極端差距的美國困境。可能一部關於美國的電影巨作變包含了這些所有的問題,而每個問題都包含了不同的故事:
⠀⠀⠀⠀⠀
旅館房間裡的人們辛苦地過了一天,某人深深地陷入了罪咎之中、沒有人真正地感受到家的溫暖、每個人都是庸庸碌碌;在鱈魚角白色房屋度假的情侶甚至從不將行李拿出來(霍普對此從不用特寫,與 John Ford 相同。)
⠀⠀⠀⠀⠀
直到五O年代中期,美國人才真正地開始認識霍普。《時代》雜誌甚至為他做了封面專題:『這是美國寫實主義的新篇章,畫出了過去未被描繪的世界。』當時的美國社會正著迷於心理分析,因此幾乎所有的電影都與佛洛伊德和榮格有關。霍普於畫作中所描述的「現代都市人的寂寞」突然成了高度關注的主題,而卡繆與沙特等存在主義作家的作品就像是把他的畫作付諸於文字。」
⠀⠀⠀⠀⠀
⠀⠀⠀⠀⠀
「霍普的創作剛好踫上了古典美國敘事電影的繁華時期,因此在觀察時,可以同時著眼於兩者,他經常以預期某事將發生或剛發生的角度描述一個地點,因此畫中呈現的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或激烈事件後的孤寂,例如〈加油站〉這幅畫裡剛為汽車加滿油的員工。這個畫面源自 Nicholas Ray 的《亡命鴛鴦》。
⠀⠀⠀⠀⠀
古典美國電影的說故事人,例如 John Ford、Howard Hawks、Alfred Hitchcock、Anthony Mann、Nicholas Ray、Frank Capra 與 Raoul Walsh,多是在同樣兩三個類似的故事上不斷變化。而愛德華・霍普也是在寂寞的人麼、空盪盪的房間與無話可說的伴侶中尋找素材。這些作品的背景是城市不易看穿的假象,與其不友善、難以親近的一面。霍普的畫中常出現窗戶,但它們是指向外頭還是指向裡頭?答案或許因人而異。只是,那些窗戶似乎都沒有玻璃,因為沒有反射,他們也沒有單方面地阻止外頭的人看進來,或阻止裡頭的人看出去。
⠀⠀⠀⠀⠀
無論裡頭或外頭,在霍普作品中都是同樣不真實的生活空間,並散發出陌生的氛圍。那些窗戶往往都是開啟的,而我喜歡的畫作,通常是沒有什麼其他主題,而只是表現窗洞本身。例如霍普完成於 1963 年與 1951 年的晚期作品〈Sun in an Empty Room〉與〈Rooms by the Sea〉。」
⠀⠀⠀⠀⠀
⠀⠀⠀⠀⠀
「根據霍普的朋友所述,當他對於繪畫沒有靈感時,幾乎每天都會上電影院。在霍普的畫作中,電影院象徵了無憂無慮的時刻,〈New York Movie〉中的帶位人員在昏暗的影廳裡倚著牆,沈浸在自己的思緒中(播放的電影她已經看過無數次了);她散發出的沈著與平靜是霍普畫作中其他人物難以比擬的。從背景可以看見一部份銀幕上的黑白電影畫面,或許是 Howard Hawks 的《天使之翼》?這幅畫結合了霍普最常造訪的四個電影院元素,亦即海濱戲院(das Strand)、公共戲院(das Public)、共和戲院(das Republic)、皇宮戲院(das Palace)。為了這幅畫,他先前甚至以鉛筆畫了五十三福素描。喬在兩人的家中走廊當起了模特兒,為帶位人員擺姿勢,並同時身兼漆黑影廳中寂寞的電影觀眾:『為兩名觀眾擺姿勢,一個戴黑帽、白面紗,穿毛皮大衣;另一個戴咖啡色的晚宴小帽,亞麻領飾以羽毛。儘管兩個人坐在黑暗中,但若有燈光打在他們身上,一定會很顯眼。』雖然霍普『執導』並發明了他畫作中的每個小細節,但我還是驚訝於他探索該地點該場景的『真實』感。依據喬於日誌中的敘述,霍普會多次重返現場,僅為了研究門簾上的皺褶與椅背上的光線反射。
⠀⠀⠀⠀⠀
從霍普的畫作可以明顯看出,他相當為電影院與白色銀幕著迷,像是他在工作室經常面對的白色畫布,即是他的好友同盟。他為所有事物都描繪了具體的形象,並賦予了具體的位置,透過將事物捕捉到的白色平面來克服空虛、焦慮和恐懼:這便是他的作品與電影院的共通之處。這讓霍普成為他畫架銀幕上的偉大說故事者,與電影銀幕上的偉大畫家並肩齊驅。」
⠀⠀⠀⠀⠀
⠀⠀⠀⠀⠀
⠀⠀⠀⠀⠀
——〈美國夢圖集:愛德華・霍普〉
收錄於《#溫德斯談藝術:
塞尚的畫素與觀看藝術家的眼光》文溫德斯
https://bit.ly/2Swd0mr
⠀⠀⠀⠀⠀
⠀⠀⠀⠀⠀
⠀⠀⠀⠀⠀
#讀大師談論大師真是一大享受
#你最喜歡的一幅EdwardHopper作品是什麼呢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edwardhopper」的推薦目錄:
edwardhopper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寧靜之夜】
在疫情肆虐之時,可能看《夜遊者》這樣的畫會份外有共鳴。此畫是愛德華.霍普的代表作,當中呈現的孤寂感覺,被認為展現了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對後世影響甚鉅。
此作品創作年份為1942年,正值二戰期間。因為珍珠港事件,美國遍佈了不安與抑鬱的情感,可能畫家亦受到這種情緒影響。畫中的餐廳位於紐約格林威治大道,裏頭有四位人物:一對男女彷彿早已認識,卻沒有交流,對頭坐着一個孤獨的人,侍應不知在望什麼,整個場面沒有甚麼戲劇性故事發生。畫作的內容、構圖和用色簡單,卻創造出寧靜而吸引的畫面。彷彿一切都緩慢,寧靜,孤寂,疏離而又極具美態。
這幅畫作面世即遇到伯樂,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用3000美元買下(約等於現在48000美元,即37萬港元)。後來有不少電影和藝術作品皆模仿此情此景向《夜遊者》致敬,其中奧地利導演Gustav Deutsc甚至將霍普13幅名畫拍成電影《Shirley: visions of reality》,電影從畫面,構圖到色調都高度還原畫作。
作品資料:
1942年 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
《夜遊者》(Nighthawks)
縱84.1cm,橫152.4cm
板面 油畫
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
#有人物 #在山水裏看花鳥 #用筆記 #着墨彩 #放位置 #記共鳴 #畫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繪畫 #歷史 #美國 #餐廳 #紐約 #usa #apaintingaday #newyork #painter #hkinsta #instagood #hkig #edwardhopper #artist #museum #newyork #america #urban #loneliness #travel
edwardhopper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藝術故事:【Edward Hopper:城市的局外人】
他看見都市的孤獨。
窗外,城市的街道空空如也,深宵的街角餐館只有寥寥數人。一對男女雖並排而坐,兩人之間毫無交流,不發一語若有所思。離他們不遠,一名男子獨自吃晚餐。侍應抬起頭,望著顧客身後窗戶外空曠的大街出神。這家小小的餐館內,各人看似身處同一幅畫面,其實各自活在自己的空間中。
這是美國畫家 Edward Hopper 的名著《夜巡者》。
當代繪畫大師 Edward Hopper 出生於美國。他多次前往歐洲學習,受到新興的寫實畫派影響,開始描繪城市街頭的生活風景。但他不畫城市的熱鬧繁華,只畫城市的空虛和冰冷。
這位藝術家天性安靜而保守,不擅社交。他曾講述,自童年起,內心總有一種「局外人」的感覺,這種情緒體現在他的作品上。
Hopper 生於「美國夢」年代,都市生活繁榮安穩。人們雖然得到了物質,卻失去了溫度。Hopper 在平凡日常生活中,捕捉都市人不自覺的寂寞。他以作畫的方式,紀錄他眼中的都市。許多人喜歡 Hopper 的畫,但他拒絕大部分訪問,拒絕那些屬於他的獎項。他不討論自己的藝術,當有人問及,他只會回答:「答案就在畫布上。」
婚姻和名譽也無法打動他的心,1967 年,Hopper 在畫室中離世。或許,他的疏離來自孤獨,他始終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
看著 Hopper 的畫作,我們不難聯想到今天的香港。有人笑說,Hopper 在上世紀已經繪出了疫情日常;或許我們可以好好問問自己,這種疏離是來自疫情,還是我們都市人的內心。
Art by Edward Hopper
Written by StoryTeller Team StoryTeller 說故事
這篇文章的 Cover photo 是 Edward Hopper 的畫作《Automat》,它在 1927 年情人節首次面世,那天正是 Hopper 於紐約舉辦的第二次個展中的開幕日。擔任畫中那位孤獨女性的模特兒,就是 Hopper 的妻子 Jo ⋯⋯ 今年的情人節,你又如何和情人度過?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藝術故事 #Storyteller #EdwardHopper #StoryTellerTeam
#EveryoneisStoryteller
StoryTeller 是一個說故事平台。我們連結不同創作者,希望透過文字、圖畫和聲音,重新把故事帶回生命。StoryTeller 同時亦是獨立創作單位,我們收集人與人之間的片段,將不同人的故事帶到你面前。我們相信故事的療癒力量,感受別人,也是感受自己,因為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 成為 Reading Club 會員,支持 StoryTeller 繼續創作美好的故事:
https://bit.ly/2MNRcPK
📻 收聽 StoryTeller Radio :https://store.story-teller.com.hk/pages/podcast
📖 預購 Ztorybook Issue 01 : https://bit.ly/3j9RLzv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