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寫在本土精緻文化殞落之前
1843年砵甸乍(1789–1856)成為首任香港總督,按現時的歷史論述,香港從此由一個小漁港被英國人改造成一個溝通東西方的貿易港。此說雖未能準確陳述香港文化全貌,但從一系列研究香港發展的叢書,如《Edge of Empires, Chinese Elites and British Colonials in Hong Kong》或《香港華資財團》中,可以看到在香港的世家,大部分從事買辦和經商致富的家族,當中有從大陸來港營生的,如東亞銀行的李冠春李子方兄弟和簡東浦、恒生銀行的林炳炎、何善衡、何添;有外地華僑來港經商的,如永安郭及先施馬應彪郭樂郭泉郭順兄弟;亦有本地歐亞混血兒何東,及從外地來的嘉道理和夏利里拉家族……當然,當時亦有律師和醫生能進入當日以英人為首的政治圈子並在香港社會有巨大影響力,但當我們說到香港日後的上流社交圈子,基本上是由這班買辦商賈組成的華人世家所把持。
雖然當日香港仍然是有三個階級,基本上一個是在政商界得意的歐洲統治族,一個是看準歐洲族羣對中國和本地華人市場力有不逮或不感興趣而乘虛以致富的華人買辦商賈,另一個就是普羅大眾的華人社會。當我們回看歷史,今天我們所說的香港世家望族,都是由這些華人買辦商賈家族所組成。由於當時香港有着如此獨特的歷史和地理位置,讓這些經商致富的香港世家族子弟大多放洋留學,所以他們對精緻文化的概念,基本上是融合了當時東西方觀點,所以他們能在政治和社交上跟歐洲統治族羣交流,在文化道德上亦作為普羅市民所模效景仰的對象。
雖說在香港經濟起飛前,華人社會的上流精英和普羅市民生活於兩個平衡的世界,雖然平衡過活,但各有各活出精采,三個世界的文化在愈後的時間,相互交流愈頻,這種不同階級之間的互動,創造出令七、八十年代走出國際的香港文化。
由於香港是一個由貿易建立起來的城市,所以香港的精緻文化,便是由商人的品味而來,但有錢不等同有品味,只要留意九七這個分水嶺,便會發現在九七前,品味由世家(即從二十世紀切交加已建立起來的old money)主導,他們的特點是盡得中西精緻美學之長,而九七後,這批世家大部分韜光養晦,不是移民他方便是低調過活,而現時活躍於社交界的,大部分都是五十年代後逃難至香港的廠家、更後期由大陸來港,甚至是演藝致富的new money。
前車可鑒。大陸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致力消弭中國精英的精緻文化令今日中國禮樂崩壞。如果要維持香港文化的生命力,只有多元才能令其有自我更新能力,可以不㫁推陳出新,因此,斷不能以一句「離地」便將兼融東西的本土精緻文化排除於香港歷史以外。
因為相信「富過三代方識吃飯穿衣」,《明周》試從香港世家郭沛勳家族第四代的郭志怡這個例子上,淺說什麼是香港精緻文化。
佟鎮南
專題組資深編輯
---------------------------------------------------------------
延伸閱讀:
Chapter 1:《BORN WITH SILVER SPOON 世家品味》http://www.mingpaoweekly.com/?p=52020
Chapter 2: 《RECONSTRUCT THE TASTE OF HAPPINESS 流金再現》http://www.mingpaoweekly.com/?p=52021
#明周文化 #明周專題 #2504期封面故事
---------------------------------------------------------------
關於我們:
Like 明周文化 FB:https://www.facebook.com/mpwculture
Follow 明周 IG:https://www.instagram.com/mingpaoweekly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