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大家看清楚囉~~ 這是中央氣象局所公布的台灣地區光光是2015年一年之內所偵測到的地震,其震央分佈以及地震規模、地震深度的視覺話統計數據,很重要,特別要強調,這光僅只是2015年單一年份之內,台灣就可以發生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地震喔,老天爺給台灣的先天條件就是如此,這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事實。
更何況,地質科學早也已經明明白白告訴大家,台灣島為什麼可以被歐亞大陸板塊以及菲律賓海板塊,因為板塊碰撞擠壓,而硬生生的被從從太平洋海底給透過造山運動給推升上來,其擠壓碰撞的推升力量之巨大,還讓台灣島形成超過百座高度超過三千公尺以上,其中包括東南亞最高峰的玉山,自己看清楚台灣本身獨特的先天地質構造條件為何。
有正確的風險意識,並且做好風險控管,才能趨吉避凶,可長可久。畢竟小心使得萬年船啊~~
隨處發生的地震?!—什麼是地震帶?(下)
https://pweb.cwb.gov.tw/PopularScience/index.php/earthquake/143-隨處發生的地震?!—什麼是地震帶-下
PS. 請大家自己冷靜的想清楚。
一般建築物出事或倒塌不會有輻射物質洩漏的問題,核電廠則不然。這就是非常關鍵的不同點。
四川大地震,南亞海嘯,阪神大地震災情都極為慘重,但是因為沒有牽涉到輻射污染問題,短短幾年間就完全復原,恢復正常。反觀車諾比核災以及福島核災的災區,一個都快40年了,一個即將滿十週年,災區復原現況如何,大家心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公布的2015年台灣地區地震分布圖知肚明。對於台灣來說,在先天特殊的地質條件限制之下,何種風險是我們無法承擔的起的,其實大家都應該心裡也很清楚才對,不是嗎?
PPS. 圖片3/3,這份地圖是從USGS(美國國家地質地質調查局)所建立的全球地震資料庫當中的實際地震紀錄統計分析整理出來的。時間是從1900年-2021年04/02,地震篩選選項是規模2.5+ 以上,呈現方式為同一地點,地震規模越大的排列在越上方,如果同一地點有多次相同規模的地震,則以最近發生的地震,排列在最上方。
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上以及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的隱沒帶上方的台灣島,每天頻繁的大大小小的地震,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宿命,相形之下,位於海峽另一邊,處於歐亞大陸板塊之上福建、廣東、浙江等地,在同一個120多年的時期內,地震的次數與規模,相較於台灣島,根本是小巫見大巫,人家蓋核電廠所面臨的地質變動、地震風險,硬是跟我們台灣截然不同。真的要搞清楚我們自己的真實狀況才好。
更何況,台灣也絕對不僅僅是過去這一百二十年間才有地震的,但因為USGS的地震資料庫是從1900年開始,才有正式的科學量測資料,在那之前的地震都只有歷史文字敘述記載,沒有符合現代地震科學所要求的嚴謹與精準度就是了。
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
2021台灣地震次數統計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真真實實的地震科學的實際資料在這裡。麻煩大家看清楚看仔細。
這份地圖是從USGS全球地震資料庫當中的實際地震紀錄統計分析整理出來的。時間是從1900年-2021年04/02,地震篩選選項是規模2.5+以上,呈現方式為同一地點,地震規模越大的排列在越上方,如果同一地點有多次相同規模的地震,則以最近發生的地震,排列在最上方。
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上以及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的隱沒帶上方的台灣島,每天頻繁的大大小小的地震,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宿命,相形之下,位於海峽另一邊,處於歐亞大陸板塊之上福建、廣東、浙江等地,在同一個120多年的時期內,地震的次數與規模,相較於台灣島,根本是小巫見大巫,人家蓋核電廠所面臨的地質變動、地震風險,硬是跟我們台灣截然不同。真的要搞清楚我們自己的真實狀況才好。
更何況,台灣也絕對不僅僅是過去這一百二十年間才有地震的,但因為USGS的地震資料庫是從1900年開始,才有正式的科學量測資料,在那之前的地震都只有歷史文字敘述記載,沒有符合現代地震科學所要求的嚴謹與精準度就是了。
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PS. 從這份USGS地震資料庫所記載的地震資訊彙整出來的台灣地區過去120年間的地震分布圖左側的重大地震規模排行榜可以清楚地看到。
才短短120年的期間,台灣地區發生強烈地震的前14順位排行榜中,許多朋友們曾經親身經歷過的,記憶猶深的1999年發生在中台灣的921大地震,竟然也只能排在第五名!比921大地震規模還要大的強烈地震竟然可以有規模8.1,規模7.8,以及規模7.7。那是十分驚人的地震規模,破壞力絕對驚人。面對台灣地震頻繁的先天條件,大家真的要有風險意識,千萬不要跟自己過不去啊。
PPS. 非常簡單的常識以及事實。任何重大災變,都可能造成慘重的傷亡與損失。
但是,歷史實際例證在在證明,有沒有輻射污染的威脅,卻可以造成災後復建時程、經費、複雜性等等因素有著天壤之別。
想想看中國大陸四川汶川大地震、南亞大海嘯、日本阪神大地震,甚至中台灣的九二一大地震等等災難,災情都相當慘重,但是因為沒有輻射外洩污染的問題,災後短短兩三年間,受災區域就可以全面重建復原,生活恢復常態。
反觀前蘇聯的車諾比核災,日本福島核災,發生都已經三十多年、超過十年了,請問復原、清污完成了嗎?災區的現況真的一切都恢復正常了?請問你知道這兩個核災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花費了多少經費與物力在試圖善後嗎?你知道目前以最樂觀的預估,這兩個核災還要花多少時間,多少費用在善後與清污還有一切相關的復原工作之上呢?
事實擺在眼前,兩者間的差別以及關鍵因素何在,大家因知肚明。冷靜思辨ㄧ下應該就可以秒懂了。不是嗎?
♡
#USGS
#台灣地震歷史紀錄
2021台灣地震次數統計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值得大家關注!規模5以上地震今年已5次 氣象局:有發生頻繁趨勢.....(02/07/2021 聯合報)
(記者吳姿賢/台北即時報導)今天凌晨1時36分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6.1地震,這也是今年第5個規模超過5以上的地震,中央氣象局表示,去年至今年期間,大規模地震確實有發生頻率較為頻繁的趨勢,將會持續觀察。
今年1月起大規模地震頻繁,根據氣象局統計,1月9日台灣東部海域發生5.7地震、1月17日台灣東南部海域發生5.4地震、1月25日台灣東部海域發生5.2地震、1月28日台東近海發生規模5地震。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說,地震沒辦法預測,但可以從趨勢來觀察,去年開始大規模次數地震就比往年要多,但是中小規模地震比往年少,整體來說能量應該可以平衡,去年很多人說地震偏少要注意能量釋放沒有完全,實際上根據統計,規模5至6地震的長期平均值為每年18次,去年有25次,規模超過6的長期平均值為每年2.3次,去年則有4次。
陳國昌說,大地震跟小地震的能量釋放程度差很多,以去年情形來看,目前看起來還沒有確切說法可以證明能量釋放未完全的說法,可能要有更多資料,但至少較大地震次數遠超過長期平均值,而今年延續去年情況甚至更頻繁,因為以規模5至6地震的長期平均值每年18次來說,一個月平均1.5次,但今年才一個多月就發生4次,加上今天凌晨就有5次,地震活動顯然比以前還要頻繁一些,至於後續會有哪些發展,還要繼續觀察。
陳國昌指出,此次地震位置發生在隱沒帶型的地震,去年到今年之間,隱沒帶型地震發生次數非常多,今年1月9日發生的規模5.7地震,差不多也是在今天凌晨地震的位置,深度也有70多公里,1月25日也發生規模4.8地震,深度快100公里,都是屬於隱沒帶型地震。
陳國昌說,今年台灣周邊的隱沒帶型地震比往年都要活躍,關於這一點氣象局會特別注意,但隱沒帶型地震如果規模大但深度很深,對於台灣來說可以不用太過緊張,而隱沒帶愈偏北愈深,震源位置也會愈深,因此怕的是在隱沒帶偏淺的位置發生地震,較靠近台灣的位置是在宜蘭跟花蓮交界處,如果靠近沿海或在陸地偏淺的位置約40多公里處發生規模較大的地震,就可能對陸地或都會區造成影響。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238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