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的強烈颱風的前一天
星期六 天氣不冷不熱 大風無雨
原本計劃搭貓空覽車去貓空走走
為了給孩子完整的行程
選擇了搭捷運 結果才踏出家門
就直接摔狗吃屎 兩隻腿破皮流血
我問她:要不回家吧 她說不要
我說我不會抱妳喔 妳知道的
還是去醫院擦藥 結果下午診所休息...
只好先把她把傷口擦擦止血
到捷運的路上 一直觀察她到底行不行
看她顛著兩隻腳走路的樣子
很想抱她 或轉頭回家拿推車
但想一想 還是算了 孩子正在訓練階段
過馬路有抱她一下
結果她自己要下來 說可以自己走~真的假的?
媽媽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
好吧!反正沒有什麼事會打倒我的 就出發吧~
結果到了貓空站..颱風停止開放
是沒有到很驚訝 有預備行程
就是旁邊的動物園
(當然如果用不到預備行程是最好的😂)
因為沒有朋友幫忙顧
首次單打獨鬥 沒有帶推車...狀況下
我還是硬著頭皮去了
原本沒預約是不能進去的
但服務人員說難得颱風天人比較少
加上疫情有人數限制 就放我們進去了
從買票開始 媽媽的腦袋一直呈現:
準備面對挑戰 的跑馬燈一直轉
不過 人少天氣又涼的動物園
真的很美好 除了便利商店買點心不用大排長龍
想看什麼動物都看的到
連之前要排隊到死的小火車 都不用排隊
就這樣 從最高的鳥圓
一路走到溫帶動物區 無尾熊區 熱帶動物區..
她始終一直惦記著要看獅子跟長頸鹿
非州動物區找了超久 真的很難找 還問了兩個工作人員 終於趕在關門前看到了長頸鹿
是有聽到獅子的吼聲 但沒看到獅子
實在走不下去了 媽媽只想趕快回家洗澡抬腿
經過一下午的行程
相信她是真的長大了
沒有喊一句要抱 都自己走
這對3歲半小孩來說不容易 媽媽也不容易
好在 整個過程 除了買食物買票
我就像在跟朋友逛一樣
沒有任何帶小孩的阿雜問題
回到家之後 趕快幫她洗完澡
睡覺的時候 幫她捏捏小腿 問她累不累啊
她說不會累 還一直說 不要捏 會碰到傷口😂
太好了 媽媽可以放心抬腿
從出家門 到進家門 總共走了一萬多步..👣
https://www.instagram.com/p/CTynzavlrr6/?utm_medium=copy_link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臺北大天后宮,又稱清代臺北府城大天后宮,是臺灣一座由臺灣巡撫劉銘傳等官員建立於臺北府城的媽祖廟。該廟後在1912年前後因受颱風嚴重毀損及市區改正等緣故遭拆除,原址隨後建立「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後改稱「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即今國立臺灣博物館前身),同時成為臺北新公園(現稱二二八和平紀念公...
1997 颱風 在 阿愷報氣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關島附近的熱帶性低氣壓,結構還是很差,強度還是很弱,雖然有機會形成颱風,但國外的數值預報差異仍大,不一定會成颱,目前距離台灣還有3000公里,最快周日或下周一,來到巴士海峽附近,是否襲台,不確定性太高了,還要觀察,今天(週二)各地晴朗炎熱,山區有午後局部雷陣雨,明、後天(週三、四)北邊鋒面稍接近,雖然沒有直接影響,但午後雷陣雨會比較廣,西半部及東北部有陣雨(下雨時間不一定要到午後),週五鋒面北抬,恢復夏季天氣型態
1997 颱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謝網友劉京才先生分享這段他在1994年10月10日大姊出嫁之日所拍攝的迎娶紀錄片,影片開頭是三重住家門口,當天恰逢席斯颱風來襲,迎娶車隊冒著不小的風雨,從三重交流道上中山高往基隆行駛,沿途可見當時正在興建中的汐止五股高架道路(俗稱十八標,全線於1997年通車)。
1997 颱風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臺北大天后宮,又稱清代臺北府城大天后宮,是臺灣一座由臺灣巡撫劉銘傳等官員建立於臺北府城的媽祖廟。該廟後在1912年前後因受颱風嚴重毀損及市區改正等緣故遭拆除,原址隨後建立「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後改稱「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即今國立臺灣博物館前身),同時成為臺北新公園(現稱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的一部分。現在,其部分石造結構遺物仍散置於當地。
此外,該廟被棄置於臺北州廳廳舍的「二媽」[註 1]媽祖軟身神像,在1910年代初被曾石岳等三芝地方仕紳迎請至當地,並由庄民集資建廟供奉至今。
黃氏節孝坊現位於台灣台北市的228和平紀念公園內,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黃氏節孝坊落成於1882年,是台北市內難得一見的百年歷史以上的古蹟。
背景
黃氏,原名嘂娘(嘂,通「叫」),諡端懿。生於1820年9月9日,卒於1893年2月23日,享年74歲。黃氏家居福建舖錦(今石獅市寶蓋鎮鋪錦村),16歲遠嫁泉州晉江17歲的王家霖。
王家霖小名馬赤,字則樹,號秋霖、敦巖。父親是王宗河,任五品官,後來因故辭官從商,往返福建泉州與台灣艋舺兩地作生意。王家霖考功名,考了很多次都沒上,於是就丟下書本幫助父親王宗河做生意。王家霖體弱多病,1847年因病去世,年29。當時28歲的王妻黃氏不但跟隨公婆從泉州遠渡來台灣艋舺定居,並獨自撫養三子兩女,且子皆有其功名。(《淡水廳志》)
1870年,王家霖弟王則振,向淡水地方官員陳培桂與高臚璟請託旌表,陳、高奏報朝廷黃氏節孝事蹟,並求旌表;同治皇帝賜金三十兩,准其建坊及節孝祠。之後,黃氏次子王天錫積極募款興建節孝坊。
1882年,建於台北府城東門內的黃氏節孝坊落成,石材工匠皆來自泉州。
遷移拆建
1893年黃氏去世,建於台北府城東門的該坊,於1901年遭台灣總督府以「市街改正」為由,連同東城牆一起拆掉,將其遷至現今228和平紀念公園內。
1990年,因台北捷運施工,該坊第二度被拆,直到1997年台北市政府才重新組立於同樣公園的現址上

1997 颱風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8): 1、磐安:生活在大山裡; 2、磐安:大山下的藥農生活; 3、磐安:涼亭裡的鄉村風景; 4、磐安:大山下村的前世今生; 5、磐安:走近玉山古茶場; 6、磐安:偶遇“壽龜奉茶”; 7、磐安大皿:千年古村悠閒生活。
一進大皿村,你就會被皿溪兩岸的宮燈所吸引。來大皿村觀宮燈,知曉宮燈製作的過程。雙峰鄉是宮燈之鄉,曾在1997年香港回歸那年,天安門廣場上那兩盞高達8米的宮燈就是大皿村人製作。
磐安是“中國藥材之鄉”,常年種植中藥材8萬餘畝,是全省最大的中藥材主產區和道地藥材集散中心。中藥材產業是磐安的傳統優勢產業,隨著中藥產業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磐安中藥材種植逐步走向規模化、標準化,設施栽培、林下套種等種植模式方興未艾。近段時間,磐安道地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正忙著土地平整。該基地位於新渥街道馬討山區塊,占地2407畝,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轉、資金撥付、墳墓搬遷、規劃設計等工作。“我縣中藥材規模化種植開始於2002年。”縣中藥材技術推廣站站長宗侃侃說,從起初的一家一戶分頭種植,到現在逐漸形成基地化產業化種植,磐安中藥材種植實現了由粗放式到標準化的提升。資料顯示,2019年我縣中藥材標準化種植面積為2萬餘畝,與上年度基本持平。其中當家品種浙貝母因去年種籽價格低,種植面積增加了0.5萬畝。
2018年以來,我縣以“道地精品、高效生態、綠色安全”為發展目標,大力推進萬畝中藥材標準化基地建設,在新渥、冷水、仁川等浙貝母主產區建設種植示範基地8000畝,在尖山、窈川等鄉鎮建立鐵皮石斛、覆盆子、白術等標準化基地2000畝。白術是“磐五味”之一,磐安產的白術被稱為“蛙術”,品質高、藥效好。位於大盤鎮林豐村的磐安藥王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基地裡,白術、黃精等中藥材長勢喜人。基地負責人蔡文光介紹,眼前這片白術再過兩個月就進入採收期。得益於規模化種植管理,今年白術受颱風天氣影響較小,8000余株白術種苗產量預計可達1萬多公斤。

1997 颱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介紹
訪問作者:柯金源 (Ke Chin Yuan)
內容簡介:
首篇導演自剖,如何從一開始追求影像美學表現,到自我反省環境紀錄工作者應該要表現的本質為何,至今返歸真實、企圖透過鏡頭傳達種種災難之因並對社會大眾與決策者形成影響的歷程。
第二至四章,是海陸交界與海岸線的總體檢。第二章綜觀臺灣海岸線大尺度、規模性的改變,直指重要指標現象是如何形成,如自然海岸消失與人工海岸水泥化問題。
第三章進入各地樣區,透過錯落在大尺度當中的單點案例,細數人為開發的演變,說明自然與經濟活動間的衝突,以及保育的重要。
第四章以作者的家鄉彰化為記主軸,描述一路以來田野對生命的感動,以及人、生物與環境互動的海岸群像。
第五章與第六章談臺灣日日都在經歷的天災與汙染問題。島嶼無可迴避的天災包括地震、颱風,自然創傷已難平復,人為破壞卻讓天災加劇。如今在氣候變遷之下,複合式災難更年年考驗著島民的智慧。這幾十年來,自然資源從正常運轉到逐漸消失,除了天災,更因為環境汙染。滋養我們的土地、無所不在的空氣、生養萬物的海洋,這些環境汙染,是怎麼一步步走到這裡的?
第七章到第九章的主題別是森林生態、臺灣附近重要島群生態變化以及生物多元價值。第七章論及森林若海洋,一樹一島嶼。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標誌著生物多樣之島。人們對待山林的態度將決定環境會以協合或是衝突回應。第八章則是細數離島。臺灣是島嶼型國家,每座島嶼都擁有不同的生態重要性與歷史意義,甚至是臺灣的前哨。當我們不瞭解臺灣周遭海域發生了什麼國際紛爭或是生態破壞,我們將無從面對共同未來。第九章則透過指標物種的命運,看到了珊瑚死亡的悲劇,也看到了軟絲成功復育的希望。
最終章則回顧環境命運為何是一場你我必須共同扛起的未竟之戰。環境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你與我的書。這是過去以及現在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一步一步共同刻寫出來的環境啟示錄。
作者簡介:柯金源
人稱柯導、柯師傅。彰化伸港人。
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十二年,共累積了超過三十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新聞部。近年作品多關注產業政策變遷下,臺灣自然環境如何遭受破壞;以及在公民意識覺醒的年代,政府該如何訂定未來環境保護計畫、企業該如何落實社會責任。多項作品入圍並獲得國內外重要影展獎項。
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購買第一部照相機,開始記錄自然生態景觀。
1985年 進入專業視覺語言學習之路。
1986年 拍攝主題以人文、社會現象為主,並進入媒體,主跑政治與經濟、社會運動。
1990年代 臺灣媒體開放,閱聽大眾的資訊使用與娛樂方式產生質變。為了更貼近閱聽人以達到環境資訊的傳播目的,開始參與電子媒體「生態類與人文紀實類節目」的拍攝與製作,大量累積影音資料。
1998年 參與公視新聞部「我們的島」環境新聞雜誌的企劃採訪拍攝製作。並擔任深度報導記者、社會組召集人、編採組長、採訪組副組長。
2002年 為了完整呈現環境的變遷與觀點,並結合影音創意形式,「環境類型紀錄片」成為重要的呈現形式。
主要獲獎紀錄:
1997年起,入圍與獲得國內外超過一百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個人入圍七次電視金鐘獎、獲頒攝影與非戲劇導演三座金鐘獎,以「動物救援」獲得NPO媒體報導獎【電視報導首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更同時獲得美國【CINE金鷹獎】、美國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以及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兩項大獎與九項優異獎,近年代表作為紀錄片《海》,記錄臺灣近二十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全片沒有旁白與配樂,以質樸的影像敘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圍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國、中國、西班牙等各國相關影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