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知本北極宮主祀北極玄天上帝,同祀神明有濟公活佛、孚佑帝君、關聖帝君、華陀神醫,池府、莫府千歲等諸神,左右側神龕供祀清水祖師、地藏王、觀音菩薩、九天玄女、陳靖姑、註生娘娘等神佛。
#知本北極宮
🏠:台東縣台東市富貴街86號
☎:089512205
#台東廟宇 #玄天上帝 #濟公活佛 #孚佑帝君
https://saytainan.com/2021/01/11/089-512205/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Jerry Ts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何信標 暱稱別號:標哥、阿標 出生日期:1966年01月05日(54歲) 身高體重:168公分 出生地點:中華民國臺灣省新竹縣 家族成員:妻子戴富美(統一棒球隊職員),育有二子何恭旭、何恭慶(雙胞胎) 經歷 統一獅隊啦啦隊隊長 統一獅隊運動行銷部課長(~2014年) 統一獅隊業務部課長(2015年~...
「1966年民國」的推薦目錄:
- 關於1966年民國 在 老莫踅透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1966年民國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1966年民國 在 公民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1966年民國 在 Jerry Ts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1966年民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1966年民國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1966年民國 在 1966年民國55年Formosa 的評價
- 關於1966年民國 在 民國55年(1966)的台中市區、公園、街頭景象- 台灣控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1966年民國 在 台灣第一代的計程車(王雙福攝) 民國55年(1966) - Facebook 的評價
1966年民國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年6月6日,舉行畢業典禮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張哲生 攝)
昔日去逛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時,常會經過臺北工專(北科大的前身)的新生南路側校舍,當時它的校門在新生南路上,現在在忠孝東路則出現一個更大的校門,校址為臺北市忠孝東路三段1號。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之校史:
1912年(明治45年)7月5日,日本臺灣總督府於臺北廳大加蚋堡大安庄(即北科大現址)設立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隈本繁吉先生擔任所長,所內分設「木工」與「金工及電工」兩科,為臺灣工業教育之肇端。
1914年(大正3年)6月23日,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1918年(大正7年)7月18日,增設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五年制,並設機械、應化、土木三科,專收日籍學生。
1919年(大正9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
1921年(大正10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工業學校,以日籍學生為對象;而原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則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二工業學校,以臺籍學生為對象。二者在同一校舍上課。
1923年(大正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第一工業學校及臺北州立第二工業學校合併,改稱為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電氣科、建築科及應用化學科、機械科、土木科共五科。
1937年(昭和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採礦科。
1939年(昭和14年)4月8日,臺灣總督府於本校另設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採夜間授課。
1945年(民國34年)12月31日,校名在二戰後更改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分初級部、高級部,設機械、電機、土木、建築、化學、採礦六科。杜德三先生為第一任校長。
1946年(民國35年)1月,成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同年9月1日,王石安先生接任校長。同年10月1日,簡卓堅先生接任校長。
1948年(民國37年)8月,奉令升格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初設五年制機械、電機兩科。原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同年11月1日,開學上課,此日定為校慶紀念日。同年12月,成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
1949年(民國38年)7月25日,顧柏岩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增設五年制化學及礦冶兩科,增設三年制電機科電力及電訊兩組,電訊組後併入電子科。同年10月,原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
1950年(民國39年)9月,增設五年制土木工程科。
1951年(民國40年)9月,增設二專土木科。
1952年(民國41年),增設二專化學科。同年12月4日,宋希尚先生接任校長。
1953年(民國42年),二專停招,增設三專機械科、電機科、紡織科。同年5月11日,康代光先生接任校長。
1954年(民國43年)8月1日,增設三專土木工程科、化學工程科。
1957年(民國46年),原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改稱為臺北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附屬技工訓練班。
1958年(民國47年)2月10日,張丹先生接任校長。
1961年(民國50年)7月7日,增設二專機械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63年(民國52年)8月,增設二專電機工程科。
1965年(民國54年)2月18日,趙國華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成立夜間部。
1966年(民國55年),增設三專工業工程科。增設二專工業工程科及工業設計科。同年8月,土木工程科工業設計組建築組併入工業設計科。
1967年(民國56年)6月13日,增設三專礦冶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71年(民國60年)3月1日,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同年8月1日,紡織工程科更名為纖維工程科。同年12月30日,唐智先生接任校長。
1972年(民國61年),增設二專電機科工業訓練組一班。成立空中高工補習學校,設機工、電工二科。成立臺灣省臺北工業專科學校附設建教合作中心。
1973年(民國62年)2月1日,與臺灣電信局合作,辦理電訊專科班。
1975年(民國64年),增設三專工業設計科。
1977年(民國66年)7月20日,奉准設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設機械、電機、化工、工業工程四科。
1979年(民國68年)8月1日,纖維工程科紡織組、化纖組分別更名為紡織工業科紡織工程組及紡織化學組。
1980年(民國69年)10月,頒發畢業證書編列第一號予俞石獅校友。
1981年(民國70年)7月,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改名為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
1983年(民國72年),增設臺灣第一所二專核能工程科,為建教合作專科。
1984年(民國73年)12月31日,張文雄先生接任校長。
1987年(民國76年),增設三專建築設計科。工業工程科更名為工業工程與管理科。二月,本校實習輔導室 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同年8月,工業設計科建築設計組獨立為建築設計科。
1988年(民國77年)7月31日,礦冶工程科更名為材料及資源工程科。
1989年(民國78年)8月1日,張天津先生接任校長。
1990年(民國79年)8月8日,奉教育部核准成立改制技術學院籌備規劃小組,並成立五個工作小組積極推動改制工作。
1991年(民國80年)6月,成立自動化科技中心,主要任務在整合本校機械、電機、電子及工工等各系有關自動化方面之人才設備。
1992年(民國81年)1月25日,教育部同意國立臺北工專以台北縣萬里鄉中萬里加投段及基隆市安樂區大武崙段等部份土地作為第二校區預定地。同年8月,增設光電科技中心。
1994年(民國83年)8月1日,國立臺北工專改制為國立臺北技術學院,設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及資源工程、土木工程、紡織工程、電子工程、工業工程、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等十個技術系。停招二專及三專,五專學制繼續招生。
1995年(民國84年)5月1日,成立校內第一個研究所-機電整合研究所。同年8月1日,校內共同學科成立七組教學研究會,設主任一人。同年8月,首次藉由遴選制度產生11位系主任。設置進修推廣部。
1996年(民國85年)9月29日,臺北縣萬里第二校區正式獲撥用。
1997年(民國86年)4月25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獲頒八十五年度服務貢獻、辦學績優、行政考核優良、師資考核優良及視導評鑑優良等五個獎項。
1997年(民國86年)8月1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立機電、工程、設計、管理四大學院,並增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土木與防災技術研究所、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同時增設車輛工程技術系及冷凍空調技術系。同年11月1日,北科大首度校慶,副總統連戰先生蒞臨賀勉。
1998年(民國87年)7月,附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奉准升格改制為進修補習學院,為二技3年學制,改招專科畢業生修業學生。同年8月1日,停招五專。同年8月19日,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電力與能源技術研究所、材料及資源工程研究所、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
1999年(民國88年)7月,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補習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學院。同年7月15日,成立創新育成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製造科技研究所、冷凍與低溫科技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生化與程序工程研究所、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增設經營管理系(二技)、應用英文系(二技)。
2000年(民國89年)2月,為提昇行政效率,加強服務品質,成立「ISO 9001品質驗證推動小組」,積極推動取得國際驗證工作。成立水環境研究中心。同年3月3日,迎千禧年共同宣言紀念碑於校內紅樓前揭幕,由張天津校長及各級主管和師生代表數百人參加,鐫刻嚴文方副校長題撰之千禧宣言碑文-「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我們曾經參與,從兩千年起,我們更要共同努力追求卓越。」同年8月1日,增設車輛工程研究所、資訊工程研究所、自動化科技研究所、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創新設計研究所、化學工程研究所。增設工業工程技術系。
2001年(民國90年)5月15至18日,慶祝9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一同走過從前校園影展暨座談活動,敬邀孫運璿資政、法務部長陳定南及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共同參與。同年8月1日,增設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班、二技資訊工程系、光電科技系。
2002年(民國91年),成立奈米矽元件研發中心。增設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2003年(民國92年)8月1日,增設電機工程系博士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博士班。同年12月19日,成立奈米光電磁材料技術研發中心。
2004年(民國93年)2月2日,李祖添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設立四年制資訊工程系、光電工程系、經營管理系,二技學制停招。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光電工程系博士班。同年10月1日,甘比亞石油專班開學典禮,該班為北科大與西非甘比亞共和國合作而開設之四年制學士專班,亦為國內與西非建教合作之首創。
2005年(民國94年)2月1日,成立藝文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資訊工程系博士班、工商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及電資碩士在職專班。
2006年(民國95年)8月1日,成立電資學院。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增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大學部四年制機電、電資、工程科技、創意設計等四學士班。
2007年(民國96年),成立北區技專校院教學資源中心。增設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博士班、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班。同年9月,增設甘比亞電資專班。
2008年(民國97年)8月1日,增設應用英文系碩士班、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博士班、甘比亞土木專班。
2009年(民國98年),增設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班。增設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班、資訊與運籌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1966年民國 在 公民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80年代 圓山大飯店 天文台 游泳池]
圓山大飯店改建成現今大型宮殿造型是1973年(民國62年)的事情,就是照片中的圓山大飯店。
這是拍攝於1980年代的圓山,下方是啟用於1966年(民國55年)的再春游泳池,山上還有啟用於1963年(民國52年)的圓山天文台,而中山北路上可以看到完工於1980年(民國69年)的新生高架橋第一代的引道。
當年的汽車顏色真是形形色色比較多樣啊,喔!對了,以前的計程車是沒有限定統一專用黃色的,計程車統一用現在的18號黃色,是在1990年代以後的事了。
再春游泳池1992年(民國81年)拆除,原址目前為堆放中山橋(明治橋)分解石塊的古蹟保存場所,圓山天文台1996年(民國85年)遷往士林天文台,就是現在的天文科學教育館,圓山天文台原址留下一個水平式日晷的紀念公園。
#圓山
#圓山大飯店
#圓山天文台
#再春游泳池
1966年民國 在 Jerry Ts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何信標
暱稱別號:標哥、阿標
出生日期:1966年01月05日(54歲)
身高體重:168公分
出生地點:中華民國臺灣省新竹縣
家族成員:妻子戴富美(統一棒球隊職員),育有二子何恭旭、何恭慶(雙胞胎)
經歷
統一獅隊啦啦隊隊長
統一獅隊運動行銷部課長(~2014年)
統一獅隊業務部課長(2015年~2016年)
統一獅隊球團部課長(2016年11月~)
資訊取自
台灣棒球維基館
https://reurl.cc/WLgOd9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QhuleHvqtuN_LDwq99EnA/join
感謝各位衣食父母的支持與努力
Licence:
You’re free to use this song in any of your videos, but you must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 your video description (Copy & Paste):
Song: MusicbyAden - Ocean
Music provided by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Unported
Video Link: https://youtu.be/kMm-OwnPqXA
1966年民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我家的隔壁的隔壁」繪本介紹
訪問作者: 黃惠鈴
內容簡介:
我家的隔壁,是阿公辛苦擔來硓(石古)石蓋成的古厝
隔壁的隔壁,是大家乘涼賞月、曬花生、菜乾的好所在
遙遠的隔壁的隔壁,是風吹過來的地方、是我的家鄉
歡迎大家一起來我家、還有我家的隔壁的隔壁玩喔!
澎湖的房子順應大自然的法則、終年強風的照拂,以就地取材的硓(石古)與石灰岩等建成冬暖夏涼的房子;平頂形式的屋頂「磚坪」,更是全家人共同乘涼、曝曬作物的好地方;而古厝的壁面與窗櫺等裝飾更有許多老祖宗智慧的傳承與精緻藝術的呈現。
在澎湖當地遺留了不少已無人居住、年久失修的古厝,或許是古早人家的牛舍、豬舍,也可能是水井或菜宅,也因為這些日漸凋零的老房子,增添了澎湖當地與眾不同的地景風貌,保留了先人生活的珍貴記憶,更默默守護生活在這一塊土地的人們。
作者簡介:黃惠鈴
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研究所畢業。所企劃圖書曾獲五座圖書金鼎獎、2008年誠品年度最佳編輯獎、2015年豐子愷圖畫書獎;個人曾獲國立編譯館優良漫畫(腳本)獎首獎、信誼基金會圖畫書銀牌獎、耕莘文學獎第二名、中華民國教材協會教材徵選優選等獎項。個人創作出版:《蔬菜的島》、《造夢築屋的建築師》、《總舖師大辦桌》、《那一年我們一起打棒球》、《金針花》、《我在篤行十村的日子》、《買一桶勇氣》、《有朋友真好》、《沒甚麼大不了》、《屁股馬桶》、《風獅爺減肥記》、《天生好腳》、《阿公的假牙》、《嘰哩咕嚕吵翻天》等數十本書。
繪者簡介:郭金昇
1966年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系藝術教育碩士。2014年所出版的《蔬菜的島》榮獲好書大家讀等推薦。個展:「舊情綿綿」郭金昇水彩畫個展(1995年台北市師院藝廊)、「浮光掠彩」郭金昇水彩畫個展(2009年台北市吉林藝廊)。聯展:「全省美展」、「教師美展」、「雙和美展」等多次。
現職:台北市國小藝術與人文教師。
1966年民國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大師」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辭世,享嵩壽102歲。他曾獲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譽的普利茲克獎,「羅浮宮金字塔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託下,貝聿銘替羅浮宮主庭院設計由玻璃和金屬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為主要入口,周圍環繞3個相同造型的小型金字塔,於1989年完工。
羅浮宮金字塔建造初期,因風格與充滿古典氣息的羅浮宮主建築格格不入,受到大批巴黎市民反對。當時法國民眾大多認為出自貝聿銘之手的玻璃金字塔設計過於前衛,要求取消擴建。這項工程最終在爭議聲中保留,羅浮宮金字塔至今矗立30年,已成為巴黎地標之一。
貝聿銘出身蘇州望族,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央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辦人之一;生母莊氏為清廷國子監祭酒後代。
貝聿銘18歲時留學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攻讀建築,之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MIT),1940年取得MIT建築學士學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1954年成為美國公民。
貝聿銘踏入建築界後展現設計高樓大廈的長才,1955年與在地產商齊氏威奈(Webb & Knapp)共事的建築師一同成立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I.M. Pei &Associates),事業逐漸起飛。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與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強調光與空間的結合,留下「讓光線來作設計」的名言。
他的代表作包括美國華府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貝聿銘生前獲得眾多榮耀,最受矚目的是1983年獲頒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现代主义建筑最后大师」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嵩寿102岁。他曾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美誉的普利兹克奖,「罗浮宫金字塔是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托下,贝聿铭替罗浮宫主庭院设计由玻璃和金属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为主要入口,周围环绕3个相同造型的小型金字塔,于1989年完工。
罗浮宫金字塔建造初期,因风格与充满古典气息的罗浮宫主建筑格格不入,受到大批巴黎市民反对。当时法国民众大多认为出自贝聿铭之手的玻璃金字塔设计过于前卫,要求取消扩建。这项工程最终在争议声中保留,罗浮宫金字塔至今矗立30年,已成为巴黎地标之一。
Ieoh Ming Pei, FAIA, RIBA[1] (26 April 1917 – 16 May 2019) was a Chinese-American architect. Born in Guangzhou and raised in Hong Kong and Shanghai, Pei drew inspiration at an early age from the gardens at Suzhou. In 1935, he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rolled in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architecture school, but quickly transferred to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was unhappy with the focus at both schools on Beaux-Arts architecture, and spent his free time researching emerging architects, especially Le Corbusier. After graduating, he joined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GSD) and became a friend of the Bauhaus architects Walter Gropius and Marcel Breuer. In 1948, Pei was recruited by New York City real estate magnate William Zeckendorf, for whom he worked for seven years before establishing his own independent design firm I. M. Pei & Associates in 1955, which became I. M. Pei & Partners in 1966 and later in 1989 became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Pei retired from full-time practice in 1990. Since then, he has taken on work as an architectural consultant primarily from his sons' architectural firm 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
Pei's first major recognition came with the Mesa Laboratory at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in Colorado (designed in 1961, and completed in 1967). His new stature led to his selection as chief architect for the John F. Kennedy Library in Massachusetts. He went on to design Dallas City Hall and 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He returned to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75 to design a hotel at Fragrant Hills, and designed 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 a skyscraper in Hong Kong for the Bank of China fifteen years later. In the early 1980s, Pei was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when he designed a glass-and-steel pyramid for the Musée du Louvre in Paris. He later returned to the world of the arts by designing the Morton H. Meyerson Symphony Center in Dallas, the Miho Museum in Japan, the Suzhou Museum in Suzhou,[2] Museum of Islamic Art in Qatar, and the Grand Duke Jean Museum of Modern Art, abbreviated to Mudam, in Luxembourg.
Pei won a wide variety of prizes and award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including the AIA Gold Medal in 1979, the first Praemium Imperiale for Architecture in 1989, and the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rom the 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 in 2003. In 1983, he won the Pritzker Prize, sometimes call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
1966年民國 在 民國55年(1966)的台中市區、公園、街頭景象- 台灣控 - Pinterest 的必吃
Jul 11, 2019 - △就是這位美國大兵留下許多1966年的台中景象。不過這張照片是在日本東京都立川市(Tachikawa)。 △1966年的台中火車站△台中公園入口。 ... <看更多>
1966年民國 在 台灣第一代的計程車(王雙福攝) 民國55年(1966) - Facebook 的必吃
民國 55年(1966),台灣的第一批計程車開始營運。圖為台灣第一代的計程車「裕隆青鳥1200cc」,後門把下面印著「限乘4人」,後門的下方寫有車號「15-12211」,「15」是台灣 ... ... <看更多>
1966年民國 在 1966年民國55年Formosa 的必吃
1966年民國 55年Formosa. 19,545 views19K views. Dec 29, 2007. Like. Dislike. Share. Save. akachag. akachag. 2.23K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