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water #如水一般的公共空間 ▌#向香港反送中運動學習 #111投出你對公共空間的選擇 #捍衛有票可以投有街可以佔的權力RRRRRR
2019年6月以來,香港 #反送中運動 的抗爭行動,不斷地挑戰眾力的極限,其中,引自李小龍的武術哲學 "Be Water" 成為示威者奉行的抗爭心法,抗爭者如水「無處不在」又「化為無形」;「要進,像洪水一樣湧進去;要退,像潮水一樣退去。」
另一方面,不只運動"Be Water",在抗爭活動下,香港的公共空間一樣變得如水一般——四處快閃伺機進攻、巷口即抗爭現場的運動策略,顛覆了約定成俗的城市與社會功能。在這篇文章中,#侯志仁 老師用親身的觀察,分別透過5個面向探討香港在抗爭下,變得「#如水一般的公共空間」,包含媒體、商場、情感、暴力、人民。
在這,要先補充一下香港的城市空間背景,香港是一座地狹人稠的城市,長期缺乏紀念性、地段好、可容納大規模群眾的「大型集會遊行的公共空間」。但是,「隨著香港人「隨處皆可抗」的意念轉換,街頭轉瞬成為抗爭發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抗議空間。」
例如,在商場x公共空間的小節,侯志仁即討論到「自發性的集會卻更隨機的在一些非典型的公共空間中開展,像是商場、地鐵站⋯⋯這些在日常生活裡,過渡性或是難以有清晰定位的公共空間,在這場運動裡,反而成為承載集體意見表達、功能強大的交流場域。」
而這一些空間是如何被賦予政治性的呢?侯志仁老師在媒體x公共空間的小節提到「經由「網路直播」與公眾凝視的過程,原本封閉的事件與空間產生了公共性:這一些藉著網路訊號所傳播的集體空間已漸漸轉變為新的「公共空間」。」
簡單的說,由於我們對現實的認知已逐漸是透過鋪天蓋地的網路媒體所建構而成,而我們所認知的公共空間也隨著在重構(或「液態化」)中。最後,侯志仁老師特別強調這些性質轉換中的過渡公共空間具有彼此學習、反覆調適、凝聚創意,並且依靠「出奇制勝的創意設計,使得政府措手不及,並成功吸引大眾的注意力」,藉此成為成為2019年6月以來,運動源源不絕的燃料。
#bewater
#公共空間
#反送中運動
#抗爭的公共空間
#願榮光歸香港
https://eyesonplace.net/2020/01/10/13585/?_thumbnail_id=13588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