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黃西田欠債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吳孟達,從濫賭欠債到配角之王:你喜歡成功,還是喜歡夢想?】
最近 #吳孟達 過世,因為發現我的讀者年紀大多是 16 歲 ~ 30 歲區間,擔心有些人不太清楚他是誰,還是簡單介紹下。
吳孟達是 80 年代璀璨港片時代重要的一抹色彩。
其經典作品不計其數,舉凡《整蠱專家》《賭聖》《食神》《九品芝麻官》《少林足球》等等,都能看到他無厘頭的搞笑風格,是首屈一指的「配角之王」。
吳孟達的離世,媒體對他有說不盡的豐功偉業,回顧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活得像武俠小說,曾歷經少年得志,耽溺享樂而墜入谷底,最終大徹大悟、力圖翻身終至重回事業高峰。
每位傳奇,往往是從黑暗迷茫與低頭自省中誕生,一如吳孟達。
/
吳孟達從小就喜歡演戲,在電影院「一人一票」尚未風行的時代,他就會和兩個弟弟僅買一張票潛進戲院看戲,心中立志要成為演員。
之後他瞞著父親報考 TVB 演員訓練班,試鏡時演了個流氓,一次就考上,事後吳孟達回想:「我只是有小聰明而已。」
少年得志的人,確實有點小聰明的。
兒時勤跑電影院觀影的基礎,吳孟達對表演早已養成某種直覺,總是能精準達到老師要求。
他記性又強,劇本看 2 遍就能將自己跟對手的台詞記住,很快就成為訓練班中的紅人,同班同學杜琪峰和周潤發都對吳孟達的梳理台詞的功力佩服不已。
彼時表演班共有 40 人,僅 7 名學員拿到 TVB 的長約,吳孟達便是其一,那時他不過二十出頭,意氣風發地說:「我覺得其他同學都沒我帥,周潤發也不如我!」
1979 年,吳孟達演出《楚留香傳奇》爆紅,星運直衝,許多粉絲會聚集在公司樓下找他簽名、送禮物,廣告與片約紛至沓來,然而鮮花與掌聲,反倒讓吳孟達迷失了。
他開始泡賭場、混酒吧,成天將自己圍繞在賭桌、酒瓶和大腿裡。
/
吳孟達在《楚留香傳奇》演的角色是遊戲人間「胡鐵花」,而他的前半生也活得跟角色一樣。
只是他忽略現實人生並非電視劇,當一個人身處高峰卻缺乏自省意識,踏空一步便是直墜深淵。
吃著小聰明和天賦的老本、不精進演技的結果,吳孟達試鏡開始變得不順、工作量銳減,而他又改不了賭博酗酒的惡習,四處借錢繼續賭,終至欠下 30 萬港幣的巨額債務、被公司雪藏。
吳孟達被銀行宣布破產,向好友周潤發借錢,遭到對方拒絕,另名好友杜琪峰甚至直指他是「扶不起的爛泥巴」。
吳孟達心中恨死這兩人,和他們斷絕往來,後來才明白,兄弟們不過是在救他,「如果他們借我錢,我就會一直對他依賴,還是會跑去過那種生活(賭博)。」
和好兄弟不相往來,債務還是得還。
1981 年到 1984 年的這段期間,吳孟達都在四處跑龍套,開始遭受工作人員的白眼與嘲諷。
他徹底見識到一個人在谷底時,受到的待遇連狗都不如,別人當初對你的追捧,也可能在下一秒變成石頭。
「那時才知道,原來小聰明不長久。」他歎道。
/
努力還債的 4 年來,吳孟達開始反思過去。
不跑龍套時,吳孟達就會在家看書、研究電影,從《演員的自我修養》《角色的誕生》一路讀到《演技六講》,就連導演陳凱歌的電影《黃土地》,吳孟達看了起碼 100 多遍,反覆鑽研片中農民角色的塑造。
上工跑龍套時,哪怕劇本台詞只有兩句,吳孟達仍會讀到 200 遍,還會替角色構思心路歷程與家庭背景。
他這才驚覺:「原來我是真心喜歡這行的,如果還有機會重新做人,我想好好當個演員。」
儘管演的都是龍套角色,周遭人慢慢發現吳孟達變得不一樣了。
「昔日交惡」的好友周潤發與杜琪峰瞞著他、偷偷替其製造機會,幫助吳孟達演出電影《天若有情》中的「太保」一角,該片讓他一舉摘下當年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人生開始朝好的方向改變。
同時,吳孟達和小他 11 歲的周星馳相遇,合作第一部電影《賭聖》就引爆全港,票房高達 4132 萬元,成為香港 1990 年度票房總冠軍。
後話大家都曉得了,周星馳與吳孟達陸續合作《逃學威龍》《鹿鼎記》《武狀元蘇乞兒》《喜劇之王》《大話西遊》等等,成為港片史上最經典的黃金拍檔,將吳孟達一舉推向「配角之王」的事業巔峰。
/
從過氣到翻紅,吳孟達對演戲的態度丕變。
和他合作過《花田喜事》的香港導演高志森回憶,吳孟達從來沒有遲到,每天都會提早到現場和導演與演員們過戲,收工後就回飯店研究劇本、不參加無謂的應酬。
另外,當夥伴周星馳在創作時遇到瓶頸,壓力太大在片場發脾氣,只有吳孟達知道如何安撫與疏導他的情緒。
曾經跌落谷底,吳孟達深知演藝圈一切都是假的,唯獨過好自己的人生、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是真的;而他現在與未來的目標,如他所述,就是想好好成為專業演員。
他做得非常好。
/
每當和想走演藝圈或藝術行業的朋友聊天,我時常感覺到他們鬱鬱寡歡,理由大抵是深感懷才不遇。
實際上,有些朋友真有兩把刷子,但就是沒有機會,而我相信這也是為何很多演藝圈的人都喜歡算命,畢竟多數時候你不免會懷疑「人各有命,富貴在天」,而真相也的確如此。
許多販賣成功學的人士會刻意忽略所謂天時地利人合,僅告訴社會大眾努力就好,但他們心裡清楚,努力不過只是基本。
長期勤奮耕耘卻苦無出頭機會,該如何是好?看完吳孟達的谷底翻身後,我突然獲得某種想法。
所謂難關,我認為是一個「檢視你到底喜不喜歡這件事」的機會。
喜歡一件事情和深愛一個人相同,哪怕對方是個渣滓,你仍舊會義無反顧地去付出,也願意去接受他某些「讓你不太喜歡」的部分,試圖找出某種平衡點。
我曾經和一名朋友聊天,他滔滔不絕地告訴我自己有多愛演戲,但聊到後來發現他想演的全是男主角,至於配角(特別是丑角),他全是面有難色,於是我告訴他,你只是喜歡被注意,不是真正愛演戲。
還有一種人,他們一樣想當明星,但苦惱自己賺不到錢、打零工很丟臉,坦白說我認為他們也不是喜歡演戲,而是喜歡賺錢。
/
如果一個人想被注意、想要追求成功財富,我覺得完全沒有毛病,但你必須考量的就是你「擅長」的事情,而不是你「喜歡」的事情。
吳孟達曾經表示,他起初不曉得自己到底愛不愛演戲,以為只是貪慕虛榮,直至潛心進修的 4 年低潮,他才發現演戲是摯愛,一生一世都放棄不了。
所以,與其說吳孟達 4 年來在「認真磨練等待機會」,不如說他根本從未想過機會會上門,搞不好他已經做好心理準備要演龍套一輩子了,只因他喜歡。
我鼓勵每個人都一定要去追求自己的心之所向,也相信任何挫折、焦慮的等待與自我懷疑,恰恰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幫助你更加釐清自己想要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當你翻過山頭、真正了解自己要追求的人事物時,我深信這種信念會令你擁有更強的爆發力,也更加有續航力。
如果你喜歡的事情,剛好是你擅長的事情,那麼恭喜你,你是被上天眷顧的孩子,好好珍惜你的人生。
如果你喜歡的事情卻「不是」你擅長的事情,然你還是因為喜歡而勇往直前,那我一定要對你說,你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人,而我欽佩你。
#Adaymag
https://www.adaymag.com/2021/03/03/wu-mengda-story.html
黃西田欠債 在 龍應台 - Lung Yingta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元節做什麼最好?
一個人關在房間裡,倚一燈如豆,讀小說啦⋯⋯
22 斗金斗銀
阿姑說,好,她去看一看旺來的新厝。
阿姑到的那天,太陽很大,她穿著黑色綢緞衣裳,黑布鞋,走過曬穀場,到了正廳門口。正廳是神明廳,裡面黑黑的。阿姑停了下來,不跨入門檻,只是站在正廳外面,用右手掌放在眉毛上,遮住曝曬的陽光,往裡面看了一看,就倒退著走了出去,身體倒退走喔,一直退到大門,出了大門之後才轉身,走到右邊檳榔樹下。
旺來本來就在院子外面稻田那邊等,這時奔到檳榔樹下,急急問說,「怎樣?」
阿姑嘆一口氣,說,「難怪啊。」
「難怪什麼?是怎樣?」旺來氣急敗壞。
「正廳裡面,」阿姑慢條斯理說,「一屋子老歲仔。」
旺來很驚,說,「什麼老歲仔?誰?」
阿姑瞇著眼,看著院子前面一株狐尾椰子,椰子中間一支竹竿樣的細枝尖端站著一隻黑頭翁。
她說,「這年頭,白頭翁都變黑頭翁了。」
旺來哀求,低聲下氣地說,「拜託,你趕緊說好不好?」
阿姑說,「很老、很老、很老的那一種,就是講,穿清朝衣服的那一種老歲仔。」
旺來一下子就明白了,登時氣呼呼破口大罵,跺腳說,「太沒道義了,明明跟我講,他們搬家的時候有把祖先帶走,這代表他們白賊啊,亂講騙人啊,房子賣了,人走了,把祖宗丟在這裡給我們。」
旺來當場掏出手機,打電話給賣方。電話上越說越大聲,吵了起來。他邊講邊走到鴨池塘那邊去了,又一直講回到檳榔樹下,然後在阿姑跟前切掉電話。
「怎樣?」
「他講,有啊,他們有把去年往生的爸爸帶走。」
阿姑說,「可是他們沒有通知爸爸的爸爸還有阿祖阿嬤的爸爸啊。他們家族人很多耶。客家人,幾十代人都作伙不離散......」
「怎麼辦呢?」旺來非常苦惱。
阿姑當然有辦法。
旺來就依照阿姑的指示辦事。
他去買了一斗金、一斗銀,用手推車運到正廳裡。
「什麼一斗金、一斗銀?」我打岔了。
阿青說,「金紙銀紙啦。」
我鬆口氣,「不是真的金子銀子。那——為什麼要金紙銀紙?」
阿青說,「那你就不懂了。我們很講究的。金紙分很多種,像『天公金』最貴,是燒給玉皇大帝的,『壽金』是燒給媽祖、關聖帝君的,『福金』是初一十五給土地公的。『甲馬金』上面印了盔甲、兵,還有馬,是燒給宮廟的五營兵將的.....」
五營,我知道,每一個村子的四個入口和中心,地上都放著一個小廟,大概是郵局寄包裹的紙箱大小,比人的膝蓋還矮,通常在進村出村的道路一株榕樹下,或者稻田、鳳梨田邊,東營、西營、南營、北營、中營,五支部隊嚴密齊整地保衛著村子。
「甲馬金,」我說,「我懂了,其實就是地下勞軍費啦。」
阿青用嘉許的眼神看我,猛點頭,說,「對。」
我也看見關鍵難題所在,說,「可是現在是不相干的別人家的祖先賴著不走,或者說,這些清朝長輩也很無辜,他們走不掉;阿旺用哪種金銀去燒給別人的列祖列宗呢?」
阿青有點高興看我那麼認真好學,覺得我邏輯也很通,就正經地回答,「對啊,銀紙都不能亂燒的。『大銀』是除夕、端午、中秋燒的,燒給祖先。『小銀』,是燒給好兄弟的,去萬善公廟燒——就是陰廟啦。還有喔,出殯的時候不是都有人一路上撒紙嗎?就是撒『小銀』——」
「讓我想想,」我的歸納能力是不錯的,我說,「『小銀』是給孤魂野鬼的,那出殯撒『小銀』的意思就是,家有喪事,新魂要過路,要加入你們,所以賄賂遊蕩的孤魂野鬼,買通他們,讓他們沒事不要來找新鬼麻煩,對嗎?」
「這......」阿青顯然沒想過那麼多,不確定地說,「大概,大概是吧。」
「那麼,」我舉一反三,說,「依照這個邏輯,新聞報導常常有那些討債公司的人到欠債的人家門口去撒紙錢,是不是撒的也是『小銀』?為的是招引『好兄弟』上門,來嚇死那個欠債的人?就好像找陰間的黑道來幫忙討債?」
這個邏輯推得似乎太遠,阿青很猶豫,說,「我倒是沒想過,可是你說得蠻有道理,好像應該是喔......」
「不過,」她又想起來,「還有一種『經衣』,長方形的,上面會印梳子、牙刷、鏡子、拖鞋之類的,就是旅行用品,也是到陰廟燒給好兄弟的。我們跟阿嬤去陰廟的時候,會拿『經衣』跟『小銀』一起燒,阿嬤每次都會碎碎念,說一定要記得先燒經衣,然後燒小銀。阿嬤說,當然要讓他們先洗澡更衣,然後再拿錢上路。」
「阿嬤很有道理,」我說,「那——在墳墓常看見有人把紙壓在石頭底下,看起來毛毛的。那是什麼?」
阿青睜大眼,說,「不知道你會問這麼多。我不知道耶,要問阿姑。」
「那你現在打電話問她。」
阿青說,「真的假的?」
「真的,」我說,「現在打。」
阿青掏出手機,滴滴嘟嘟按了號碼,再按下擴聲鍵。
一會兒,就聽見阿姑沙啞的聲音,很乾脆,很粗獷的女人。
「放墳墓的是墓紙啦。清明掃墓或是新墓落成的時候都要放。不過泉州移民過來的,比如鹿港的、淡水的、清水的,都用五色紙,直接插進泥土裡面,不是放在墳墓上面。漳州過來的就用黃色的墓紙,而且要放單數,就是拿三張、五張、七張,用石頭把黃紙壓在墳墓上。墓紙代表屋瓦,不管是在墳上壓,還是插進土裡,就是為祖先修房子的意思,就是孝順啦......」
電話結束,阿青笑咪咪地,為阿姑的博學有點小小的得意。這時,我總算成功地讓她暫時忘記了剛剛的眼淚。
「所以旺來帶了一斗金、一斗銀,」我繼續追根究柢,「為什麼說『斗』?今天哪裡還有人用『斗』?」
「那些沒搬走的,都是清朝人啊,當然要用『斗』。旺來他們是真的帶秤去的,就是古早時候用的秤。」
「現在哪裡去找古早時候的秤?」
「我阿姑的店就有。」
「然後呢?」
「然後,就在那個正廳裡面,旺來他們用秤,秤出一斗金,一斗銀,然後焚香,說:你們看好了喔,這間厝,是我們用一斗金、一斗銀,買過來的。現在銀錢房屋兩訖,各位長輩,可以走了。一路好走。」
「後來,」我說,「旺來就可以睡了?阿嬤也聽不到老人咳嗽了?」
阿青說,「是啊,後來就只有阿嬤自己在咳嗽。」
《大武山下》pp. 119-124
#大武山下龍應台
攝影:郭子綺
黃西田欠債 在 黃西田怪病突發緊急送醫,千萬家產一夜敗光內幕驚人,今75歲 ... 的必吃
黃西田 怪病突發緊急送醫,千萬家產一夜敗光內幕驚人,今75歲欠巨債無錢治病太心酸! # 黃西田 #茶娛飯後. ... <看更多>
黃西田欠債 在 74歲黃西田緊急入院驚傳噩耗!欠債上億放棄搶救 - YouTube 的必吃
74歲 黃西田 緊急入院驚傳噩耗! 欠債 上億放棄搶救,女兒頻遭黑衣人騷擾太心酸【娛樂星鮮事】# 黃西田 #草地狀元. 12K views · 6 months ago ...mor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