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在書上讀到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有一次,松下政經塾的學生問松下幸之助「古時候,有句俗諺「鳥不鳴待如何?」,有人用對這句話的答案來比喻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位歷史人物的個性,織田信長是「鳥不鳴,則殺之」(強勢,主導),豐臣秀吉會「鳥不鳴,使鳴之」(引導,勸誘),而德川家康則是「鳥不鳴,待鳴之」(耐性,等待機會),那麼松下先生您的答案又是什麼?」
這一題還真是不太好回答的問題,因為如果要表達自己的理念,又不想重複前面三個答案,還真的需要好好想想。
松下幸之助當場回答「鳥不鳴,亦何妨?」意思是說,結果(鳥鳴)未必重要,只要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就好。這個答案也與其「真切、誠懇」的處世哲學相吻合。
讀到這裡,我也認真想了一下我自己的答案會是什麼?或者說,我比較認同前面的哪一個答案呢?
我的答案不是重點,但我有另外一個體悟:常常,我們根本沒有認真想過我們人生裡的「鳥」在哪裡?「鳥」又是什麼?就也不會去想「鳥不鳴待如何?」了
#鳥不鳴干卿底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