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星期一 絕對音樂】
「在這個動動嘴、敲敲鍵盤就可以在網路上掀起一場腥風血雨的時代,
最起碼的善良,是始終保持內心的理性,在現實世界管好嘴,
在嘴路世界管好自己敲打鍵盤的手…」
因為~~
比偏見更有力量的是換位思考,
比指責更有力量的是尊重,
比輕易評價更有力量的是對真相的等待~~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fm997.cityfm.tw
*************************
《與眨眼不語的星子,對唱那首懷舊思念的《魯冰花》——追憶「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
——「這種霧,好像春天的早上才會有。」
這是1989 年上映的電影,由當年擔任編劇的吳念真,改編自鍾肇政的小說《魯冰花》,小說中的主角——古阿明,在遇見即將指導他的美術老師時,說出的一句看似不怎麼樣起眼的台詞;然而,這句台詞卻是那麼精準而又深刻,帶出古阿明他那細膩的觀察能力,與純真率直的表達。他的藝術天份就在那一瞬間展露無遺,這也同時把小說的背景舞台——因一口泉水而得其名的泉水村——位在丘陵地帶的水城鄉,適宜種茶的天然地勢刻劃出來。
歷經冬日休眠期的茶樹,到了春天氣溫回升,便開始萌芽。對古阿明來說,與美術老師的一面之緣,成了觸動他內在對繪畫創作的一陣春風。泉水村有一口源源不絕的清泉,雖能滋潤鄰近幾村的水田,卻順著地勢向他處匯集進附近水流,泉水村的居民一滴也享受不到;天然環境的條件差異,也象徵城鄉與都市,甚至與鄰村之間,先天發展上的優劣比較。而此時的台灣文學,也因鍾老富有寓意的文字,彷彿被注入一股春暖般,慢慢開始吐露出花意。
在時局動盪之時,搖曳綻放著文學的花朵
1960年,那時的鍾肇政35歲,《魯冰花》是他首部的長篇小說,當時的台灣處於動員戡亂之時,小說開始在《聯合報》的副刊連載刊登,故事中帶著美學訓練與城市視野的美術老師郭雲天,走進隱匿在山林溪流間的小學,鍾老藉著郭雲天的視角,挖掘出尚未萌芽、埋藏在此地的藝術種籽——古阿明。郭雲天嘗試抹去過往那些陳舊、刻意模仿的創作思維,更直觀地接受眼前的自然,試圖向人們傳遞順應心性的創作思想。
「也許老師們都還有著從前的傳統觀念,認為畫必須畫得像、自然,其實這才是不自然的。小朋友有他自己的眼光,他們怎樣感覺,便怎樣畫,這才算真正的自然。」
正如他筆下的角色所說,鍾老一生以文字為鋤,開土闢地似的墾殖台灣文學的這塊土地,儘管土壤在先天上有些貧乏,但憑著熱切執著,鍾老筆耕不輟滋養土地。他以技巧性的書寫,批判當時的社會,不僅點出社會上貧富差距與農村發展的現象,同時也帶出教育體制跟黑金政治的問題。
《魯冰花》衝破戰鬥文學及反共文學枷鎖,使鍾肇政成為第一名在《聯合報》副刊登載作品的台灣本省籍作家,小說露出後受到廣大迴響,而在那之前,鍾老的作品十稿九退,歷經多少次的捶打雕琢,才練成如此一部跨越時代的巨作,裡頭雖沒有明確提到任何「客家」的字眼,然段落文字的內蘊裡,是能讀出道道地地「鄉土文學」的清香。
冒險培育文學幼苗,對得起天地良心
小說被改編成劇本,從文字轉譯成影像,故事以種植在茶園中、與茶樹相間的「魯冰花」,譬喻弱勢族群,像是路邊綻開卻不受人重視的花朵;裡頭還提到現代的化學肥料、農藥的使用,正逐漸取代掉過往,當花謝後用作茶樹肥料的「魯冰花」。
城市或有權勢者一步步地往上,但窮鄉僻壤的低下階級卻不時還得忍受飢餓、窮苦的生活困境。「光明:這兒並不缺少;但唯有其光明,相對地也就免不了有黑暗。光明與黑暗,原是永遠同在的啊....」——生死有命,每個人生來就並非是絕對平等,這在小說裡的文字或是電影的畫面呈現中隨處可見。
「祇有細微的,比那輕悄的樹葉聲更細微的蜜蜂振翼聲在飄浮著。魯冰花正盛開。一行行的茶樹間和一行行的魯冰花,形成綠黃相間的整齊圖案。」夾雜在中日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時局之間,鍾老的人生與創作,猶如化身為自身筆下的「魯冰花」,他不停努力以文字耕耘關懷台灣的文學,更將自己的生命經驗,寄託予作品的角色,時而是郭雲天、時而又成了古阿明,他用更直觀、開放的胸懷去擁抱文學。
郭雲天和林雪芬兩人的情愫,在時光的流逝之間日漸萌芽,兩人往來的書信當中,也巧妙透露出鍾老對社會的擔憂,「我很擔心他不幸生根於一個極不適於成長的地點——其實我懷疑我國在那裏有較適宜的地點。」鍾老關切社會也批判人性,更強調其成長經驗中所觀察到的一切,那對文學養成是最重要的土壤養分。「如果我們不曉得有這麼株幼苗也就算了,當我們發見到它時,我們總得盡一份責任來培育它。這樣才對得起天地良心。」當年冒著被打壓的風險在副刊上連載,也成功以作品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寫作,是僅止於一人一筆的孤獨,而鍾老的創作超越文字,懷抱著更遠大的想像與願景。
故事到了尾聲,古茶妹哭倒在郭老師的懷中,「有時,小小的心靈仍會容納一個大道理的,正和一粒沙裡仍可裝進天地的道理一樣。」悲泣著那些遺憾與不公,是對命運亦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無奈與癱軟。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家鄉的茶園開滿花
對比到電影中美術老師初訪茶園,聽見古茶妹唱著「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媽媽的心啊魯冰花」,那段純真歌聲所帶來的感動,撼動了數個世代的人們,或許對於 80 年代後的世代來說,至今仍深深感動著他們的是,那首電影中的主題曲;倘若沒有鍾老勤奮不懈地為台灣文學的灌溉與付出,又何來有這部影像作品的誕生。
遺憾的是,這朵花已在今年落下了地,再次化做為泥土。鍾老的精神與氣度,即使再過百年,也依舊是值得作為後世景仰的典範。每當夜空裡的星子閃爍眨眼,即使不語,也能看見他的家鄉如今又再次開滿了花。
被譽為「台灣文學之母」的鍾肇政,一生筆耕、創作力旺盛,為客家文化打拚、為台灣文學四處奔走。鍾老的寫作沒有包袱、題材多樣,也開啟台灣「大河小說」的先河,留下《濁流三部曲》、《台灣人三部曲》等巨作。
(文章來源: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36152)
***************************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魯冰花 時代 背景 在 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紀念】「客家文學之母」鍾肇政老師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
《魯冰花》是臺灣作家鍾肇政於1961年(民國50年)
開始在《聯合報》副刊連載的小說。
之後被改編成同名電影,藉由老師郭雲天的視角,敘述那個時代的台灣農村故事。有貧富差距的問題、教育失衡以及家庭關係。
在化學肥料普及之前「魯冰花」(Lupine)被當作茶樹肥料使用,後來也引申為弱勢族群。就像故事中極具繪畫天分的古阿明,即便才華洋溢,卻因為教育、家庭背景才華不被大眾所接受。
而姊代母職的古茶妹,儘管溫柔堅強,年幼的心也忍不住,在最後傷心地替弟弟抱屈:「每個人都說我弟弟是天才,可是在他得獎之前,只有郭雲天老師說他是天才。」就像一位母親,奮力想保護孩子一樣捨不得。
「閃閃的淚光魯冰花。」魯冰花的花語就是母愛。
謝謝鍾老師,留下許多溫柔堅毅的感人之作。
【書展】台灣文學前輩鍾肇政>>https://bit.ly/2TgBxc7
魯冰花 時代 背景 在 鄭文燦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鍾肇政文學獎起跑,鼓勵創作優秀作品,讓世界更美好
鍾肇政文學獎已經邁入第五屆,今年徵選文類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導文學、散文、新詩和兒童文學等,總獎金300萬元。文學是社會重要的靈魂,我們希望透過舉辦文學獎,鼓勵更多人投入創作,追隨鍾肇政創作不懈的精神,創作更多優秀作品,讓世界更美好。
今年文學獎主題為「丹桂飄香掛心腸」,「掛心腸」引自鍾肇政的詩句,鍾肇政創作能量豐沛,類型相當多元,許多作品主軸都來自對故鄉龍潭的掛念,也重視在地文化及客家文化的傳承,以及對自身的反省。
鍾肇政創作歷經日治時期、白色恐怖時期、民主化階段,他也是第一代新客家運動倡議者,希望恢復客語的使用,振興客家文化,其中作品《台灣人三部曲》剖析客家人在台灣歷史上扮演的反抗角色,具有歷史深度,也開創台灣大河小說的傳統,反映客家人的硬頸精神。
接下來,市府將重新校正及編纂《鍾肇政作品全集》,並推出電子版;鍾肇政位於龍潭國小日式宿舍故居,活化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本週六也將正式開幕;鍾肇政長篇小說《魯冰花》是經典著作之一,龍潭大北坑休閒農業區每年的「戀戀魯冰花節」,也吸引許多遊客造訪。
我們將陸續透過更多元的方式,以及桃園地方文化特色,讓更多人了解鍾肇政的創作時代背景,更深入在地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