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太空的邊界是哪?】
#本日冷知識1537
上上週我們講了三位蘇聯太空人不幸在太空罹難的故事。該事故迫使工程師從失敗中學習,並持續改進系統。使後繼者:來自各國的數百名太空人有安全可靠的方式定期往返國際太空站。
但說來奇怪,大多數太空人所到的「太空」,也只是在海拔約 400 公里的國際太空站「而已」,400 公里差不多是把台灣豎起來那麼高。相較於地球這顆直徑 12742 公里的巨球,國際太空站像一隻緊貼著地球臉皮飛的小蚊子。
定義上,太空的邊界是在海拔100 公里的地方,那條想像的界線叫「卡門線」(Kármán line)——太空人其實離家不遠。#當我張開翅膀試圖往夢裡闖
卡門線出自西奧多.馮.卡門先生(Theodore von Kármán, 1881–1963)出生於匈牙利的航空動力學工程師,身為猶太裔的卡門隨後移民美國,在加州參與成立「噴射推進實驗室」,也就是大名鼎鼎的 JPL,現隸屬於 NASA 的超酷組織(火星歸他們家管轄)。
* 德文名字有馮 (von) 不見得代表是貴族。馮卡門的 von 只是指出他來自卡門村。von ≒ from。
卡門本身是超音速飛行、飛機翼型、流體動力學,尤其是紊流方面的泰斗。簡而言之他是造飛機專家,怎麼會管到太空去了呢?
故事要說到底,就得從......牛頓說起!讓我們倒帶,回到西元 1665 年,英國鬧大瘟疫,青年牛頓實行了保持社交距離的防疫措施,就宅在家,看著蘋果掉落忽然就想通了萬有引力原理。天才小神童是想通了啥?原來他是頓悟惹:月亮和蘋果是完全一樣的,在向著地心做自由落體!之所以蘋果會著地,但月亮永遠不會掉下來的差別在於,月亮的橫向(公轉)速度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之快。
什麼跟什麼,有聽沒有懂 XD 是,牛頓的頓悟超抽象的。幸好多年後,牛頓決定出本科普書解釋他驚天地泣鬼神的萬有引力理論(月亮與蘋果一體適用,故名萬有),想出惹另一個天才比喻,或是說更具體的思想實驗:
▆ 牛頓的砲彈(Newton's cannonball)...... 出自《原理》第 6 頁。
我們一般人沒吃過砲彈也看過大砲走路 (x) 知道砲彈是怎麼一回事 (o)。從砲管飛出的砲彈,會開始受地球重力影響而往下掉,呈拋物線軌跡飛行直到著地。
牛頓請讀者想像在高山山頂有一具性能極佳的大砲,能用任意的高速射出砲彈。由日常經驗我們知道顯然是射速越快射程越遠。而當砲彈超快、極快、有夠快時,會發生有趣的情況:地球是圓的(人類自古希臘甚至更早就知道了),隨著砲彈橫著飛,地球的曲率開始起作用,使地面好像在加速向下遠離砲彈——高中物理課本會教你證明這個貌似存在的加速度的大小是 v^2 / R,其中 v 是速度,R 是曲率半徑,詳解略。
牛頓大神指出,當砲彈速度 v=√(gR) 大約是每秒八公里 (!) 時情況變得大有蹊蹺,儘管砲彈一直在自由落體,但地表也一直在遠離著它,這兩個加速度的量值相同方向相反,使得砲彈只要維持著該速度就永遠不會著地。
在物理上有兩種方式描述這現象——A、重力恰好提供物體繞地心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或B、重力恰與離心力抵銷。兩者敘述彼此等價,只是觀點不同。
我們只要記得重點是國際太空站、月亮、人造衛星、喬治克隆尼和珊卓布拉克......全都像牛頓的砲彈一樣,憑藉著橫向的超高速度而能「一直自由落體,但永遠不會落地」,換言之就是:上軌道(in orbit)啦。
回到卡門,#男人不過是一種消遣的東西有什麼了不起......咳咳,錯頻惹,是我們的航空飛行/空氣動力學專家卡門先生。當年他在認真推敲的問題其實是:
▆ 「一個國家的領空該往上算到多高?」
身為飛行機專家,他知道飛機能維持飛行是靠機翼維持足夠的升力(Lift)以抵抗重力。飛機的升力和幾個因素有關:速度的平方,空氣的密度,還有機翼的面積。蠻直觀的,可以想像機翼是藉由把空氣向下推擠讓自己獲得反作用力向上升。
但不幸的是高空的大氣密度越來越稀薄(具體上是指數衰減—— 90% 空氣分子都聚集在離地表 20 公里內),為了提供足夠升力,飛機的巡航速度就需要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直到某個海拔高度,速度值(呈指數增長)已高到金離譜,和牛頓的砲彈的 √(gR) 速度相差無幾。與其說那還是架飛機,不如說是自帶推進器的火箭。
總而言之,卡門線的初衷就是:「已不算是開飛機那樣靠空氣提供的升力飛行,而是像開外掛 (x) 火箭 (o) 是靠離心力遠離地表」的海拔高度。如果飛機算空軍,火箭算太空軍,卡門線就順理成章的代表太空的邊緣。
當年卡門得到的值差不多是海拔 62 英哩,100 公里的一個概略數字。但他的計算面臨到各式問題:地球的大氣密度其實隨著緯度、季節、溫度、甚至太陽黑子的活躍程度的影響而起起伏伏,不完全符合他簡化版計算中的條件。
因此隨著知識與技術的進步,有人大膽異議說「很可惜,卡門先生算錯了」並提出新的分界提案。例如,美國空軍傳統認定的太空邊界是 50 英哩 = 80 公里的高度。曾經有數種實驗性的「太空飛機」(混合傳統空氣動力學和火箭推進的飛機)突破那個高度,包括有名的X系列火箭飛機——「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壯便曾經做過 X-15 火箭飛機的試飛員,達到過太空的邊緣。而突破 80 公里的空軍飛行員一樣會獲得太空人的稱號。
大概是醬。科宅這番長篇大論,只希望大家記得一件 Take home message:上太空不只是往上爬一百公里那麼簡單而已。若只單單上拋一百公里,地球引力會立刻讓你像蘋果一樣落回地面。
上太空真正的重點是往橫向加速,只有飆超快,達到水平方向約每秒鐘八公里的東西(參考:國際太空站 = 7.66 km/s。哈伯望遠鏡 = 7.59 km/s)才會維持「牛頓的砲彈」的狀態,待在低地軌道上。
反之亦然,太空人要回到地面,也不是咕咚一聲往下跳就行。他們需要劇烈的減速,主要是利用大氣層的摩擦生熱,把太空和地表的每小時兩萬六千公里的速度差異給磨掉......速度的平方差和動能成正比,這份奢侈的速度需求也是上太空代價辣麼高昂的原因之一喔。
插圖:俄國航太總署的聯盟號(Soyuz)發射太空人和物資到國際太空站的示意圖,你看,關鍵是火箭橫向的推進,就像牛頓老大說的那樣。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8萬的網紅Show Lo's Official Channel羅志祥官方專屬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舞極限巡演來到馬來西亞站,由於場地位於海拔2000公尺的高山上,主辦單位擔心空氣稀薄,特地準備氧氣瓶好讓小豬保持強壯體力、頭腦清晰,沒想到開唱前,小豬還是頭腦昏沉,原因是??...
「高山空氣稀薄原因」的推薦目錄:
- 關於高山空氣稀薄原因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高山空氣稀薄原因 在 Hanahana Tou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高山空氣稀薄原因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高山空氣稀薄原因 在 Show Lo's Official Channel羅志祥官方專屬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高山空氣稀薄原因 在 [問題] 高海拔稀薄空氣與心肺功能的關係? - 看板Hiking 的評價
- 關於高山空氣稀薄原因 在 [東森新聞HD]汽車也有高山症空氣稀薄「變無力」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高山空氣稀薄原因 在 高山空氣稀薄原因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高山空氣稀薄原因 在 高山空氣稀薄原因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高山空氣稀薄原因 在 林老師氣象站- 為什麼高山日夜溫差特別大? 昨日,屏東大 ... 的評價
高山空氣稀薄原因 在 Hanahana Tou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終於夢想之地。南極。前言 https://reurl.cc/0zYvok
南極啊南極,有生之年我們必再回去,美麗的,美麗的另外一個世界。
去的地方多了之後,不管照片再美其實一般的天朗氣清山川壯麗早已很少感覺驚訝,但是南極每一次的登陸,都真的有讓我去到另外一個世界的感覺。那個世界裡海鳥翱翔鯨魚自在巡遊,海豹橫躺岸邊而企鵝游泳跳水覓食無比自在,除了風聲鳥鳴之外,這個世界,不存在複雜的人類文明七情六慾,是一種接近偉大的乾淨。南極既沒有原住民也沒有永久居民,遠離人類掌控之外,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如企鵝、海豹、鯨魚與藻類、細菌、真菌等,是南極最豐沛的生物資源,加上各式礦產以及巨大面積,也有許多科學家將南極視為未來地球的救贖—上百座的科學考察站,每年皆有近五千名的科學家在此進行各種研究。
事實上人類至今對南極的了解仍然相當有限,眾說紛紜,即使實地踏上南極大陸,那也真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不過如果能夠藉由我的文字讓大家對這個地球感覺多一點的有趣那就太好了!這幾個禮拜,我們來說說南極。
一般來說要前往南極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破冰船,最主要的港口是阿根廷的烏蘇懷亞,在南極觀光業發展之前,這裡主要是流放犯人以及補鯨業為主,又稱作「世界的盡頭」。船以及登陸的模式還有其他的細節我們之後再慢慢來講,這個禮拜,我們先來了解一些關於南極的基本知識。
西元一世紀的時候,托勒密(數學跟天文學家,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腦袋,雖然他也是當時地心說主要的提倡者之一就是了🙈)便提出了地球的對稱性,也就是相信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塊位置的大陸,相對於北極而存在。古時候的人想名字其實都很簡單(笑)南極洲的英文名稱「Antarctica」便源自羅馬化希臘語的陰性複合詞「antarktiké」,也就是「北極的對面」。
越靠近南極點,出現極晝極夜的時間就越長。南極點附近一年有近一半的時間是極晝,另一半是極夜,而南極圈內靠近邊緣的地方則只有幾天的極晝極夜。由於溫度較高冰層融化易於航行,南極大陸的旅遊觀光基本上只開放每年的十月到二月,也就是南極的夏天。雖然船隻只航行大陸的邊緣,但是這段時間基本上是見不到完全的天黑的,睡前睡醒都是白天其實是很有趣的體驗,有機會去的話大家也可以好好感受看看。
冬天時平均氣溫約零下62°C,夏天時約為零下25°C。98%的面積被冰層覆蓋,其上冰層的厚度超過1.6公里,南極洲身為地球上最神秘的一塊大陸,1400萬平方公里,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比中國還大,也比歐洲還大,整整,是兩個大洋洲的大小。南極大陸面積約為1240萬平方公里,範圍內擁有這個地球上90%的冰以及70%的淡水,動輒得咎,一些些變動,可能都要導致整個海平面的升落。
除了藴涵豐富水資源之外,南極同時也是地球上最高的大陸,平均海拔有2350公尺,別提其他大陸,就連雄偉高山群聚的亞洲平均海拔也不過950公尺,其形勢陡峭可想而知。南極大陸基本上是高原地形,越是沿海氣候變化越大,由於邊緣經常受到來自於南極高原所刮起的強烈下降風侵襲,下降風阻擋了濕熱氣流進入南極大陸內部,所以雖然到處都是冰跟海洋,不過這裡可是全世界最乾燥的地方之一。由於陸地的比熱比海洋小(這也是為什麼水總是能夠有效調節溫度,自古皆然)冰蓋覆罩加上海拔高、空氣稀薄還有太陽輻射的反射:白色的雪會將大部分照射至極地的陽光反射回太空(這也是雪盲症主要的發生原因,請務必攜帶太陽眼鏡前往)加上雪的熱傳導能力低,熱量不易保存,導致氣溫進一步降低,所以比起處處都是冰洋圍繞的北極而言,南極大陸其實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平均氣溫比北極整整低了20度。
有紀錄以來在地球上觀測到最低的氣溫是零下89.2度,紐西蘭的「萬達」觀測站。而使用衛星觀測而非使用溫度計調查的地球最冷新紀錄則是2010年8月10日南極洲東部點攝氏零下93.2度。一直以來南極都是十分寒冷,這樣的寒冷除了維持全球海平面的穩定之外,也對整體氣候調節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是隨著近幾年的氣候變遷,一切慢慢改變。一直到上兩個禮拜,也就是2020年的二月因為巴西科學家在南極西摩島(Seymour Island)阿根廷的觀測站上測到了南極史上溫度最高的20.75°C,這是南極在有氣溫紀錄以來,第一次溫度突破了2字頭,也足以看到工業革命後整個氣候變遷對這塊土地所帶來的影響。事實上科學家推論如果南極大陸上的冰層全部融化,整個地球的海平面將會上升整整60公尺,基本上就是我們所能想到的沿海城市全部都被淹沒的概念,過去電影水世界所形容的未來,其實都在離人類不遠的咫尺之處,願我們,謹慎待之。
--
好好吃飯好好旅行,希望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過著自己喜歡的日子。xxx
📝圖文網誌 花花世界旅行趣
https://hanahanatour.wordpress.com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anahanatour/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anahanatour/
高山空氣稀薄原因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前往投票的路上,看到投開票所外的這塊小看板。讓我想起了很多故事。
這些都是我經歷過的真人真事
過境
我去過76個國家,除了歐洲美加紐澳等17個國家和日韓泰新馬這些離我們比較近且關係密切的國家以外,無論從海陸空入境,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問題。小則護照多看兩眼,看著內頁問句China?然後不在護照上蓋入境章,耽誤個數秒到數分鐘;大則百般刁難,不認那本綠色護照,必須要先準備好相關規定文件,或是長時間等待邊境人員確認能否入境。時間久了,與其說習慣這種狀況,不如說每次要入境一個國家前都得繃緊神經,事先擬定好各種說法。
我在中南美洲旅行時,有幾個關係不錯的朋友,他們幾乎都來自歐洲。我們幾乎不會搭飛機,過境都是從陸路的邊境跨國。但是,每當遇到跨國日的時候,我總會特別焦慮。這種焦慮是出自過去無數的經驗累積。我幾乎可以肯定,大家一起通過邊境,我一定會成為拖延大家時間的那個人,甚至在排隊過關的時候,我都會為排在我後面的那幾個人默哀,因為他們會因為我卡在前面而只能眼睜睜看著隔壁的隊伍一一通過。對歐洲人(還有日本人)來說,通過陸地邊界幾乎不用做什麼功課,只要確定是免簽就好。而我們,拿著這本綠色護照,即使知道免簽,也必須先上網努力爬文,看看先前是否有「台灣人」從「相同邊境」成功跨國的經驗。很多時候,根本找不到有人分享過,或是年代久遠,所以通過這些冷門邊境的時候,都只能繃緊神經,然後先跟同行的人打好預防針。探究原因後,這些外國朋友幾乎都很厭惡「那個國家」,而且都能同情我的處境。”fuck One China Policy”是我許多朋友每次等到我過境以後說出口的話。
台灣是島國,我知道大部分的人都習慣從國際機場出入一個國家。在這種網路發達的時代,即便是相對未開發的國家,機場海關人員也可以透過網路連線查詢到每個國家護照的入境規定。然而,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其實國與國的出入境口岸,有更多是在高山荒野、或是島嶼港口。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大部分的國界,都是依據天然屏障劃分的,像是湄公河隔開了泰國跟寮國,庇里牛斯山隔開了法國和西班牙。
從智利北部到阿根廷的西北高原,有一個邊境叫作Paso de jama,中文可以譯作哈瑪山口。這個地方海拔4200公尺,我和兩個很好的朋友,一個法國和一個比利時女生,我們在智利的阿塔卡馬試圖搭便車通過這個邊境。攔了兩天好不容易找到幾個在拼車的阿根廷人。上了車固然很開心,但心中的焦慮很快又出現。邊境常常只是一個關卡,前後可能有數十公里或是數百公里的無人地區。所以最好的情況是:從阿塔卡馬上車後,在Paso de jama入境後,再一路開到第一個城鎮歇腳,而從邊界到下個城鎮Susques有著一百多公里的路程。
我們的車不是跨國車輛,所有人在關卡前的幾公里路就下了車開始步行。那幾個阿根廷人已經在關卡後找好接應的交通車,雖然揹著20多公斤的背包行走在海拔四千多公尺的山口,頂著冷風也要跟著他們。事情的發展基本上就照著我心中焦慮的那套劇本上演,我在海關被卡了很久。我手上的「阿根廷簽證」是在玻利維亞的一個小城鎮拿到的,他沒有貼在綠色護照上,因為這個行為等於是承認了中華民國或是台灣的存在,所以阿根廷發給台灣的「簽證」基本上是一張「價值250美金的A4紙」。在這4200公尺的邊境移民官根本不知道這種事情,光是要確認他的真實性或是效力就花了超過一小時。當我狼狽地揹著沈重的背包踏上阿根廷領土,走出關卡建築物,那些阿根廷人早就已經搭車走了。我的兩個朋友自然是很有義氣地在外面等著我,同樣沒搭到車,而此時天色也逐漸暗下。在這空氣稀薄的高原上,我們必須想辦法度過今晚⋯⋯
這不是特例,尼泊爾、摩洛哥、緬甸、肯亞等等我現在能想到的幾個國家,簽證都是不會在綠色護照上留下痕跡,有些甚至在離境時還要把那張很可笑的紙收回去,好像深怕「那個國家」看到一樣。即便很多免簽證的國家,在入境後也要船過水無痕地不把入境章蓋在護照上。我還記得在我在奈洛比機場付了幾十塊美金買了肯亞簽證後,過關時請移民官幫我蓋個入境章,他笑著回答我說”If I put the stamp on you passport, I will lose my job”,這句話至今我依舊印象深刻。
而且你知道嗎?有些國家甚至完全不給持有這本綠色護照的人入境噢!我能想到的至少亞塞拜然、委內瑞拉和喬治亞都是如此。
如果要把我人生的痛苦過境經驗都寫完,大概可以寫一年份的文章了吧不誇張。
友邦
我去過不少台灣的邦交國,無論是做志工或是旅行。原本我以為,這些少數願意承認我國主權存在的國家,台灣在他們心目中應該是地位很重的,畢竟我過去的印象是:政府花了很多心力在經營這些邦交國。
我國確實在這些國家投入了很多心力,這點毋庸置疑。我曾經誤闖了中華民國駐巴拿馬大使館的非開放區,沒錯,就是兩年前跟我們斷交的巴拿馬。我跟一位秘書長談了很久,深聊以後我才知道這些駐外人員肩負多大的事務,壓力有多大。他們除了要服務當地的台商僑民以外,還要用非常有限的資源維持兩國關係,在跟「那個國家」資源極其不對等的情況下生存,還要面對各種輿論和斷交危機。除了要有實質的援助和投資計畫以外,還要深入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結構、派系,從中斡旋以維繫關係。
然而,我行走在中美洲這些邦交國中,我看到的又是什麼?我以為大家都知道台灣,我看到許多農技團和一些技術轉移計畫看板上的國旗,我以為比起中國,那裡的人們更認識台灣。不是的,入住旅館時、購買船車票時,任何有需要身分確認的場合,當他們看到綠色護照第一頁上的Republic of China,幾乎都還是問了China? 這些國家雖然也有不少台灣人,但中國人開的商店、投資的企業、以及在國際上的宣傳,卻是遠遠多過於我們的。他們不一定對中國有多大的好感,但對中國的認識卻是遠多於台灣。
名字
就我的經驗,美國人和日本人算是「相對」比較了解兩岸關係的國家。如果沒有經過耐心解釋,其實連歐洲人很多也沒有很清楚這個關係。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既然你們不一樣,為什麼你們叫作Republic of China? 你的護照上就是這樣寫的啊。」
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會稍微默許Republic of China 這個名字存在,就因為China這個字。早期,我真的發自內心覺得正名是一個假議題,論述很簡單:我們是個主權獨立的個體,繳稅給我們的政府,有自己的國防,對岸完全無法干預,而且先進國家都知道,叫什麼名字有差嗎?不過是某些政黨用來操作的政治手段罷了,蠻令人厭惡的。隨著對岸用One China Policy在世界做宣傳,加上那個國家的世界能見度很高,China這個字在外國人腦中會浮現的輪廓是一隻母雞,而不是一塊蕃薯,也不會讓人想到母雞旁的一塊蕃薯。換句話說,你拿Republic of China去外面,沒太多人會想到台灣。
根據我的經驗,我跟外國人講Taiwan的時候,知道的人都會想到我們的產品,因爲我們用Made in Taiwan出口的產品應該遠多於Made in R.O.C. 。他們可能不知道Taiwan在哪,但同時也不會想到Taiwan和China有什麼關聯。換句話說,Taiwan是千真萬確的一個品牌,拿這個名字出去反而不會造成混淆,這是千真萬確的。當中國的霸權越強大,他的宣傳品越多,其實造成的效應是Republic of China這個名字一點一點的被淡化,最後就會被和People Republic of China混在一起。所以,不要覺得One China Policy是個可笑的假議題,以為全世界明眼的人都知道我們不一樣,只是羈絆於和中國的貿易利益。有那麼多人正在幫助我們,包括布拉格市長、台德建交公聽會、歐洲議會的友台小組,這是我們的民眾和政府努力的成果。但不要忘了,如果抱著ROC這個名字,持續被PRC的宣傳給稀釋,當他的力道比你強時,有一天全世界會看不出你們的差異性。這就是對岸一直在打的如意算盤。
名字有這麼重要嗎?對岸雖然訊息封鎖的很用力,但高層官員會不知道台灣的民意嗎?為什麼用Chinese Taipei可以,用中國台灣可以,但用Taiwan就是不行?對岸很清楚:只要跟China勾上邊,再加上他的稀釋大法,最終就能夠把Republic of China給徹底邊緣化。試想:當你很努力每天榨出一公升的超純柳丁汁,有人每天倒入十加侖的水。十天後,這工廠生產出來的果汁喝起來還有柳丁味嗎?
世界為什麼忘了台灣?如果世界真的忘了我們,那他們忘掉的是Republic of China,不是Taiwan。默許中國台灣、Chinese Taipei這些名字一直出現在國際版面上,世界才會真的以為我們是一樣的。試問:你知道剛果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是兩個不一樣的國家嗎?如果你在國際場合看到剛果,你會去查他是哪個剛果嗎?同樣地,如果有個外國人在國際比賽上看到了Chinese Taipei,或是在買機票時,選擇國籍時瞄到了有一個Taiwan, China的選項,他會真的上網去搜尋Taiwan或是Chinese Taipei代表什麼嗎?還是跟我們大部分的人看到剛果一樣,就大概當成是一樣的就好了?人性如此,共產黨最了解的就是人性,所以看似很愚蠢的One China Policy的影響力就是那麼強。
香港
我去過香港不少次,雖然都沒有做很長時間的停留,但這個地方幾年來的變化卻是明顯的。十幾年前香港回歸之初時,和近幾年差異真的很大。以前我覺得香港的氛圍跟台灣很像,在這裡走跳好像不用顧忌太多,就當做是去日本韓國旅行一樣。但上次造訪香港,那些知名的店家幾乎在用餐時間都要大排長龍,多的是操著內地口音的大陸人。點餐時用普通話溝通讓我覺得跟香港人的距離很遠,但牆上卻貼著標語:店內請用普通話,切勿使用家鄉話,以免造成誤會。看得出香港人和大陸人之間存在不少矛盾,這不是用幾條規定、勸告可以化解的。
香港有幾家媒體是很不錯的,其素質可以媲美國際媒體。但在尖沙嘴碼頭等船時,牆上的電視全部都是播放宣揚中國的電視台頻道。那種灌輸式的播報,和處在中國的感覺頗為類似。這些廣告、宣傳和灌輸,力道不下廣大的中國本土。
走過的世界越多,越會發現那個國家的打壓力道之強,不是看那些名嘴在政論節目上講的口沫橫飛就能體會到的。共產黨最厲害的武器不是那些核導彈和戰機,而是鋪天蓋地的宣傳手段。很多在我們眼中近乎可笑的手法,其實久了還是會深植人心。以前我看到這些作法會嗤之以鼻,笑著說明眼人怎麼可能會相信這些東西,應該只有整天浸在這種環境的大陸人會信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幾年在世界走跳下來,我發現這個影響力遠遠超乎我的想像。
這不是政治表態,也不是想帶風向,不然我也不會選完了才發這篇。故事很多,可以一直連載。很明確的是:現狀已經維持不住了,因為不斷在改變現狀的一直都不是我們,幾十年來「我們以為的現狀」其實已經完全改變了。
哪有什麼假議題?只是你看過的世界不夠多罷了。
高山空氣稀薄原因 在 Show Lo's Official Channel羅志祥官方專屬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舞極限巡演來到馬來西亞站,由於場地位於海拔2000公尺的高山上,主辦單位擔心空氣稀薄,特地準備氧氣瓶好讓小豬保持強壯體力、頭腦清晰,沒想到開唱前,小豬還是頭腦昏沉,原因是??

高山空氣稀薄原因 在 [東森新聞HD]汽車也有高山症空氣稀薄「變無力」 - YouTube 的必吃

台灣 高山 特別多,有些民眾開車到 高山 上,常常會發現車子變得比較沒力,上坡爬不太動,專家說這是因為 高山 氣壓變低,從進汽門進入汽缸壓縮的 空氣 壓力 ... ... <看更多>
高山空氣稀薄原因 在 高山空氣稀薄原因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必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攀向自由:波蘭冰峰戰士們的一頁鐵血史詩; 高山空氣稀薄原因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 <看更多>
高山空氣稀薄原因 在 [問題] 高海拔稀薄空氣與心肺功能的關係? - 看板Hiking 的必吃
小弟去年暑假跟九月底去過兩次合歡山,有爬了幾座合歡群峰,
記得那時候爬北峰的時候雖然不會說很累,但非常的喘,
雖然說高海拔空氣稀薄本來呼吸就容易變得急促,
但同行的朋友似乎沒什麼影響,爬得飛快然後等下面猛喘的我....
回滑雪山莊後,甚至連舖個棉被都有呼吸加快的感覺= =...
當時覺得應該是太少運動的關係,後來有了規律的運動習慣,
游泳跟跑步,雖然強度不強,但都有持之以恆在做,
本來以為心肺功能會有所提升,不過幾個月過去了,
昨天去合歡山看僅存的殘雪,稍微爬了一下,還是一樣很喘...
似乎這半年來的運動對我這個毛病依舊沒有改善,
感覺上不是運動太少的關係,想請教有在爬高山的前輩,
爬高山很容易喘除了空氣稀薄外還有什麼原因? 會不會是天生體質問題?
又如果是天生的,如何做才能有所改善呢?(多運動對我好像沒效QQ)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208.3.18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