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昨天有去合歡山追雪3歲小孩發生高山症的新聞,所以簡單介紹一下高山症,分成以下三大類:
1️⃣#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
👉🏻症狀:因缺氧出現頭痛、頭暈、失眠、噁心、嘔吐、厭食、虛弱等症狀,一般人到達高海拔地區1~12小時後開始出現症狀,症狀2~3天後會隨著身體適應環境而緩解。通常最先出現的是頭痛,⚠️ #嘔吐是症狀惡化的重要指標。
2️⃣ #高海拔腦水腫(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少數高山症會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
👉🏻症狀:嚴重頭痛、嗜睡、意識不清、運動失調(步態不穩)、甚至昏迷。
⚠️ #步態不穩是高海拔腦水腫的重要指標,若沒有治療24小時內就可能致死。
3️⃣ #高海拔肺水腫(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
👉🏻症狀:包括運動能力變差、休息狀態下仍不停喘氣、乾咳、胸悶,甚至呼吸困難、咳嗽帶血、發紺。
⚠️ #高海拔肺水腫的致死率比另外兩種高海拔疾病更高,給予氧氣能緩解症狀,但同時一定 #要立刻降低高度。
❗️治療:
1. #避免快速上升高度,最好先在海拔2000-2500公尺處待1至2天,超過海拔2750公尺後,每天睡眠高度不要爬升超過500公尺。
2. 使用預防藥物:
▶️Acetazolamide(Diamox,丹木斯)是目前一線用藥,可以預防也有治療效果,出發前一日開始服用,每日兩次,每次125mg,抵達後繼續服用兩日再停藥。⚠️蠶豆症不能使用。
▶️類固醇藥物Dexamethasone也有預防及治療效果。
▶️口服Adalat(Nifedipine)、口服威爾鋼Viagra(Sildenafil):用來預防高海拔肺水腫。
3. ✔️盡量減少劇烈、高耗氧活動 ;
✔️保持身體溫暖,低溫會增加肺動脈壓;
✔️不要吸菸🚬,吸菸會減少吸入的氧氣量,
✔️不要飲酒、服用鎮靜劑或安眠藥,以免抑制呼吸中樞及缺氧換氣反應,
✔️飲食盡量高醣低脂(避免碳酸飲料🥤等產氣食物)
‼️若發生肺水腫、腦水腫:藥物、供應氧氣外,#一定要立刻下降至少海拔500~1000公尺。
⚠️哪些人罹患高海拔疾病的風險比較高?
👉🏻心衰竭、肺動脈高壓、心肌缺氧(心絞痛)、鐮刀形貧血、嚴重的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鐮刀細胞型貧血,或孕婦等情形,對缺氧的環境特別敏感,並不適合到高山旅遊。
以下這篇新聞有寫⬇️
除了成人版也有兒童版的路易絲湖急性高山症評分(Children's Lake Louise Score, CLLS)可評估小孩是否有高山症,#主要以是否哭鬧或能玩能吃能睡做評估,建議沒有信心的父母可以避免帶小小孩當天上合歡上追雪❄️⛄️喔~
快樂出遊 安全第一喔☝️☺️
以上資料參考自疾管署
#佳鴻診所
https://www.google.com/amp/s/news.ltn.com.tw/amp/news/health/breakingnews/3407121
高山氧氣瓶使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這裡,我看見了自己的極限」
2019 年,我們前往尼泊爾,聖母峰基地營健行,第一次站上了海拔 5545 公尺處的 Kalla Pattar 時,外頭零下二十度的低溫寒氣,如同鬼魅般穿過登山鞋、羊毛襪,直達腳趾,不出幾分鐘的時間,從一開始些微的刺痛感竟轉為麻木,那是一種無論你怎麼活動,都無法溫暖,並且慢慢失去末端控制權的狀態,那種詫異的驚恐讓我在回來後的日記,寫下了這小小的註解--「在這裡,我看見了自己的極限」。
阿果,卻是一個違反人類本能,不斷地把極限向上推延的好手。
臺灣極限登山家--這是他最為人所熟知的稱號,全球僅十四座8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他卻立下一一攀登的目標,除了本身攀爬難度就已嚴岢的條件下,他更追求一種人體的極限--無氧攀登,即在海拔氧氣稀薄的狀態下,不使用氧氣瓶供氧,然他迄今五座無氧的攀登紀錄,則早已寫下臺灣人在山岳界的新頁。
認識阿果的時間不長,約莫從知悉他 2019 年和學長元植的 K2 攀登計劃開始。
有些人,當我們見面的第一瞬間,就能產生聯結,不用太多的寒喧,就能侃侃而談,而阿果就是這樣的存在。彷彿朝著他的眼睛直往背後看去,就能走進無窮的大山,他對於自然懷抱的熱情不單單建立在個人的對於極限的挑戰,而是嚮往著臺灣人未來對於冒險所該擁有的膽識教育,「我們臺灣人的膽子在哪裡?這是我想要傳遞及展示給我們下一代的」阿果用略為大聲的嗓門和我解釋著,「我用無氧的方式攀登,一部份也是想告訴大家,其實我們臺灣人也做得到。」
去年,阿果總算是把自己過往的經驗集結成 #我在這裡山在那邊 這本書了。
書裡沒有艱澀難懂的文字,卻幾次令我合上書本,隨他神遊在大山之巔。現實的曲折有時比電影還要令人不敢直視,幾次生死交關的瞬間,都讓我不禁摒著呼吸,小心翼翼地跟著阿果在雪地上的足跡前進,正因為我們曾幾次親身踏足雪地,更能切身體認到當下他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的巨大,乃至於說是命懸一線都不為過。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能在阿果的身上看見屬於山的包容與廣闊,那是當你曾站在生命的邊界裡見證著自然之大,而自身之渺才能擁有的謙卑。
許多人對於冒險者存有諸多不解,認為那是因為缺乏對生命珍視的人才做的事,然而,從阿果的文字裡卻可以發現,事實是恰好相反。對於真正的冒險家而言,正是源自於對於生命的狂熱、狂戀,才會一次又一次的探尋世界的極致,並回過頭教導更多的人們,如何能最大程度安全地接近他們所曾經歷的,即便我們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真正看見,但終究冒險家仍替我們將一部份的世界帶到了眼前,是比起憑空想象更具體、更真實的存在,是一個個真切發生在阿果身上的故事。
如果你/妳因為這波疫情而第一次開始認識臺灣的山林,或許可以從這本書的文字裡找出,中央山脈多年前,是如何澆灌著一個十多歲的少年,在荷爾蒙旺盛的年紀裡,手把手地教他學會做夢,夢想著更多的可能,直至其終能有機會站上眾神之巔;從一個甚少有機會降雪的亞熱帶島嶼出發,走向一片動輒零下二、三十度的蒼茫無垠的白地,阿果憑著一股執拗,硬是突破了層層阻隔,回家替我們寫下了這本珍貴的紀錄。
-後記
謝謝阿果寫下了這本書,其實,去年初就期待在書本一上市的時候就能拿到,但因為疫情的關係,一直未能接收,幸好在聖誕節前,它像是一份驚喜的禮物出現在了家門口,謝謝編輯采芳在隨書附上的明信片裡寫道,「希望阿果的文字如同向日葵般替我們在這裡帶來些許溫暖」。
面對生命裡偶有無盡的黑暗,如果我們可以期待光亮,火把或許就是像阿果這樣不顧一切的先軀者們,頂著未知的磨難,替我們踽踽攜來的吧。
#阿果
#呂忠翰
#我在這裡山在那邊
#從中央山脈到無氧挑戰K2召喚勇氣的8000m高峰探險
#麥浩斯
#城邦文化
高山氧氣瓶使用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山思而行】
有些事物,存在時沒有感覺,失去時,才曉得重要性。
#高海拔登山,某種程度來說便是體會失去氧氣、並與之抗爭的過程。而氧氣瓶的發明,好似人類與自然對抗的利器,愈來愈多的人得以登上珠穆朗瑪峰。
但綜觀人類挑戰高山的歷史,世界各地仍有許多人堅持 #無氧攀登,為什麼?
本文作者張元植,在25歲登上人生第一座8千公尺高山,曾經因為堅持無氧攀登而無緣登頂,也曾經使用氧氣瓶走完最後一哩路、站上8,485公尺的馬卡魯峰,感受過兩種「後悔」滋味,讓他更堅定不仰賴外物的登山道。
★提供觀點,促進思辨,#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消息,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http://bit.ly/2YeHAOP
#登山 #爬山 #報導者 #八千公尺 #高山症 #死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