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分飾的兩角,心理治療的雙重關係】
'
在上一篇文章我有提到心理治療必須避免雙重關係,其實避免雙重關係這件事情明文規定在心理師專業倫理守則之中,大多數的文章是強調雙重關係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而較少有論述為何不能有雙重關係,以及為何雙重關係會帶來負面效應,損害案主的權益與治療效果。我這篇會站在成人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但學校裡輔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會較為模糊,因此會是另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
'
如果只能用一個理論來論述這個主題,我會選擇社會學者高夫曼(Goffman)的"劇場理論"。高夫曼認為人的社會互動就是場展演,他把人的社會互動分為「前台」與「後台」,人在前台扮演著他在社會上的各種角色,可能是老師、學生、丈夫、孩子等等,人必須依照他的角色扮演社會期待、或他自己心目中應該有的樣貌,在台前他是一個表演者。但在後台,人可以比較放鬆自在,比較做自己,後台通常是比較私密的部份。例如:有些服務業者接到客戶打來的電話,即便是奧客但也會好聲好氣的說明與解釋,但可能一掛上電話馬上就罵髒話,把剛才通話中所受到的委屈與憤怒給宣洩出來。因為,通話時的他是在台前,需要扮演好的職員、好的客服的角色,但掛上電話,他就是在後台,比較可以自在的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用太在意公開形象。劇場理論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依循了一些原則與規範,通常我們不會把後台的樣貌搬到前台來,以免造成我們形象與人際上的困擾與損害。
’
在我還是大學生的時候,曾經有老師分享過一個案例,是一個公司的主管參加公司所舉辦的團體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分享了許多個人內在脆弱的一面,但在活動結束後回到公司上班,他發現自己突然不知道怎麼和下屬互動,思考原因才發現在團體活動的過程中揭露了太多自己脆弱甚至是傷痛的一面,甚至在下屬面前流淚哭泣,這與往日在公司以強人領導風格著稱的他完全不同,因此當回到公司他反而不知道如何面對他的下屬。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當前台和後台的界線模糊,甚至交錯,在其中的人們有可能會感到失序、失控,不知道如何在人際中互動。
’
和「避免雙重關係」密切相關的是心理治療的「保密原則」,有些心理師會用「樹洞」來形容在治療中,案主就像是向「神秘的樹洞」說話,晤談內容不會被流傳出去,讓案主可以放心的在治療過程中去處理他在前台、在現在或過去人際互動過程中的愛恨情仇、憤怒悲傷。治療關係本身就像是案主的後台,透過這個後台,給予案主一個空間去梳理自己的內在感受、早年創傷、前台的人際衝突與矛盾,而這個關係需要是乾淨的,不參雜其他的人際關係,足夠安全且可以被信任的。不會因為你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說的主管壞話,就少了升遷的機會,不會因為你在心理諮商過程中咒詛婆婆早點死,就少分遺產。當然,也不會因為你在治療關係中,在你的醫師、心理師的面前表現出溫良恭儉讓的樣貌,你就會得到比較多的工作機會或在同業中得到好的名聲。
’
我一直認為治療關係中的純粹是心理治療的根本,如果連根本都做不到,這個心理治療將什麼也不是,它很可能只是另一個前台,另一個案主展演的地方。而案主真正的個人議題,將困難得到緩解。心理治療者在治療關係中只能存在於後台,前台與後台的雙重角色與關係,將毀壞治療。
高夫曼劇場理論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媒體] 特立獨行的大叔,毫無恥度的行銷之路 #K編
.
食神裡有那麼一段台詞:「他究竟是神仙的化身,還是地獄來的使者?沒人知道,但可以肯定,每個人都給他一個稱號 — 「食神」。」
.
這段話帶有強烈的矛盾和衝突感,就像呱吉帶給人的感覺一樣,在工作室的影片中釋放本我,型塑出下流或情色的螢幕形象,但在個人頻道上卻又顯現出其涵養,有種和娃娃臉與之不符的洗鍊感。
.
就像高夫曼的劇場理論,前台與後台的形象通過印象整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而且前台的角色又加以分裂成不同的樣貌,如同本我與超我卻又逕渭分明。
.
這樣的呱吉對於社群行銷有著自己的見解,請點連結~>
.
#呱吉 #上班不要看 #Youtuber #網紅 #社群 #新媒體 #傳播
#呱吉吃大便 #電奶頭 #用生命拍片的YOUTUBE #看A書和A漫上台大建中
高夫曼劇場理論 在 戲如人生』 大家有沒有發現呢 ... -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的必吃
『劇場理論』是什麼? 美國社會學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曾提出一套劇場理論,用戲劇的概念來解釋生活。在群體的互動 ... ... <看更多>
高夫曼劇場理論 在 謝梓楓:「朋友」太多,是我們疏遠Facebook 的原因? - 端傳媒 的必吃
在社交媒體研究傳統裏,一個很重要的理論資源,來自社會心理學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劇場理論(Dramaturgy)。高夫曼的劇場理論早於1950年代便 ... ... <看更多>
高夫曼劇場理論 在 Goffman - 看板NTNUMasCom96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Goffman劇場理論
全世界是一個舞臺,
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
他們都有下場的時候,也都有上場的時候。
一個人的一生中扮演著好幾個角色…
Goffman引用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中的話
引言
早期符號互動理論強調人們獲得和使用符號的能力,敏銳且正確地指出了人際傳播與物際傳播的重要區別,其研究重點在「符號」;而高夫曼的擬劇理論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利用符號進行表演,並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點在「互動」。
Goffman放棄了原先的兩個自我觀(I、me),而改採「多元自我觀」並以呈現或表演來探究「自我」究竟所指為何?在人際交往形式的研究中首創戲劇論。認為社會不是自行調整的,意義也不是行為中固有的,社會秩序或某一特定行為之所以具有重要意義,是由於人賦予它們重要性。在互動中,個體不僅彼此向對方表現自我,還努力進行特殊的印象處理,通過控制自己表現出來的姿態,以求在一定的社會場景中給人們留下某種印象。
1.表演人生
表演本身又分兩種。一種是不知道自己在表演,即不自覺的表演;另一種是知道自己在表演,即自覺的表演。戈夫曼把前一種表演稱之為「真誠的表演」,後一種表演稱之為「玩世不恭的表演」。人際傳播的過程就是人們表演自我的過程,但這個自我並非真實的自我,而是經符號喬裝打扮了的自我,我們畢竟是生活在同一個符號世界,我們所帶的「假面具」通常要與社會公認的價值、規範、標準相一致,否則便得不到觀眾的認可,更難贏得他們的喝彩。所以,帶著假面具表演的意義不完全在欺騙,它還具有約束真實自我所固有的衝動、不安、隨心所欲等非社會化因素的作用
。
因此,「人」(person)這個詞的第一個意義是一種面具(mask),面具是傳達情感和性格的具體化符號,,一個人總是或多或少地意識到他在扮演一種角色,我們正是在這些角色中彼此瞭解的,也正在這些角色中認識自我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要這種面具代表著我們已經形成的自我概念,及代表著我們力圖充分體現的角色,那麼,這種面具便是我們的更真實的自我,是我們所希望達成的理想自我。久而久之,我們對自我角色的概念便成為第二自然,變成我們人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2. 前臺與後台
a.「前臺」:是指人際面對面交往的舞臺,整體演技取勝,每一個人都是主控姿態傳送的表演者。
b.「後台」:人們比較放鬆,不那麼注意形象,可以有一點隱私,暫且擺脫辛苦的檯面工作。
「做為人,我們是變化莫測的感情動物,我們的情緒和精力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但做為表演者,我們在觀眾面前卻不能讓自己的情緒隨意變化。」
3.印象整飾
Goffman認為行動者往往會在特定的場合中,透過印象整飾(impression management)的方法來製造某種印象。這是為了要達到並保持表面上的一致,而在社交的場合常出現的行為,以符合社會角色及其角色期待。
因此,不管個人在頭腦中所具有的具體目標是什麼,也不管他達到這個目標的動機是什麼,他的興趣始終是控制他人的行為,特別是控制他人對他的反應。
印象管理策略概括為以下四種:
A. 理想化表演。這種策略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掩飾。“表演者會掩蓋或部分地掩蓋與他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動、事實和動機”,以便集中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
a. 掩飾在參與演出之前的秘密性縱欲行為
b. 掩飾演出前的準備失誤,以及修正這些錯誤的步驟
c. 只展示結果 而掩飾過程
d. 隱藏不讓觀眾知道幕後的“骯髒的工作”。
B. 誤解表演。使別人產生錯覺,即得到假印象的表演叫誤解表演。誤解表演有兩個目的:a.為了獲得利益,如沒有學問的人裝得有學問是為了獲得社會的尊重;b.為了滿足某種虛榮心,如有生理缺陷的人掩飾自己的缺陷。
C. 神秘化表演。與互動方保持一定距離,使對方產生一種崇敬心理的表演稱之為 “神秘化表演”。
D. 補救表演。補救表演是用來應付一些意外情況的,如無意動作、不合適宜的闖入、失禮、當眾吵鬧等。
4.表演框架
Goffman並不關心客觀世界的實際狀況,而是關心這個世界在人們心目中的狀況,即人們對它的定義。這種主觀的經驗結構就是所謂表演框架,人們是依據這種主觀的經驗結構來表演的。
A. 框架是一種主觀的情境定義。在人際傳播中,我們是依據自己對情境的定義來展示自我的。表演框架的主觀性要求我們在具體的人際交往中正確判斷他人對情境作出的定義,進而尊重對方、理解對方,甚至寬容對方。
B. 框架又要遵循一定的組織原則,包括現存的社會規範、準則和一系列慣例。
C. 框架也不完全是互動過程中“當場產生的”,特定場合有特定框架,遊戲都有遊戲者一致同意遵守的規則,遊戲自身構成了一個它自己的小天地,這樣的規則也只限定在特定的遊戲當中。
5. 汙名化
Goffman這樣定義“汙名”:“當一個陌生人出現在我們面前時,馬上就有跡象表明他具有一種屬性,這種屬性使他可能成為一種與眾不同的人,成為一種不大值得羡慕的人。
汙名涉及到一個定義或評價的問題。一個人本身是否有缺陷或者有污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在社會群體和交往關係中被其他人視為是有缺陷、有污點的人。現實生活中,有三類人容易產生汙名問題:生理上有顯著缺陷的人,品質上有缺陷的人,以及來自不受歡迎的階層或群體的人。
通常有有三種方式處理污名:A.是退出社交圈,不參加對自己不利的演出;B.是通過“誤解表演”掩飾一些東西,使汙名不被人發現;C.直接對付各種不利局面的方法。 受汙名問題困擾的人往往選擇這樣兩種群體進行交往,一種是具有相同汙名的人組成的群體,另一種是由正常的、又具有同情心的人組成的群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0.181.5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