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選手們,教我們的運動家精神!
這次奧運比賽全國關注,這幾場賽事我們可以看出
台灣選手累積已久的努力,背後的辛苦無人可比!
1好還要更好:從郭婞淳身上可以學到,台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比賽時郭婞淳就是最後一個壓軸,因為
她要扛的硬是比其他選手重很多,同樣的量級,
她能夠扛的都超乎大家所想的,
而她平常練習的方式就是刻意練習法,永遠都是好還要更好!
這樣的練習法必須要跨出舒適圈才能奏效,這種通常
都不會有樂趣,然而她說在訓練中找到趣味是她
前進的動力,所以她在練習前唱歌,
讓自己保持心情愉快,即使在練習時她被140公斤
槓鈴砸傷她也沒有失去信心,並且努力復健,在眾人
認為她無法上場比賽時仍舊拿下好成績
-
-
2堅持是成功唯一的路:
「鞍馬王子」李智凱成功奪銀,大家只看到台上的那一刻,
台下的他並非天才型選手,翻滾吧!男孩中他是大家
熟知的菜市場凱,父親是挖土機司機,母親在菜市場賣菜,
他會在菜市場翻滾吸引客人注意,他曾說同樣的動作,
別人練幾天就會,他可能需要一兩個月努力才能學會,
這些年的艱辛只有他自己懂!
從小就立下要去奧運拿牌的他,紀錄片中所有選手
都放棄了,目前只剩下他和另一位選手仍舊在比賽,
成功一直不是容易的,老天只會給最堅持的那個人
-
-
-
3專注才有贏的可能:我很喜歡戴資穎在準備時的動作
,她手會舉在臉側,全神專注的看著對手,在台灣
史上首位世界球后這樣的頭銜背後,她的努力和毅力
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昨天的東奧比賽,努力奮戰到最後一刻,看到
戴姿穎倒地接球,爬起來仍舊臨危不亂,只要有一絲
贏球的可能堅持的奮戰,這就是運動家精神!
而賽後拿了銀牌,她說心中雖然有遺憾,但不完美
總是存在,才有動力去追求更好的結果。輸了一次
並不會打擊自己的信心,因為運動家會把下一次的目標設定好
對大家而言這是比賽的結束,對他們而言現在是
下一次比賽的開始!
-
-
-
4永不放棄:
最振奮人心的Taiwan In屬於麟洋配,讓全國歡動
拿下金牌,台灣獲得了史上第一面男子羽球雙打的
奧運金牌,李洋以前只是候補選手,根本沒想過
有一天會一起配對打球,曾經還因為努力練球,
得了疲勞性骨折,連走路都會痛,本來意志消沉,
想要放棄,但是還是持續復健,努力了半年復健,終於好了!
他決定盡力拚到最後一刻,即使失敗了還是回去再努力!
即使不是天才型選手,
李洋還是認為轉換心態很重要,他決定讓自己不要
為了成績打球,因為堅持非常難,而放棄只要一瞬間,
喜歡上羽球對他而言才是他的動力!
-
-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如果你不努力你就不會
有成功的那一天!』
『有輸有贏是人生必經之路!』
『從挫折中站起來才能走向成功』
『目標設定清楚、堅持下去才有贏的可能!』
「骨折後第一次走路」的推薦目錄:
- 關於骨折後第一次走路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骨折後第一次走路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骨折後第一次走路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骨折後第一次走路 在 [問題] 骨折後僵硬- 看板Doctor-Info 的評價
- 關於骨折後第一次走路 在 骨折還沒好又不小心踩地 - 心情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骨折後第一次走路 在 骨折多久能走路的原因和症狀,MOBILE01、DCARD 的評價
- 關於骨折後第一次走路 在 十字韌帶受傷朋友打氣區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骨折後第一次走路 在 [問題] 雙踝骨折術後走路,後腳跟好痛?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骨折後第一次走路 在 4-2-3:術後復健運動(行走能力訓練) - YouTube 的評價
骨折後第一次走路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別讓「跌倒」扼殺你的家人‼️
高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格外受到關切,包括「跌倒」、「骨質疏鬆」、「肌少症」、「失智」以及「三高」,都是常見的問題或疾病。有醫師表示,其中以「跌倒」最需要注意,若長輩不幸跌倒,恢復以及照顧問題,恐會形成兩代人的負擔[1]。
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禁不起摔,提到預防跌倒,大眾往往想到補充鈣質、強化骨骼,然而,人之所以能活動,必須倚靠著骨骼、關節和肌肉三者相互牽動才能完成。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肌肉更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若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還可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進而降低兩者退化機會[2]。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醫:致死率50%
「聯新國際診所」林頌凱院長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1位80歲的陳老爹在清晨運動時,因站立時間太久,突然跌坐地上,摔斷了髖關節,緊急送醫手術、手術順利。
但從此他害怕行走,如今已臥床一年多,讓陳老爹和家人的生活,都有了極大改變,子女也奔波在醫院的心臟科、精神科、泌尿科、骨科、牙科、神經內科、消化科等,陪伴父母候診。」
林頌凱院長表示,若罹患高血壓40年,雖然身體狀況不好,但不會死;但若因為跌倒、髖部骨折,致死率卻相當高,甚至可達50%,特別是老人家常有骨質疏鬆、器官功能退化等問題,導致不是死於骨折,而是因為摔倒後不能正常行走、或長期臥床,導致後遺症,或是因感染而致死。
■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特別是半夜時分
因此,如何避免長輩跌倒,是為人子女或照顧者必須特別注意的重點。林頌凱院長也提醒,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一半以上的長輩是在家裡跌倒,特別是半夜時分。
長輩常有失眠問題,常因半夜上廁所、光線昏暗、神智不清,踢到障礙物等原因,導致跌倒,一旦長輩不慎跌倒,動髖關節手術、住院期間及術後恢復期造成的照顧問題,對父母與子女兩代都會帶來負擔[1]。
■肌肉流失容易導致肌肉無力,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
60歲後肌肉加速流失:發表在《生理前線》(Frontiers in Physiology)的研究指出,全身肌肉質量每十年以男性4.7%、女性3.6%的速度減少,且在60歲後加速。
一篇發表在《年齡與老化》(Age & Ageing)期刊的系統性分析,60歲以後每20個老人就有一名被診斷為肌少症,更是1/3老人住安養機構的主要原因。
根據日本內閣府《高齡社會白皮書》統計,65歲以上高齡者需要照護的原因裡,衰弱占13.8%,僅次於失智和腦中風,但如果加上第4名的骨骼和跌倒12.5%,已經超越排名第一的失智症(18.7%)。
■肌肉衰弱、流失,身體各功能退化
中年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全身肌肉退化萎縮,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同步崩跌,尤其手腳最明顯,不只是你走路愈來愈慢,吞嚥也愈來愈困難、呼吸不再順暢、心臟跳動不再有力,全都是被肌少症拖累,甚至開始認不得路了、心情憂鬱低落,認知能力下降、憂鬱情緒等都被發現和肌少有關[3]。
■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
「郭綜合醫院家醫科」吳俊鋒主治醫師指出我國預估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在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會對老人健康與死亡率的增加構成大威脅,建議老人家可適度曬太陽、多補充維生素D、每週定時有氧運動,可預防及改善肌少症。
吳俊鋒醫師指出,肌少症在老人族群較常見,在美國及部分歐洲地區的研究顯示,肌少症盛行率在60到70歲之間的長者約為5%-13%、80歲以上約為11%-50%;台灣的研究則顯示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3.9%-7.3%。
罹患「肌少症」因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較差,人顯得無力、疲倦、步態不穩,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得老人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
吳俊鋒醫師說,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D可預防、改善肌少症,體重60公斤的老人家1天應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約10份肉類),富含白胺酸的蛋白質對合成肌肉有益,可多選擇牛奶、黃豆、雞肉、魚、瘦肉、花生等食物。
適度曬太陽,讓皮膚合成天然維生素D;食物部分可吃魚、蛋奶類、蕈菇類與五穀類是維生素D來源。此外,可適度運動,1週3至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騎單車,1次30分鐘)、每週兩次重量訓練,1次10至15下,舉啞鈴、彈力繩、毛巾操均可[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另外建議每週進行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之運動。
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以坐站為基礎訓練長者肌力、平衡感的運動,讓長者於日常生活可隨時運用。運動前除先留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並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每次動作維持3-5秒,重複做10-12次,每個動作可以做3組,過程當中如果感到疲憊,可以隨時坐下休息,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一、原地踏步不馬虎
雙腳左右輪流踏步,以踩踏作為運動暖身,可維持基礎的肌耐力及心肺耐力。
二、深蹲如廁自己來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背部維持打直,屁股角度不要過度前移,蹲下時眼睛直視前方,背部不要前傾,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三、爬梯雙腿要提高
先抬起同一側上下肢,而另一側手腳站穩扶好,兩側輪流進行,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四、踮腳站立練平衡
雙手扶好椅背,踮起腳尖練習站立,略微抬高腳跟,重心放在腳趾,背部維持打直,可訓練小腿肌力以及身體平衡。
五、弓箭跨步練腿力
右腳向前跨步,重心放在右前腿,背部維持打直,雙腳屈膝呈90度彎曲,再換邊進行動作,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5]。
■適當營養與運動,預防肌少症
在身體逐漸老化的過程中,生理、心理與病理交互作用下,加速肌少症的形成,肌少症是引發老年人身體開始衰老並產生許多延伸問題的根本,也是老年人發病率和失能的有利預測指標。
預防是避免肌少症所產生之問題的最佳選擇,也就是「補充適當的營養」及「規律的運動訓練」,改善肌肉量和身體功能,就能有效預防因為身體機能老化所導致的虛弱與失能。
非常鼓勵大家從現在就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參加活動或是運動訓練,適度的規律運動,可以協助維持身體活動能力、平衡感,這改善的不僅是老年人的功能與獨立性,還有往後餘生的生活品質[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 醫:致死率50%」: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28803
[2]( 新光人壽互動網 )「長照你我他》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https://care.skl.com.tw/articledetail.aspx?id=107
[3]( 健康2.0 )「老年人當心!「這種病」比失智症更可怕 從頭到腳都退化」: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7261
[4](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 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34272
[5](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長者居家來運動 抵家增肌顧健康」:https://health99.hpa.gov.tw/news/18582
[6]( 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 攜手抗癌)「請你一起這樣做!肌不可失-預防肌少症」: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3934
➤➤照片
[5]
長者在家運動,除先注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以及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症 #補充適當的營養 #規律的運動訓練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骨折後第一次走路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的門診的病人中,有一類算是大宗:先前因外傷看過急診,幾天後回診看傷口、追蹤外傷後續、或是一些診斷書文件的需求。
一個年輕機車騎士跟汽車發生擦撞,第一時間送到急診,處理傷口後就出院了。一週後到我的門診回診,看起來沒什麼大礙,於是我幫他開了一張「多處挫傷」的診斷書。
病:「醫生,請問如果要照全身X光,要去哪邊申請?」
P:「全身X光?為什麼你想照這個?」很少有病人跟我提出這樣的要求,所以我有點疑惑。
病:「受傷到現在,我還是全身都很痛,我懷疑有哪邊骨折,所以想說照一下....」
P:「不用啦!肢體活動都沒有問題,能走能站能舉,不用擔心骨折。」
病:「可是保險公司說,有骨折的話給付比較多;而且我要跟肇事者談和解,也必需確定沒事。」
P:「你的臨床表現已經證實沒事了,所以不用再照,況且我也不知道要照什麼?」
病:「你怎麼能『確定』沒有事?所以我才要求照『全身X光』!」
P:「醫療的部份到此為止,做檢查是治病需要,不是拿來替健康背書用的。或者,你可以去自費的健檢中心,那邊可以做詳細的健康檢查。」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同一天門診,有個以前開膽囊的老病人,又回來掛號。
P:「好久不見,有什麼不舒服嗎?」
病:「一切都好,不過我想照個胃鏡。」
P:「怎麼了嗎?」
病:「我樓上的鄰居前陣子胃癌過世了,他之前也看起來好好的,結果一生病就再也出不了院,所以我也想來做個檢查。」
P:「完全沒有症狀,我很難幫你排。而且沒有任何症狀,也很難跟癌症連結在一起。」
病:「不做怎麼知道沒有?我那個鄰居也沒有症狀。」
P:「檢查是用來『證明有』,而不是『證明沒有』。你如果有任何在醫療上值得懷疑的症狀,做檢查是說得過去,完全沒有症狀還要做檢查,那可能要去一般的健康檢查。」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有個急診的前輩遇上醫療糾紛,官司一打好幾年,最後好像還是賠了一點錢。
一個酒鬼騎車摔到田裡,送來急診後照了一堆影像,沒有腦出血、氣血胸或腹腔內出血。病人在急診躺了一夜酒醒之後,走路出院。
後來因為手有點痛,去附近的骨科診所照X光,發現掌骨有一道裂縫,其實不用開刀、也沒有什麼後遺症,但他投訴急診醫師誤診,沒有幫他診斷出骨折。一直鬧一直鬧、媒體、網路、訴訟樣樣來,把前輩搞得不堪其擾。
「病人從頭到尾,都沒有表達手痛這件事,而且第一時間當然是先把嚴重的問題先解決。」
「我後來賠錢的時候,很灰心地跟律師說:『醫療到底是治病,還是替病人的健康背書?』」
前輩告訴我這句話的時候,讓我有很大的震憾。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常覺得,民眾(或法規)對醫師有太多的期待,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有些屬醫療範疇有些不是。
「我上星期剛開完闌尾炎,那我可以打疫苗嗎?」這個問題,某種程度就是要醫師替自己接下來的疫苗注射背書「醫生說我可以打~」
國家保障本土勞工權益,所以嚴格控管外籍看護工的數量,卻也要醫師用填寫巴式量表的方式,來「專業判斷」是否符合條件,這就是要醫療替勞工政策背書。
先前提過許多次的診斷書故事,「建議休養xx天」、「不宜去健身房」、「不宜嘿咻」,都是要醫療替病人「想做」或「不想做」的事情背書。
之前有同事戲言:「急診的保固期是三天~~」意思就是看過急診三天之內的問題,都算是這次看診的。病人因為手被門夾到來掛急診,傷口處理後出院,兩天後腦中風掛掉,家屬還是回來鬧:「前兩天才剛看過急診,為什麼沒有檢查出來?」
當期待變成背書,醫師的責任就變大了,不管這個責任是不是醫師該背負。
骨折後第一次走路 在 骨折還沒好又不小心踩地 - 心情板 | Dcard 的必吃
肌肉痿縮比你想像中的麻煩,千萬不要因為怕ㄧ些刺痛就讓自己動作走形(我還記得我骨折後,往前踏的第一步就撲倒,因為腳完全沒力支撐身體走路). ... <看更多>
骨折後第一次走路 在 十字韌帶受傷朋友打氣區 - Facebook 的必吃
重建後第9天,屈曲能達120了, 但因為還有些腫脹的關係走路還是會微曲(被動能0度) ... 我十幾年前第一次開半月板修補手術後,從開刀完到完全跪到底沒有不適,大約花 ... ... <看更多>
骨折後第一次走路 在 [問題] 骨折後僵硬- 看板Doctor-Info 的必吃
車禍後至今一個月
右腳楔形骨有道裂痕(診斷證明書上寫的)
醫師說可以拿掉石膏活動活動
試著用足跟觸地....可以這樣嗎???
今天拿下石膏後
大拇指關節幾乎僵硬....
只能做上下不到5度的擺動
出力時感覺整個大拇指關連處很硬(表達的不好見諒...)
無法正常彎曲
腳踝關節則還好
想問的是
一般骨折後要如何恢復正常的活動
是否有到復健科或復健相關措施的必要
當然我明白一時半刻無法馬上恢復
不過這種情形是正常的嗎??
還請各位不吝指教謝謝
<(_ _)>
ps.第一次打石膏問題有點煩尚請見諒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2.186.1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