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完 Long Run 的心情 🤩
“馬拉松的本質就是長跑,逃避長跑的人,就是在逃避馬拉松。”
連續七週的週末長跑都超過 30 公里,最長的一次是 37 公里。經過這幾週的訓練,身體已經可以接受在高速下持續運行超過兩個小時,比賽的時候只要說服自己,再努力堅持個三十幾分鐘。
今天是賽前最後一次長跑,下一次再跑這麼遠,就不是在加州了哦 😏
#芝加哥馬倒數14天
#我只是出門跑個LongRun
馬拉松的本質就是長跑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跑完 Long Run 的心情 🤩
“馬拉松的本質就是長跑,逃避長跑的人,就是在逃避馬拉松。”
連續七週的週末長跑都超過 30 公里,最長的一次是 37 公里。經過這幾週的訓練,身體已經可以接受在高速下持續運行超過兩個小時,比賽的時候只要說服自己,再努力堅持個三十幾分鐘。
今天是賽前最後一次長跑,下一次再跑這麼遠,就不是在加州了哦 😏
#芝加哥馬倒數14天
#我只是出門跑個LongRun
馬拉松的本質就是長跑 在 蝦嫂 Stephani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重要的事要講多幾次😬
又來溫故知新 Jay的跑步筆記
⭐️張弛有度:輕鬆跑配速比馬拉松配速慢 60~90 秒,且里程佔總跑量的 50% 以上。
(我估我這幾個月的輕鬆跑差不多佔80%😑)
⭐️極化訓練:質量訓練 (如間歇、配速、長跑) 每週兩次(進階跑者可以三次),期間至少間隔一天。
⭐️關鍵長跑:馬拉松的本質就是長跑,盡量每週都跑一次長跑,行有餘力再加點變化,例如加速跑、變速跑。
⭐️穩定持續:跑量穩定,每週跑量增加不超過 10%,接近個人最高跑量時,增加不超過 5%。
⭐️建立週期:每個週期分段(基礎、進展、巔峰、減量)都有明確、需要強化的內容,不是同一份課表跑個 20 週。
#好文分享 #張馳有度 #要好好記著
為什麼週期化訓練很重要?因為第一,你不可能時時保持在巔峰;第二,你只要在需要的時候,拿出最好的表現就好了。
每天都定速跑十公里,能不能跑馬拉松?當然可以,只是成績可能不會是你想要的;
只練短間歇而不跑長跑,能不能跑馬拉松?一樣也可以,但後段掉速的機率就比較高,要有心理準備一旦爆掉,後頭還要扛很久。
幫別人訂課表是件很繁瑣的事,你其實會很希望對方能夠很遵守遊戲規則,例如:說好了就不要多跑、身體不舒服要誠實稟報,因為我寧願你一兩個 workout 沒跑,也不要把自己弄傷,變成一兩週沒得跑。
曾經有人懷疑過我給選手的課表是不是「比較特別」,等下拿出來給你們看:真的沒有,就算真有,也是「特別簡單」。因為她開始得比較晚,肌肉的運用不靈活,對於疼痛的感知又不是特別敏感(是在說恐龍?),所以對別人我是聽到「痛」、對她我只要聽到「很酸」,就不讓她跑質量了。
這樣的後果是,因為如此保守地訓練,大概不會進步很快。但幸好她也暫時還沒有想跑進 BQ 的想法,那麼就每週維持跑個 4~5 次,累積 40~50 公里。這麼堆疊個 10~12 週,要跑完一場馬拉松壓力也不是太大,配合減量跟恢復,要進四小時也不是不可能(她初馬就跑了 3 小時 53 分)。
因為練習馬拉松,就跟世界上大部分的事一樣,邊際效益會越來越小。你看我現在練這麼辛苦、且吃得這麼嚴格,那是因為我已經很逼近自己的極限,而從 90 分到 95 真的很難。但是對於多數只有 30、40 分的人,要提升到 60、70 的水平,難度就沒有那麼高。
說句老實話的,你甚至不用做對太多事,只要少犯一點錯就好,拿到基本分,那就可以及格了。
等下的兩張圖分別是我自己的課表還有選手的課表,雖然總跑量、次數、時間、配速差異都很大(我的課表是 SUB240, 她的是 SUB400),但還是有幾個大原則是可以學的。
1. 張弛有度:輕鬆跑配速比馬拉松配速慢 60~90 秒,且里程佔總跑量的 50% 以上。
2. 極化訓練:質量訓練 (如間歇、配速、長跑) 每週兩次(進階跑者可以三次),期間至少間隔一天。
3. 關鍵長跑:馬拉松的本質就是長跑,盡量每週都跑一次長跑,行有餘力再加點變化,例如加速跑、變速跑。
4. 穩定持續:跑量穩定,每週跑量增加不超過 10%,接近個人最高跑量時,增加不超過 5%。
5. 建立週期:每個週期分段(基礎、進展、巔峰、減量)都有明確、需要強化的內容,不是同一份課表跑個 20 週。
---
身體需要多樣化的刺激才會進步、且刺激後需要時間恢復才能吸收。耐力運動的訓練就是在刺激跟恢復之間找平衡,建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有效的訓練習慣,然後「在需要的時候,拿出最好的表現」。
什麼是「需要的時候」?不是某次訓練、更不是臨時起意的小比賽,而是你整個週期訓練的重點,是那場如果跑不好,你會難過很久的目標賽事。
馬拉松訓練,說難也不是特別難,就算是全馬 240 的課表,道理跟 4 小時也是相通的: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在比誰做對得多,而是比誰犯錯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