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信報專欄
香港是我們的家. 這個家最特別的地方是中不中, 英不英; 又或者可以說是又中又英.
香港的’又中又英’文化是好過瘾的, 過癮的地方是她混得剛剛好, 你看全世界有幾多個地方, 又中又英, 混在一起可以像香港那樣的有型有款? 東南亞好多國家, 例如星加坡就混得有點老土了.
香港是的本土文化就是一種雜種文化, 廣東最早, 後來又加入一些上海, 還有南洋的, 當然少不了英美文化 .越混越強,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就是香港.
所以要保存香港本土文化就是不要讓一方獨大, 也不要封鎖自己, 要繼續開放.
但是文化保存最大的敵人之一就是後繼無人. 香港一直在保留中華文化方面比大陸都做得好, 因為我們沒有經過文革的洗劫, 英國殖民地政府亦沒有清洗過我們的文化肌理, 但是現在中華文化面對最大的敵人是年輕的一代對它失去興趣.
嶺南大學 與香港藝術學院過去三年, 在賽馬會的支持下, 舉行了” 非物質文化遺教育計劃” . 什麼是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 包括 紮作、長衫製作、剪紙、吹糖、 麵塑、木傢俱製作技藝. 今年會再加入三個新項目, 包括廣彩, 白鐵, 蒸籠製作技藝. 計劃糅合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創作, 讓工藝大師與藝術家攜手進入校園, 向中學生以及成人學徒直接傳授手藝, 分享經驗和心得. 目的當然是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
總結過去三年的經驗, 這個計劃已成功為九個特選非遺手工藝項目合共培訓了45位成人學徒, 而且在中學開辦了有系統的傳承課程, 讓超過7,200名青少年透過體驗式學習親身經歷傳統手工藝的製作過程.
所以賽馬會, 香港藝術學院和嶺大確是做了一件大功德, 把傳統手藝modern化, 為中華文化的保存出了很大的力 @hongkongartschool
#ICHplus #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 #廣彩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香港藝術中心 #HongKongArtsCentre #傳統工藝大師x當代藝術家 #LivingICH #活著非遺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Comm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戲棚】BAMBOO THEATRE 戲棚,一座座以竹竿搭建而成的臨時劇場,每年都會出現在香港不同的角落,漁村、鄉鎮、小島與市區都有它們的築跡。這早於一百五十年前已出現的文化場所,是香港獨有保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集結戲棚搭建技藝、民間風俗與戲曲藝術於一身。 影片豐富紀錄這文化場所出現的不同族群:戲...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推薦目錄: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由三條主樑搭建成「三棟屋」?】
位於荃灣古屋里的「三棟屋」早於1786年建立,原身只是一座三進口的房舍。之所以會以「三棟屋」命名,原來是因為「棟」是解作主樑,而當時構成「三棟屋」的就是三條棟樑,因而得名。
然而,隨住陳氏的枝葉茂盛,後人在三棟屋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子,再加上為抵禦海盜和外族的侵擾而加設的圍牆,令到三棟屋化身成圍村的模樣。
三棟屋整體的佈局如同棋盤,左右對稱,以一條中軸線貫通前廳、中廳及祠堂,四房的獨立的居室都集中在圍村中央位置。與不少客家人一樣,陳氏族人也是務農為生,因此不少房間用來存放農業生產工具和糧食。緊鄰前廳的兩間房便作為貯藏之用,同時位於村子兩邊的橫屋則混合了居住和貯藏的功能。
踏入60年代,香港政府發展荃灣為衛星城市,200年歷史的古村與現代化的過程產生不少矛盾。經過多年談判,為了建設荃灣地鐵,村民與政府達成協議,1979至1980年搬至象山的新三棟屋村重置屋。
由於三棟屋保存完整,政府於1981年將它列為法定古蹟,1987年在原址重修成三棟屋博物館後,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2016年,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透過多元化的教育和推廣活動,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西樓角上客家圍村——荃灣三棟屋】
香港有不少傳統的圍村,大多都集中在元朗、粉嶺一帶,而位於荃灣西樓角古屋里,就有一座具二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客家圍村,正是三棟屋。
三棟屋始建於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陳氏家族在廣東的支系建立。陳氏先祖本來是居住在福建省汀州府,先後搬遷到廣州,由於人口繼續增長,在第十三代時陳任盛搬到荃灣鹹田居住。
陳任盛當年隨伯父曾於大窩口填海開地種田,經多年和四個兒子努力之下耕種有成,財富積聚,生起建村的念頭。在機緣巧合之下,他發現三棟屋的位置風水極佳,在世的時候曾多次向地主購入這塊土地不果。直到陳任盛逝世反,其子陳健常昆仲四人以重金購得土地,建立三棟屋。村內建有供族中子弟讀書的南園書室和天后廟。
三棟屋在1786年建立,本來亦真是名乎其實只有三條棟樑的三進口房舍,面積亦都不是如今日般的2,000平方米。由「三棟屋」搖身一變成為「圍村」,由村民棄址他遷再到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到底當中的故事又是如何?下篇繼續和大家介紹!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在 Comm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戲棚】BAMBOO THEATRE
戲棚,一座座以竹竿搭建而成的臨時劇場,每年都會出現在香港不同的角落,漁村、鄉鎮、小島與市區都有它們的築跡。這早於一百五十年前已出現的文化場所,是香港獨有保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集結戲棚搭建技藝、民間風俗與戲曲藝術於一身。
影片豐富紀錄這文化場所出現的不同族群:戲棚師傅如何搭建容納千人的劇場空間;鄉民如何參與娛神娛人的酬神活動;劇團如何搬演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戲曲表演。透過鏡頭,帶著觀眾遊走於他們當中,傾聽他們的對話、了解他們的生活,感受這一座座戲棚蘊藏的魅力。
While permanent theatres are commonly built in most cosmopolitan modern cites, Hong Kong preserves a unique theatrical architecture, a Chinese tradition that has lasted more than a century – Bamboo Theatre.
It is a makeshift, open-air and bamboo shed theatre, which is built and fixed by plastic straps, without any heavy-duty materials. During festivities in the villages, they will invite Chinese opera troupes to perform ritualistic opera in the temporary theatre constructed in front of the temple, in order to express their gratitude to the Chinese gods they worship. Spirits and gods were the primary audiences.
This film follows ritual practices in various villages and remote islands of Hong Kong for two years. It is the portrait of this traditional cultural space, its way of building and dismantling, also the collaborative work of troupes’ performers, stage managers and wardrobe, etc. It allows audience to observe multiple corners of the space, and the variety of ways in which people make use of it.
導演:卓翔 |監製:茹國烈 |執行監製:卓翔 鍾珍珍|Producer: Louis YU|Executive Producers: CHEUK Cheung, Naomi CHUNG
- 第五十六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Best Documentary] 56th Golden Horse Award Nominee
- DMZ國際紀錄片影展【參展電影】[Official Selection] DMZ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2019
- 香港亞洲電影節【參展電影】[Official Selection] Hong Kong Asian Film Festival 2019
- 台北金馬影展【參展電影】[Official Selection] Taipei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2019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西九故事】
等了廿年 12月開鑼1月開幕
曾經推倒重來、擾攘廿年的西九文化區第一個大型場地「戲曲中心」建了八年、耗資27億港元,終於竣工在即,12月開鑼,明年1月20日正式開幕,邀得90歲的白雪仙親自監製開幕戲寶《再世紅梅記》。西九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親自帶筆者參觀部份已建好的戲曲中心設施,一柱一檐要落實不易,他邊解構邊談願景:「老實講,行內都等了這個空間很久了。粵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喎?即是有價值的東西。戲曲中心如何在空間與高度呈現這種價值?她是為傳承戲曲文化而設的世界級表演場地。」
《果籽》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先娛鬼神後娛人,中國古代傳統的木偶戲,始於喪葬俑人,以奠亡人。《通典》有云:「以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之樂也。」而偶戲於漢朝以後,才開始普及成為民間娛樂之一。時至今日,木偶戲歷年發展,經歷過高峰時期,也迎來當下的低谷。
黃暉師傅,入行操演偶戲四十多年,與一般人印象中「師傅」的形象不同,沒有凌厲的眼神或磅礴壓人的氣勢,一見黃暉師傅,基本上是想不出「慈祥」二字以外的形容詞。黃師傅指,當初因興趣入行,一做便是四十年,時至今日已成為香港偶戲界的代表人物,門生亦廣,卻沒有把自己以宗師自居,反而,他更像一位希望把畢生所學傳承給學生的老師。
黃師傅指:「碰到這些木偶就有如碰了白粉,明知它們不能賺大錢,自己卻喜歡着,沒有辦法」。追夢或許是年輕人的專利,但黃暉師傅告訴我們:堅持夢想才能修成正果。
主流的木偶戲包括有提線木偶(即「扯線公仔),掌中木偶及皮影戲。所謂提線木偶,即指一隻木偶以線操作,提線者不直接觸碰木偶,只以十六條基本線操作木偶的喜怒哀樂,抑揚頓挫。十六條基本線中,亦有四條「死線」,「死線」乃掌控木偶之基本平衡,分為「頭釘線」兩條,「胸前線」一條及「後背線」一條。眼見黃暉師傅於千絲萬縷之間操作木偶高跳低爬,拳頭手指每個動作無一不栩栩如生,不得不嘆服其心思之細密以及與傀儡之間的「默契」。
黃師傅亦向我們演示了掌中木偶及皮影戲的運作,以此展現出掌中木偶靈活生動的動作及以燈光糅合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美的皮影木偶戲。黃師傅指出,他希望將來亦有人可繼承他的木偶工藝,不欲令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淪為舊頁,但慨嘆時至今日要讓年輕一輩付出半生去鑽研一種技藝基本上是天方夜譚。當提及何不把技藝傳授給女兒,黃暉師傅神情中亦流露出半分難過與歉意。原來師傅在女兒少時已把她送回湖南藝校學習偶戲,雖然女兒學成有功,但無奈回到香港難以銜接本地專上學校,師傅亦坦言自覺誤了女兒一生。
堅持傳統,從來不易。在香港,更似是痴人說夢。黃暉師傅年幼時追隨夢想,戮力習藝,最終得成一代師匠,本應為不少年輕晚輩學習之對象,但亦正如其本人所言,時移世易,也許是時代拒絕了他,是時代拒絕了偶戲。但黃暉師傅亦無因此輕言放棄,若時代不與我同行,便由我等追隨時代。黃暉師傅的徒弟們,積極嘗試以新科技融合傳統偶戲,正如他們2017年應邀與演藝學院共同研發以現代投影結合木偶皮影等,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就,常於各地學校及不同機構演出並吸引了年輕一輩的興趣,黃師傅亦坦言:「唔變都唔得」。
傳統技藝能得以傳承,亦有賴新血入行學習,黃暉師傅認為做師傅,就不應「留一手」。黃師傅指,只要有人肯學,他便願意免費教,亦期望將來能把木偶傳承給弟子。克己所能,供子之學,為人老師、前輩、父親,也許黃師傅所甘願做的,就是背後默默扶持的,四十年前的追夢者。唐明皇《詠吟傀儡》中:「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 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彷彿亦與之相應。
黃暉木偶皮影有限公司
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302
6333 6213(黃小姐 Janet) / 9217 1635(黃暉 先生)
採訪:麥文軒
攝影:梁詠俊
剪接:李文俊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在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YouTube 的必吃
You're offline. Check your connection. Retry ... ... <看更多>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ICHO - Facebook 的必吃
查詢及報名:2358-8939 / schina@ust. hk(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 活動詳情:https://schina.hkust.edu.hk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