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動/變遷 與 emoji的關係】🤓
▍前言
作為文字偏執狂的我,以前認為emoji只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庶民文化,開始重視並改觀,還是從在數位廣告公司工作後開始
當時開始要學習在文案中,emoji可以在哪呈現畫龍點睛的作用、人們的眼球如何被符號吸引
進而觀察一場突然的社會運動和長期推動的社會變遷中,這些emoji在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emoji作為這十多年來,通訊方式改變後的全球人類通用語言,尤其近年不同平台、不同系統也被整合,符號的傳遞更沒有阻礙
(Tyler Schnoebelen 表示,emoji是種民主及前衛的溝通方式,跨階級、文化及地理)
觀察這些符號不停的被人類賦予意義、並快速傳播、引起行動的過程
✊🏽BLM
在emojiall.com這個網站(非官方)裡,有每個符號的辭典解釋、使用情境、使用頻率,以及不同「專題」
比如「季節」「數字」「節慶」「covid-19」
當中有一個專題,就叫做「BLM 黑人的命也是命」正是美國black lives matter擴及全球的社會運動
在這專題裡,收錄了跟黑人民權運動有關的文章當中常提及的emoji
包括黝黑皮膚的拳頭手勢、勝利手勢、愛你手勢
生理男女的黑人警察、警車
代表街頭運動的大聲公、告示牌標語
這是所有「被認證合格」的專題裡,唯一和完整的社會運動
一個符號的使用,「直接」代表了整個社會運動的參與與支持
是很特殊的一個現象
🇭🇰反送中
在2019年下半至今,在許多香港人的文章、ig主頁,和交友軟體都會出現:
用來代表「黃絲」的🎗️
這是從傘運後出現的政治傾向標誌,在反送中期間意義被固化
以及代表「五大訴求 缺一不可」的✋☝️
這是從警暴事件以來開始有的口號和手勢
這兩者使用量是非常非常高的,且只要一搜尋就全是反送中相關文章
在抗爭白熱化,到國安法之前,使用次數明顯暴增
不只香港語境中,包括國際戰線、以及支持香港抗爭的外國議員也曾多次使用
不是只有在華人世界中具有標誌性,在全球的抗中浪潮中更是倍受關注的焦點
我個人認為這些emoji的形成機制和意義,幾乎可以拼比BLM了
但在emoji詞典中,黃絲帶提及了二戰和俄國十月革命
還沒對突然不正常暴增的使用量作出解釋
不曉得是有被刻意壓制,還是還沒有人註冊?
ps.在這個網站的討論里,曾出現以下這段話:
「要辦理中國大陸的網站備案時發現需要域名註冊實名認證,能做域名註冊實名認證的機構只有中國國內認證的域名註冊商,godaddy是被排除在外的。
須先辦理域名轉移手續,將註冊商從godaddy改為中國國內的某一家(例如阿裏雲),再進行備案工作。」
🇦🇺澳洲原住名
這個故事我會在下一篇「澳洲更改國歌歌詞」講得更詳細!
一個簡單的符號,是澳洲原住名耗費多少心力的平權追求
現在只要在store下載indigemoji,就可以看到許多和澳洲原住名相關的符號
包括他們的旗幟、回力鏢、圖騰、手勢、和圖像文字、和臉譜!
這對失傳文化的保留和傳播是多麽大的進步!
我想,這可以作為許多弱勢文化的典範了。
🏳️🌈性別平等
2020年新釋出的一批Emoji中,出現了「聖誕老婆婆」「用奶瓶餵嬰兒的男生」、「穿燕尾服的女生」、「穿婚紗的男生」,都各自打破原先性別刻板印象!
除了原本LGBTQ的彩虹旗,也出現了跨性別的旗幟!
👁🗨反霸凌emoji
Eye in Speech Bubble,代表我正在看你所說的東西。
因為美國社會的青少年霸凌問題十分嚴重,於是 Ad Council 呼籲青少年遇見欺凌事件時應勇敢地站出來,舉辦了「 I am a Witness 」的反霸凌運動
▍符號學小科普
「探討人們如何賦予意義、產製符號、並怎麼在解讀時將這個意義提取出來」
(我自己下的註解,我覺得比較白話一點)
►可以用三個角度去看:
符號本身|系統|它所依存的文化
►三種符號:
肖像|指標|象徵
肖像符號—不需要特定區域文化所支撐,看見什麼型態就長什麼樣子(ex廁所標示
指標符號—是有邏輯性的推理 (ex看到煙想到火、聽到鐘聲想到學校
象徵符號—需要特定文化支持,比如在華文語境中,「四」諧音「死」代表不吉利
符號學高度應用在設計、廣告行銷、藝術、攝影....太多。
我不懂設計,但攝影裡的符號學可以再寫另一篇文
▍鑑往知來
目前已有許多關於「表情符號如何改變網絡交流」、「性別和政治聯繫如何透過表情符號再現」、「電腦表情符號對日常語言處理的挑戰」的研究,也有在危機發生期間團結的標誌:「Je suis Paris🙏🇫🇷」
BLM作為完整的社運符號專題的篇幅仍然不多,但如何就是找不到關於香港/反送中與符號的關聯,我個人覺得很可惜的
▍意識形態標記/區別
符號作為一種「身份標示」,最常見的是國旗
而在香港的社群生態裡、或交友軟體中,出現一種特別的現象:
自介處可以顯示一兩行最重要的資訊,一般會是講自己的title、喜好
而自2019下半以來,「政治傾向」成了「身份認同」和「擇偶標準」
社會極化隨著壓迫加劇而嚴重到幾乎不可復返,這個符號的層次已經拉升到「自我認同」的程度,而不只是「立場與否」
▍做為輿情分析的功能
最後想提一下,符號的高度流通不只是個可觀察的社會現象,更是有「功能性」的
在社群行銷、輿情分析的領域裡,會列為「變數觀察」的項目
包括「流量」「詞彙標籤」「情緒」
數據分析的工作,就是從一堆亂七八糟的數字堆裡,理出有用資訊
可作為商業應用、和新聞觀察、政治輿情分析
看一件事件、一個新聞,是怎麼在網路上發酵、正反方聲量、輿論怎麼倒向
文章怎麼流傳的、這個過程中的情緒是不是有疊加
大眾的呼聲/民怨到了什麼程度,政府或公司應該要做出怎樣的公關方法
就是利用「標籤詞彙」和「解讀emoji」做到的
這個emoji除了文章內容本身的、還有轉發的註解、以及FB的表情功能,都會被後台判讀到
\\
這篇文有關 #社會學 #符號互動論 #行銷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
可以搭配著跟你有關的領域用關鍵字搜尋,
會發現更多「一個社會現象」與你的關係喔!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380的網紅米亞MYA【HKVTub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劇情》 你是一個中五學生。最近學校終於到了畢業季…你想到米亞學姊快要畢業了,有一些心底說話希望可以趁機跟她說。 在上課鐘聲響起前,你終於找到了她的身影,於是你鼓起勇氣問: 「嗯…米亞學姊、請問放學後可以來公園嗎?我有些話想要告訴你…」 「咦…?可以啊!(難道是表白嗎?還是想跟我隻揪?)」 企...
「香港學校鐘聲」的推薦目錄:
香港學校鐘聲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的記憶,可能真的會自動過濾那些你想要記住的。而我的幼稚園童年回憶中,大都是好玩的和好吃的。
我唸的幼稚園和小學都是太子基堤道的聖羅撒(一直到小學三年級才轉校)。對,聖羅撒是女校,而我們一共九個男孩,是當時較少有的「女校男生」(上到小學時更只有五個)。當女校男生滋味如何?從前社會的性別意識不如今天般自覺,更何況只是幾歲孩子?記憶中,除了小息時女仔玩抓子,我們男生玩的是點指兵兵,其他都沒什麼分別。上勞作堂時我們也學針黹,老師會分發裁好的布樣,一個學期下來,自己就一針一線地縫製了一條藍白間條孖煙囪(這條孖煙囪可能是為男生而設,女生是其他東西)。上體育課嘛,每人都要自備一個布袋,內𥚃有豆袋、小皮球和一條童軍繩,鍛鍊活動就圍繞著這三個法寶。有一次,男生在小息玩兵捉賊時不知誰人忽發奇想,把捉到的賊用童軍繩綁在籃球架,以增加救人難度; 但小息後返班房,卻忽然傳來叫救命聲,原來當上堂鐘聲響起時,大家急急忙忙返回班房,竟留低被綁住的「賊人」。
校園另一邊是臨街的一面圍牆,因為學校的地台高,圍牆從校內看就變成只有兩呎高的石壆,上面架了鐵絲網。每逢小息,小販們就把零食掛在鐵絲網上,供學生選購。我最喜歡買的,是裝在狀似小氣球裡面的果汁啫喱。記憶中,當日的校長是姓何的修女,我們都叫她何姑娘(當年修女護士都稱姑娘)。何姑娘很愛惜小朋友,校園內有一棵很大的蓮霧樹(我們叫番鬼蒲桃),每當蒲桃成熟時,何姑娘會叫校工採摘下來,分發給我們吃。到每年聖誕節,學校也大肆慶祝,搞茶會,不但有美食,高大的聖誕樹更掛滿給我們的小禮物,同學們的目光都離不開它。校方對學生的獎勵也很大手筆,幼稚園我考得第二名,獎品竟是當時昂貴的鐵皮玩具包括一部軍車一架戰艦,父親要我二擇其一,軍車我很快就玩爛了,而戰艦經父親保存,至今仍完好無缺。
當年的聖羅撒,用今日的形容詞,應該已屬於「貴族學校」吧。但那個年代,階級雖然分明,社會卻依然存在流動空間。「孩童只知道歡樂」,即使是基層出身的孩子,也享受到歡樂的童年。想來,較諸今日不斷要上各類「目標為本」學前班及playgroup的小朋友,自己的童年可能要開心和輕鬆得多。
#童年回憶 #女校男生 #聖羅撒學校 #龍先生講故 #就係香港編輯部
香港學校鐘聲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同學各位找個位】學校分階段復課 中一生終於換上新校服
全港學校今日(23日)起分階段復課,中小學的一、五、六年級以及幼稚園高班的學生,首先重回校園。放了一個比以前悠長的暑假,學生也早已在網上開學,但是中一新生還是第一次踏足校園。
香港華仁書院建在山坡上,新生終於有機會爬上那條長長斜路,戴着口罩喘氣,相信別有一番滋味。八點正,上課鐘聲響起,中一新生在班房找到自己的座位,獲得一個學號,來一句循例的自我介紹。八點半,全體中一新生去禮堂參加「聖道禮儀」,第一次按學號排隊,同學們也顯得有點手點腳亂。
神父和校牧致辭時都表示,再次見到「真人學生」感到高興。因為疫情,校方取消領聖體的儀式,講道由教堂改到空間較大的禮堂舉行。椅子之間相距一米,學生一個個正襟危坐,新生第一次唱起校歌。
校監周守仁神父致辭時,先稱呼在座學生為「咁多位華仁仔」,又提到華仁的自由校風,勸勉同學珍惜學校提供的機會和環境,了解「何謂自由」,如何觀察世界,如何根據事實思辯,學習同理別人,從不同角度思考事情。即使他日面對謊言謠言,也能夠用一顆澄明的心回應。
#復課 #網上學習 #疫情 #肺炎 #開學 #限聚令 #華仁 #我就是我
攝影:劉玉梅
採訪:伍詠欣
---
【延伸閱讀】
走進平行時空 在「限聚」時辦一場大學畢業日
https://bit.ly/2zblANF
---
◢ 緊貼明周文化 ◣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香港學校鐘聲 在 米亞MYA【HKVTub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劇情》
你是一個中五學生。最近學校終於到了畢業季…你想到米亞學姊快要畢業了,有一些心底說話希望可以趁機跟她說。
在上課鐘聲響起前,你終於找到了她的身影,於是你鼓起勇氣問:
「嗯…米亞學姊、請問放學後可以來公園嗎?我有些話想要告訴你…」
「咦…?可以啊!(難道是表白嗎?還是想跟我隻揪?)」
企劃參與方法請查閱DC群~
◍ ◍ ◍ ◍ ◍ ◍ ◍ ◍ ◍ ◍ ◍ ◍ ◍ ◍ ◍ ◍
♡ 成為院友吧! ♡
♡ 希望可以每天都跟你見面~♡
♡ 直播時間表請到Discord或Twitter查閱! ♡
◍ ◍ ◍ ◍ ◍ ◍ ◍ ◍ ◍ ◍ ◍ ◍ ◍ ◍ ◍ ◍
♡ 需要國語回覆者請在留言前輸入[TW/CN]
♡ Please feel free to ask me questions !!
♡ 私は日本語を少し話せます!
◍ ◍ ◍ ◍ ◍ ◍ ◍ ◍ ◍ ◍ ◍ ◍ ◍ ◍ ◍ ◍
♡ 這裡是 米亞&主人甘米 一起合辦的頻道 ♡
♡ Instagram @Mya_Vtuber
♡ Twitter @MyaVtuber
♡ 直播時段外的交流、意見、隻揪請來DC群組: ♡
♡ DC: https://discord.com/invite/erB5AW9Vrp
◍ ◍ ◍ ◍ ◍ ◍ ◍ ◍ ◍ ◍ ◍ ◍ ◍ ◍ ◍ ◍
合作、廣告、委託查詢,歡迎電郵至
littlegummii@gmail.com

香港學校鐘聲 在 阿勇Johnsom - 美食旅游TV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更多視頻請追踪【 https://goo.gl/42sqyQ 】每週上視頻■
馬來西亞客家話+馬來西亞福建話版本的周杰倫 Jay Chou (with 楊瑞代)【等你下課 Waiting For You】MV惡搞版!
到底男主角最後有沒有向戴耳機的女孩告白成功呢?大家耐心看完結局哦!你們一定猜不到!哈哈哈哈!
希望周杰倫的歌迷們不會打我們,就借用周杰倫這首《等你下課》祝大家情人節快樂!
【周杰倫《等你下課》原曲】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fXdP7nZIiE
作詞:周杰倫
作曲:周杰倫
你住的巷子裡 我租了一間公寓
為了想與你不期而遇
高中三年我為什麼
為什麼不好好讀書
沒考上跟你一樣的大學
我找了份工作
離你宿舍很近
當我開始學會做蛋餅
才發現你不吃早餐
喔你又擦肩而過
你耳機聽什麼
能不能告訴我
躺在你學校的操場看星空
教室裡的燈還亮著你沒走
記得我寫給你的情書
都什麼年代了到現在我還在寫著
總有一天總有一年會發現
有人默默的陪在你的身邊
也許我不該在你的世界
當你收到情書也代表我已經走遠
學校旁的廣場
我在這等鐘聲響
等你下課一起走好嗎
談著琴唱你愛的歌
暗戀一點都不痛苦
痛苦的是你根本沒看我
我唱這麼走心
卻走不進你心裏
在人來人往找尋著你
守護著你不求結局
喔你又擦肩而過
我唱告白氣球
終於你回了頭
躺在你學校的操場看星空
教室裡的燈還亮著你沒走
記得我寫給你的情書
都什麼年代了
到現在我還在寫著
總有一天總有一年會發現
有人默默的陪在你的身邊
也許我不該在你的世界
當你收到情書也代表我已經走遠
►男主角 – Mumu Ngui
YouTube: https://goo.gl/QqZzbp
Instagram: https://goo.gl/uhKvVz
Facebook: https://goo.gl/ExNdR8
►女主角 – Kym Lim
Instagram:https://goo.gl/GG4uEK
►男配角 – Johnsom梁智勇
Facebook: https://goo.gl/W46gpa
Youtube: https://goo.gl/42sqyQ
Instagram:https://goo.gl/BsDt99
優酷: http://i.youku.com/mapolang
【更多版本的 等你下課】
Danny ft 常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HRLkKQsUos
日語版 三原慧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fN62d8l9eY
JasonChenAs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4JkFMp9iJU
Bryson Lie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z2PnobZS8c
【欣赏的YouTuber】
Lim Shang Jin namewee 聖結石Saint 人生肥宅x尊 放火 Louis Ling BigYong 老吳 Laowu 古娃娃WawaKu Dennis Lim Ming 小玉 Lim Shang Jin CodyHongTV Yangbaobei 楊寶貝 RealJoshuaSe changyong Ryuuu TV / 學日文看日本 ShenLimTV MaoMaoTV Linda Tea TV Baby Akiyo Mumu Music TV 미라 Mira's Garden Sanyuan_JAPAN 三原慧悟 安啾咪 蔡阿嘎 魚乾 靠杯星球 fun planet 笑波子 TGOP (This Group Of People) 這群人 JinnyboyTV dmingthing Dankhoo Productions Night Owl Cinematics JianHao Tan rickolam1 AlanChannel / 阿倫頻道 香格拉 Shangrilayt Stopkiddinstudio GINA HELLO! TheKellyYang JASON(大J) ... and MANY more!
【Johnsom阿勇頻道關鍵字】
馬來西亞 挑戰 挑战 台灣 挑战影片 挑戰影片 香港 台灣女生 馬來西亞男生 馬來西亞女生 生活分享 台灣男生 旅行 美食 廉價旅行 馬來西亞美食 马来西亚男生 馬來西亞華語 台湾中文 香港觀光 台灣觀光 馬來西亞觀光 旅遊 留學 馬來西亞人 馬來西亞華僑 台湾男生 台湾女生 台湾情侣 马来西亚情侣 廣東話 浪漫愛情短片 台灣人 香港人 旅遊推薦 必知 必去 必吃 必看 旅行 自由行 跟團 台湾 香港 旅游 留学 生活分享 日本旅行 日本美食 都市传说 马来西亚都市传说 台湾都市传说 香港旅行 香港美食 日本观光 香港观光 台湾观光 挑戰 挑战 挑战影片 台湾人 香港人 旅游推荐 廉价旅行 自由行 跟团 马来西亚人 愛情短片 男朋友 女朋友 馬來西亞必吃 馬來西亞必玩 馬來西亞必喝 馬來西亞必看 省錢旅行 訪問 採訪 上街採訪 挑戰 馬來西亞口音 愛情影片 情侶 曖昧 台灣中文 馬來西亞華語 搞笑影片 恶搞影片 搞笑影片 惡搞影片 音樂

香港學校鐘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聖德肋撒堂(英語:St. Teresa's Church)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塘太子道258號,於1932年12月18日舉行祝聖典禮。依照香港政府的規定,聖德肋撒堂是獲准舉行婚配聖事的天主教聖堂之一。九龍區第二大教堂聖德肋撒天主堂是教香港教區在,亦是全港最多人舉行婚禮的教堂。聖德肋撒堂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聖德肋撒堂區今時服務範圍包括何文田和太子道西等地區。為方便教友參與宗教活動,除了聖德肋撒堂外,堂區更包括以下的教堂和中心:1.教區傷殘人士牧民中心(英語:Diocesan Pastoral Centre For the Disabled),位於九龍何文田公主道81號。中心於2003年建立。2..聖依納爵小堂(英語:St. Ignatius Chapel),位於九龍窩打老道516號(九龍華仁書院)。於1959年建立,1964年至1988年屬聖德肋撒堂區,1989年至1990年屬黃大仙聖雲先堂區,1991年屬聖德肋撒堂區。3.聖若瑟小堂(英語:St. Joseph’s Chapel),位於九龍九龍塘義本道8至10號涵碧別墅二座。於1992年屬聖德肋撒堂區。在聖德肋撒堂建成之前,九龍塘區的信徒要參與彌撒就需要前往尖沙咀的玫瑰堂或者牛池灣聖若瑟安老院內的聖堂。而兩處的彌撒禮儀都是由玫瑰堂的神父主持。在1923年時,由於九龍的人口增長,天主教會開始尋找地點去興建一座新的聖堂。在1924年2月11日,一群有影響力的天主教徒寫信予當時的宗座代牧師多敏主教,表示願為新聖堂籌募經費,並促請成立籌備委員會。但不巧的是,師主教卻在數天後,即同年2月20日去世。在師主教於2月24日的追悼會上,布力架先生(Mr. J.P. Braga)重新提出建新堂的計劃。當時的天主教會在柯士甸道已購了一塊土地,但實在太近已有的玫瑰堂了。而同時計劃在深水埗興建的寶血女修會總會院又會附設小堂方便教友,所以,教會的考慮便放了在正發展龐大的屋宇計劃的九龍塘,其時有不少的葡籍家庭被其吸引。1928年11月13日,位於太子道與窩打老道交界,而積76,500平方呎的第二號土地以底價港幣38,250元出售,為期75年,年租則為港幣526元。結果,師多敏主教的繼任人恩理覺主教的代理人在沒有競爭者的情況下以底價投得該地。在確定投得該片土地後,恩主教找來自荷蘭的本篤會士格寧神父(Adalbert Gresnigt O.S.B.)籌劃建築事宜。格寧神父的作品除了在美國和巴西等地外,北京的輔仁大學的中國式校舍以及香港黃竹坑的華南總修院的四合院建築也是出自他的設計。恩主教去信當時身在北京的格寧神父,希望他能建一座紀念聖女小德蘭(聖德肋撒)的中國式聖堂。但另一方面,恩主教也在信中表示中國式的設計在香港未必會為人所接受。在1928年11月22日舉行的傳教區議會會議上,決定了聖堂會在1929年1月發動了公開贊助時才動工,並正式選定聖女小德蘭為聖堂主保。在1929年1月25日,格寧神父在不知土地確實面積的情況下寄來了堂區辦事處和神父宿舍的初步圖樣。籌款委員會則在同年6月24日發起了募捐,同時,恩主教起先主張的中國式建築如他所料地不太受歡迎,格寧神父於是揉合了其他兩位建築師(A.H. Basto 和 M. Van Wylick)的心思,將聖德肋撒建成一座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其實在1930年代,香港天主教教會的經濟經營艱苦,但由於有德若翰神父(Rev. Spada, Giovanni M. PIME)的積極經營,教會方面終於在1931年9月21日與美安建築公司簽約,並隨即開始工程。1932年4月23日,恩主教到臨聖德肋撒堂主持奠基典儀式,並在聖堂中已完成的主要建築內舉行了第一台彌撒。而於在同年12月18日,恩主教到臨主持了祝聖典禮。在聖誕前夕,艾國安神父(Fr. U. Galbiati)主持了子夜彌撒後,聖德肋撒堂再度封閉以作最後階段的裝修。其後,聖堂正式開幕,第一任主任司鐸為顏思回神父(Rev. GRANELLI, Andrew PIME),為九龍塘區的天主教徒提供彌撒的地點。其後,聖德肋撒堂在1934年升格為準堂區,並於1949年正式升格為堂區。多年來,聖德肋撒堂在崇拜、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都扮演了相當的角色,以致在和靈導神父(Rev. ORLANDO, Carmelo PIME)以及黃德祥神父(Rev. WONG, Tak-Cheung Francis)服務該堂期間,在神職人員間常笑指聖德肋撒堂的主任司鐸為「九龍區主教」。聖德肋撒堂於2007年 慶祝建堂75週年,維修工作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聖體祭台的全面改建、約12隻玻璃窗重新彩色設計以及主祭台雲石的維修。此外,聖德肋撒堂購入了新製的洗禮池,並於2007年的復活彌撒首次使用。由於聖堂要預留地方以便內部的維修,故於2007年1月至8月暫停開放給舉行婚禮之用。由格寧神父設計的聖德肋撒堂是一座帶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它的形狀成一拉丁十字架,並採用了羅馬式圓勻意念的設計,側廊採用了圓拱為主題。堂內的石柱則是採用科林斯式。頂樑的材料為三合土和鋼筋,但仍採用了中國宮廷建築的方式建成。聖德肋撒堂的鐘樓可說是聖德肋撒堂的標記,但當中的銅鐘在大戰期間被賣掉。不過根據教友的憶述,教堂的鐘聲在1960年代時仍有依時鳴響。聖德肋撒堂共有三塊具有歷史價值的石碑,第一塊位於聖堂右方鐘樓底部,是立於1932年的奠基紀念碑;另一塊石碑則是在祭衣房洗滌聖物去水盆的上方,立於1950年,為了紀念祭衣房的重建,以及紀念聖母升天於同年被宣布為信理。最後的一塊石碑在教堂大門入口的右側,列有捐款建堂的施主,但奇怪的是在石碑的最後一行刻了墨索里尼的名字——這名字與碑上其他施主的名字的字體和嵌鑿方式都不一樣,似是後期加上。對香港教區歷史素有研究的夏其龍神父亦未能找出此名字出現在碑上的因由。聖德肋撒堂除了在祭壇右方供有聖女小德肋撒的聖像外,在祭壇左方亦供有花地瑪聖母的聖像。這聖像是在花地瑪聖母於1917年相傳在花地瑪顯現後第一批從葡萄牙運來的。在聖堂的祭壇之後,聖體櫃之上另有一組雲石製聖像是法國里修加爾默羅修會聖堂中的聖像的複製品,由聖瑪利書院的學生捐贈。聖女小德肋撒呈跪下的姿態,在她的面前是抱著嬰兒耶穌的聖母。在背後的十字架亦有三位小天使向小德肋撒灑下玫瑰花,象徵上主的恩寵。聖堂中亦有耶穌聖心、聖方濟各•沙勿略、聖安多尼、聖猶達、聖大若瑟等的聖像。在聖堂正門的左角圍牆邊亦供有交通的主保聖人——聖基多福(St. Christopher)的聖像而對著太子道。以前在每年的7月25日舉行汽車祝聖儀式。有些信徒甚至帶了自己的單車來參與。在聖德肋撒堂的外部建有一小屋,是九龍第13旅的童軍所使用的童軍室。在教堂的後方建有九龍聖德肋撒英文學校的三層高校舍。此外,在聖德肋撒堂的西面建有九龍明愛中心,於1967年建成。

香港學校鐘聲 在 原來香港傳統學校嘅上下課同轉堂鐘聲,就係倫敦大笨鐘(Big... 的必吃
British Council Hong Kong ... 【原來香港傳統學校嘅上下課同轉堂鐘聲,就係倫敦大笨鐘(Big Ben)嘅鐘聲?】 大笨鐘乃英國著名地標之一,而你又對佢認識有幾深呢? 大笨鐘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