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都 ]
刊於 AndThen.hk 的知埞專欄,重建前的皇都戲院。
(現在更要懂得適時分心,多讀書多散步,到處看看,做喜歡的事)
_________________
被時代選中的皇都
站在皇都戲院的天台,上面烈日當空,下面是從沒停止忙碌的北角眾生,身邊是七十年前的科幻建築。
畫面絕對超現實,冷不防發覺,重建工程展開前的皇都,正值一種怪異的美好——曾經有過的文明與精細完全褪去,經歷過漫長的破落,幾乎就要消失人間;然而始終有人願意撥亂反正,留住建築,留住屬於香港歷史重要的一塊。
一座劇院,前世與今生,落難與重生,都不由自主,被時代選中。
1951年8月,皇都前身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動工,1952年12月竣工。
創辦人為俄羅斯裔猶太人歐德禮(Harry Odell),本身也是傳奇:年輕時為踢躂舞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參軍,25歲移居香港後投身證券界,1941年參與香港保衛戰,曾被日軍俘虜。
戰後歐德禮成立萬國影業,認為需要為當時的香港引入戲院,提供符合世界規格而得體的表演場地,璇宮因而出現。
當年璇宮開幕是城中大事,有本領邀得滙豐銀行前大班摩士爵士(Sir Arthur Morse)剪綵,就連皇家警察樂隊都有出席表演。
儘管瑰麗,但璇宮不是想像中只服務上流,分中午、下午及晚上三個表演時段:中午放粵語片,下午有豔舞表演,晚上是古典音樂,由文化人到基層都照顧得到,大門為所有人而開,有做生意的靈活,取向亦親民。
璇宮經營短短五年,但它曾是香港最著名的音樂廳,中英管弦樂團(香港管弦樂團前身)是常客,來過表演的國際知名樂手多不勝數,包括英國著名男高音Peter Pears、英國作曲家兼鋼琴家Benjamin Britten、美國小提琴家Isaac Stern、「搖擺樂之王」Benny Goodman等。
有這樣的說法:沒有璇宮當先導,就沒有後來1962年落成的香港大會堂。
社會意義固然重大,而建築本身也是重磅級別:站於電廠街與英皇道轉角,弧型設計剛好讓其面面俱圓,靈巧而不失氣派。
當年它是極盡豪華的劇院,可容納1173位觀眾,設有獨立銀幕及試映室;而當時交通條例禁止英皇道停車,於是戲院加建一個可停泊50輛汽車的地下停車場,全港首創。
最為傳世的亮點,肯定是屋頂一組外露的拋物線型桁架,當年他由結構工程師劉寶光負責規劃,混凝土製作,一串拱橋支架並行排列,支撐劇院天花,把放映室吊起,那就不用加入妨礙視線的結構支柱,亦能減低外面雜音帶來的震盪。
保育專家估計,選用混凝土的原因為價錢較鋼鐵廉宜,甚至有說桁架外露是基於成本考慮;勿論真假,那是香港以至亞洲地區絕無僅有的建築,曾獲國際保育專業組織Docomomo International發出「文物危急警示」,確認為全球戲院建築中唯一案例。
1959年璇宮易手,改名為皇都戲院,成為集戲院、商場、夜總會及住宅的大型綜合建築,號稱新型大廈,同樣是香港先例。
盛有時衰有時。電影文化隨時代更替,皇都經營至1997年結業,伴隨英殖香港一同寫進歷史。
三年後建築改建成桌球室——陰差陽錯地,當時為了節省成本,僅將戲院座位以圍板封住,升高地台,加上假天花,沒破壞原有的劇院結構,以至今日有望還原。
2016年,收購消息傳出,轉眼醞釀成一場民間保育戰:當時古蹟辦將皇都評為三級,最低級別,全城嘩然。同年底古諮會推翻古蹟辦建議,皇都獲評一級歷史建築。不足一年內由三級躍升至一級,繼續史無前例。
去年業權強拍完成,發展商公佈六年保育計劃,修復後的皇都,將會重新成為表演場所,還原最初功能。
「活現香港」是這幾年一直大力推動保留皇都的文化遊組織,落實拍板重建前,曾經訪問創辦人陳智遠,他強調皇都不應該只限於情懷上的舊,「它明明可以帶來新的視野,同時提供經濟面向。」
他覺得除了盡力去「保」,所有古蹟都應該能夠做到「育」,品味上的,功能上的,讓城市得以生生不息。
而璇宮與皇都的好,在於曾經雅俗共賞,提供娛樂,孕育文化;現在不太可能出現的事,當年實實在在地發生過,記錄了一個仍然包容的世代。
前人創立的地標,由後來的人爭取保育,而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發現,發現我們的城市。
現存古蹟級別的戰前戲院建築,只有油麻地戲院及長洲戲院,尚有大量未被評級,擱在城市的陰暗位置,假裝沒人看見。
重建需時六年,2026年的皇都未知會是甚麼模樣。至少當下這一刻,付出過的努力不至白費,仍有一個終點可以期盼。
_____________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大會堂於一九六二年落成啟用,是香港首個為市民而建的多用途文娛中心。大會堂坐落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臨海填海區,佔地11 000平方米,於二零零九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大會堂的主要設施位於低座,包括以擁有出色音響效果而聞名的音樂廳、深受專業劇團喜愛的劇院,以及可以遠眺維多利亞港景色的展覽廳;高座則設有演...
香港大會堂 低 座 在 留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深愛著你40年出陳百強珍藏展》
哥哥同梅姐嘅展覽我都睇過一兩次,反而陳百強嘅展覽我就完全未睇過。琴日我終於去左香港大會堂睇呢個《深愛著你40年出陳百強珍藏展》,坦白講水準比我預期高出好幾倍。無論你係鍾意左陳百強一年嘅00後或者鍾意左陳百強幾十年嘅忠實fans,我都非常推薦你去睇。
我從來無想像過我竟然會有機會見到咁多同陳百強有關嘅嘢,無論係雜誌、演唱會飛、唱片、出世紙(??!!)同埋Danny用過嘅野。有d我曾經喺舊雜誌見到嘅野竟然會見到「真身」,真係好驚訝。通常我地年輕人因為出生喺另一個年代,我地根本完全無得接觸呢d同偶像有關嘅野,我地通常都係上網睇錄影就算,睇youtube可能係我地離偶像最近嘅時候。所以睇到呢d珍藏真係好難得,感覺好親切,感覺又離陳百強近一步。相信歌迷會花左好多心機去籌備呢個展覽,資金可能唔係好多,但個展覽都係非常完整。好多人都有借出佢地嘅珍藏,旁邊會有一個牌寫低果件物品嘅故事,真係好正。展覽想帶出嘅野簡單直接,間唔中有d有趣嘅fun fact,睇完又了解danny多d,所以就算你係啱啱開始認識陳百強都非常之適合睇。
我最鍾意係佢有兩個immersive嘅角落,一個係danny成日落嘅DD,另一個係聖誕快樂嘅set,令我記翻起之前喺英國睇果個ABBA展覽。
裡面有份幫手嘅歌迷都非常友善,相信你有咩問題佢哋都會好樂意為你解答。
中環香港大會堂「深愛著你 40 年 陳百強珍藏展」
珍藏展日期及時間
・2019年12月25日 15:00~19:30
・2019年12月26日至12月30日 10:00~19:30
・2019年12月31日 10:00~16:00
展覽地點:中環香港大會堂高座7樓展覽館
另外佢哋設有抽獎時段,每日11:00、14:00、17:00。
而最後一天只有:11:00及14:00兩個時段,有機會可以獲得陳百強《聖誕快樂》入面戴過嘅同款心心太陽眼鏡。
29號嘅老餅同樂日我地都會visit呢個展覽,好期待呀~🥺❤️
香港大會堂 低 座 在 Rudi Leung 廣告風涼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霎眼間,港樂(香港管弦樂團)已經踏入第四十五個樂季了,今屆樂季開鑼,一連兩個星期,首兩場開幕音樂會,我都有進場欣賞,坐在文化中心內,聽到樂韻飄揚,悠然勾起了我的美好回憶。
說港樂是伴我成長的一個重要部分,其實一點也不過份。
那個時候,我剛成為中學生,可以自己一個人由九龍坐天星小輪過「大海」(我印象中當年的維港真的是大海哦),去到那個對於我來說像是聖殿般的香港大會堂,拿著儲零用錢買的學生票,一個人進場去聽港樂演出,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
還清楚記得,那是董麟老師領軍的時代,之後又來到施明漢的大時代。作為一名中學生的我,到大會堂聽港樂,已經是我能力可負擔最昂貴的娛樂。
雖然,我可以透過唱片中聽到來自世界各地一流樂團的精彩演出,但也總也不及聽到整隊樂團現場的澎湃聲響般震撼。更何況,港樂當時給我的印象,就是一隊很國際化的樂團,來自五湖四海的每位成員,都具備鬼斧神工的能耐。
當然,港樂也經歷過高山低谷,水準有時會強差人意,但近年,自從梵志登上任音樂總監後,港樂在他的嚴厲「鞭策」下,團員都顯然發揮到各自的小宇宙,經常都保持著巔峰狀態,就連曾一度被抱怨令人聽得提心吊膽的銅管樂器組,演奏力拔山兮的馬勒交響曲時,都依然能夠穩如泰山。
事實上,梵志登尤其拿手演繹大型編製的浪漫派樂章,他的指揮棒一揚起,港樂的成員都紛紛像被啟動起馬力強勁的引擎,全力以赴,毫無保留地發出表情豐富、充滿凝聚力、兼且鏗鏘有勁的聲音,作為座上客,很難以不為之動容。
香港黃牛黨肆虐,除了四大天王及棟篤笑王子,令人意想不到,去年港樂一場久石讓的音樂會居然也曾經遭殃。但相信這個只是個例外,老老實實,香港實在還是文化沙漠,平日,港樂的音樂會雖未至於場場爆滿,但只要早點入手,即使是世界一給獨奏家客席演出的音樂會,撲飛都絕對不難,一般情況下,大家都不用幫襯黃牛黨。
全文:http://bit.ly/2PyYOCp
香港大會堂 低 座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大會堂於一九六二年落成啟用,是香港首個為市民而建的多用途文娛中心。大會堂坐落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臨海填海區,佔地11 000平方米,於二零零九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大會堂的主要設施位於低座,包括以擁有出色音響效果而聞名的音樂廳、深受專業劇團喜愛的劇院,以及可以遠眺維多利亞港景色的展覽廳;高座則設有演奏廳、展覽館和會議室等小型設施,適合舉辦各類小規模活動。香港大會堂被譽為本地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場地之一,見證了不少文化盛事,亦是本港文化發展的寫照。多項標誌文化發展新里程的活動,例如早期的香港節、第一屆香港藝術節(一九七三年)、第一屆亞洲藝術節(一九七六年)、第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一九七七年),以及第一屆國際綜藝合家歡(一九八二年),均在大會堂隆重揭幕。大會堂在推動文化藝術交流方面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值得港人引以為傲。五十多年來在大會堂獻藝的本地和海外優秀藝術家和藝團不計其數,其中包括世界知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已故小提琴家艾錫•史頓、紐約交響樂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德國史圖加芭蕾舞團、中國國家話劇院、湖南省湘劇團、鋼琴家傅聰、歌唱家滴卡娜娃、費明儀,雛鳳鳴粵劇團和本地不少職業藝團等,節目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給。除了提供機會讓觀眾欣賞不同藝術形式的表演節目外,香港大會堂在培育本地文化藝術人才方面亦貢獻良多,多年來為這些藝術工作者提供專業演出場地和配套設施,以及場租資助。大會堂高座也是香港首間公共圖書館和美術館的館址。大會堂公共圖書館於一九六二年三月五日正式啟用,是香港首間公共圖書館,亦是六間率先採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其中一間公共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便利快捷的智能識別自助借還服務。圖書館在過去五十年不斷拓展設施及服務。館內提供多種電腦設施,讓讀者可即時搜尋、預約或續借圖書館資料,使用電子資源、數據庫及數碼化影音資料。館藏由啟用時的二萬項增加至逾五十三萬七千項,並先後設立工商業圖書館、創造力及創新資源中心和基本法圖書館等專門參考圖書館及專題館藏。圖書館亦於二零一四年年中設立中西區文化及歷史資源角,提供有關中西區文化、歷史及社區發展等方面的資料。隨着香港大會堂落成啟用,現代化的博物館服務亦宣告誕生。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香港藝術館的前身—香港美術博物館最初設於大會堂高座十樓及十一樓。經過多年的館藏徵集和購藏後,藏品數目與日俱增,展覽活動越見頻繁。為進一步提升服務,香港美術博物館其後一分為二,並遷往尖沙咀。數十年來,雖然有不少文娛中心相繼落成,但香港大會堂仍然保持其作為本港重要文化樞紐的地位。猶如精巧的樂器仍須要不時保養調音以保持音色,大會堂亦曾於一九九三年和二零一零年進行翻新工程,以配合社會的變遷和文化藝術的發展,有關工程既保留了大會堂原有的包浩斯建築風格,亦為建築物的外觀增添時代感。對香港市民來說,香港大會堂的重要性超乎文化藝術的界限。這座上世紀六十年代落成的建築物,至今仍是中環的地標。大會堂紀念花園內的紀念龕,記載着二次大戰時期香港的苦難歲月;至於與大會堂同年啟用的婚姻登記處,則見證了無數愛侶共諧連理,攜手踏進人生另一階段。在未來的歲月裏,大會堂將會繼續成為無數藝術家靈感的泉源,為香港藝術的傳承和各方面的發展作出貢獻。
香港大會堂 低 座 在 香港大會堂60周年 - Facebook 的必吃
大會堂 由低座、紀念花園及高座組成,三者由有蓋行人通道連接,設計簡樸,着重功能,是現代主義建築的優秀例子。大會堂位於海旁,除了密封的表演場地外,建築物的設計讓其他 ... ... <看更多>
香港大會堂 低 座 在 香港大會堂低座(音樂廳) HK City Hall Low Block (Concert Hall) 的必吃
起點: 中環站A 出口需時:約7 - 9 分鐘Starting Point: Central MTR Exit ADuration: 7 - 9 minutes approx. _途經VIA00:05 環球大廈World Wid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