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氣不負眾望】
老實說,之前睇《尚氣與十環傳奇》trailer,期望不高,甚至覺得似石堅粵語殘片格局,不過,近月在英美傳媒試片和首映後,口碑出奇地好,影評一致讚好,睇完後,確定本片的確屬於Marvel超級英雄solo片中最成功之一,總結成功如下:
1)完全適合西方口味喜歡的東方元素,即是香港電影以前未押注大陸市場(如今在偉大的黨整頓下已經無得玩了,押錯注了)之前最擅長的,今天荷里活都學懂了。還記得2013年《Iron Man 3》都有范冰冰出過幾個鏡頭吧?當年荷里活想吸引中國市場,如今有得上畫已經偷笑,荷里活片更不要預大陸演員了,無謂害他們被清算啦。但畢竟世界潮流和市場已更接受多元種族和文化元素,題外話,Marvel只會越玩越闊,例如下套十一月上畫的《Eternals》將會有英國華裔Gemma Chan(陳靜)擔正,加上韓國馬東石(Don Lee),印度超級英雄大跳Bollywood舞蹈,另外還有同性戀超級英雄,而在其他未來作品更會有穆斯林少女超級英雄等等....
2)以動作場面而言,除了片頭已見,在電影初段的男主角巴士大戰比較屬於硬橋硬馬(令人想起 Keanu Reeves和Sandra Bullock的《Speed》),和末段一場以電腦特技CGI為主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梁朝偉/陳法拉(其實是兩人的love dance)和楊紫瓊/劉思慕的對打,雖然仍難與李安當年《臥虎藏龍》相比,但肯定喚起觀眾對那些經典武打場面的回憶。
3)《尚氣》大量中文對白,更添加真實感,也是Marvel電影甚至荷里活都少見,反映(可能在Netflix大量供應外語劇集包括韓劇下)美國市場觀眾真的開始習慣接受睇字幕了,不過可惜本片中文對白頗為生硬,有時看英文字幕反覺比較自然,如果編劇中能有懂中文的,執一執,會好些吧。
4)梁朝偉的演出,肯定最搶眼,而這個超級壞蛋的角色,是Marvel電影中少有地有層次感,是好是壞,結果是個「情癡」的悲劇反派角色,頗有經典武俠小說式東邪西毒的宿命感,由角色設定至他的演出,都能納入為Marvel最佳反派之一。
5)雖然有華人批評劉思慕不起眼(不過他有習武背景),Awkwafina更加唔靚,不過,他們角色本就是想做個普通人吧,並且兩人的幕前chemistry甚佳,Awkwafina為電影帶來的comic relief,也是Marvel電影鮮有的新元素。太靚仔,也未必好,就看不久前《Snake Eyes》的Harry Golding,夠形啦?結果,仆直。
6)近年Marvel電影喜歡找些新進年輕導演,並且不少是少數族裔或女性,本片導演Destin Daniel Cretton,是來自美國最多元種族的夏威夷州的日歐裔混血,雖不是華人,亦從未拍過以亞裔演員或主題的電影,但他在處理亞裔文化上,顯然比一般荷里活來得適當、尊重。Cretton上部電影2019年的《Just Mercy》,描述美國法律對黑人歧視的一段真實歷史,非常值得推薦(在Now的HBO Go或其他網上平台都有)。
不過,如果要指出一些不足之處,本片與不少超級英雄電影有一樣「通病」,開頭龍咁威,中段稍慢,到埋尾高潮要「谷」返起來不易,始終有點「未夠喉」。
而以《尚氣》這麼多的「破格」之處,最合適和接近可作比較的,應該是Marvel最經典的solo超級英雄電影《黑豹》。《尚氣》全華人(只有Razor Fist和「甘地」影帝Ben Kingsley飾演、曾經在《Iron Man 3》登場的假滿大人兩個配角不是華人),《黑豹》則全黑人,只有一個配角是白人;《黑豹》的Wakanda和《尚氣》的「大羅」(Ta Lo),都是與世隔絕、神秘而擅戰的國度,設定相似地方甚多。
然而,真的要比較的話,都是《黑豹》稍勝。《黑豹》中關於黑人的種族及社會訊息隱喻甚多,《尚氣》完全沒碰;如果要比較男主角,《尚氣》劉思慕當然遠不及《黑豹》已故的Chadwick Boseman,除了演技,甚至由他自創的獨特Wakanda口音至"Wakanda forever"口號,都是經典。至於反派方面,兩片的梁朝偉和Michael B. Jordan都有「因愛成恨」的複雜背景,兩人演出都有深度,接近平手吧。
導演大概都是Eagles迷吧,留低片尾聽Hotel California和睇彩蛋吧!最後,陳法拉好靚,相信不少觀眾包括老外都想她的角色可以「返生」。十二月的下集蜘蛛俠與Dr Strange將開始大玩平行時空multiverse,有什麼不可能?
#ShangChi #尚氣 #Marvel #MCU4
#劉思慕 #SimuLiu #Awkwafina #梁朝偉 #陳法拉 #楊紫瓊
#BenKingsley
#DestinDanielCretton
#光影評 #影評 #電影 #電影介紹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國說不放棄武統台灣已經70年了,講到台灣人都已經麻木了,大部分的人聽到反應都是「然後咧?」,甚至諷刺地說「要打快來」。不過日前美國情報官員發表聯名文章聲稱,中國可能會趁美國總統大選後、明年1月20日新總統任期就職前2天火速行動,趁美方權力空窗反應不及,3天內完成武統台灣。連八十多歲的范媽媽都問說,...
香港多元文化社會英文 在 Ally Blah Bla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十個住荷蘭嘅理由
(更多歐洲/荷蘭生活資訊,立即到https://www.patreon.com/allyblahblah)
1. 治安好
世界上應該好難搵到100%安全嘅地方,相比起唔少發達國家(如英美等地),荷蘭整體罪案率低,監倉空置率高,有啲市政府更會將監獄改造成房屋添!
2. 普遍英語程度高
語言溝通係一般人移居海外嘅重要考慮因素。荷蘭人普遍英文程度高,有啲人更自稱英文比 native speaker 更好。事實上,大部份本地人可以輕易轉做英文溝通,連平時喺街市買餸都冇問題!
3. 普遍教育程度高
除咗英文好,唔少荷蘭人教育程度非常高。「閑閑哋都有個碩士學位」。一嚟係因為當地高等教育費用低、質素高,二來唔少大公司早已將入職門檻提高至碩士畢業。
4. 到歐洲各國超方便
無論係本地定係國際交通,荷蘭呢方面都做得非常唔錯。如果上到鄰近嘅英、法、比、德等國家,坐飛機/火車/自駕遊都好方便。阿姆斯特丹嘅Schipol Airport 即係歐洲重要國際機場之一,基本上飛去邊都冇問題!
5. 文青福地
荷蘭全國有接近440個博物館,唔少梗係國際知名嘅重點博物館,例如 Van Gogh Museum, Hermitage, Rijksmuseum 等等。各個地方亦都經常有唔同嘅文化藝術活動。
6. 多元化社會
荷蘭係歐洲裏面有最多國籍/種族嘅國家之一。無論你來自邊一個國家,呢度總會有你嘅「同鄉」社群。荷蘭亦都有唔少華人/香港人,海牙更係唔少華人聚居嘅地方!互相照應都容易啲呀嘛。
7. 自由度高
早係2000年,荷蘭已經將紅燈區、吸食大麻、同性戀婚姻等具爭議嘅議題合法化。好多人覺得「新奇」又或者會遭人側視嘅,係呢一邊一早已經見怪不怪。基本上只要你唔好影響到其他人,做咩都冇咩人會理。
8. 健康生活模式
荷蘭人大多數以單車代步,而且差唔多人人都會去健身室鍛鍊。足球、草地曲棍球、划艇等亦係荷蘭人熱愛嘅群體運動。喺呢度受到身邊嘅人耳濡目染,不自覺自己嘅生活模式都健康咗好多!
9. 生活質素高
Work life balance係荷蘭社會非常重視嘅元素。唔會好似香港咁,工時長、生活壓力大。好多當地人都非常重視運動、社交、娛樂等可以促進身心健康嘅活動。社會整體對心理健康嘅重視同埋意識到比一般亞洲地方強。喺呢邊生活絕對好寫意!
10. 可以做自己
講完以上九點,其實荷蘭最寶貴嘅地方,就係你可以做自己。相比起傳統亞洲社會,對於唔同嘅人有好多規範、枷鎖,生活喺荷蘭唔會感受到呢方面嘅限制。
今次講住咗多先!下一次就講吓「10個唔住荷蘭嘅理由 」😏 冇地方係完美嘅,有美好嘅嘢,就當然會有令人髮指嘅事情啦!
#荷蘭
#荷蘭生活
#歐洲
#歐洲生活
#海外職場
#香港人在歐洲
#香港人在荷蘭
香港多元文化社會英文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現在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辯論已經透過網路媒體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開始有不同立場的網友去舉報或公開批評他認為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某些動漫設定與故事,也有網友在網路上公開批評那些公眾人物在不同場合的立場表態。
但是最深入大家日常網路生活的,則是有人開始敏感地注意到不同中文表達詞彙的差異,並藉此來標籤化這些不同中文詞彙背後的意識形態。事實上,不同的詞彙用語多半只是表達出日常生活習慣的差別,還可以進一步表示出出生與成長地點的不同,距離真正的政治意識形態還有不小的距離。
不過,在文化與政治環境緊張的時候,語言,尤其是詞彙、用語這些能夠透過習慣用法連結到地域性與族群性差異的部分,就常常被拿來作為語言上「真實」的邊界。在歐立德的研究中,清代的乾隆皇帝就很常公開強調滿洲人使用滿語與滿文對於滿洲文化與族群認同的重要性。在台灣的戒嚴時期依然,政府規定所有人都只能使用國語以及國語的詞彙,不能使用自己的母語及詞彙。由此可見,語言大多數被作為邊界使用、對待時,常常都是為了某些政治或文化意識形態的目的出發的結果,而不是自然形成的區分。
--------------------------------
「好聰明的中國人,好優美的中國話...?」隨著中國在東亞的強勢崛起,中國用語和當代流行語的傳播,近幾年也常在「華語圈」之中形成討論;而最引起論戰與焦慮的,莫過於中國用語可能帶來的文化侵略問題。實際上不只是因為政治與歷史鳩葛的台灣,在「被統戰」的生存困境下對語言的滲透感到威脅,東南亞的華語使用也曾因為「說中國話」的問題而困擾——中文會不會改變原有的在地文化認同?該說什麼樣的中文才是「正確的」?而在馬來西亞,更因此有了「規範標準華語」引起的認同之爭。
不過逆向回看中國,卻也能發現類似的焦慮感。直到近年,中國官媒都還有保護「純潔漢語」、少用外來語和流行語的社會檢討,以免汙染了原本純淨的國語。而身受漢字影響的日本,也曾有保守派認為大量的外來語破壞日本文化傳統,而有所謂的「國語防衛」的對抗概念;儘管論述未必精確,但實際生活面上,確實出現了老年世代對新聞資訊的各類新外來語難以理解的困境。但純潔的語言存在嗎?在語言使用的背後,又是什麼樣的身分建構與文化認同之戰?
語言與政治的關聯不只呈現在台灣與中國的兩岸關係上。在馬來西亞華人間,許多詞彙的使用也在某程度上反映了他們如何看待「中國政權」及其對自身認同的文化焦慮。如果粗淺地以世代差異來做區分,1980年代以前的馬來西亞華人大多使用繁體字和注音,以現今的中年世代而言,他們當時學習的拼音法是注音拼音,而非漢語拼音。
馬來西亞最早的華人私塾可以追溯到1819年在檳城成立的五福書院,當時是使用方言教學。此外,來自不同省份的華人也紛紛成立會館,如福建會館、海南會館等等,使用原居方言進行溝通是當時凝聚原鄉意識、溝通情感的方式之一。而繼中華民國成立、五四運動後,大馬的學校書院紛紛跟隨中國開始把教學語言由閩粵等方言,改為中國國語──現代標準漢語。 一直到1980年代,當地華文學校隨後也轉向簡體漢字與漢語拼音的學習。
在流行文化方面,粗略而言,80至90年代的馬來西亞華人多受日本、香港和台灣文化影響,特別像是同樣使用華語的台灣流行文化,如偶像劇、流行音樂,同時也作用在語言的使用上。不過在2000年後出生的華人,所接觸的流行文化大多來自中、韓,尤其是中國,相關的古裝劇、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陸綜的興起等,也讓當地華人在用詞上更受中國影響。如「拉黑」、「小哥哥」、「牛逼」等詞彙也常流通在年輕人之間。
雖然在華文用語上會因著政治和流行文化的輸入而受影響,但與新加坡「Singlish」(新加坡式英語)的狀況相同,也不能忽略來自馬來西亞當地各族群雜揉而生的口語用法及音調上的差異。使用者未必在表達時都能意識到這些詞彙的流變和傳播歷史,但可以相信的是,其中所反映出的認同或是文化親近性可從中見得。
像是留學台灣與中國的華人,慣用詞彙就有所不同,這並不能代表使用者的政治認同,但時而也會成為大馬華人之間識別認同的指標。雖然大多都是帶有偏見的觀察,但也可以視為語言回過頭來影響人們對政治的看法。
如上所述,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讓其華語時常夾雜著著不同的方言、英文和馬來文等,這可以被視為具有當地特色、靈活性的語言,但反對者也將之視為不規範華語。
2020年底,一家補習中心在臉書上分享了一則關於「華文用詞規範」的貼文,希望學生們不要使用口語化的中文,並且也列出相關列表,將當地口語化的「不規範用詞」對照以中國為主的「規範用詞」,如將巴剎改為「市集」、有料改為「有學問」、大紅花改為「木槿花」等。此貼文最終引發了批評聲浪,迫使補習班刪掉該則貼文。
其中的爭議在於,有認同者覺得需要有一套規範的語言和標準,但反對者認為為何規範化得以「中國」為標準,反而會喪失其語言的靈活性和地方性。與台灣「母語運動」相似,馬來西亞歷年也有「多說福建話運動、粵語運動」,憂心其他強勢語言,將掩蓋自身語言的呼聲。反之,也有「講華語運動」提倡多說華語,少說方言。
這些呼籲的背後邏輯,都代表了語言背後所乘載的價值是否受到重視。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5393329
香港多元文化社會英文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中國說不放棄武統台灣已經70年了,講到台灣人都已經麻木了,大部分的人聽到反應都是「然後咧?」,甚至諷刺地說「要打快來」。不過日前美國情報官員發表聯名文章聲稱,中國可能會趁美國總統大選後、明年1月20日新總統任期就職前2天火速行動,趁美方權力空窗反應不及,3天內完成武統台灣。連八十多歲的范媽媽都問說,這次是真的要打來了嗎?有時候,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來看看外媒是怎麼看最近中國武統台灣論。
外媒有這樣的討論主要還是因為中美最近在台灣周邊的相關軍事活動頻頻,兩邊都不斷進行各種演習。美國軍艦通過台灣海峽,接著中國就在台灣南北兩端演習。美國航母群在有爭議的南海演習,中國就在南海發射4枚導彈。中國的實彈演習,美軍又派間諜機觀察。《日本時報》訪問中國軍事專家倪樂雄。他說,中國最近的演習,三個方向就是針對台灣、日本和美國。
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專家古思亭(Kristin Shi-Kupfer)在德國《經理人雜誌》發表文章。她的想法跟美國情報人員的想法雷同,如果美國大選動盪轉移了美國的注意力,而歐洲,尤其是現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又不採取任何行動去抵抗中國,就很有可能會爆發戰爭,但也不是大家想像的那種一次性攻擊,而是從海上封鎖、網路襲擊、媒體操縱和登陸台灣附屬島嶼相結合。
香港《端傳媒》評論員朱兆基認為,中國近年強化糧食儲備、物資配給、思想洗腦和人身管控等「備戰備荒」措施,大談「經濟內循環」,都是為更徹底的對抗局面做準備,他認為中國對於現代戰爭的巨大破壞力認識不深,所以採取無知無畏的冒險可能性不小。
看起來大部分都認為台海緊張局勢升高,有人認為不會打起來的嗎?還是有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叫囂歸叫囂,台海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不大。它的理由也很特別,認為說中國了解美國疫情嚴重,選舉又會帶來分裂,不太可能出兵支持台灣。北京在戰勝疫情,經濟逐漸回穩的情況下,只需要保持威嚇就能阻止台灣獨立。
美國歷史學家哈爾布蘭德斯在彭博社的專欄說,從歷史來看,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在20世紀70年代初向中國開放時,其實已經料想到當時獨裁的台灣有一天會重新落入中國的掌控之中。雖然台灣後來走上民主自由,但是說美國會為了中國家門口的一個島嶼,冒著與核武大國開戰的風險來支援,聽起來很荒唐。
但是美國整天喊什麼民主盟友,如果台灣沒了,日本、菲律賓、南韓我看也是唇亡齒寒。尤其是如果台灣落入中國手裡,北京能夠將其反艦導彈,防空系統,戰鬥機和轟炸機以及其他武器的射程擴展到距離其海岸數千英里之外,這威脅到日本的能源供應,鄰國的海上交通線,甚至是對周邊群島的控制。
哈爾布蘭德斯認為比起美軍來援,比較現實的是台灣大幅增加對自身防禦的投資,配備更多地雷、反艦導彈、機動防空系統和其他不是很貴但致命的能力。美國也會採購更多具有遠程攻擊能力的武器,以及更多潛艇、無人機等等。《紐約時報》也注意到,蔡英文總統任內的方向是,台灣不管有沒有美國的幫助,透過加強武裝都要能阻止或擊敗來自中國的入侵。
今天我們談到的外媒都認為中國軍事入侵台灣可能性升高,也許我們在「狼來了」這種威脅久了已經麻痺了,但是台灣得要更全面去思考如何透過國際外交和全民國防運籌帷幄,拉高中國武力犯台的代價。畢竟台灣的存在就證明了中共的邏輯不通,北京一直想說服民眾說民主跟中國文化不相容。但也說中文,而且以漢人為主的台灣除了市場經濟強大,還從獨裁過渡到民主,社會更加多元。台灣是一個活生生的對照組,讓世界看看中國政權給其公民帶來了繁榮,但沒有帶來自由。
我們知道外媒都已經報導了,如果自由世界失去台灣,那將是災難性的事情。戰爭一旦爆發,如果要保住台灣,也是困難的。台灣已經在有限的空間中盡量加強防衛了。剩下的還是看全球大國如何面對繼續壯大的專制中國。在不斷被武力恐嚇下,在台灣的我們,每一天都要活得更民主更自由。對於中國武統台灣論,你有什麼想法,歡迎來跟我們分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