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2、3歲的時候,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走到哪裡都要眼到手到 一個不留神還會塞進嘴裡啃幾下😑😑
到了4、5歲之後,對世界的好奇不再僅只是看到摸到,對很多事情充滿疑問 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決心毅力! 每個孩子大概都經歷了10萬個為什麼的階段,然後爸媽在被問倒、再查資料、再被問到、再去查資料中漸漸長大 (咦?
所以大概也是在小妞中班下學期開始,我們發現她對大自然和昆蟲類開始出現高度的興趣,加上莫莉爸認為 應該滿足孩子10萬個為什麼,如果她是真的想知道而發問、而不是為了想問而問,好! 很饒舌我知道 !!!
總之 父母願意解答孩子對世界的各種好奇與疑惑,是開啟孩子願意深入探索各領域的入場券
因此在中班的時候,我們先陪她去觀察昆蟲 觀察花草樹葉,也用觀察箱觀察了不同種類昆蟲的樣貌和活動方式,甚至從學校菜圃帶了菜蟲回家養 ,體驗它變成蛹、再變成蝴蝶飛走的奧妙過程
到了大班,學校開始有數位顯微鏡,可以讓孩子們深入觀察更多更細微的東西,看到顯微鏡內30倍、60倍以上的細微呈現,小妞除了驚嘆之外還有更多的驚喜,老師還特地寫聯絡簿跟我說,小妞看了從菜圃摘回來的辣椒和蕃茄之後非常興奮,還興沖沖的畫下每一張拍下來的記錄圖
/
關於顯微鏡,這個聽起來既專業又遙遠的工具 ,從蒐集、置放樣本、裝上蓋玻片、調整焦距倍數,層層細膩專業的關卡 加上左右顛倒 上下相反的困難度 讓孩子望之卻步,該怎麼讓孩子用得順手、喜歡使用 而且隨手可得?
uHandy行動顯微技術就是這樣神話一般的存在! 不僅顛覆了傳統顯微鏡只能被放在實驗室裡的龐大體積,更排除了對孩子來說 上下左右相反的難度,直接做成手機夾的模式 只要夾在手機或平板的鏡頭上,就可以利用鏡頭+行動顯微夾做細緻且近乎0難度的觀察,讓孩子隨時隨地 探索世界不受限!!
更多關於這支讓美國矽谷親子STEAM課指定使用的uHandy資訊,趕快進圖文分享看仔細→ https://reurl.cc/KkrWOe
/
3/30~4/5 親子科學STEAM -uHandy Duet行動顯微二重奏
🔺下單網址→ https://gbf.tw/sppas
✅圖文分享→ https://reurl.cc/KkrWOe
顯微鏡 顛倒 在 晚安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人教我公理和正義的答案 ◎林欣曄
⠀
有人教我公理和正義的答案
寫在污血勾勒的人形上,潦草而曲折
一隻血印脫落於問號底端,我拿放大鏡靠近
觸摸到他略帶油墨氣味的溫度
溫度中有些泛黃,約莫二十年左右的距離
還沒有老到可以當成厭世自殺的那種……幻覺、或者說記憶
祇存在於報端一角,無法滿意但易於相信的解釋
彼時,阿公台日語夾雜讀過,我危坐肅聽唯恐錯失平上去入
如他的時代──框線逐一為規格化的生命打上句點
或增刪或驚歎,每一塊墓塚各自的標題俱已黃花:
「男性、卅一歲、數學系教授、死因不明、疑似畏罪自殺…」
黃花墜入圓睜的童稚,我由是驚懼於成長的高度
足以縱身一躍便成為文明之階梯。
⠀
有人教我公理和正義的答案,二十年拾級而上
命案現場旁圖書館內,一列列齊整的泛黃如窗外人形
我順其昂揚依舊的目光翻閱、辨識
牆角一張二十年前的地圖(擱淺於數位化的腳步中)
長安和日頭哪個遠?他們都說:「海最遠。」
有人一輩子也到不了,那個被海洋凝視的自己
祇知道不在家的爸爸都去捕魚了,有的則被魚捕去
留給他們二十年後再花二十年也補不好的網
路,沒車可塞卻也塞不下寬容和理解
最後連希望跟他也塞不進去
⠀
有人教我公理和正義的答案,教我從歷史回到現實
回到顯微鏡前,研究如何去過濾、稀釋
佈滿符號和咒語的DNA,如何以手術刀解剖早熟脆弱
如梨的基因,如何debug他的品種,compile他的意識
形態,update他的階級,鄉愁這時候千萬不能當機
千萬也不能輸入任何有關口音的指令,尤其是有關族裔的夢
遺忘了最好,一次麻醉就足夠要了他的命
⠀
教我公理和正義的,永遠年輕的數學家
曾否也在窗前統計生命的意義、演算理想的線性
不厭其煩地以股勾定理與微積公式搜尋母語的消息
加以熟背,以為這樣就能不在童年裡缺席
但我翻遍語言學也找不到他的位子
既然他飽讀古文,英語會話流利,五歲背九九乘法
也許該嚐嚐文字學,挑出所有黏牙或燙舌的辭彙
學會在必須吶喊與緘默的向量上,頂住載沈載浮的喉結
⠀
有人、多少人在乎他是什麼人…教我公理和正義的
答案,不斷地出走,在二十年前他卅一歲那年
所有出走的意義都傾斜著回來,包括死亡
是出走還是抵達?是成就一篇墓誌還是一首詩重要?
二十年,他死成了一項定律──不傾斜你就得直挺挺的顛倒
多數人的選擇一直遺傳到現在
並訓練出一批素質整齊的幽靈
他們擠在他曾隱居寄寓的一格格牢窗,眼睜睜看聲調越獄了
沒……有人
⠀
教我公理和正義的答案
寫在淨空的謀殺現場,以適應副熱帶季風型國情的溼暖筆跡
以鮮紅色的邏輯,數學家對於真理永恆的歎息
顯微鏡 顛倒 在 晚安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人教我公理和正義的答案 ◎林欣曄
⠀
有人教我公理和正義的答案
寫在污血勾勒的人形上,潦草而曲折
一隻血印脫落於問號底端,我拿放大鏡靠近
觸摸到他略帶油墨氣味的溫度
溫度中有些泛黃,約莫二十年左右的距離
還沒有老到可以當成厭世自殺的那種……幻覺、或者說記憶
祇存在於報端一角,無法滿意但易於相信的解釋
彼時,阿公台日語夾雜讀過,我危坐肅聽唯恐錯失平上去入
如他的時代──框線逐一為規格化的生命打上句點
或增刪或驚歎,每一塊墓塚各自的標題俱已黃花:
「男性、卅一歲、數學系教授、死因不明、疑似畏罪自殺…」
黃花墜入圓睜的童稚,我由是驚懼於成長的高度
足以縱身一躍便成為文明之階梯。
⠀
有人教我公理和正義的答案,二十年拾級而上
命案現場旁圖書館內,一列列齊整的泛黃如窗外人形
我順其昂揚依舊的目光翻閱、辨識
牆角一張二十年前的地圖(擱淺於數位化的腳步中)
長安和日頭哪個遠?他們都說:「海最遠。」
有人一輩子也到不了,那個被海洋凝視的自己
祇知道不在家的爸爸都去捕魚了,有的則被魚捕去
留給他們二十年後再花二十年也補不好的網
路,沒車可塞卻也塞不下寬容和理解
最後連希望跟他也塞不進去
⠀
有人教我公理和正義的答案,教我從歷史回到現實
回到顯微鏡前,研究如何去過濾、稀釋
佈滿符號和咒語的DNA,如何以手術刀解剖早熟脆弱
如梨的基因,如何debug他的品種,compile他的意識
形態,update他的階級,鄉愁這時候千萬不能當機
千萬也不能輸入任何有關口音的指令,尤其是有關族裔的夢
遺忘了最好,一次麻醉就足夠要了他的命
⠀
教我公理和正義的,永遠年輕的數學家
曾否也在窗前統計生命的意義、演算理想的線性
不厭其煩地以股勾定理與微積公式搜尋母語的消息
加以熟背,以為這樣就能不在童年裡缺席
但我翻遍語言學也找不到他的位子
既然他飽讀古文,英語會話流利,五歲背九九乘法
也許該嚐嚐文字學,挑出所有黏牙或燙舌的辭彙
學會在必須吶喊與緘默的向量上,頂住載沈載浮的喉結
⠀
有人、多少人在乎他是什麼人…教我公理和正義的
答案,不斷地出走,在二十年前他卅一歲那年
所有出走的意義都傾斜著回來,包括死亡
是出走還是抵達?是成就一篇墓誌還是一首詩重要?
二十年,他死成了一項定律──不傾斜你就得直挺挺的顛倒
多數人的選擇一直遺傳到現在
並訓練出一批素質整齊的幽靈
他們擠在他曾隱居寄寓的一格格牢窗,眼睜睜看聲調越獄了
沒……有人
⠀
教我公理和正義的答案
寫在淨空的謀殺現場,以適應副熱帶季風型國情的溼暖筆跡
以鮮紅色的邏輯,數學家對於真理永恆的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