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名人家中也有 #失智家人,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得知些學習和體悟。
額顳葉型失智症、阿玆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引發的失智症......。
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957
-\-\-\-\-
【免費試乘】立即報名體驗電動代步車,拿好禮!
👉https://reurl.cc/QppKmq
立即聯繫愛長照|找看護,幫你找到照顧幫手
👉 https://bit.ly/2HCGdEf
最新福利補助、長照訊息,立即加愛長照LINE好友
👉https://bit.ly/2Dtr9qC
額顳葉型失智症名人 在 好好生活BetterLif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卻可能沒有機會去擁抱它!
2015年全球失智人口高達4680萬人,到2018年全球失智人口已高達5000萬人,短短3年的時間增加超過320萬人,推估2050年全球失智人口恐怕將上升到1億~1.5億以上,全球在失智照護成本也將由2018年的1兆美元上升至2兆美元(約台幣61兆) 。根據衛服部資料統計,台灣2018年65歲以上人口有343萬人(佔全台灣14.56%),而其中每12人就有一人得到失智症,80歲以上則平均每5人就有一人得失智症,也就是在台灣接下來的每一天平均會有35人得失智(=每40分鐘有1人得失智)。
我們所知道的失智症大多是「退化性失智」,其中最主要是記憶減退、認知功能退化,其中包含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能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皆受到影響。其可能延伸出現干擾性的行為,例如:個性轉變、妄想、幻覺等。最典型也是大家較常聽到的為「阿茲海默症」,另外還有「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等。「阿茲海默症」主要是大腦皮層神經細胞退化,因為大腦中的海馬迴受到損傷或退化,而對於地點、時間、人物等產生判斷上的異常,也就是忘了回家的路、忘了親友的名字、忘了時間等等。「額顳葉型失智症」大多好發在50歲以上則是因為大腦中的額葉與顳葉受到損傷或退化,在人格與行為上產生變化,包含語言表達上的障礙、思考轉變、智能降低、個性與行為上改變,也就是可能會出現變得像個小孩鬧脾氣、或疑神疑鬼懷疑有人偷他錢、對他下藥等等的非原本正常之行為。「路易氏體失智症」則大多好發在70歲以上,其主要是認知產生障礙、身體僵硬,手抖且走路不穩甚至重複跌倒,明顯症狀會出現視聽上的幻覺、情緒不穩、疑心妄想等。前述3種典型失智症大多透過健康的生活與復健可有效延緩其病症或改善,少數甚至有復原的可能性。但另一種我們所聽過的「巴金森氏症」並非單純的失智症,而是患有「巴金森氏症」的病人可能會伴隨失智症的各種症狀,「巴金森氏症」主要是大腦中的腦幹(中腦)退化,中腦黑質的神經細胞出現異常,其最明顯的症狀是手抖、身體僵硬、動作遲緩、認知退化、精神行為改變,也就是會同時合併產生多種失智症的症狀,其可透過復健延緩退化但較難以復原。
一般人都在遇到家人患有失智症後才開始去認識他,我自己也是。但認識與了解後發現失智症最好的治療其實是預防,因為一但得到失智症在身心靈上的煎熬已並非只有當事人,而是整個家庭都必須面對與進行大幅度的生活改變。在社會上近年來出現不少知名人士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淺談自己失智照護的艱辛,以及如何與家人共同分擔照護的責任,分享照護的方法,但這些都已是遇到問題必須去面對處理的事,而我們是否有機會選擇不要遇到這件事呢?如果做好了預防是不是可以提高我們遠離失智的風險?失智的照護不容易,耗費心力、損傷錢財,但失智的預防其實並不難,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哈芬登郵報曾報導過,四吃四做即可有助於失智症的預防,四吃,吃甚麼?可以吃薑黃類食物、魚類、堅果類、綠茶等,主要是這些食物當中的omega-3脂肪酸可降低β-澱粉蛋白班的累積,而β-澱粉蛋白班則是容易造成阿茲海默症的元素之一,飲食吃得好又要不受限制,至少先試著做到少油、少鹽、少菸酒。四做,做甚麼?簡單說就是做運動(或家務)、多對話說雙語、玩拼圖、多走路,提到運動、家務、走路,其實在生活中要實現可以先試著做到,每天1個家事,煮飯、打掃皆可,每周2次運動,不論走路、跑步、瑜珈、上健身房,關鍵在於每次至少30分鐘以上,每周至少1次休閒活動,可以依自己喜好選擇閱讀與分享、做園藝勞動、藝術繪畫或創作的體驗、玩數獨或拼圖遊戲等,休閒娛樂可以幫助每周工作的釋壓,但有意義的休閒活動還能兼顧做到預防失智。
世界很美好,人生旅途的風景需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更好的體驗。
#好好生活
#健康無價
http://stop-alzheimers-now.blogspot.com/2017/01/blog-post_238.html?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