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並不是瘋狂的韓流粉絲,也不太追韓劇與韓綜,但因為看了不少韓國電影,從百花齊放商業娛樂到藝術內涵類型的韓電中,已經可以看出韓流興起的背後,其實隱藏著韓國影視娛樂一整套完整又縝密的產業規畫。
從整體產業規模預測、國內外市場經濟版圖推估、演藝音樂與產業人才培訓,由上而下環環相連,系統化的設計、紮實的訓練,原創創意發想、到節目類型設計、幕後團隊扎實彈性應變的籌備、參與演出的評審與演出者的精挑細選,反覆的排練預演,主管影視娛樂的國家單位,從總統一路而下,傾全力以國家的力量在支持,產業才能如此蓬勃發展。
讓這些年的韓綜從美食餐飲、生活旅遊到音樂競賽節目,從「我是歌手」(2011年)、「看見你的聲音」(2015年)、「尹食堂」(2017)到2021年初推出的「尹Stay」,每每都能在一推出就引領風潮,也襲捲亞洲各國與全世界的影歌樂迷,盡管有不少其他各國花大錢用更大規模,推出號稱模倣改良的同質性節目,但兩相比較之後,也許贏在舞台硬體設計,但在軟體原創巧思與參與人才的實力上,韓綜整體節目素質,還是略勝一籌!
2020年在疫情期間,由JTBC的《Sing Again - 無名歌手戰》(韓語:싱어게인 - 무명가수전/싱어게인 - 無名歌手戰,英語:Sing Again)為韓國JTBC推出的綜藝節目,找來年輕音樂人,卻沒有機會得到歌唱舞台,曾經是國民歌手,或是曾經一時爆紅,卻隨著歲月輾轉,逐漸被大家遺忘的歌手們回歸,給予他們再一次的機會,重新站上舞台,展示自己的實力,尋求或重回廣大樂迷的視野與掌聲肯定。
《Sing Again - 無名歌手戰》節目由2020年上半年重新召喚楊俊日、太四子、zaza 等歌手引起「Newtro」風潮的《Sugar Man 3》尹賢俊 CP (執行製作) 與金學民 PD (節目總監) 執導,由李昇基主持,並邀請從28歲到58歲韓國兩代當紅偶像,包括歌手、樂團主唱、主持人、音樂製作人、詞曲作家等多重身分的金鍾辰、李仙姬、柳熙烈、圭賢、李海利、宣美、宋旻浩等知名音樂人擔任評審。
《Sing Again - 無名歌手戰》節目一季共13集,參賽的選手先從全韓報名的素人與曾經知名的歌手中精選71位,年齡層也從20歲初出茅廬完全素人,到30、40、50多歲曾經紅過奮戰多年,卻苦無機會重登舞台,不同類型的歌手,在節目中挑戰,經過獨唱、合唱到一對一與分組競唱等多道關卡,選出Top9+1,再縮到Top 6 ,最後才選出Top1!
節目一播出,因為參賽選手實力雄厚能歌擅舞,評審講評深入淺出,主持人幽默風趣,風格節奏掌握恰到好處,讓節目集集精彩,愈到後面愈讓人緊扣心弦,完全沒讓人失望!
喜歡的朋友請鎖定2021年10月5日晚上8點,在TLC頻道播出的「韓綜大發」系列第一個節目《Sing Again - 無名歌手戰》!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萬的網紅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Netflix上少見優質懸疑電影,一通電話能夠改變過去未來?快來看詳細解析! 🔥雖然有些邏輯漏洞,但是氣氛滿分跟演技都無懈可擊! 🔥結尾到底是什麼意思?時空機制如何運作?為什麼人會出現又消失? 常看這個頻道的觀眾應該發現,我們對於驚悚懸疑題材的作品情有獨鍾,而前幾天在Netflix上看了《聲命線...
韓國電影 回 到 20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黑盒子裡的夢》這本書旁邊有句文案「電影裡的三倍長人生」,這句話很吸引我。
透過電影,我們即便沒有辦法造訪世界各地、太空異境,電影幫我們達成了種種想像體驗。因為電影,在電影院這個巨大的黑盒子裡面,觀眾們似乎進入了一場巨大招喚催眠,那是一場屬於這群集體兩小時左右的美夢。燈光亮起的那刻,從影院出口離席,我們重新回到制式而必須的生活節奏中。
電影讓我們轉換心情、改變節奏,那兩小時左右的片長,幫我們的人生無限延長。有些電影甚至是彼此的無解歲月解藥,更多時候提供腎上腺素重新復活的快感,當然有些只是伴隨爆米花零食的周末愉快熱量。
無論如何,電影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談論資本。於是,能寫能談的電影心得文,可以是如此冷靜分析,也能熱烈地感性擁抱。寫了無數篇好文的紹宇,果然見到他的影評書文總算集結成冊了。
這些年影評書文成冊出版的機率變高了,能擁有好品質書寫的高手如雲,紹宇則可能是年輕世代中最值得你我認識的寫作者,畢竟他1997年出生,今年也才20多歲,筆耕者累積文字能量化為溫柔慈悲,從許多小地方都能察覺這位年輕筆者的超齡熟成。
我第一次見到他文章是在聯合報的鳴人堂單元,筆鋒洗鍊不賣弄花俏,觀點鞭辟入裡。講真心話,現在許多10多歲的年輕孩子接受資訊與消化反芻速度之快,已經是用複利倍數累進中。
看到紹宇把之前鳴人堂單元轉移到《黑盒子裡的夢》,可以提供給過去還來不及在數位氛圍閱讀的朋友們,能有一次更沉緩而精準的閱讀體驗。畢竟這年頭看網頁旁邊一堆廣告等等,都會影響閱讀過程的這道儀式。
《黑盒子裡的夢》將他書寫的類別中切成六大主題,分別為:
輯一|說出來,才不會遺忘
讓社會轉向的千萬份愚勇──看《一九八七:黎明到來的那一天》
行過荊棘滿布之地,訴說追索自由的故事──看《返校》
安靜的力量,能改變什麼?──看《無聲革命》
悲劇,以喜劇的語言訴說──看《花漾奶奶秀英文》
對抗時代,也被時代捉弄的悲劇革命人物──看《朴烈:逆權年代》
將國難放大看,是一件件人禍──看《分秒幣爭》
被殺死的獨裁者,依然活著──看《南山的部長們》
寒冷的北風過後,會迎來陽光嗎?──看《北風》
這不是理解,這是盤問──看《光州事件之謎:誰是金君?》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少年──讀《少年來了》
輯二|追尋自我漫漫長路
那些無法忘記的不存在──看《燃燒烈愛》
殘酷一生,如何用時間溫柔和解──看《痛苦與榮耀》
無人知曉的中年困境與溫柔──看《我的大叔》
出走與返鄉,我們該如何尋找回家的路?──看《蚵豐村》
離開堪薩斯州的女孩,後來還好嗎?──看《茱蒂》
她走過的路開出花,她死去的草地也開滿花——看《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輯三|影像,是映照現實的哈哈鏡
搖滾與鐵幕的硬碰硬──看《北韓搖滾解放日》
電影創作中,我們能容許多少歷史失真?──看《王的文字》
懷有滿腔故事的失語者──看《他們不再老去》
政治意涵滿滿的災難片──看《白頭山:半島浩劫》
如何將國際關係放入商業大片中?──看《鋼鐵雨:深潛行動》
資訊戰與個資外洩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價值觀?──看《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
當幸福國度不再幸福──看《不丹是教室》
階級,真能被翻轉嗎?──看《寄生上流》
因西方而滅,也因西方而生──看《末代皇帝》
輯四|家庭群像,社會眾生相
年輕時的父親,長大後的我──看《范保德》
家人關係的醇厚想像──看《小偷家族》
塵世中望見瑰寶──看《羅馬》
那些被留下的人,如何善終思念──看《沒有你的生日》
成為別人的太陽前,先溫暖自己──看《陽光普照》
學習如何作為一個家人──看《了解的不多也無妨,是一家人》
輯五|愛的千百種模樣
夏日太短,戀你過深──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異性戀夫婦與他們的同志書店──看《書本馬戲團》
為回憶演一齣戲──看《美好拾光公司》
最美麗的女人──看《滾滾紅塵》
我曾擁有一段史詩般的愛情──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我們曾是家人──看《婚姻故事》
太好了,你也有病──看《怪胎》
走過黎明、日落與午夜——看《愛在》三部曲
輯六|在這個不被善待的世界裡
沒有反派的白色巨塔──看《機智醫生生活》
比傳染病更可怕的事──讀《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
在他眼裡,望見天堂──看《幸福的拉札洛》
特別收錄|改變中的巨人
《寄生上流》如何走上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得獎舞台?
《國際橋牌社》的台劇發展新思維,如何影響影視產業?
特別把他集結的文章標題拉出來,目的在於,我們有時反覆閱讀這些電影文字,一方面也是重新爬梳當時觀看的感受,二方面則是看看有多少「同路人」跟我們有相仿頻率。
找到同好能有觀感上的高度交集是很幸福的事情。特別是發現身為40世代能與20世代在某些故事主題上有共鳴,對我來說好像也從電影與閱讀中活回了自己20多歲的樣子。
這些年由於大量看韓國電影之故,紹宇這本書裡面提到的幾部片我也都非常喜歡,特別是《北風》與《一九八七:黎明到來的那一天》。
獻給喜歡看電影的人需要買這本書,當然更獻給那些對於電影夢裡喜歡反覆確認觀點,你的靈魂此刻重新上線,再次對接,電影與你的人生,都成了超越三倍長的史詩鉅片。
▣ 《黑盒子裡的夢》Dreaming In The Black Box
▣ 7月13日 正式出版
博客來: https://bit.ly/3qMVxm8
誠 品: https://bit.ly/3xg9HPq
讀 冊: https://bit.ly/3jIvrzd
金石堂: https://bit.ly/3ykoatv
#黑盒子裡的夢 #DreamingInTheBlackBox
#彭紹宇 Peng ShaoYu
#時報出版
韓國電影 回 到 20歲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今天不小心看了一部哭到我都快停不下來的好電影!
看完才發現這部居然是2014年的作品,中國和泰國都有改編的。實在是太好看了!
#當媽媽的一定要看
#回到20歲
#韓國電影真的超強 演到我心坎😭😭😭
我不爆雷請自己去愛奇藝 畫質超好
重點是我本來是看到金秀賢才點進去看的!結果!
你們看完再來跟我討論啦!
韓國電影 回 到 20歲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Netflix上少見優質懸疑電影,一通電話能夠改變過去未來?快來看詳細解析!
🔥雖然有些邏輯漏洞,但是氣氛滿分跟演技都無懈可擊!
🔥結尾到底是什麼意思?時空機制如何運作?為什麼人會出現又消失?
常看這個頻道的觀眾應該發現,我們對於驚悚懸疑題材的作品情有獨鍾,而前幾天在Netflix上看了《聲命線索》之後瞬間大愛,還當天就重看了一遍,只為了弄清楚故事的來龍去脈。
電影的故事敘述,一位名叫做金書妍的28歲女孩,在2019年時回到了偏遠的家鄉探訪她疏遠已久的重病母親,卻在早已荒廢的老家中接到了一通神秘的電話;電話那一頭的女孩慌張地向她求助,說自己正被母親虐待施暴。當晚書姸還在家中找到了一間密室,並從裡面的一本日記得知,她通話的對象名叫做吳英淑,在20年前曾經也住在這間房子裡。兩個女孩雖然不知道原因,但卻透過這支電話發展出了一段跨越時空的友情,而故事就環繞在她們用一通又一通的電話,試圖改變彼此人生的過程中。
即使這類型的電影很容易讓觀眾在試圖破解劇情中的『時空機制』時,因爲一些看似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而感到困惑,但我們覺得如果將《聲命線索》看成是一個寓言故事的話,或許就能對片中想傳達的訊息有更深的了解。因此今天的節目我們想先透過解析兩位角色:吳英淑和金書妍,來分享這部電影教了我們的事,最後則會用Q&A的方式回答一些你可能會有的疑問,包含了最多人想知道的『結尾到底是什麼意思』?
【Podcast 收聽資訊】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fZIWpl
KKBOX:https://bit.ly/3aJntQ8
Spotify:https://spoti.fi/2BGZ4Nx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2BeuhrA
SoundOn:https://bit.ly/2CD0edl
Castbox:https://bit.ly/2CMjgy8
SoundCloud:https://bit.ly/2BhmAkh
#聲命線索
#TheCall
#콜

韓國電影 回 到 20歲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解說 #影評 #諾蘭 #解析
─────
上一集我們以一種不嚴密但直觀的思考方式大致走完了本系列的第一個論證:「時間」可能並不存在──或者至少可以確定,時間是個「怪怪的」,很不尋常的物理量。它和長度、重量等其他物理量是截然不同的東西。然而問題來了:這和「因果律」或《天能》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的。讓我們再次回到《天能》主角的受訓時刻──面對主角的質疑(「**因果律**該怎麼說呢?原因不是應該先於結果嗎?」),女科學家並未正面回答,反而莫名其妙地強調了兩件事。一是,「別試著理解它。去感受它」;二是回應主角,「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
何謂「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這是最初當主角尚未掌握將逆轉子彈由桌上「吸回」手中的技巧時,女科學家的指點──「你心中要想像自己正意圖將子彈放下」。而類似心法則重複出現於主角練習射擊時──對的,逆行物質的正確用法是,你同樣必須「想像將子彈射出」;而當你如此想像,亦即試圖**實現個人射出子彈的自由意志**時,子彈便會由牆上硬生生地「時間逆行」回到原本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的手槍彈匣中。
換言之,作者諾蘭是毫無保留地高舉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這是大白話了。而女科學家的文不對題也同時洩漏了《天能》的斧鑿痕跡──沒錯,這對話不太自然,是以雖然情節上那是一場「教學」,但實際上,我們也可將之理解為作者自己的個人看法。否則你怎麼老答得有些牛頭不對馬嘴呢?
但讓我們暫時忘卻這些對話的生硬(且認定確實就是諾蘭的斧鑿與失誤吧),回到關於時間與因果律的討論。如前所述,於上一講中,我們論證了**時間並不存在**。伊格言說,事實上,關於此一命題,我們還有個旁證──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其實也早就證實,時間是相對的。換言之,時間是「有觀點」的;先後次序也並非絕對。對你而言,A事實先於B事實發生,但對另一個人而言,A與B的先後次序卻可能並無意義(而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資訊的傳播需要時間,並非瞬間完成,而且無法快過光速這件事)。
在此讓我們稍作整理:首先,時間並非絕對──至少不是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所預設的那樣,有個固定的、不可更易的先後次序。時間甚至可能並不存在,而自始至終只是人類意識中的想像。當時間變得如此曖昧難定,因果律也就變得無比可疑;因為你總該先有個固定的次序(先有因而後有果),才好判定因果關係吧?
這正是諾蘭之所以藉主角之口「摧毀因果律」的原因。記得電影結尾Neil對主角的真情告白嗎?永別之前,Neil將演算器的一部分交給主角(且後續即將逆行回到戰場坑道中迎接死亡)時,告訴他,「這是我們美麗友情的結束。我們的友情,對我來說是很久以前的過去;但對你來說,卻是很久以後的未來」──毫無疑問,這正是時間逆行所導致的「因果律的崩毀」。事實上,根據邏輯學家朱迪亞・珀爾(Judea Pearl)著作《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書中闡述,人類對因果關係的判定,來自於「人類意識的主觀預設」與「人類對客觀事實的實質體驗」二項因素的彼此互動、彼此修正。這並不代表因果關係是不理性的,而是指,因果關係顯然無法脫離人的主觀預設;它必然帶有主觀色彩。換言之,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客觀的因果。但這是另一大題了,有機會我們會另做一組影片來討論 ( ←老高上身 )......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