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習新的東西前,記得多觀察孩子的反應,太早教不見得是好的:
1、孩子1歲前就逼仿說,會讓他越不想說話:
孩子在1歲前後,大人自然跟孩子發聲對話就好,不要刻意一直教孩子說話,或買太多語言教材來聽,因為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的陪伴,不是DVD的陪伴,觀察並尊重寶寶自己的發展步調就好。
2、孩子2歲前就強迫戒尿布,會讓他很焦慮不敢上廁所:
孩子在2歲前後,大人開始讓他了解如廁觀念就好,不要刻意戒尿布。大人在嫌棄寶寶「含慢」,其實他們都聽的懂,當他一直被過度要求而無法成功的時候,他只會不理大人或尖叫暴走,反而延遲如廁獨立時間。
3、孩子3歲前就一直要餵更多,會讓他失去吃飯樂趣:
孩子在3歲前,是食物的好感發展關鍵期,千萬不要為了要養胖,不斷逼吃更多,當孩子太飽或感受到壓力時,長大的飲食動機反而不好,體重正常就好,太胖反而可能影響到大肢體動作的發展。小時候養的胖胖的才健康,早已經是過時觀念,其實只是養大人的眼而已。
4、孩子4歲前就逼他共享自己物品,會讓他害怕失去:
孩子在4歲前的物權觀念還沒很成熟,很多佔為己有及自我的玩法,需要大人有耐心的引導,不要急著逼他把東西讓給別人,先懂再練看,用逼的只會讓孩子有被侵犯的不安全感,反而變得更霸道。
5、孩子5歲前就強迫大量寫字,會讓他學習有挫折感:
不到5歲的孩子,手部小肌肉的發展,要靠遊戲活動多刺激,但不要讓他直接寫字,因為寫字是一種複雜歷程,包含手、眼、腦的空間知覺協調,孩子還在發展中就提早訓練,會造成内在的壓力及挫折,對他未來的學習發展更不好。
6、孩子6歲前逼快點,會讓他因為做不到而反抗對立:
孩子在6歲前的時間觀念還沒成熟,大人逼他快一點他只會覺得很煩,不如教他基本時間觀念,例如「快慢的比較」、「5分鐘等待」⋯⋯這樣才不會造成孩子對立反抗。
7、孩子7歲太重視才藝成績,會讓孩子失去學習動力:
孩子在7歲前要有充足的感官運動,當做7歲後專心學習的養份,如果太早強迫孩子學一堆靜態才藝,反而會澆熄孩子學習的快樂,還是要觀察他的興趣及成就感,保留一些孩子喜歡學的項目,動靜態皆宜。
8、孩子8歲前寫太多的評量,會讓他暴躁好動有壓力:
孩子進到學齡期以後,是計劃、主動、責任能力發展的關鍵時間,可以陪伴寫功課,但不要急著去修正到最完美,孩子才不會無法自行偵測錯在那。感受到強烈緊盯壓力的孩子,反而更不知道怎麼動,久而久之就更被動等答案。所以當孩子年齡還小,功課不該被要求到絕對完美。
9、孩子9歲前補太多習,會讓他沒空白時間思考:
孩子在9歲前是創造力、思考力快速上升的關鍵期,可以補英文、可以補數學,但是不要把時間塞的滿滿滿,因為這樣會剝奪自主學習能力及大腦反應力。
► 孩子的反彈其實是一種內在壓力:https://pse.is/3ftsn6
孩子的發展自然就好,有些事要在剛剛好的時間教,觀察孩子的反應才是最重要的事。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質,不要跟別人比較,很多事逼孩子越早學不見得好~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67的網紅嘉義縣議員黃嫈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朴子姊妹連線-免學費才藝課程 嘉義縣議員黃嫈珺同時也是朴子姊妹連線協進會理事長,長期致力於爭取教學資源,提供當地婆婆媽媽,職業婦女,新住民,偏鄉學子,以及男性職工學習[免學費的才藝課程],涵蓋核心瘦身,拳擊健身,女成人單人國標,兒童國標,美妝美髮課程,美姿美儀走秀課程,以及靜態的法律講座,目的是...
靜態才藝 在 樹果園丁的兒童健康筆記-兒科蔡昕育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家也有勁量電池🔋嗎?談兒童體力活動🚩
小樹松果從會爬開始,園丁家就不得安寧,兩顆高容量快充電池總是要玩到電力耗盡、然後睡一下很快就充飽電了🔌!接下來會走、會跑、會跳,兩人很難有停下來的時候;現在弟弟跟得上哥哥,更發揮1+1>2的效果,家裡就是運動場,床、沙發都變成跳跳床!常聽家有勁量電池的朋友們抱怨遭鄰居投訴,我們好感激樓下鄰居的包容,就算我家兩隻很吵,他們也從來沒有上來按電鈴,每次在電梯遇到都有點不好意思呢!🙇♀
其實孩子們好動,真的不是他們的錯。兒童缺乏運動,會導致肥胖、肌力耐力下降、骨質密度不足,對未來成人健康有很不好的影響哦!可惜台灣住在都市的孩子,往往缺乏活動空間,本來應該盡情跑跑跳跳卻處處受限;而進入學校以後,從小學就開始補習,空閒時間都被課業和靜態才藝佔滿了,被犠牲的常常是看起來最「不務正業」的運動,對於正值存骨本的年紀來說真的很可惜。
👉從嬰兒時期就需要運動了!有些來打預防針的baby看起來肌肉張力較弱、發展里程落後,原來家長怕地上髒、怕孩子自行移動發生危險,幾乎不讓孩子落地,或是圈在小小的嬰兒床或圍欄中限制活動,造成baby沒有練習大動作肌肉的機會。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指引,兩個月以上的寶寶每天可以有至少⏰30分鐘⏰的趴地時間(tummy time),對寶寶核心肌群的發展會很有幫助。
👉幼兒期的孩子,應該多多帶他們到戶外空間玩耍,散步、自由探索、和同伴玩追逐遊戲,都是很棒的活動。幼兒每天需要至少⏰3小時⏰的體能活動!所以別再罵孩子靜不下來了!玩耍就是他們最重要的功課!
👉學齡到青少年的孩子,每天則需要至少⏰一小時⏰的運動,每週>3天從事劇烈運動。規律運動可以增進技巧、鍛鍊身體,也能增進社交互動、學習遵守規則和運動精神哦!
從現在開始,和孩子一起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吧!💪
靜態才藝 在 接棒啟蒙計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文分享】成人實際上會妨礙孩童玩耍 ?!
從小到大的才藝補習人生,你也是嗎?
從圍棋、鋼琴這些靜態才藝,到足球、舞蹈這些動態活動,是大部分的孩子從小到大都經歷過的學習生活。
但在這些才藝學習的過程中
你是越玩越快樂,
還是越學越沮喪?
玩,其實是每個人的天性
成長往往是從玩耍、觀察中獲得
藉由讓孩子與大人以玩樂的方式一同學習
不僅能讓孩子獲得專業學習以及心智成長
也能讓大人重新獲得樂趣的快感。
🔥發現美好的天賦與熱情🔥
【接棒啟蒙計劃】職涯 / 生涯 / 教育。資訊問答平台
訂閱接棒啟蒙電子報: http://bit.ly/2LS7sxf
參與接棒啟蒙: https://goo.gl/fopM6i
靜態才藝 在 嘉義縣議員黃嫈珺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朴子姊妹連線-免學費才藝課程
嘉義縣議員黃嫈珺同時也是朴子姊妹連線協進會理事長,長期致力於爭取教學資源,提供當地婆婆媽媽,職業婦女,新住民,偏鄉學子,以及男性職工學習[免學費的才藝課程],涵蓋核心瘦身,拳擊健身,女成人單人國標,兒童國標,美妝美髮課程,美姿美儀走秀課程,以及靜態的法律講座,目的是為了讓當地民眾能夠學習新的事物,快樂生活,並且培養長期規律的運動習慣。影片是本會朴子姊妹連線女成人單人國標-C班的表演,在燈光與音樂的相伴之下,讓婆婆媽媽姐妹們完成自己的舞台夢想,為自己人生留下精彩的一頁。

靜態才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想法、很有個性,令人感受到她對關心的事物那種堅持與態度,就像她的陶瓷作品在可愛的外表下有著信念與故事。
▶靜靜與土培養感情◀
成長於台灣南部的吳昕恬,家鄉位於台南歸仁。歸仁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片片田地被人造物和鋼筋水泥所取代,憶起童年的玩樂,她說小就對土地與自然就很有感情,幼年到阿公家,自己一個就可以在樹下把玩土壤,也愛觀察自然環境裡的昆蟲與動物們。她也是一位很靜的小孩,只要給一張紙、一枝筆、一本書,她就可以這樣待一整天。從小就懂得與自己相處、不喜愛補習,比起進入才藝班接受指導,更愛在家按自己所想繪畫、創造自己繪本。這麼小就有這樣與自己獨處又愛自由創作的性格,似乎很適合當一位全職創作藝術家呢!
▶並非每人都要走一樣的路◀
問起求學的經驗,吳昕恬說當時她國中就近進入歸仁國中就讀,接下來進入台南女中,一路在台灣傳統升學體制下前進。在高中時期,經由學校比賽與活動經驗,畫插畫和設計各種活動宣傳品,她漸漸發覺自己的興趣是設計和藝術。高中參加社團「台灣文化隊」在寒暑舉辦許多體驗台灣文化與進入原住民部落學習的「部落遊學」,讓她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自然環境更加關切。在台南第一志願之一的高中就讀,讓她覺得身邊有許多很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走一樣的路。加上學校美術老師王政凱在她決定要就讀藝術設系相關科系後給予非常多建議、指導與幫助,種種因素加起來讓她對自己想要走的路多了份堅持。
▶貼近生活的作品,與家人互動◀
很有個性的吳昕恬「先做了再說」進入國北教的藝術與造形設計系的設計組主修工藝,一開始想走設計的方向,但歷經各種媒材的創作課程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工藝創作,所以她最終選擇陶土為媒材進行創作,吳昕恬認為「土」是她童年的回憶,也是一種很親密、貼近自然的材質,以雙手接觸,可以感受到土的柔軟、冰涼與黏性,經由雙手增減的塑造成作品是很美好的過程。
吳昕恬過去在創作方面沒有與父親有討論與交集的機會,進入工藝組後開始做陶藝,便將與生活相關的器物拿回家使用,意外成為家人間彼此交流的話題,感受得到認可。這些器物透過使用陪伴在家人身邊,多了一層被需要的感覺。
▶共生,與自然貼近的創作◀
到台北念書後,吳昕恬覺得自己似乎離開土地很遠,雖然台北資源豐富,但她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鄉來創作。除了發現到歸仁的田地日益減少,近期可能會有新的建設消息,可能讓擁有豐富生態的沙崙大草原消失,在這塊日漸珍貴的自然地有許多鳥類與生物棲息,吳昕恬認為「開發這件事情就像一個單向道,如果決定開發後那些原本存在生態都即將消失、難以回頭。」她希望這塊土地與生態可被保存下來。因此有了這股動力將原本木口木版畫的平面作品轉化為立體作品〈共生〉,藉由這件作品讓大家更加注意自然生態維護的重要性。「人類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但開發卻從沒過問其它生物的意見,希望人類可以學習與其它生物共生。」
▶睡夢的人與植物◀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以沉睡中地人體各部位、植物結合作為表現。沉睡的人體代表著「靜態」,生長中的植物則是「動態」,兩者為對比的存在,但其實在夢醒後的白天他們卻又是相反的狀態。作品中各種奇妙的植物與帶點童趣插畫風的人體作各種結合,有雙腳長出菇類、或頭髮是植物的各種呈現方式。問吳昕恬說為何會想到將植物與人體作結合?一開始的靈感源自於原住民作家 亞榮隆.撒可努跟她說過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但可以種香菇。」她認為不是每個塊木頭生來都是要成為被作成雕塑品,也是有些木頭要拿來種香菇的,不能說無法被雕刻的木頭就是不好的,也許它出生的意義就是要拿來種香菇。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但在社會的觀點「成功」的定義是很狹隘的,而對吳昕恬來說「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也因此有了〈蘗〉系列第一件作品。「蘗」字義上有許多意思,吳昕恬取其新芽正在生長、萌發的意象。
▶夢中的我,我的夢境◀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提到,夢是「願望的完成」,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幻想,是運用了白日記憶的殘餘而產生的,就像是在消化白天腦中的思想、排解掉日常過多的思緒,如同一種保護機制,不存在的夢與現實可以說是有了一層連結與關係。她認為「夜裡人們總是道了晚安後入睡,而我是道了晚安後開始創作:『大家在床上作著夢,而我是在工作室做著夢。』我覺得創作就是我的夢,做陶是製夢的過程,而我就是夢的製造者。夢,可能來自於我的幻想,像是白日夢一般天馬行空;夢,也可能是我渴望、我欲求的或是我想企及的夢想,而這些夢都映照出我自身。我藉由創作自剖與反思,認識自己、找尋自己、捏塑自己、召喚自己,然後在夢中重新長出自己。」在吳昕恬每件作品都有背後都有個小故事,取材自她的生活當中,而我們的夢境來自現實,那夢境中的事情也許就是現實的衍生。
陶瓷創作結合植物與人體各部位,將生活小故事化為現實中的夢境。
吳昕恬簡歷:
學歷:
2013-201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設計組 主修工藝
2010-2013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2007-2010 臺南市歸仁國民中學
2001-2007 臺南市文化國民小學
工作經歷:
2016 國北教學務處心輔組 整學期海報設計
20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奇美部落周邊商品與摺頁設計
2015 自然系教授委託昆蟲2:1模型製作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靜態才藝 在 29個社區大明星動靜態才藝表演熱鬧- 大台中新聞 - YouTube 的必吃

鼓勵大家走進社區,增進情感交流,豐原29個社區在公所的帶領下,活力四射,不論在動態的 才藝 學習,還是手工藝、料理製作部分,都各有步錯的成果, ... ... <看更多>
靜態才藝 在 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 一位靜態才藝課的老師苦不堪言 的必吃
一位靜態才藝課的老師苦不堪言:「現在上課的孩子又好動又不專心,而且大人常因為孩子就是靜不下來,就送來學靜態才藝。」 我聽了直搖搖頭,答應老師幫大家建立觀念。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