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求世 16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貝希斯敦銘文(2006年)
波斯民族由多個部落組成,在同為波斯人建立的米底王國時代,其中以阿契美尼德氏族最為突出,西元前550年由居魯士大帝打敗米底王國,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我們習慣稱之為波斯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巴爾幹半島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和利比亞,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政體。
居魯士大帝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岡比西斯,岡比西斯攻打埃及前,將政事委託給其弟巴爾狄亞,岡比西斯在回程途中去世後,皇室遠房大流士覬覦王位,藉口清君側,討伐有異心的祆教教士高墨達,但歷史學家懷疑高墨達根本就是大流士虛構出的人物,目的是幫自己洗白,不要落得篡位罵名,波斯帝國就像所有的宮廷劇一樣,少不了爭權奪利的爾虞我詐,在中國歷史上,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以及明成祖的靖難之役,也都是原本非王位繼承順位的兩人得到大位,但這篡位的三人,姑且不論殺嫡之罪,也都開創了三個不同帝國輝煌的一頁,歷史無法重來,也無法知道若非這三人稱王,三個朝代又會迎來怎樣的命運?歷史向來以成敗論英雄,但盤踞在英雄心中的心病,是揮之不去被議論紛紛的暗黑面,真相只有自己最清楚。
大流士為了控制龐大的帝國,興建長達兩千七百公里的御道,從帝國都城蘇薩,直達今日土耳其伊茲米爾,並且可連絡波斯波利斯、巴比倫等重要城市,也與絲路相連。這條道路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傳遞訊息,據說古代信差走完這一條道路只要七天,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什麼東西比這些波斯信差還要走得快了。」
在這條御道絲路上,會經過一個小綠洲,行人商旅在這裡停下腳步休息飲水。綠洲在伊朗貝希斯敦山腳下,大流士繼位後也擔心篡位使自己遭到統治正當性的質疑,便在這要道的山崖上刻了被列為世界遺產的貝希斯敦銘文,昭告天下他的作為,這應該算是全世界最早公路旁的T霸廣告看板了。銘文前半部說明他的祖先和世系,以及波斯帝國擁有的疆土,後半部描述了他平定岡比西斯引發的叛亂。
貝希斯敦銘文石刻,離地高達一百公尺,也因為高高在上無法親近,所以在伊朗伊斯蘭化的一千四百年之間皆沒有被破壞。這個銘文的上半部分是浮雕,浮雕上的大流士身罩披肩,氣宇軒昂,雙目圓睜,傲視前方。他左腳踏著倒在地上的高墨達,右手指向波斯人崇拜的光明與幸福之神——阿胡拉·馬茲達。
古波斯文是楔形文字,歷經此地伊斯蘭長期統治,早就成為死去的語言,雖有學者研究,但始終缺乏完整的內文,英國人勞林森( Rawlinson)是軍人,也是一個業餘考古愛好者,貝希斯敦銘文以古波斯文字、巴比倫文字與埃蘭文字寫成,不同於埃及的羅塞塔石碑,上面有並列著現代人能夠理解的古希臘文可供比對,貝希斯敦銘文石刻上面的三種文字都是無法辨認的古代文字,且石刻在石壁懸崖之上,很難攀登上去,勞林森憑藉熱情,不但爬上懸崖,並且前後花了十年的時間拓印在上面的銘文,1846年最終破解古波斯文的密碼。看來專業有時帶來疲乏,也可能陷入專業的偏見與傲慢,業餘有熱情,有時反而可以帶來不同的省思與變化,現代的產業都需要跨界,才有可能注入活水,產生鯰魚效應。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明朝共有16位正式即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入陵者因由各異,一位下落不明(建文帝),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葬於南京鍾山的「孝陵」開始,明成祖朱棣的明長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明永陵和萬曆帝朱翊鈞的明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規模亦最大,其餘陵墓則是死後才...
靖難之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朱標:朱元璋長子,三十七歲英年早逝
歷史春秋網
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在登基即位的同時,朱元璋冊封自己的長子朱標為皇太子。洪武三年(1370年)春,朱元璋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勛,其餘得封侯、伯等爵位者近百人,都賜予誓書鐵券,允其世襲。然而僅僅二十年後,這些曾經追隨朱元璋征戰天下的功臣宿將們,開始一個個的被送上斷頭台,從此拉開了洪武末年大殺功臣的序幕。對於父親的這些舉動,身為皇太子的朱標曾極力勸阻並反對,他認為父親剛猛太過,應該寬和以待有功之臣,然而這位對兄弟有愛,對臣下寬和的皇太子卻沒有等到自己繼位的那一天。
朱標,明太祖朱元璋第一個兒子,母親孝慈高皇后馬氏,建文帝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異母兄。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從小就被父親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即便弟弟們犯有過錯,朱標也是第一時間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因此在諸皇子中威信最高。為了培養兒子,朱元璋讓宋濂等名儒為師授其經學等各種知識,因此朱標的性格和自己的父親截然不同,與父親的剛猛殺伐不同,朱標是一個寬容仁慈之人。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立為吳王,並立朱標為世子。為了讓自己的兒子之後成為一代明君,朱元璋教導朱標說:「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儉,成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長富貴,習於安樂。外出時應沿途查訪,可以知道鞍馬勤勞,要好好觀察百姓的生業以知衣食艱難,體察民情的好惡以知風俗美惡,以知我創業的不易。」
洪武元年(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標被立為太子。朱元璋對朱標極其愛護,命詹同考歷代東宮官制,並選拔功勛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輔導太子。東宮的官屬人員可以稱得上是大明王朝精英中的精英。其中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勝兼右詹事......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這樣的豪華陣容可以看出老朱對於太子的重視和期望。在朱元璋外出征戰期間,更是由太子監國、方便各將軍丞相輔佐,以增長太子的理政能力。除此之外,他讓諸名儒輪班為太子和諸王講課,並挑選國子監學生國琦、王璞、張傑等十多個才俊青年伴讀。在教學中,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禮法行事。朱元璋還常常以自己的經歷訓導太子,要他明白創業的不易,守成的艱辛。朱標儘管生於安樂,但並無紈袴之習。他生性聰穎、忠厚,頗能領會,而且還盡心受教,長大後,溫文儒雅,慈仁殷勤,頗具儒者風範。
洪武十年(1377年),朱標二十二歲,朱元璋見他年紀已長,遂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有意讓太子「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並告誡說:「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見面,聽斷和批閱各衙門報告,學習辦事,要記住幾個原則: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失於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會惑於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懇懇,才不會溺於安逸;一是斷,有決斷,便不致牽於文法。我從作皇帝以來,從沒偷過懶,一切事務,惟恐處理得有毫髮不當,有負上天付託。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這是你天天看見的。你能夠學我,照著辦,才能保得住天下。」從此,朱標開始學習並協助其父處理日常政務。在這一過程中,朱元璋對於一些不法勳貴採取嚴厲的做法,朱標表示反對,勸說朱元璋不要殺人太多,他每每希望實行「寬通平易之政」,但多因與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難行其道。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朱標病薨,時年僅三十七歲,謚「懿文太子」。朱標之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並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朱棣即位以後復稱懿文太子)。朱允炆即位僅僅四年就在靖難之役中被擊敗,從此不知所蹤。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朱元璋 #朱標 #寬通平易之政 #懿文太子
靖難之役 在 看中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可以說沒有這三次的「神風」的助攻,朱棣也許在整個靖難之役中早已命喪黃泉,而次次「神風」護體,讓朱棣在南下的戰役中每次總化險為夷,讓人不得不嘆服燕王朱棣實乃「天選之子」。
#看文化
靖難之役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明朝共有16位正式即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入陵者因由各異,一位下落不明(建文帝),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葬於南京鍾山的「孝陵」開始,明成祖朱棣的明長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明永陵和萬曆帝朱翊鈞的明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規模亦最大,其餘陵墓則是死後才動工,大約會用半年修建。崇禎帝因為是亡國之君,並沒有正式建陵,現時的陵墓是以其妃田氏的墓穴改建。目前只開放三個皇帝陵墓供參觀,其他暫時不對外開放。其中,位於南麓的明長陵(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和皇后合葬陵寝),是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也是十三陵中的祖陵,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長陵的祾恩殿,還有中國現存規模較大、保護完好的金絲楠木大殿,價值比黃金貴重的金絲楠木,在明清時期可是『皇家專用』,外號''皇帝木'',這裡可見到直徑一公尺多、十幾公尺高的六十根金絲楠木大柱,承托著二千三百平方公尺的重簷廡殿頂,雄偉壯觀、舉世無雙。最粗的一根重簷金柱,高12.58公尺,底徑達到1.124公尺,為世間罕見佳木。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後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明成祖在位期間完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使明朝發展到頂峰,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皇帝或永樂大帝。
神道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象生,龍鳳門等組成。石牌坊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座石制牌坊,全部是仿木結構,共五間六柱十一樓。大紅門,制如宮門,兩側各有下馬碑一座,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徵。神道上的神功聖德碑亭是一座四方形重簷歇山式建築。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漢白玉華表,表頂各有異獸一尊,面南者稱望君出,面北者稱望君歸,每座華表上共刻有四十一條龍。碑亭內豎碑一座,龍首龜缺,高8.1米,碑陽刻明仁宗朱高熾撰寫的碑文,三千餘字,碑陰刻清高宗乾隆“哀明陵三十韻”,碑東側是乾隆五十二年刻的禦制詩,西側是清仁宗嘉慶九年的禦制文。碑亭北依次排列大型石雕。有望柱二尊,坐立獅二對,坐立獬豸二對,立臥駱駝二對,立臥麟麟二對,立臥馬二對,持瓜盔甲將軍二對,朝衣冠文臣像二對,朝衣冠勳臣像二對,北接三門六柱式的欞星門,也稱火焰牌坊,俗稱龍鳳門。
靖難之役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