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待變成失望,創作者又該如何自處?
網紅鍾明軒近日上傳一支影片「本該是我配音的」,內容表示在今年受到「鬼滅之刃」代理商木棉花的行銷窗口詢問,是否有合作中文配音的機會,在敲定訓練與錄製的時間以及相關預算後,合作計畫臨時喊卡,原因是上層階級擔憂其政治立場,臨時決定撤換人選,而鍾明軒對此表示憤恨不平,甚至詛咒人家公司倒閉,將所有的一切拍成影片來曝光,自己也在最後示範了一段電影中他所試配的片段,引起正反方廣大的討論。
對此事件我會分為幾個部份來做討論。
一、圈內合作流程
二、品牌方的行銷考量
三、創作者的影響力
四、配音的專業技術
五、心理層面
首先是圈內的合作流程,當業主有相關案件需求確定後,會交由行銷部門或是相關外包業務團隊來遞交人選,在這個時間點會大量的詢問人選,包含時間內是否可以配合、報價是否在預算內、過去的合作風評、當事人的合作意願等。
這個階段都在蒐集名單,業主詢問的對象也都是複數以上,根據最後都符合條件的名單中,透過團隊內部會議選出最終人選,敲定後也會簽約與支付訂金,才會開始執行相關流程。
正因如此,雙方尚未進到簽約階段,業主端多數也都是撒網式的詢問,這時創作者「通常」都還不會立即空出檔期以及討論細節,畢竟在尚未確定執行的情況下,如果貿然將時間空下,萬一案子出了意外沒有執行,這段時間的空白反而會蒙受損失。
「經紀人」扮演的角色就是溝通協調,讓彼此的合作能夠順利,並且一切能夠如期的推動。
這也是鍾明軒與行銷部窗口溝通時的認知錯誤。
鍾明軒的認知是,時間內容金額通通都已經敲定,我也表達我願意合作,即使尚未走到合約簽訂階段,但既然是業主主動洽詢,這應該也代表著只要我點頭,案子就會順利執行。
但行銷端的窗口,在遞交各式各樣的人選時,本來就不會立即做決定,而是根據經驗來尋找名單,篩選過後還得要經過主管與公司高層的審核通過後才會確定執行。
【所以在此時一切都還是不確定的階段,誰也不會給誰承諾。】
千萬記得,沒簽約與支付訂金之前,一切都不算數。
你當然可以將業主告上法院,用口頭承諾與書信往來也是契約的一環來去做爭取,但費時費力又讓自己推上媒體,這絕對不是最好的選擇。
有些虧,是我們不想也只能吞下去的。
受到疫情的影響,許多優秀的影視與動漫的作品,都面臨到延期或票房腰斬的慘況,鬼滅之刃的優異表現可說是全民級的運動,過去影視作品找具有話題性與流量的網紅合作,都是為了提升媒體曝光度 / 討論度 / 話題性,讓作品上映時有更多人願意前往支持。
但「鬼滅之刃」身為近幾年最暢銷的作品,周邊衍生價值非常驚人,自然在挑選合作對象上會更為謹慎,特別是日方對於合作人選都會再三考慮,寧可挑選一張安全牌,也不會願意冒險行事。
以它在日本的票房成績,完全沒必要冒著會傷害到自己的風險。
【品牌方與網紅的合作,都是互相拉抬聲勢,雙方都有得利。】
今天,無論品牌方最終沒有繼續合作的原因為何,我們都會抱持著不交惡,將來都還有合作的心態往來,這是相當常見的事情,即使業主用官方客套的理由搪塞,創作者在收到訊息後也自然會有個默契,不去戳破。
【即使這次沒有合作,那就期盼未來的一切。】
木棉花行銷部門的窗口,將鍾明軒被打槍的原因赤裸的表達出來,或許對窗口而言這是表達對網紅的信任,但同時間也在破壞公司的商譽,特別是對於我們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不像上一代歷經白色恐怖時期的戒慎恐懼,所以對希望我們在政治上的噤聲會特別敏感,直覺認為這是一種壓迫,一種權威式的威逼,激烈抗議的行為也自然會跑出來。
這樣的事情我遇到很多,印象最深刻是我去年替「長榮空服罷工」發聲,我掉了一檔主持,三檔商業合作,損失金額超過六位數,這對於我還背負著龐大負債壓力,且創作才剛起步的階段來說,是相當嚴重的損失。
但是,既然我決定投身政治評論 / 議題分析,有些事情本來就是我該做好承擔的準備的,就像這次評論「配音事件」對我風險相當高。
後台顯示,鍾明軒是我的粉絲在藝術家類別,按讚的第二名,也就是說我的逆風發言,極有可能會讓我現有的支持者相當不滿。
但該說的實話還是得說,我們該做的是就事論事,而不是只憑對這個人的喜好,就決定事情的對錯。
我認為鍾明軒在享受暢談政治時的流量紅利,也代表著得要背負更多的框架束縛,有捨才有得,在過去做下這個決定時,就應該要明白自己會損失些甚麼。
影片中鍾明軒也談到,自己對於這部動漫作品並不熟,自己也沒有太特別的感受,這也是為何在影片中會連角色的名稱都弄錯,我個人並不怪他,但他的確輕忽了「配音的專業。」
配音並不是講講話就好,動漫配音困難的地方就在於需要透過聲音演戲,能夠清楚表達當下情緒與動作細節,即使是像禰豆子這樣幾乎全程沒講話的角色,在配音的細節仍然相當廣泛,光是不同的跑跳呈現,就有相當多的層次,有看過鬼滅劇場版的應該都能聽懂我所表達的。
台灣的配音環境相當困苦,時常一部動漫數十個角色,卻只依靠台灣幾位要角就將整體的配音環境給支撐起來,從學徒至少歷經三年的磨練,加上出師後的不斷學習與成長,一位合格的配音員沒有個五年的磨練是很難略有小成的。
更別說即使是配音員,不同領域的配音技術也是差異極大。
廣告 / 戲劇 / 動漫 / 廣播 各式各樣的細節,都得要依靠技術與經驗來累積。
鍾明軒會被挑選成為考慮名單之中,在於他的人格特質聲線相符,以及他所擁有的龐大網路聲量,被窗口認為會有所加分,但今天只依靠幾次的速成學習,就要他能夠承擔角色,特別還是反派角色中相當吃重的角色,這是相當困難的。
「鬼滅之刃劇場版」,內容完全銜接動畫劇情,一切按照漫畫的流程來走,而該角色的中文配音在之前就已經出現過,在沒有出大意外的情況下,通常配音都不會換人,以免觀眾聽不習慣。
這邊就得提一下,過去有兩部藝人與網紅的中文配音動畫電影令我印象深刻。
由蔡依林配音的動物方程式中的主角兔子,以及Howhow在無敵破壞王二所扮演的一個配角,這兩部作品的中文配音讓我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蔡依林在音樂圈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相信她在聲音的掌握度上已經比一般人高出許多,話雖如此,畢竟不同領域所累積的技術截然不同,我在看動物方程式時,仍然一直會有主角是蔡依林的錯覺,讓我觀影過程無法有效的投射情感。
簡單說就是會一直被這個配音搞到很出戲,特別當她又是主角時,會嚴重影響到我的觀影體驗。
但how哥在無敵破壞王中的配音表現,卻反而令我印象深刻且滿意,一來是他所擔任的並不是非常重要的要角,在透過How哥的配音後,反而能夠重新賦予這個角色新的靈魂,加上過去他自己的人設埋藏的幽默梗,會讓我感覺這個配音是有替角色加上分的。
而透過影片鍾明軒的配音,與原本動畫篇中台灣的配音老師「劉傑」相比,仍然有相當程度上的差異。
鍾明軒在人格特質與聲線上,對角色的契合還算不錯,但正如前面所說的,動畫的配音需要傳達情感與更多淺台詞,不是唸過就好,相較之下擁有深厚配音功力的「劉傑」,在完成度上完全輾壓過鍾明軒。
最後,我相信能擁有期盼的合作機會是很令人開心的,但從期待轉向失落,負面的情緒也會特別的重,鍾明軒因此口不擇言,才會有較為失控的言語出現,我自己過去也曾發生過被激怒導致傷害到很多人的經驗,或許等他過陣子冷靜過後,也會對此感到相當懊悔,如果他最終真的理解了大家的想法,並且願意出面道歉與負責。
我個人是很願意再給他一次機會的,畢竟誰沒有犯過錯。
現在的生態與過往也有很大的不同,從我念書時期網紅還不盛行,那時的藝人與歌手都是經過一連串的訓練與教育,對於職場的倫理與道德是相當看重的,即使心有不滿最多也只是與朋友私下抱怨就算了,不會將其拿到檯面上來公開,甚至拍成影片來責怪廠商。
【沒人想要得罪金主與廠商的。】
網路世代任何的一切都會有所記錄,也會影響到眾人對你的評價,你可以為了人設的完整性將某些特質放大,但千萬記得這個圈子很小,大家也都同樣很謹慎地珍惜羽毛,有時候有些虧自己默默藏在心裡消化,也是一種學問。
今天發文臭罵廠商一頓很爽,但未來當人家又再一次的把你列入名單之中時,會不會也擔心自己成為下一間被責怪的對象。
這不是反而斷送自己的網紅生涯?
我不是要你怕事,更不是希望你養成慣老闆,但「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如果每次受委屈就要把仇家都砍一頓,那你將來永遠找不到機會的,特別是這次對方行銷部門的窗口對你掏心掏肺,結果換來的卻要承擔公司內的一切風波,更可能因此被究責,我相信他心裡一定也很不好受,說不定還因此轉成黑粉,那你不是得不償失。
文章很長,風向很逆,但我還是必須跳出來說些心裡話。
想優先知道一些資訊的就加入社團,不要錯過細部資訊的就粉專按讚勾選搶先看
重新開始日更的IG : Awater0911
喜歡影片的可以到 : https://awater0911.pros.si/v9nmb
喜歡跟我討論議題或提供資料的可以到社團
鬼才阿水Awater的東吳水軍社團
想要認識我與聊天的歡迎來直播找我
「浪Live」4791472 / 鬼才阿水Awater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7萬的網紅真電玩宅速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渴望被愛 這個由人們一出生即開始尋找的本性 而這樣的追求也在遊戲中的人物設定中傳達這個理念 當我們回想襁褓時期 依偎在母親的懷中 而這個提供我們安全感和生命來源的乳房 也在風雷的遊戲中大量出現 象徵我們這心靈深處最美好的記憶 將在遊戲中繼續下去 由風雷時期到現在參天律的女性角色 自公佈以來即有廣大的...
靈 契 漫畫 線上 看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若能看熟、看懂、看透,是您的福氣。
大家好,我現居於德意志維也納這個國家,兩年沒回台灣了。作為一個不接地氣的犁地菁英,我想談一個完全不接地氣的問題:
一系列在選舉和公投中全部槓龜的民主理念和開放社會的價值,是怎麼在過去歷史中生根的、又是怎麼發展到今天這種地步的。
我試著粗略地抓出一條主線,分段說明。大家有閒的話,就當故事聽聽。我沒有什麼好建議,就是寫寫故事。全文5700字,懶得看完也沒關係。
1、這些理念和價值,於歷史上站穩基礎,是在二戰後的北美和西北歐。我暫時限定在歐洲來談。當時人們為了避免二戰前的覆轍,著手處理引發戰爭的兩大癥結:民族衝突和階級衝突。關於民族問題,抓緊戰爭所造成的大規模流亡遷徙潮,順勢重新整理歐洲各民族的邊界,穩固了各個民族國家。關於階級問題,由民族國家出面,以大政府的姿態主導經濟、並且作為仲介的平台,讓勞資雙方達成共識。
2、此時勞資雙方是能互相妥協的,因為戰後急需重建與和解。勞方獲得了工時、穩定工作與社會福利等保障,有時也會接受不調漲薪資的條件(例如奧地利刻意將薪資成長壓在比通膨還低的水準)。資方則接受工會協商、投資改善工作環境、保障員工福利等等。工會與政府關係密切,而且由於大型企業多由國營,政府和資方有相當程度的重疊,所以國家事實上就是一個大型的勞資橋事場。
3、我們現在所想到的很多「左派」的勞權概念,就是在這時候開始大規模落實的。之所以能落實的最主要理由是:此時國家經濟命脈,是各種大型工廠,而社會的中流砥柱,就是工廠的技術勞工,國家要靠他們生產、市場要靠他們消費,講話當然能大聲。
4、這時候人們對經濟運作的想像是:盡可能追求經濟成長,而要經濟成長,關鍵是要不吝於投資,甚至要靠舉債來投資,盡可能提高工廠的生產力;在生產之外,同時還要不斷開發市場、提高產品銷量,怎麼開發呢?就是讓勞工分潤利益,他們工作和生活被保障好、有錢有閒,就會大量消費。大量消費又回頭促進資方投資的意願,形成良性循環。良性循環剛好就表現在每年維持1~2%合理的通貨膨脹上(這時候人們才跳脫20世紀前30年的那種對通膨不由分說的恐懼、以及「遇到經濟不景氣就要撙節開支、減少投資」的迷思)。這種舉債、投資、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模式,以及勞權和社會福利的保障,在民族國家大政府的介入主導下,成功形成平衡。然後大家就在1950~60年代間爽過了十幾年。西方復活啦~
5、然而,這種經濟模式,是會隨著發展逐漸改變的,然後就動搖了原先的完美平衡。促發改變的關鍵點,剛好就是追求提高生產力的動機本身。要極致提高生產力,工廠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流程的組織都要不斷改進。改進的方向除了砸大錢成立研發部門外,也要把生產流程化整為零、追求每一步驟的專精化,甚至針對一個環節就成立一個公司來做。當產業朝這個方向發展後,科技、管理、溝通,就成為產業運作的重點,而這三項都和一件事有關:資訊/知識的傳遞與交換。所謂的「知識經濟」就出現了。(「知識經濟」不單純是指靠科技知識和「高知識人才」來發大財,而更是指「依賴資訊交換來運作」的經濟方式,秘書和總機的工作,都是最典型的知識經濟型的工作。)隨後,坐辦公室的白領、經理人、研發人員,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並逐漸排擠了生產線上的技術勞工。(對此有興趣的人可查詢關鍵字:Fritz Machlup)
6、「知識經濟」模式所追求的是打破原有產業和社會的框框條條,化整為零,然後用傳遞訊息的網路把所有單元都串連起來(1950~60年代,這時候人類社會早已跨進「網路時代」了,只是那時候的網路技術不是光纖和行動通訊)。同時,促進經濟成長的切入點,還從原先針對企業組織更往下突破一步,對焦到個人身上,要求個人要盡可能地發展才能、提高個人的產值。隨著企業生產方式的多元、分散和彈性化,原先「工會 + 資方 + 政府」主宰一切的社會鐵三角也就被鬆動,並且因應地出現了一系列針對個人的新教育理念:讓個人適性、自由、多元發展。相應地,就要提倡改變社會,提供讓不同個性的人、不同的生活風格、不同的文化價值、乃至於不同的家庭形式,都能共存的社會環境。而這一切的背後,有個很基礎的經濟理由:個人的適性解放,是為了促進生產力極大化、消費量極大化。如果以前每個個人都是大工廠裡的小螺絲丁,有上級規範的框框條條和保障;那麼現在,就是強調個性化的「人才」,而這背後的意思就是:每個個人都被鼓勵成為一座迷你工廠,並且崇尚的是在職場競爭中自負盈虧的責任制。大家各自發大財喔~
7、此時差不多就是1960年代後期了,也出現了所謂「新社會運動」,高舉的就是我們現在最熟悉的那些「左派」理念、開放社會的價值:女性解放、同志運動、素食運動、環保運動、少數族裔運動(例如黑人運動)、反核運動(50~60年代的經濟信念是和崇尚核能綁在一起的)、以及「歷史清算」(也就是後來說的「轉型正義」)......等等,並且同時都拒絕一直以來的「工會 + 資方 + 政府」那套權威代理人橋事情的模式。我們要知道,50~60年代運作得那麼棒、讓大家都吃飽飽的民主,不是我們現在理想的「審議式民主」或「參與式民主」,而是在大家都怕戰爭(二戰之後還接著冷戰)、想要和諧穩定的社會共識下,靠權威代理人來橋事情的民主,所以在我們現在看來都是滿滿的「父權」和威權的。而當時那種以男性技術勞工為主的硬左派,跟我們現在很多人喜歡的那種軟左派,是天差地別。左派文青們如果穿越到當時,你喜歡的應該會是你原本很討厭的右派中的自由主義者(這也是為什麼,當今有些老左派的信徒,會嘲笑文青左派是拿著Apple蹲咖啡館的假左派真小資)。
8、「新社會運動」從根源上看是當時產業轉型所帶來的趨勢,但實際上則表現為追求新文化和多元價值的運動。容我先簡化地下個評斷:因為搭上正確的浪潮(亦即「知識經濟」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轉型),性別平權、反核、轉型正義......等價值,即使還沒成為政治上的主流,但它們都成了經濟和文化上的主流,在社會生了根,而且聲勢也難以撼動。在70年代初期,我們就看到一連串的政治翻轉:德奧的社會民主黨都收割了這場運動(以68學運為高潮)的紅利而上台,翻轉了過去長期由保守派主導的政治,也開啟了一連串的改革。配合著70年代前半經濟大好的局面,邁向「開放社會 + 社會福利國」的體制。這一段發展,就是我們常常羨慕他們好「先進」的關鍵時期。
9、這段發展的背景,其實正好是知識經濟的白領族群成為產業中堅、而技術勞工逐漸退場失權的時期。這也反映在這件事情上:「新社會運動」的各種開放多元的價值觀,和老左派階級鬥爭路線的價值觀,兩者彼此橋不攏。一個例子就是70年代德國的同志運動,他們曾經嘗試把爭取平權理解為階級鬥爭、並和老左派結盟,但隨後告吹,同運和老左派分道揚鑣。
10、新左派和老左派彼此橋不攏,除了反映兩者在經濟背景和政治想法上的競爭關係外,也反映在兩個族群的不同性質上。白領不像過去的藍領那樣能形成緊密連繫的階級,相反地,白領崇尚的是個人自由、個性表達、和個人生涯成就,這特別表現在新左派運動的特徵上:他們依賴一系列不尋常的詞語和概念來表達自己、並且區分異己。對他們而言,道德價值,與其說像老左派那樣是表現在集體行動上,不如說是先表現在每個個人對詞語的使用上。每每用錯一個詞,你就要有成為眾矢之的的心理準備。要學習正確的詞語使用法,就要訴諸一套政治審美觀、一種特定的生活風格姿態。而這種種不同的生活風格姿態,正是被知識經濟下的「人才社會」所保障。(這些政治審美姿態,隨後就變成現在貶義遠大於褒義的「政治正確」。)如此的白領新左派,既難以形成一個具體且行動一致的「階級」,也難以統一橋出一個窗口和別的階級合作。內部小圈子派系林立、要合作則難有共識、外面有事時則先關門審查隊友的情況,則是常態。
11、就在知識經濟、人才社會、新左派政治成為主流時,遭遇了歷史的偶然(以巴衝突),爆發了兩次石油危機。1950年代以來的那套「大政府 + 凱因斯主義 + 社會福利國」的經濟模式宣告失靈,80年代後期,以柴契爾和雷根為首進行改革,大家把希望寄託在自由市場的自癒能力上。(蘇聯解體、新興市場......中略)從此,實體經濟逐漸讓位給金融經濟,白領族群在經濟上的權力,也逐漸讓位給菁英經理人族群。白領的生產力隨時可以替換,國家經濟命脈靠的不是你土里土氣的才華,才華是留給會玩金融煉金術的菁英經理人在講的。
12、這樣的發展,形同讓本來就沒有固定政治領地的白領新左派,其經濟根基也被釜底抽薪了,新左派逐漸變成了檯面上的紙老虎、沒穿褲子的泳客,就等著被戳破、海水退潮的那一天。而老左派早已死在沙灘上兩次,其中不少人隨時都可以轉投極右派的懷抱。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正好是歐洲又開始零星出現右翼民粹的時候,例如奧地利自由黨(FPÖ)的Jörg Haider。
13、時至1990年代,終於進入了我們現在所稱的「網路時代」。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突飛猛進,是金融經濟融入知識經濟後,所必然發展的結果。它需要更徹底的化整為零、高速連結的技術。於是就回頭找到了網際網路,這個早在數十年前就被開發出來的技術。頓時,我們才有「網路時代突然降臨」的表象。事實上,「網路時代」早在1950年代就隨著知識經濟而降臨了,1990年網際網路普及後的其社會效應,都是過去發展的延續。
14、網際網路是最適合白領這種生活型態的工具:人際關係可以針對個人客制化、高度流動性、沒有組織綁定、點與點之間可以自由選擇連結或隔離、不必拉起一個點就連起一大串粽子。
15、但是,網際網路的普及,也加速了以白領為基礎之新左派的自我分解:網際網路為形塑各種高度分化的小圈子提供了最方便的工具(例如,有空可以看一下,FB提供了多少性別選項供你選擇)。這一點不必多說了,以當前台灣的台獨運動和性別運動為例,我們可以數一數,至今在社群網路上可以看到多少小圈子和多少派系,以多少不同的風格姿勢和多少不同的詞語習慣,在進行多少不同的唇槍舌戰。處在外面的人,大概都會以為所謂「進步派」是鐵板一塊,事實上遠非如此——從50年前的西方社會開始就不是這樣了。
16、當前,人們面臨的處境是,無論老左派、新左派、還是哪一派,都不再是經濟趨勢所眷顧的天之驕子。在同樣都失去經濟上的主角光環的情況下,白領的整合則更為困難,因為他們之間除了過去的學校和現在的辦公室之外,缺乏共同的組織平台。他們可以有一致的政治理念,但是無法像以前老左派工會那樣,落實成有力的組織行動。因為經濟生活的形式與此不容,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話——啊就上班沒空啊。他們的政治參與,落在經濟生活之外、排擠休閒時間,並且以網路參與為主(所以當然只剩下鍵盤參政啊,不然還能怎樣?工會嗎?),流水席式的政治嘉年華、以及不綁約的小清新講座為輔。但是這樣虛飄無力的白領,卻得負擔撐起過去所有「左派」所累積下來的理念:民主、人權、勞權、性別、環保......。這也許是最沈重的一代。
17、白領本質上其實就是「不接地氣」的族群。「接地氣」事實上應該是指,在一個固定的領地裡你說了算,別人要辦事橋事的話,都要以你的姿態、你的語言、你的腔調為標準,過來「接上」你。換言之,得要進入那些位置、那樣去營生、過那樣的生活、牽起那樣的人際網路、進入那樣的行會組織,然後你的政治觀念就會變成那樣的形狀,因為政治觀念的後面都牽扯到你的利害和動輒得咎的人際網路,於是你就接地氣了。辦公桌、派遣式、接案式的經濟生活是接不了其它行當的地氣的。嚴格地說,白領不是不接地氣,而是自家的「地氣」天生就稀薄。當今歐洲左派一片慘兮兮,所遭遇的根本問題是同一個:多數人感覺社會不公、經濟不好、難民太多,左派剛流失了藍領鐵票(多有轉投右翼民粹者)、又無法組織整合起白領、給予他們穩定的經濟和政治基礎,社會游離出不小的一群曖昧搖擺者,又不知道該怎麼吸納,到最後都變成民粹和「另類勢力」的版圖。這問題目前無解,歐洲人沒辦法,我也不覺得在台灣講「接地氣」就真的會有什麼辦法,因為我們面對的根本上不是說服和溝通的問題,是經濟變化造成社會解離的問題。溝通的姿態,主要作用是讓社會解離的情況不要進一步惡化、或是產生不必要的反效果。但根本的處境,也許必須等到全球經濟轉型、階級洗牌後的下一次穩定期。另外,台灣還面臨一個不可說的「佛地魔」問題,非常嚴峻。
18、總體來看,台灣的情況,就像是《怪醫黑傑克》漫畫裡有一個單元,一個10幾歲的少年因為嚴重意外,在病床上昏迷了70年,昏迷期間都保持少年的樣貌。結果他被動手術醫醒的那一刻,幼小的心智都還弄不清楚狀況,就瞬間快速經歷了全面老化的過程,最後還沒反應過來就死了。台灣是個心智幼稚、身體早衰的社會:人家從前民主進入成熟民主再到後民主,我們民主還沒成熟就後民主了;人家從前事實政治(就是50~60年代的政治橋事場)進入事實政治(70年代的新左派政治)再到後事實政治,而我們才剛要邁向事實政治就又掰了;人家老左、新左、高階經理人一個接一個上下台,完成各階段的政治任務、理念與價值、並留下政治後遺症,我們在短短幾年內得要一次搞定,結果還搞不定就也瞬間都掰了,後遺症則一個不漏地一次爆發。
19、最後,敷衍地談一下我們能怎麼辦:前述那些理念與價值的支持者,也許該做的是增加自家的「地氣」,而不是接上別人家的地氣。所欠缺的是一種半政治式的共同生活平台,能提供台灣人一般欠缺的社會支持(例如照顧小孩小狗......),又能形成政治認同和政治力量的平台。這次歐巴桑聯盟從親子共學起步,我覺得是個很好的模範。
20、在做事之前,「認識你自己」總是好的。我們所追求的那些理念和價值,都有讓它們生根的土壤、成長的氣候、以及枯亡的氣候。過去這一段歷史,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曲曲折折地前進,發現並肯定這些理念的過程。去了解這些經濟、政治、社會的變遷,以及理念與價值的實現與困境,我認為會讓自己比較坦然一點、也會知道怎麼理解不同意見、乃至於說服不同意見者,而不是空泛地談「同理心」。另外,對自己的理念知道得越多越深入,就比較不會一遇到反駁時就氣急敗壞。因為氣急敗壞,往往都是急著要反駁又臨時組織不出理據,然後就見笑轉生氣了。
以上是我臨時記寫,不可避免地會有缺漏、誤判、或錯誤。談這麼多,不是要宣教,只是想向大家介紹,我們可以從這些角度去理解我們所擁抱的這些理念、我們的位置、以及問題的癥結。然後檢視一下,我們是不是對台灣過去至今所走的路,理解得都還不夠。
靈 契 漫畫 線上 看 在 PTT Gossiping 批踢踢八卦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看看西方國家民主開放社會的成長歷程,想想台灣的民主發展 https://www.facebook.com/1848679903/posts/10210383608587073
大家好,我現居於德意志維也納這個國家,兩年沒回台灣了。作為一個不接地氣的犁地菁英,我想談一個完全不接地氣的問題:
一系列在選舉和公投中全部槓龜的民主理念和開放社會的價值,是怎麼在過去歷史中生根的、又是怎麼發展到今天這種地步的。
我試著粗略地抓出一條主線,分段說明。大家有閒的話,就當故事聽聽。我沒有什麼好建議,就是寫寫故事。全文5700字,懶得看完也沒關係。
1、這些理念和價值,於歷史上站穩基礎,是在二戰後的北美和西北歐。我暫時限定在歐洲來談。當時人們為了避免二戰前的覆轍,著手處理引發戰爭的兩大癥結:民族衝突和階級衝突。關於民族問題,抓緊戰爭所造成的大規模流亡遷徙潮,順勢重新整理歐洲各民族的邊界,穩固了各個民族國家。關於階級問題,由民族國家出面,以大政府的姿態主導經濟、並且作為仲介的平台,讓勞資雙方達成共識。
2、此時勞資雙方是能互相妥協的,因為戰後急需重建與和解。勞方獲得了工時、穩定工作與社會福利等保障,有時也會接受不調漲薪資的條件(例如奧地利刻意將薪資成長壓在比通膨還低的水準)。資方則接受工會協商、投資改善工作環境、保障員工福利等等。工會與政府關係密切,而且由於大型企業多由國營,政府和資方有相當程度的重疊,所以國家事實上就是一個大型的勞資橋事場。
3、我們現在所想到的很多「左派」的勞權概念,就是在這時候開始大規模落實的。之所以能落實的最主要理由是:此時國家經濟命脈,是各種大型工廠,而社會的中流砥柱,就是工廠的技術勞工,國家要靠他們生產、市場要靠他們消費,講話當然能大聲。
4、這時候人們對經濟運作的想像是:盡可能追求經濟成長,而要經濟成長,關鍵是要不吝於投資,甚至要靠舉債來投資,盡可能提高工廠的生產力;在生產之外,同時還要不斷開發市場、提高產品銷量,怎麼開發呢?就是讓勞工分潤利益,他們工作和生活被保障好、有錢有閒,就會大量消費。大量消費又回頭促進資方投資的意願,形成良性循環。良性循環剛好就表現在每年維持1~2%合理的通貨膨脹上(這時候人們才跳脫20世紀前30年的那種對通膨不由分說的恐懼、以及「遇到經濟不景氣就要撙節開支、減少投資」的迷思)。這種舉債、投資、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模式,以及勞權和社會福利的保障,在民族國家大政府的介入主導下,成功形成平衡。然後大家就在1950~60年代間爽過了十幾年。西方復活啦~
5、然而,這種經濟模式,是會隨著發展逐漸改變的,然後就動搖了原先的完美平衡。促發改變的關鍵點,剛好就是追求提高生產力的動機本身。要極致提高生產力,工廠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流程的組織都要不斷改進。改進的方向除了砸大錢成立研發部門外,也要把生產流程化整為零、追求每一步驟的專精化,甚至針對一個環節就成立一個公司來做。當產業朝這個方向發展後,科技、管理、溝通,就成為產業運作的重點,而這三項都和一件事有關:資訊/知識的傳遞與交換。所謂的「知識經濟」就出現了。(「知識經濟」不單純是指靠科技知識和「高知識人才」來發大財,而更是指「依賴資訊交換來運作」的經濟方式,秘書和總機的工作,都是最典型的知識經濟型的工作。)隨後,坐辦公室的白領、經理人、研發人員,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並逐漸排擠了生產線上的技術勞工。(對此有興趣的人可查詢關鍵字:Fritz Machlup)
6、「知識經濟」模式所追求的是打破原有產業和社會的框框條條,化整為零,然後用傳遞訊息的網路把所有單元都串連起來(1950~60年代,這時候人類社會早已跨進「網路時代」了,只是那時候的網路技術不是光纖和行動通訊)。同時,促進經濟成長的切入點,還從原先針對企業組織更往下突破一步,對焦到個人身上,要求個人要盡可能地發展才能、提高個人的產值。隨著企業生產方式的多元、分散和彈性化,原先「工會 + 資方 + 政府」主宰一切的社會鐵三角也就被鬆動,並且因應地出現了一系列針對個人的新教育理念:讓個人適性、自由、多元發展。相應地,就要提倡改變社會,提供讓不同個性的人、不同的生活風格、不同的文化價值、乃至於不同的家庭形式,都能共存的社會環境。而這一切的背後,有個很基礎的經濟理由:個人的適性解放,是為了促進生產力極大化、消費量極大化。如果以前每個個人都是大工廠裡的小螺絲丁,有上級規範的框框條條和保障;那麼現在,就是強調個性化的「人才」,而這背後的意思就是:每個個人都被鼓勵成為一座迷你工廠,並且崇尚的是在職場競爭中自負盈虧的責任制。大家各自發大財喔~
7、此時差不多就是1960年代後期了,也出現了所謂「新社會運動」,高舉的就是我們現在最熟悉的那些「左派」理念、開放社會的價值:女性解放、同志運動、素食運動、環保運動、少數族裔運動(例如黑人運動)、反核運動(50~60年代的經濟信念是和崇尚核能綁在一起的)、以及「歷史清算」(也就是後來說的「轉型正義」)......等等,並且同時都拒絕一直以來的「工會 + 資方 + 政府」那套權威代理人橋事情的模式。我們要知道,50~60年代運作得那麼棒、讓大家都吃飽飽的民主,不是我們現在理想的「審議式民主」或「參與式民主」,而是在大家都怕戰爭(二戰之後還接著冷戰)、想要和諧穩定的社會共識下,靠權威代理人來橋事情的民主,所以在我們現在看來都是滿滿的「父權」和威權的。而當時那種以男性技術勞工為主的硬左派,跟我們現在很多人喜歡的那種軟左派,是天差地別。左派文青們如果穿越到當時,你喜歡的應該會是你原本很討厭的右派中的自由主義者(這也是為什麼,當今有些老左派的信徒,會嘲笑文青左派是拿著Apple蹲咖啡館的假左派真小資)。
8、「新社會運動」從根源上看是當時產業轉型所帶來的趨勢,但實際上則表現為追求新文化和多元價值的運動。容我先簡化地下個評斷:因為搭上正確的浪潮(亦即「知識經濟」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轉型),性別平權、反核、轉型正義......等價值,即使還沒成為政治上的主流,但它們都成了經濟和文化上的主流,在社會生了根,而且聲勢也難以撼動。在70年代初期,我們就看到一連串的政治翻轉:德奧的社會民主黨都收割了這場運動(以68學運為高潮)的紅利而上台,翻轉了過去長期由保守派主導的政治,也開啟了一連串的改革。配合著70年代前半經濟大好的局面,邁向「開放社會 + 社會福利國」的體制。這一段發展,就是我們常常羨慕他們好「先進」的關鍵時期。
9、這段發展的背景,其實正好是知識經濟的白領族群成為產業中堅、而技術勞工逐漸退場失權的時期。這也反映在這件事情上:「新社會運動」的各種開放多元的價值觀,和老左派階級鬥爭路線的價值觀,兩者彼此橋不攏。一個例子就是70年代德國的同志運動,他們曾經嘗試把爭取平權理解為階級鬥爭、並和老左派結盟,但隨後告吹,同運和老左派分道揚鑣。
10、新左派和老左派彼此橋不攏,除了反映兩者在經濟背景和政治想法上的競爭關係外,也反映在兩個族群的不同性質上。白領不像過去的藍領那樣能形成緊密連繫的階級,相反地,白領崇尚的是個人自由、個性表達、和個人生涯成就,這特別表現在新左派運動的特徵上:他們依賴一系列不尋常的詞語和概念來表達自己、並且區分異己。對他們而言,道德價值,與其說像老左派那樣是表現在集體行動上,不如說是先表現在每個個人對詞語的使用上。每每用錯一個詞,你就要有成為眾矢之的的心理準備。要學習正確的詞語使用法,就要訴諸一套政治審美觀、一種特定的生活風格姿態。而這種種不同的生活風格姿態,正是被知識經濟下的「人才社會」所保障。(這些政治審美姿態,隨後就變成現在貶義遠大於褒義的「政治正確」。)如此的白領新左派,既難以形成一個具體且行動一致的「階級」,也難以統一橋出一個窗口和別的階級合作。內部小圈子派系林立、要合作則難有共識、外面有事時則先關門審查隊友的情況,則是常態。
11、就在知識經濟、人才社會、新左派政治成為主流時,遭遇了歷史的偶然(以巴衝突),爆發了兩次石油危機。1950年代以來的那套「大政府 + 凱因斯主義 + 社會福利國」的經濟模式宣告失靈,80年代後期,以柴契爾和雷根為首進行改革,大家把希望寄託在自由市場的自癒能力上。(蘇聯解體、新興市場......中略)從此,實體經濟逐漸讓位給金融經濟,白領族群在經濟上的權力,也逐漸讓位給菁英經理人族群。白領的生產力隨時可以替換,國家經濟命脈靠的不是你土里土氣的才華,才華是留給會玩金融煉金術的菁英經理人在講的。
12、這樣的發展,形同讓本來就沒有固定政治領地的白領新左派,其經濟根基也被釜底抽薪了,新左派逐漸變成了檯面上的紙老虎、沒穿褲子的泳客,就等著被戳破、海水退潮的那一天。而老左派早已死在沙灘上兩次,其中不少人隨時都可以轉投極右派的懷抱。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正好是歐洲又開始零星出現右翼民粹的時候,例如奧地利自由黨(FPÖ)的Jörg Haider。
13、時至1990年代,終於進入了我們現在所稱的「網路時代」。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突飛猛進,是金融經濟融入知識經濟後,所必然發展的結果。它需要更徹底的化整為零、高速連結的技術。於是就回頭找到了網際網路,這個早在數十年前就被開發出來的技術。頓時,我們才有「網路時代突然降臨」的表象。事實上,「網路時代」早在1950年代就隨著知識經濟而降臨了,1990年網際網路普及後的其社會效應,都是過去發展的延續。
14、網際網路是最適合白領這種生活型態的工具:人際關係可以針對個人客制化、高度流動性、沒有組織綁定、點與點之間可以自由選擇連結或隔離、不必拉起一個點就連起一大串粽子。
15、但是,網際網路的普及,也加速了以白領為基礎之新左派的自我分解:網際網路為形塑各種高度分化的小圈子提供了最方便的工具(例如,有空可以看一下,FB提供了多少性別選項供你選擇)。這一點不必多說了,以當前台灣的台獨運動和性別運動為例,我們可以數一數,至今在社群網路上可以看到多少小圈子和多少派系,以多少不同的風格姿勢和多少不同的詞語習慣,在進行多少不同的唇槍舌戰。處在外面的人,大概都會以為所謂「進步派」是鐵板一塊,事實上遠非如此——從50年前的西方社會開始就不是這樣了。
16、當前,人們面臨的處境是,無論老左派、新左派、還是哪一派,都不再是經濟趨勢所眷顧的天之驕子。在同樣都失去經濟上的主角光環的情況下,白領的整合則更為困難,因為他們之間除了過去的學校和現在的辦公室之外,缺乏共同的組織平台。他們可以有一致的政治理念,但是無法像以前老左派工會那樣,落實成有力的組織行動。因為經濟生活的形式與此不容,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話——啊就上班沒空啊。他們的政治參與,落在經濟生活之外、排擠休閒時間,並且以網路參與為主(所以當然只剩下鍵盤參政啊,不然還能怎樣?工會嗎?),流水席式的政治嘉年華、以及不綁約的小清新講座為輔。但是這樣虛飄無力的白領,卻得負擔撐起過去所有「左派」所累積下來的理念:民主、人權、勞權、性別、環保......。這也許是最沈重的一代。
17、白領本質上其實就是「不接地氣」的族群。「接地氣」事實上應該是指,在一個固定的領地裡你說了算,別人要辦事橋事的話,都要以你的姿態、你的語言、你的腔調為標準,過來「接上」你。換言之,得要進入那些位置、那樣去營生、過那樣的生活、牽起那樣的人際網路、進入那樣的行會組織,然後你的政治觀念就會變成那樣的形狀,因為政治觀念的後面都牽扯到你的利害和動輒得咎的人際網路,於是你就接地氣了。辦公桌、派遣式、接案式的經濟生活是接不了其它行當的地氣的。嚴格地說,白領不是不接地氣,而是自家的「地氣」天生就稀薄。當今歐洲左派一片慘兮兮,所遭遇的根本問題是同一個:多數人感覺社會不公、經濟不好、難民太多,左派剛流失了藍領鐵票(多有轉投右翼民粹者)、又無法組織整合起白領、給予他們穩定的經濟和政治基礎,社會游離出不小的一群曖昧搖擺者,又不知道該怎麼吸納,到最後都變成民粹和「另類勢力」的版圖。這問題目前無解,歐洲人沒辦法,我也不覺得在台灣講「接地氣」就真的會有什麼辦法,因為我們面對的根本上不是說服和溝通的問題,是經濟變化造成社會解離的問題。溝通的姿態,主要作用是讓社會解離的情況不要進一步惡化、或是產生不必要的反效果。但根本的處境,也許必須等到全球經濟轉型、階級洗牌後的下一次穩定期。另外,台灣還面臨一個不可說的「佛地魔」問題,非常嚴峻。
18、總體來看,台灣的情況,就像是《怪醫黑傑克》漫畫裡有一個單元,一個10幾歲的少年因為嚴重意外,在病床上昏迷了70年,昏迷期間都保持少年的樣貌。結果他被動手術醫醒的那一刻,幼小的心智都還弄不清楚狀況,就瞬間快速經歷了全面老化的過程,最後還沒反應過來就死了。台灣是個心智幼稚、身體早衰的社會:人家從前民主進入成熟民主再到後民主,我們民主還沒成熟就後民主了;人家從前事實政治(就是50~60年代的政治橋事場)進入事實政治(70年代的新左派政治)再到後事實政治,而我們才剛要邁向事實政治就又掰了;人家老左、新左、高階經理人一個接一個上下台,完成各階段的政治任務、理念與價值、並留下政治後遺症,我們在短短幾年內得要一次搞定,結果還搞不定就也瞬間都掰了,後遺症則一個不漏地一次爆發。
19、最後,敷衍地談一下我們能怎麼辦:前述那些理念與價值的支持者,也許該做的是增加自家的「地氣」,而不是接上別人家的地氣。所欠缺的是一種半政治式的共同生活平台,能提供台灣人一般欠缺的社會支持(例如照顧小孩小狗......),又能形成政治認同和政治力量的平台。這次歐巴桑聯盟從親子共學起步,我覺得是個很好的模範。
20、在做事之前,「認識你自己」總是好的。我們所追求的那些理念和價值,都有讓它們生根的土壤、成長的氣候、以及枯亡的氣候。過去這一段歷史,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曲曲折折地前進,發現並肯定這些理念的過程。去了解這些經濟、政治、社會的變遷,以及理念與價值的實現與困境,我認為會讓自己比較坦然一點、也會知道怎麼理解不同意見、乃至於說服不同意見者,而不是空泛地談「同理心」。另外,對自己的理念知道得越多越深入,就比較不會一遇到反駁時就氣急敗壞。因為氣急敗壞,往往都是急著要反駁又臨時組織不出理據,然後就見笑轉生氣了。
以上是我臨時記寫,不可避免地會有缺漏、誤判、或錯誤。談這麼多,不是要宣教,只是想向大家介紹,我們可以從這些角度去理解我們所擁抱的這些理念、我們的位置、以及問題的癥結。然後檢視一下,我們是不是對台灣過去至今所走的路,理解得都還不夠。
靈 契 漫畫 線上 看 在 真電玩宅速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渴望被愛
這個由人們一出生即開始尋找的本性
而這樣的追求也在遊戲中的人物設定中傳達這個理念
當我們回想襁褓時期
依偎在母親的懷中
而這個提供我們安全感和生命來源的乳房
也在風雷的遊戲中大量出現
象徵我們這心靈深處最美好的記憶
將在遊戲中繼續下去
由風雷時期到現在參天律的女性角色
自公佈以來即有廣大的粉絲
而刻化美麗的角色設定
在製作人眼中只能稱為基本功
我們在美術上當然說第一個
會直接揣摩這樣的一個個性
另外的話當然是說
它如果揣摩出來個性符合
但是如果你
看過你不會記得的話
那我覺得也是不夠成功的
所以說我們會一直反覆來反覆去
常常在發表會的時候可能會有
很多張它的設定圖
然後從中去選擇
哪一張是最合適的
那當然有些人可能會有些設定可能會很累
有些東西沒有被採用到
但是可能沒有辦法
我們為了那個東西是最好的要求會比較多
我們希望呈現給玩家就是
能夠充滿是動畫跟漫畫的感覺
那個角色是很強烈的
在場景上
製作團隊也實地走訪各地取景
並在設計上加入台灣文化元素
像是奇岩峻石的太魯閣、萬華剝皮寮
華西街紅燈區等元素
要將這些台灣特有的文化
在參天律的世界中保留下來
玩家在參天律的世界中
不時會看到富有台灣味的場景
每次前往新場景都充滿期待
每踏出一步都可以衝擊視野與想像的界線
參天律製作團隊不僅僅是做線上遊戲
更像透過遊戲實現出一種台灣精神
也為時下充滿打殺的網路遊戲
添上一抹禪意
台灣有很多不錯的場景
其實它逐漸就是好像
因為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化的發展
然後大家都把它遺忘了
那大家都習以為常的路過這些廟這些老街
藉由遊戲來保存這些台灣之美
我覺得是一個很酷的想法
以前我們打遊戲
要嘛就是在歐洲的大教堂打怪
不然就是在地下城
不然就是在中國的寺廟
可是就是沒有台灣的東西
所以我們就覺得說應該選一些台灣在地的那種
很有趣的那些老的街景廟宇
來做某些層面
應該是蠻棒的一個點子
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環境生態的保護
對玩家心靈的沉澱
參天律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純娛樂體驗
其中還有更深層的反思
對天律的參悟
以台灣自製的線上遊戲而言
唯晶科技確實做了一款史詩鉅作
更傳達了「國產遊戲就該這樣做」這種信念
在熟悉的場景裡往往有著特別的文字符號
有著熟悉的神秘感,這是因為唯晶科技在製作文字時
也融合了西夏、契丹
則天這些百年文明的神秘字體
而在讀取畫面時的符號
其實是「Loading」的變型字樣
墳場一旁的花朵
道路旁空無一人的攤位
只要玩家願意停下腳步看一看
都會在細節中發現團隊的用心
風雷時期的作品,除了以出色的美術設計外,在聲音上也是十分講究
,打造了一款款令人再三回味的遊戲。不過到了現在唯晶科技的《參
天律》,將這些引人入勝的元素,從電腦遊戲水平提升到媲美電影級
製作的境界。
這個劇本可能在2010年的年初的時候就已經畫好了
但在參天律裡面我們有台灣文化在裡面
有很多東方的神魔
所以說裡面很多的神啦佛阿等等
這段影片就要很強烈的把怪力亂神的風格抓出來
那可能這樣一個東西造成
巧妙的跟阿修羅之怒有類似的一個效果
它整段的影片的話
其實是在影射天燁緒的一個小時候
可以從她的頭髮顏色推論出就是她
她在祭典中
看到東道域的祭典很多的天燈冉冉的升起
它那個描述的也是一個短暫和平的一個象徵
那緊接著可能就轉接到卍芷的身上
其實這中間暗示著這兩位女角
可能是有某種命運上的連結
那這個就留給玩家後面去探索
其實我們風雷
從守護者之劍/聖女之歌
其實一些它的Opening的動畫
其實都是以2D結合3D的方式呈現
所以我們在參天律這裡
這個專案
其實我們也是不會違反這樣的一個演出手法
所以說我們會結合2D跟3D
為呈現最完美的細節
參天律動畫版日後也將推出藍光紀念光碟
玩家將可以用最高畫質
觀看參天律扣人心弦的故事內容
透過杜比認證SRD 5.1聲道
享受這風雷x唯晶精心打造
震懾人心的動畫電影
(C) 唯晶科技
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Gamedbfans
休閒平台:http://myfun.gamedb.com.tw
最hot攻略:http://www.gamedb.com.tw/